西安郊区长期污灌下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微形态对比研究

西安郊区长期污灌下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微形态对比研究

论文摘要

长期城市废水灌溉农作物诱发的土壤环境问题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西安长期污水污灌区典型农耕田土壤(XCZ剖面)和典型蔬菜地土壤(LXH剖面)的解剖和研究,试图从微形态的角度并结合有关土壤有关理化性质对比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微形态异同,探索土地利用方式及城市废水对土壤微形态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为研究土壤变化及提高土壤生态功能提供一些依据。在野外详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XCZ剖面和LXH剖面为对象并系统采样,并制作土壤薄片,在偏光显微镜下对土壤薄片进行观察,对土壤的主要微形态单元(包括粗颗粒形态和矿物组合、土壤孔隙、土壤形成物、土壤垒结等)的类型、特征、空间分布等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分析、描述,采集典型土壤微形态的高分辨率数字图像;用SISC IAS V8.0图象分析软件对土壤微形态单元的分布进行定量分析(如粗颗粒的长度、宽度、圆度、周长、面积、等圆直径、定向性、粗糙度,土壤形成物的含量及形态、孔隙的数量及绝对大小等)。同时,对土壤的有关理化性质(包括pU、CaCO3、TOC、粒度、水分、容重、磁化率等)进行了分析测试。通过对这些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初步获得了下列主要认识:(1)数字图像的质量和大小对定量分析结果有显著的影响。不同放大倍数下的数字图像对于数值分析有大的影响,经过多次试验发现10×10倍镜下所拍的图像最适合Sisc IASV8.0图像处理系统对粗颗粒进行定量分析。进行数据分析时,采用归一化的方法可克服实验数据分散度的问题。(2)耕地和菜地土壤的矿物组成很相似,主要表现为:不同土壤发生层粗颗粒的矿物组合十分相似,均以石英和长石为主,偶尔可以见到角闪石、云母、帘石和不透明矿物等。但在不同土壤发生层各种矿物之间的比例、C/F10μm值、颗粒形状等有一定的差异。蔬菜地土壤(LXH)中,大颗粒较多,由于人类的扰动而使得粗颗粒变圆,但是由于粗颗粒的破碎程度大,反而使该剖面粗颗粒的总体磨圆度变大,粗颗粒棱角变的明显,其C/F10μm值也较大,整个剖面上C/F10μm值变化幅度较小,在0.45~0.51之间,最大值出现在Ap2层。而农田土壤(XCZ)中,粗颗粒数量明显少于蔬菜地,其C/F10μm值相对较小,而变化幅度较大,在0.16~0.43之间,最大值出现在Ap1层。两剖面B层粗颗粒各个指标参数变化差异较小。(3)耕地和菜地的土壤形成物成分相似,主要是枯土矿物(多被无定形Fe-Mn质混染而呈棕黄色-黄棕色)、方解石和无定形铁锰质。蔬菜地(LXH)剖面除了出现残积粘土外,还可见到淀积粘土。农耕田(XCZ)剖面主要是残积粘土,少量的淀积粘土。铁锰形成物往往与粘土混染在一起出现。蔬菜地(LXH)剖面和农耕田(XCZ)剖面中次生方解石分布特征相似,主要是隐晶和微晶,多以浓集物状分布于基质中,而次生方解石主要以填充物类型、包膜、亚包膜和棒状插入物为主,只是在丰度和形状上有一定的差异。(4)Ap层中,粗大且较规则的孔隙和细小而不规则孔隙共存。其中蔬菜地(LXH)土壤孔壁相对光滑且形态较规则,农耕田(XCZ)土壤中孔壁相对较粗糙。在孔隙的发育程度上,LXH剖面也比XCZ剖面孔隙发育程度高,表现为前者孔隙大,孔隙率高(17.45~21.77%),而后者土壤孔隙较细小,孔隙率低(9.96~15.47%)。两剖面的B层中均主要由不规则状小孔隙组成,以数量多和孔壁较粗糙为特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依据
  • 1.1.1 论文的选题意义
  • 1.1.2 研究内容
  • 1.2 土壤微形态研究历史和现状
  • 1.2.1 土壤微形态研究历史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土壤微形态研究的发展趋势前瞻
  • 第2章 区域概况和实验材料
  • 2.1 区域概况
  • 2.2 实验材料
  • 2.2.1 典型旱作农耕地土壤剖面(XCZ)
  • 2.2.2 典型蔬菜地土壤剖面(LXH)
  • 第3章 实验方法
  • 3.1 野外方法
  • 3.2 室内研究方法
  • 3.2.1 土壤微形态研究方法
  • 3.2.2 土壤理化性质测量方法
  • 第4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土壤微形态特征
  • 4.1.1 典型农耕田土壤(XCZ)的微形态特征
  • 4.1.2 典型蔬菜地土壤(LXH)的微形态特征
  • 4.2 土壤理化性质
  • 4.2.1 土壤容重与含水量
  • 4.2.2 土壤pH值
  • 4.2.3 土壤磁化率
  • 4.2.4 总有机碳
  • 4.2.5 土壤碳酸钙
  • 4.2.6 土壤粒度组成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土壤利用与土壤理化性质
  • 5.2 耕作与蔬菜地土壤微形态比较
  • 5.3 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微形态变异
  • 5.3.1 土地利用对土壤粗颗粒的影响
  • 5.3.2 土地利用对土壤形成物的影响
  • 5.3.3 土地利用对土壤孔隙的影响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微形态照片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施肥方式下的土壤微形态研究[J]. 绿色科技 2020(12)
    • [2].新媒体语境下美术作品的“微形态”传播[J]. 记者观察 2020(15)
    • [3].凌家滩遗址外壕沟沉积物反映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壤微形态研究案例[J]. 南方文物 2020(03)
    • [4].“微形态”下水电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6(03)
    • [5].土壤微形态研究进展综述及前瞻[J]. 土壤 2008(05)
    • [6].木犀属植物叶片微形态结构[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6)
    • [7].颗粒材料修正的微形态连续体模型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 2020(06)
    • [8].近江蛏精子超微形态结构观察及与缢蛏精子的比较[J]. 水产学报 2011(01)
    • [9].超微形态教学引入《组织学与胚胎学》初探[J]. 科技创新导报 2015(03)
    • [10].河西走廊不同生境芦苇叶表皮微形态和解剖结构特征[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 [11].土壤微形态国际大会[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8(03)
    • [12].山东宽广蜡蝉成虫泌蜡结构超微形态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 2018(01)
    • [13].微形态实验教学在整合课程中的改革与实践[J]. 卫生职业教育 2019(18)
    • [14].合被韭与长梗合被韭的叶表皮微形态比较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 [15].山东莎草属植物果实形状及果皮微形态研究[J]. 植物科学学报 2014(03)
    • [16].关中东部地区退耕还林对土壤微形态的影响研究[J]. 土壤学报 2009(02)
    • [17].多裂骆驼蓬种皮微形态及其粘液特征的分析[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 [18].葡萄霜霉菌发生过程超微形态观察[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12)
    • [19].血液回收和血液保存对红细胞超微形态的影响[J]. 现代实用医学 2014(01)
    • [20].5个榕树品种叶表面微形态结构与滞尘能力比较[J]. 南方农业学报 2011(10)
    • [21].4种百里香属植物种皮微形态比较[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04)
    • [22].北京西山地区森林土壤微形态的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0(10)
    • [23].渭北旱塬区典型农业耕作土壤微形态分形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09(06)
    • [24].土壤微形态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湖南农业科学 2009(02)
    • [25].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种大帽藓叶表面及叶尖的微形态结构[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 [26].山东筋骨草属叶表皮微形态研究[J]. 宁夏农林科技 2013(02)
    • [27].山东莎草属植物苞片表皮微形态研究[J].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 [28].国外土壤微形态学研究的进展[J]. 山地学报 2011(06)
    • [29].景深合成技术在植物光学微形态研究上的应用[J]. 生物学通报 2011(09)
    • [30].沟稃草属叶表皮微形态的研究[J]. 电子显微学报 2015(04)

    标签:;  ;  ;  ;  

    西安郊区长期污灌下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微形态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