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解质碳水化合物饮料可导致机舱内人员进行更好的水合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博[1](2020)在《矿山救护队员夏季膳食摄入教育的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参加夏季户外训练的矿山救护队员进行营养宣传教育,提高矿山救护队员夏季户外训练期间的膳食质量,保障矿山救护队员的营养健康水平与训练质量,为今后开展自然高温环境下作业人员营养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试验研究资料计算样本含量公式计算样本量,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某矿业集团公司矿山救护大队(共8个矿山救护中队)中抽取3个矿山救护中队参加夏季户外训练的矿山救护队员144名(均为男性)。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全部调查对象分为对照组64名和干预组80名。2018年7月6日至14日采用称重法结合24h膳食回顾法对全部调查对象进行基线膳食调查,将各类食物、能量、水、主要营养素等各项调查指标与其推荐摄入量或建议值比较,评价其满足程度和达标情况。采用膳食评价指数法评价膳食质量。在2018年7月到9月期间对干预组进行营养教育,包括开展营养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干预后的膳食调查在2018年9月进行,方法与基线调查相同。比较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各项调查指标以及膳食质量差别,比较各项指标达标率情况,评价干预效果。应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本情况:2组调查对象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均为重劳动。训练场地WBGT指数平均值为29.3℃,高于该训练场地重劳动WBGT限值29.0℃,属高温作业。干预组和对照组年龄范围为28~34岁、35~41岁的比例分别为72.50%、27.50%和71.88%、28.12%。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中技、大专及本科人数比例分别为40.00%、60.00%;37.50%%、62.50%。工龄范围为1~9年、10~19年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75%、90.00%、1.25%;9.38%、89.06%、1.56%。消瘦、正常、超重、肥胖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75%、67.50%、26.25%,2.50%;3.13%、65.63%、29.68%,1.56%。户外训练时间3~4h、4~5h的人数比例为11.25%、88.75%;12.50%、87.50%。干预组和对照组各项基本情况构成均无统计学意义。2.膳食摄入的基线情况:(1)干预组每日谷薯类、蔬菜、水果、禽畜肉、鱼虾、蛋类、奶类、大豆及坚果类、油类、盐类的摄入量分别为(467.05±42.17)g,(447.54±123.45)g,(303.33±85.83)g,(147.23±44.55)g,56.70(19.93)g,96.70(33.30)g,80.00(109.98)g,15.40(9.90)g,(22.49±4.18)g,(7.69±1.31)g。禽畜肉类、蛋类摄入过量,水果、奶类、大豆及坚果类、油类、盐类摄入不足,达标率为:96.25%、57.50%、33.75%、5.00%、23.75%、2.50%、11.25%、8.75%、38.75%、0.00%。(2)每日能量摄入量为(2473.96±199.99)kcal,摄入不足,达标率为17.50%。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供能比为54.99%(低于推荐值)、27.63%(达标)、17.38%(高于推荐值),达标率分别为:8.75%,67.50%,47.50%。早餐、午餐、晚餐供能比分别23.41%(低于建议值)、39.00%(高于建议值)、37.58%(达标),达标率为:3.75%、52.50%、72.50%。(3)全天水分摄入量、训练期间饮水量、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钾、钠的摄入量为(4.84±0.43)L.d-1、(447.40±51.42)ml.h-1、(107.45±11.29)g.d-1、(1.36±0.20)mgd-1、(1.28±0.23)mgd-1、(127.12±28.20)mgd-1、(2834.17±267.00)mgd-1、(4486.42±771.40)mgd-1,全天水分摄入量、维生素B1、维生素B2摄入不足,蛋白质摄入过量。各类营养素达标率分别为:0.00%、37.50%、7.50%、21.25%、53.75%、93.75%、6.25%、73.75%。(4)干预组干预前膳食质量评分为(67.28±8.06),膳食质量差、合格、良好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1.25%、85.00%、3.75%。对照组各项指标与干预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营养教育后干预效果:(1)干预组每日谷薯类、蔬菜、水果、禽畜肉、鱼虾、蛋类、奶类、大豆及坚果类、油类、盐类的摄入量分别为(585.10±57.49)g,(639.42±73.14)g,(388.876±43.15)g,(102.29±32.09)g,56.70(19.93)g,96.70(33.30)g,80.00(80.00)g,15.40(9.90)g,(22.49±4.18)g,(7.69±1.31)g,与对照组分别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01)。摄入过量的蛋类食物改善为摄入达标,摄入不足的水果、奶类、油类、盐类食物改善为摄入达标,大豆及坚果类摄入量增加仍摄入不足,摄入达标的谷薯类、蔬菜类增加为摄入过量。禽畜肉类摄入量减少仍摄入过量。各类食物摄入达标率分别为36.25%、32.50%、88.75%、37.50%、75.00%、45.00%、45.00%、77.50%、87.50%、86.25%(均P<0.001)。(2)每日能量摄入量升高为(3394.18±155.75)kcal,高于对照组(P<0.001),摄入量过量,达标率上升为32.50%;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提高到63.81%,脂肪、蛋白质供能比分别降低到24.40%、11.79%(均P<0.001),均达到高温推荐范围,达标率提高到76.25%、98.75%、40.00%(均P<0.001);早餐供能比上升到30.67%,午餐、晚餐供能比下降为33.59%,35.74%(均P<0.001),达到高温建议范围,达标率提高到80.00%、97.50%、93.75%(均P<0.01)。(3)干预组全天水分摄入量、训练期间饮水量、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钾、钠的摄入量上升为(7.87±0.47)L.d-1、(626.04±58.81)ml.h-1、(2.20±0.18)mg.d-1、(1.96±0.20)mg.d-1、(225.24±33.34)mg.d-1、(3747.47±163.39)mg.d-1、(5952.01±474.22)mg.d-1,高于对照组(P<0.001),蛋白质摄入量下降为(100.05±9.42)g/d,低于对照组(P<0.001)。干预后,蛋白质摄入量下降仍摄入过量,摄入达标的维生素C、钾增加为摄入过量,摄入不足的全天水分摄入量、维生素B1、维生素B2改善为摄入达标。各种营养素摄入达标率分别为:100.00%、87.50%、95.00%、92.50%、6.25%、10.00%、90.00%、15.00%(均P<0.001)。(4)营养教育后,干预组膳食质量评分上升到到(86.51±3.21),高于对照组(P<0.001),膳食质量差、合格、优秀的人数比例分别为0.00%、1.25%、98.75%(P<0.05),膳食质量提高。结论1营养教育后,矿山救护队员各类食物摄入更加科学,膳食模式更加合理。2矿山救护队员摄入不足的能量摄入显着提高,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及三餐供能比趋于合理。3矿山救护队员摄入不足的全天水分摄入量、维生素B1、维生素B2改善为摄入达标。4营养教育提高了矿山救护队员大部分膳食营养调查指标的达标率。5矿山救护队员膳食质量显着提高。图0幅;表26个;参128篇。
黄鹏程[2](2020)在《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对散打运动员机能状态的影响及其调节》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及对散打运动员机能状态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膳食营养补充以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旨在探索散打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和减控体重方法的综合评价体系,寻找到散打运动员减控体重训练时的机能变化规律和有效调节方式,为使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对运动员产生的不良影响降到低到最小的程度,使运动员以较佳的竞技状态参加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福建省男子散打队备战全国锦标赛的10名运动员为调查研究对象,将散打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及期间的机能变化作为研究的内容;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调查法、观察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的训练的计划、生理生化指标、膳食营养摄入以及心理状态进行监测评价,对所测得数据进行重复测试方差分析。其中在散打运动员减控体重过程中的调节方法包括:训练负荷的调整,减控体重节奏的调整,膳食结构的调整和营养强化剂的补充,心理状态调控等。结果:通过调查和测试发现:(1)散打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训练计划特征主要表现为:减控体重初期的训练安排原则是控重增力,训练安排中技术占40%,体能占60%。减控体重中期的训练安排原则是减重保力,训练安排中技术占50%,体能占50%。减控体重末期的训练安排原则是减重调力,训练安排中技术占60%,体能占40%。在实践中教练员会根据运动员机能变化情况对赛前训练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2)散打运动员在减控体重初期中期和末期的血液生化指标检测中,血红蛋白、白细胞、睾酮、肌酸激酶指标数值均有所下降,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中期检测中,血尿素值显着性上升(P<0.05)。在减控体重的初期中期和末期的尿液成份检测中,尿比重、尿潜血、尿酮体指标数值无显着性变化(P>0.05),尿蛋白指标数值在中期的检测中显着性上升(P<0.05),尿胆原指标数值在末期检测中显着性下降(P<0.05)。在减控体重的初期中期和末期的主观感觉检测中,主观体力感觉、食欲情况、睡眠情况、口渴感分值无显着性变化(P>0.05),出汗情况在末期具有显着性变化(P<0.05),PH值非常显着性下降(P<0.01)。运动员机能检测的结果可以成为教练调整训练负荷、科研人员制定营养补充计划和运动员选择适当的恢复调节手段的依据。(3)散打运动员在减控体重训练期间的膳食摄入中,碳水化合物略大于推荐值,蛋白质和脂肪在末期摄入低于推荐值,脂肪摄入在末期和中期中具有显着性差异;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中摄入量达不到推荐值,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乏,在末期中缺乏情况明显加剧;在各餐的摄入比例中,加餐摄入大于正餐摄入比例。膳食营养的调查结果可以为运动员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及有针对性的进行营养调节提供依据。(4)散打运动员在赛前减控体重的心理状态上,消极情绪得分值(愤怒、疲劳、慌乱)呈上升趋势,积极情绪得分值(精力、自我状态相关情绪)呈先下降再上升趋势;TMD总得分三个阶段均大于119;心理状态中的精力因子均分在三次检测中都是最高的,其中自我状态相关情绪因子的分数也相对较高,需要重点关注及选择适当的调节方法。结论:(1)散打运动员减控体重训练安排在初期、中期和末期等不同阶段分别遵循控重增力、减重保力、减重调力等原则,减控体重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与专项训练密切配合。训练时技术和体能的比例随减控体重进程的推进和比赛时间的临近,体能训练的比例逐渐减少,技术训练的比例逐渐增加;训练量逐渐减少,训练强度逐渐加大;训练时间逐渐减少,更接近实战的时间安排。并根据不同运动员减控体重程度和难度等个体性差异,实现对训练计划的针对性调节。(2)通过血液尿液生理生化指标来监控散打运动员在减控体重的训练期间的身体承受负荷的情况及机能状态变化情况,为教练员合理地安排训练计划和有针对性营养补充计划提供参考依据,并实施针对性调节。(3)减控体重时散打运动员膳食营养摄入中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应该加以纠正,要加强散打运动员科学合理的膳食营养补充的宣传和教育。在散打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期间适当地、进行针对性地补充专门的运动营养调节。(4)在减控体重的赛前训练过程中,散打运动员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存在不稳定性和差异性特征,及时的干预和调节是很重要的。
郑罗燕[3](2019)在《变性淀粉对凝固型酸奶稳定性的影响》文中提出实验选取酸奶中常用的变性淀粉: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HDP)、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ADSP)、乙酰化二淀粉己二酸(ADA)作为稳定剂,利用现代分析手段分析变性淀粉对酸奶体系的影响。测定了三种变性淀粉的糊化性质、冻融稳定性和凝固型酸奶的脱水收缩、流变学性质。根据实验结果得出ADSP具有最高的糊化粘度1414cP。变性淀粉的冻融稳定性NS>ADA>HDP>ADSP,添加HDP的凝固型酸奶的脱水率最低。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ADSP糊化后淀粉颗粒不易破碎保持了颗粒的完整性,添加ADSP的凝固型酸奶表现出较高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流变学测定结果表明添加ADSP后改变了酪蛋白酸凝胶的流变学特性。稳态剪切实验表明酪蛋白/ADSP凝胶表现出剪切变稀行为。利用Power Law和Burgers’方程分别对频率扫描和蠕变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说明ADSP添加量为1.5%时复合凝胶具有最大的瞬时弹性和刚度且表现出较高的G’和G’’值。而ADSP添加量为2.0%时则对凝胶表现出抑制作用。分形维数随着ADSP的增加呈现减小趋势,说明ADSP增强了酪蛋白复合凝胶网络结构的一致性。扫描电镜结果(SEM)显示,ADSP增加到1.5%,酪蛋白/ADSP复合凝胶的孔隙逐渐减小,表现出比较致密的结构。对ADSP与酪蛋白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发现酪蛋白增加了ADSP的粘度和糊化温度,提高了酪蛋白酸凝胶对水分的束缚能力,形成新的复合物的分解温度明显低于酪蛋白和ADSP的分解温度。在FTIR结果中分析发现1159cm-1处的峰发生了位移,1723cm-1(C=O)处的峰消失,酪蛋白与ADSP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根据酪蛋白/ADSP凝胶的宏微观结构,流变特性以及溶液稳定性的结果得出,宏观相分离发生在酪蛋白与ADSP混合系中。G’和G’’在上部和下部均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混合凝胶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呈现松散和致密的微观结构,随着ADSP浓度增加溶液不稳定性指数降低。凝固型酸奶添加ADSP后其流变学性质和微观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其感官品质发生变化。发现ADSP添加量大于1.0%时口感降低,与酪蛋白逐渐形成分散体系有关。质构结果表明ADSP表现为协同作用可提高酸奶的硬度和断裂力,提高凝固型酸奶的抗形变能力。
杨丽华[4](2019)在《ERAS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世纪90年代丹麦外科医师Henrik Kehlet教授最早提出加速术后康复(ERAS)的概念,它是基于循证医学的,由多学科医护人员协同进行的一系列围术期优化管理方案,目的是最大限度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患者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加快器官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近年来ERAS理念被推广至肠道外科、肝胆外科、胸外科等多个外科学领域,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但未见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的报道。2014年我国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有剖宫产史而又再次妊娠的女性数量增多,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不良妊娠结局的比例增加,临床处理难度大,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综合性的围术期处理方案来保证此类手术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患者剖宫产术中出血凶猛,引起出血性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术中发生常规止血方法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时,常需要切除子宫来控制出血,子宫切除不仅使患者永久丧失生育功能,而且对女性患者造成心理负担。此外,剖宫产手术创伤较大,术后疼痛剧烈。目前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方法有许多,但各自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根据此类患者的特点,如何优化手术方式减少剖宫产术中出血、减少子宫切除率,如何术后充分镇痛以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血栓形成,如何减轻围术期的应激反应,是加速患者快速康复的关键环节。近年来介入技术在产科领域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我院行剖宫产术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患者,术前先在介入下行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中胎儿娩出同时,立即用生理盐水充盈球囊行腹主动脉球囊暂时性阻断,在减少术中出血及手术相关发生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本论文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剖宫产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优化手术方案,减少术中出血及手术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提供参考。术后镇痛是ERAS的关键环节之一,本论文第二部分以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剖宫产的胎盘植入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纳布啡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产妇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并与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比较,以探讨此类患者更理想的术后镇痛模式。第三部分根据论文前两部分的结果,并结合其他学科循证医学证实的ERAS方案,开展围术期ERAS方案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和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措施相比较,旨在为ERAS方案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医学证据。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0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剖宫产术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113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54例患者先经股动脉行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剖宫产术中胎儿娩出同时,立即向球囊内注入生理盐水,充盈球囊阻断腹主动脉,术中充分止血后抽空球囊;B组59例剖宫产术中采用常规的止血方法,若出血仍无法控制则行子宫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入量、子宫切除率;记录胎儿射线暴露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球囊阻断术的操作情况和相关并发症(下肢动脉血栓、股神经缺血性损伤、血肿形成等)、术后随访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输液量、子宫切除率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射线暴露时间为(5.17±1.91)s,剂量为(4.26±2.34)mGy。未见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的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两组患者未见子宫附件明显异常。结论: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中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是安全有效的,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减少异体血输入量,降低子宫切除率,未见球囊阻断相关并发症。第二部分 纳布啡复合连续TAP阻滞对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目的:探讨纳布啡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TAP阻滞对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方法:择期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下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剖宫产术患者70例,随机分TAP组和PCIA组,每组35例。术毕PCIA组行舒芬太尼PCIA;TAP组行纳布啡PCIA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连续TAP阻滞,TAP阻滞穿刺置管成功后每侧给予0.2%罗哌卡因20mL,之后持续泵注6-8 mL/h至术后48h。观察以下指标:(①术后4h、8h、12h、24h、36h、48h时患者切口痛、内脏痛的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②术后48h内镇痛补救率、患者满意度、阿片类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③ELISA法检测患者术后12h、24h、48h血浆中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④检测术后24h、48h的血清催乳素浓度,记录产后初乳时间和产后48h的母乳喂养率;⑤术后TAP阻滞的平面变化和相关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感染、严重腹壁损伤和局麻药中毒等)的发生情况。结果:最终TAP组29例患者,PCIA组30例患者完成此研究。①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切口痛VAS评分、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P组患者术后12h、24h和36h时的内脏痛VAS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②两组均无镇痛补救。TAP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PCIA组,TAP组术后48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CIA组;③术后12h、24h、48h时点TAP组Cor、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TAP组的初乳时间明显短于PCIA组,产后48h的母乳喂养率TAP组明显高于PCIA组,TAP组术后24h、48 h的血清催乳素浓度明显高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连续TAP阻滞的平面范围在术后48h内相对固定(T9-L1),未见TAP阻滞的相关并发症。结论:纳布啡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TAP阻滞可改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减轻了术后应激反应,促进产妇尽早泌乳,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可作为术后多模式镇痛的选择。第三部分 ERAS方案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临床研究: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目的:研究ERAS方案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中的安全性,评价其与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方案相比,是否可减少手术创伤和应激、减少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方法:2017年04月至2018年0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行剖宫产术的孕妇140例,随机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分别给予ERAS方案和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方案。比较如下指标:①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入量、子宫切除率、术后输液量;②新生儿出生1 min和5 min时的Apgar评分;③术日晨早上7点(T0)、手术缝皮结束时(T1)、术后第1天早上7点(T2)、第5天早上7点(T3)空腹各时点的应激反应指标:血糖、血胰岛素及稳态模式评估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 C 反应蛋白(CRP)、Cor、白介素-1β(IL-1β)、IL-6、TNF-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浓度;④T0~T3免疫指标:总补体活性(CH50)、补体3(C3)、C4水平;⑤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指标(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恢复进食半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⑥术后感染并发症、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并发症(血管破裂、下肢动脉血栓形成、股神经缺血性损伤等)、TAP阻滞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感染、严重腹壁损伤、局麻药中毒等)的发生情况。结果:①ERA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输血量、术后1d、2d输液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无一例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对照组有6例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新生儿在1min、5min时的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T0~T3时两组患者血糖、血胰岛素及HOMA-IR和血清CRP水平、血浆Cor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ERAS组T1~T3时的血清IL-1β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T1时的血清IL-6浓度明显升高(P<0.05),T1~T2时的血清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5),T1~T3时的血清IGF-BP3浓度明显降低(P<0.05)。④T0~T3时两组患者血清CH50、C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ERAS组血清C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⑤ERAS组术后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恢复进食半流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日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未见术后感染、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并发症、TAP阻滞并发症。结论:ERAS方案可减少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术中出血,降低子宫切除的发生率,减轻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加快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了住院时间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ERAS方案在此类手术患者中安全可行,在临床应用上有推广价值。
王稚晖[5](2019)在《相位角评价胆道闭锁肝移植患儿营养状态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相位角与胆道闭锁患儿术后预后的关系及在营养评价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待行亲体肝移植术的胆道闭锁患儿61例,收集信息包括月龄,身长,体重,参考2009年中国七岁以下儿童体重、身长/身高和头围的生长标准值及标准化生长曲线计算Z评分,术后1-2天测量相位角,统计术后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感染发生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计算患儿Z评分和相位角与术后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的相关性,比较术后感染组与无感染组间相位角及Z评分的的差异性。结果:1.相位角与术后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存在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为-0.468和-0.371;Z评分与术后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皆不存在相关性(P>0.05)。2.术后发生血流感染的患儿相位角低于不发生感染的患儿(P<0.05),而两组间的Z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1.本次研究中,患儿身长、体重Z评分与肝移植术后的预后无相关性,证明Z评分可能并不能准确的判断胆道闭锁患儿的移植预后及营养状态。2.相位角于胆道闭锁移植患儿移植术后的部分预后存在相关性,相位角可能可以作为判断此类患儿移植预后及营养状态的潜在指标。
刘璐[6](2017)在《常驻高原官兵膳食健康评估及保障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处西南边陲,与多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仅和印度的争议领土面积就多达12万多平方公里,军事斗争准备的任务十分紧迫。高原部队肩负着防御外敌入侵,打击境内外三股势力的分裂和恐怖活动等保障国防安全与稳定的重要任务,是保障我国西南地区安全稳定的铁拳头。除了装备、技术以及训练之外,高原官兵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是保障高原部队战斗力的必要条件之一。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低压、低氧、寒冷、干燥和强紫外线辐射等特殊环境因素可对人体的健康水平产生巨大危害,严重影响高原官兵的军事作业和作战能力。因此,明确高原环境对高原官兵健康状况和战斗力的影响,寻找有效的防护措施,对于提升高原环境下的卫勤保障能力,确保未来部队在高原地区做到“能打仗,打胜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了习服锻炼和使用抗缺氧药物等方法外,科学的膳食营养结构对减轻高原反应、提高常驻高原官兵身体健康状况和维持长时间高效能的脑-体军事作业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制定高原特殊环境下的膳食保障方案是目前常驻高原部队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军尚无针对常驻高原部队的《军人营养素供给量》和《军人食物定量》标准,高原部队目前所用标准仍以平原标准为主,仅在能量的供给量方面有所提高。同时,我军也尚无针对常驻高原部队的作战口粮和营养补充剂。近几年我军根据高原部队的特殊需求,在抗缺氧野战食品和改善高原官兵认知能力和体能的营养补充剂的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所研发产品还不能满足高原不同作训任务、不同劳动强度下的营养素需求。随着高原军事斗争环境日益复杂和激烈,现有的膳食营养保障措施已经不能充分保障高原官兵的高效作战能力。常驻高原部队在执行膳食营养标准、维护官兵健康等方面也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在今天的战场上,优化军事人员的营养状况意味着提高军事人员在恶劣极端环境中的健康水平和作战能力,对于减少非战斗减员和赢得军事斗争胜利必不可少。因此,调查研究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现况,提出针对常驻高原部队的膳食营养保障措施的改进对策和建议,对提高战士高原环境适应能力,增强高原部队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意义。研究目的及意义:当前有关我军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研究的空缺较大,本研究紧密结合高原特殊环境中部队的膳食营养保障需求,系统调查常驻高原部队官兵的膳食结构、营养水平、健康状况、脑-体军事作业能力、慢性高原病的发病情况,以期发现膳食营养保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验室从细胞和整体动物水平探讨验证补充营养素对维护、提高高原认知和体力作业能力的作用,为提高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能力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线索;在进一步系统分析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常驻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对提高官兵在极端环境下的健康水平和高原部队战斗力生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内容:1.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运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现场调研。首先对多个海拔在3000米以上单位开展膳食营养调查与评价,了解高原官兵的膳食营养保障现状;其次对高原官兵身体健康状况及认知功能和体能进行调查,探讨高原环境对常驻官兵身体健康及认知和体能的影响;最后通过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了解高原官兵的个人营养素养及其影响因素。2.针对高原环境下官兵认知功能和体能下降的特点,通过动物和细胞模型的实验干预研究,探讨膳食营养素对改善慢性缺氧认知和体力能力下降的保护效应及抗缺氧损伤的效应。3.结合现场调研和实验室研究结果,进一步采用专家咨询的方式建立我军常驻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体系,为优化高原膳食营养保障工作和提出保障对策建议提供依据。4.在文献回顾、现场调研、实验研究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针对常驻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卫勤保障对策建议。主要结果与结论:1.高原现场调研(1)高原官兵膳食结构不合理,机体缺乏部分营养素,当前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尚未完全满足高原官兵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1)食物摄入种类及摄入量:A部禽蛋、牛奶、植物油以及B部的牛奶、植物油摄入量达到军标标准,但其余食物摄入量未达标,其中粮食、畜肉、禽肉、鱼虾、大豆、蔬菜、干菜、食用菌、蔗糖和水果的摄入A部分别为军标的39.9%、46.2%、6.0%、24.0%、5.4%、26.7%、13.5%、0%、1.3%和20.0%,B部分别为87.6%、56.1%、30.2%、13.5%、24.0%、68.5%、3.0%、20.0%、16.7%和16.0%;(2)营养素摄入种类和摄入量:三大产热营养素摄入:与军标相比,A部能量摄入不足(仅为70.7%),B部摄入达标;A部和B部的蛋白质产热比达标,其摄入量及优质蛋白摄入比例也均达到标准,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良好;A部和B部CHO产热比不足(分别仅为军标的52.7%和91.8%);B部脂肪产热比超标;维生素与矿物质摄入:与军标相比,A部钾、锌、镁、VD、VC、VB1和VB2摄入量不足(仅为军标的60%-80%),VA、VB6、叶酸和VB12摄入量严重不足(在军标的60%以下),其余营养素摄入充足(在军标的80%以上);B部VB2摄入不足,为军标的75%,钙、碘、VA、VD、VB6、叶酸、VB12摄入量严重不足,其余营养素摄入充足;(3)体格状况评价:与军标相比,84.5%的官兵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正常,97.7%的官兵上臂肌围为正常,体成分仪评估发现71.3%的官兵体脂率偏低;高原重度和中度劳动强度会减少脂肪含量和比例以及增加肌肉含量,重度劳动强度会增加基础代谢率;(4)血清蛋白、血脂和维生素检测结果:血清蛋白含量均在军标正常范围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异常率为72.9%,重度劳动强度官兵异常率最高;血中VA、VD、VB1和VB2达标率分别为100%、1.4%、81.9%和18.1%;(5)矿物元素检测结果:头发中锌和铁的充足率较低,分别为42.9%和26.2%,C部官兵(重度劳动强度)头发镁的充足率仅为7.7%,并显着低于A部和B部;官兵食欲降低,食物摄入量减少,是导致营养素摄入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高原低氧环境下的部分营养素代谢增加,更加剧了官兵机体中营养素的缺乏。通过调整膳食的烹调口味、加强膳食营养宣教和适当服用营养补充剂等方式增加营养素的供给,可维持官兵的军事作业能力。(2)高原官兵营养知识匮乏,营养行为缺乏正确引导,但营养态度积极,改变现有不良饮食习惯和学习营养知识的意愿强烈。高原官兵营养知识与营养行为密切相关,营养行为与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对高原官兵有针对性的进行营养宣教十分必要。(3)常驻高原官兵的慢性高原病症患病率较高,重度劳动强度加剧患病率的增高。高原官兵的慢性高原病症患病率主要表现在HAPC、高原衰退症、睡眠障碍、血脂异常以及心肌酶异常方面,严重影响官兵身体健康水平。其中重度劳动强度官兵的慢性高原病症(HAPC和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重度劳动强度加剧了低氧环境对官兵身体健康的影响,增加了非战斗减员的发生风险。因此,定期体检,及时关注和监测高原官兵身体健康状况,制定更加科学的训练方案和提高重度劳动强度部队的膳食营养保障,对维护官兵的战斗力生成尤为重要。(4)高原低氧环境导致官兵的认知功能和体能下降,制约高原部队战斗力生成。认知检测研究发现,常驻高原官兵与平原官兵相比,其系列加减、视觉保留、记忆扫描、听数距广度、曲线吻合、数字筛选、心算、符号译码、动态目标追踪、听觉简单反应时和视觉选择反应时、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动作稳定性等认知能力显着降低,表明高原官兵的认知效率和质量明显下降,导致完成军事作业任务的速度和精确性降低。体能检测发现,常驻高原官兵与平原官兵相比,其VO2max等体能指标降低,高原官兵的有氧劳动能力低于平原水平。军人的脑体作业能力高低是决定未来高原军事斗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改善高原环境对军人认知和体能的影响,维护和提高高原官兵的脑力军事作业能力至关重要。2.膳食营养补充剂可提高耐缺氧能力和减轻缺氧损伤(1)研究结果显示,复合VB和鱼油可以显着缩短大鼠慢性缺氧后寻找目标平台的时间等认知指标,还可以显着改善大鼠慢性缺氧时的乳酸、乳酸与丙酮酸之比、H2O2以及GSH-Px等缺氧损伤指标,结果表明复合VB和鱼油可提高缺氧动物认知能力,并且对慢性缺氧后的运动疲劳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提示两种膳食营养素可能对提高高原官兵的脑体作业能力有帮助,可作为高原特需营养补充剂与食品研发的基础;(2)研究结果显示,丙酮酸钙和丙氨酸可以显着延长小鼠密闭缺氧耐受时间、亚硝酸钠中毒后存活时间、心肌缺氧后标准耐受时间及断头后张口动作持续时间;丙酮酸钠与丙氨酸剂量比例为1:4-1:16时具有协同抗缺氧效应,以上结果表明丙酮酸和丙氨酸可协同提高小鼠耐缺氧时间和减少细胞的缺氧损伤,下一步将在动物行为学实验中对其缺氧保护效应进行验证。3.我军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能力的提高仍受部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影响和制约我军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有:保障中人员队伍的专业性和对保障计划的监督考评、高原特需营养补充剂与食品研发的成果转化效率、高原不同劳动强度下的膳食营养保障标准的完善度、高原部队的食物品质及食谱制定、营养宣教、官兵食欲调节以及膳食-体格-生理生化-高原病症-军事作业能力联合评价体系的建立。我军高原膳食营养保障应重点关注以上七个方面并进行探索和改革。4.对策建议:(1)加强组织管理效能,确保保障计划落实:行政管理人员要提高对高原膳食营养保障的思想重视,并通过掌握部队膳食营养状况的真实性,保证引导的准确性;明确卫生与军需部门职责并增强部门间的有机结合,共同对计划的落实进行考评,形成长效监督和反馈机制。(2)完善高原膳食营养标准,加快高原特需营养补充剂与食品研发:通过深入高原部队调研,为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细化高原部队膳食营养相关标准,提升保障的精准水平;对相关标准进行推广宣传,增加标准的可行性;加强高原特需营养补充剂和食品的平台建设和利用;高原营养补充剂和食品的研发方向应以改善氧化应激、能量代谢、抗缺氧能力和预防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为主;加快高原营养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优化现有的保障产品。(3)充分发挥高原部队卫生机构的指导和监督职能:卫生部门要形成膳食营养保障小组的组织架构,针对高原营养知识进行宣传,对炊事人员进行高原膳食营养的相关培训,对高原低氧有特异性的生理生化指标及作业能力进行检测,全面精准的监测官兵营养健康状况。(4)加强营养宣教,调整高原官兵饮食行为:增加主食摄入量,丰富副食品种;尤其防止VD、VB1和VB2等营养素的缺乏;增加浓厚口味食物的烹制以调整官兵食欲;提高食物运输储存能力及改善烹饪方式以减少营养素流失;适当服用营养补充剂;保证每日饮水量及杜绝饮酒。
李长芹[7](2017)在《军事作业医学关键问题与美军发展借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国际形势下,各国围绕新的战略空间展开的综合国力竞赛愈发激烈,其竞争范畴已远远超过了国土疆域限制、地理空间限制,将在更高、更大、更深的地球和宇宙空间展开,人类所面对的环境将不再是以前简单的单一环境,而是涵盖了海洋、极地、极高海拔地区、外层空间等超越主权边界,甚至超越生理和物理范畴的新疆界、新环境。随着人类活动的环境范围不断扩大,接触到的环境因素势必更加复杂,其对人的工作能力、装备的环境适应性以及人机整体作业效能将会产生严重影响。我军虽然开展特殊环境医学研究多年,但至今仍不能很好的解决高原环境带来的呼吸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难适应问题;面对海上作战的现实威胁,渡海作战急需提升作战人员的抗晕抗呕吐能力,解决长远航心理焦虑问题;面对未来激烈的太空竞争,在缺氧、加速度、微重力和辐射的宇宙环境条件下,如何提升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功能和机体抗辐射能力,依旧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日常训练和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的时候,如何提高耐力和体能,依旧没有简单有效的办法;现代高科技战争中,由于精神、心理、认知等方面对遭遇环境的强烈不适应,我军也没有理想的应对手段,总体而言,科研基础和实力比较薄弱,尚不能满足军事医学向―能力医学‖拓展的需求,离打赢未来战争、适应新战争形态还有一段距离。同时,对于军事作业医学本身,还缺乏系统研究,其概念内涵、研究范畴、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发展规律尚未明确。为此,本研究围绕这些问题,利用文献调研、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专家咨询、系统分析、综合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系统解决军事作业医学领域五个方面的关键问题,一是解决边界问题,研究确定军事作业医学的内容范畴;二是解决逻辑问题,论证军事作业医学与军事预防医学、特殊环境军事医学、劳动卫生学、军事医学应激学、军事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逻辑关系;三是解决规律问题,系统梳理军事作业医学的发展历程与特点,综合分析其发展规律,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四是解决借鉴问题,美军由于一直遵从“从科学到士兵”的原则,其军事作业医学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研究分析美军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可以解决我军的具体问题;五就是解决瓶颈问题,通过借鉴美军的做法和经验,遵循军事作业医学的发展规律,提出适合我军发展的对策建议。论文分为军事作业医学基本理论研究、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历程与演化规律研究、美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借鉴研究、我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军事作业医学基本理论研究。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对―军事作业医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论证提出了―军事作业环境‖―健康和效能问题‖―医学措施‖三个维度,分析了军事作业医学关注的时间域与空间域、军事作业医学的关注对象和研究目的,提出了军事作业医学的军事、医学和社会功能。围绕―成熟学科‖的条件,从七个方面论证了军事作业医学尚不能将其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它是一个大的研究领域,论述了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围绕军事作业医学三个维度,将军事作业医学涉及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类划分,提出将其分为军事作业环境危害因素评估研究、健康和效能威胁评估与预测研究,以及军事作业医学措施研究三个大的研究领域,一方面解决了军事作业医学研究的边界问题,另一方面捋顺了军事作业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逻辑关系,为后续系统跟踪和深入研究提供框架基础。第二部分是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历程与演化规律研究。首次系统梳理了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脉络,提出军事作业医学并非军事医学发展的高级阶段,而是始于军事史,发端于军事的需求、战争的推动,成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发展于军事医学研究的高级阶段,是一部围绕―人‖应对各种极端环境的生理和心理能力建设的发展史。利用系统分析的手段和自组织他组织演化思维,论证了军事作业医学成长的规律和深层次逻辑,提出了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螺旋式发展模型,其中战争地域性和武器装备发展决定军事作业环境范畴、战争形态变化使人效能提升凸显为军事作业医学优势领域,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是推动军事作业医学进步的直接动力,为后续开展军事作业医学理论研究和科研布局提供决策参考。同时,综合分析了因军事作业医学的自身特殊性,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例如,药物在军事作业医学提升面前发挥作用有限,伦理学的监控使得药物应用和人效能极限研究受到严格限制。第三部分是美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借鉴研究。系统分析了美军重视开展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背景和环境,以及当前科研重点与发展趋势,综合分析了其主要做法和启示。提出美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研究思路从―各方击破‖到趋向于将―人‖作为整体和核心,其发展趋势围绕人行为学研究、能力增强研究和人与系统的集成研究等展开;提出美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特点是:重视顶层设计对军事作业医学研究领域进行重点部署,科研规划系统全面;根据发展需求设立相关组织机构,科研制度严谨灵活;科研机构定位明确,科研布局科学系统;科研体系军民融合,机构之间合作紧密;科研机制运行科学,科研力量和投入经费充足。第四部分是我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对策建议研究。围绕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规律,系统分析了我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需求、存在问题与发展机遇,研究提出我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需要在七个方面有所作为和突破:(1)我军需要首先重视军事作业医学学科建设,构建较为全面系统的学科领域,改变以往―单科独斗‖的局面,打通学科领域内研究方法、研究理念和科学认识,合并同类项,在学科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壮大;(2)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全面系统的科研规划;(3)在充分论证基础上进行技术评估,开展技术预测和规划研究,确定重点发展方向,凝练研究思路;(4)建立相应组织机构,进行统筹规划管理,以军改为契机,优化组织结构体系,对科研机构从顶层进行整合、重组、再定位,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的职能任务和科研方向,系统规划,加大投入;(5)充分贯彻―军民融合‖的战略,在科研单位之间、科研任务申请和承担,以及科研资源共享领域,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以研究任务和方向牵引,形成成系统、成片区、成气候的科研体系,促进军地研发力量的融合协作,培养创新型、跨学科、跨领域的人才方阵;(6)优化现有科研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有效的监督制度,灵活的用人机制,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对有潜质的研究领域进行持续性投入;(7)在现有极端环境模拟设施基础上,健全科研大设施,形成科学合理的大设施共享机制,构建人-机-环综合实验虚拟系统、我军虚拟军人生理数据库系统,以及覆盖全军的、动态军人体能和健康监测系统和军人作业能力综合数据库系统。
孙筱[8](2017)在《人体散发VOC的特性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要有效治理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污染,需对VOC源的散发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建筑自身引起的空气污染,如建材、家装等,目前被认为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传统的研究将人当作环境的使用者和被动接受者。然而已有证据表明,在一些人员密度高的环境中,人员是重要的VOC源,但缺少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hVOC(human VOC)的概念,以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定性、定量研究了hVOC的若干关键问题,并拓展了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主要学术贡献如下:第一,设计实验方法是研究开展的重要基础。以目标为导向,对于呼吸测试,确定了“使用Tedlar袋作为储存容器,使用Tenax-TA采样管吸附,用GC-MS作为分析方法”的整体实验思路,在采样装置的设计中增加了可以排除水蒸气影响的冷凝模块。对于皮肤测试,借鉴实验室研究材料散发最广泛的方法——环境舱法,设计了整人散发VOC的测量方法以及呼吸皮肤解耦测量方法,对实验误差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二,使用改进后的实验方法对人呼出的VOC进行采样,分析从117名健康受试者采集的呼吸样品,计算受试者呼出气中检测到的VOC的浓度和散发率。对不同性别、年龄和吸烟习惯的散发进行了统计比较。单变量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三个因素可能显着影响部分VOC的呼吸散发。通常,男性、主动/被动吸烟与衰老会导致呼出更高浓度的VOC。通过推导研究了代谢率对呼吸散发的影响。第三,首次在受控的实验条件下定量研究了整人散发VOC。其结果对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和在人造环境中的通风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高人群密度的环境中。研究发现整人和呼吸散发有共性,但存在定性和定量的差异。相较于呼吸,皮肤是更主要的污染源。第四,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人不但是VOC的源,还是VOC的汇,首次给出人是VOC汇的直接证据。首次发现源汇转换现象,人究竟是源还是汇取决于内部因素(长期暴露量)和外部因素(环境浓度)。汇现象的发现说明了人的实际暴露量与理论暴露量的不同,对于室内污染标准的制定有参考意义。
陈红燕[9](2017)在《降浊升清颗粒对术后疲劳综合征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由两部分组成: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动物实验主要是在成功建立术后疲劳综合征大鼠模型基础上,观察降浊升清颗粒对术后疲劳综合征大鼠模型的行为学及生化指标的影响,系统评估降浊升清颗粒对术后疲劳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临床实验主要是给予术后疲劳综合征患者服用中药降浊升清颗粒,观察临床疗效,探究降浊升清颗粒的抗疲劳作用机理,为术后疲劳综合征防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方法:动物实验部分,将24只最大抓力稳定的SD大鼠随机分为中药组(TCM组)、模型组(M组)及对照组(C组)。术后对应时间点进行最大抓力实验及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的一般状况、首次排便时间及体重,术后7天检测比较大鼠血液生化指标(PA、TF、FN、IL-6、SOD、MDA)。临床试验部分,将2016.04-2016.12期间入住广东省中医院纳入本研究的60名POFS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安慰剂组,中药组术后第3天开始给予为期15天的中药降浊升清颗粒口服,而安慰剂组则以同样给药时间点和周期给予安慰剂口服。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疲劳变化,注意记录并积极干预服药后的不良反应。术前、术后3天、术后7天、术后30天及术后60天进行VAS和ICFS量表测评;术前、术后3天及术后7天检测实验室指标(PA、SOD、CRP);所有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在患者出院前给予登记。最后所有资料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成果:动物实验方面,M组、TCM组和C组比较时,M组和TCM组体重下降更多恢复更慢,肛温恢复更迟,最大抓力更小,穿越平台次数更少,目标象限游泳时间更短,血清营养指标(PA、TF、FN)更低,IL-6更高,氧化应激指标SOD更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M组和M组比较,TCM组体重恢复更快,肛温恢复更早,最大抓力更大,穿越平台次数更多,目标象限游泳时间更长,血清营养指标(PA、TF、FN)更高,IL-6更低,氧化应激指标SOD更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试验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如年龄、受教育程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疲劳评分等)未见明显差异;治疗后,中药组和安慰剂组比较,安慰剂组患者的VAS疲劳得分、ICFS得分更高,血清前白蛋白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更低,而血C反应蛋白更高,疲劳更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降浊升清颗粒能显着改善术后疲劳综合征大鼠模型的疲劳,其可能机制为降浊升清颗粒能加快术后营养水平的恢复、遏制术后高代谢状态的恶性循坏、增加术后机体免疫力、抑制氧自由基对全身细胞及酶的损害;2.降浊升清颗粒能缓解患者的术后疲劳,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氧化应激损伤;3.降浊升清颗粒治疗术后疲劳综合征有着独特的优势。
伊木清[10](2009)在《运动员的营养指南》文中指出前言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及其医学委员会很荣幸为运动员提供,由奥林匹克委员会营养工作组的领导,并与奥林匹克委员会运动员委员会密切合作编撰的这本手册。本手册通俗易懂,设计迎合读者,是所有像IOC医学委员会那样相信营养是高水平运动员必要准备工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人的参考书。动乐公司与IOC医学委员会合作出版了本手册,并且帮助我们向全世界的各级别运动员传播该
二、电解质碳水化合物饮料可导致机舱内人员进行更好的水合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解质碳水化合物饮料可导致机舱内人员进行更好的水合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矿山救护队员夏季膳食摄入教育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1.1.4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矿山救护队员的基本情况及可比性 |
1.2.2 矿山救护队员各类食物摄入的教育效果 |
1.2.3 矿山救护队员能量、各种营养素摄入的教育效果 |
1.2.4 矿山救护队员膳食质量的教育效果 |
1.3 讨论 |
1.3.1 矿山救护队员各类食物摄入的教育效果 |
1.3.2 矿山救护队员能量摄入的教育效果 |
1.3.3 矿山救护队员主要营养素摄入的教育效果 |
1.3.4 矿山救护队员膳食质量的教育效果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营养教育改善特殊环境作业人群膳食营养状况的研究进展 |
2.1 特殊环境作业人群的营养代谢特点及膳食营养摄入问题 |
2.1.1 特殊环境作业人群的营养代谢特点 |
2.1.2 特殊环境作业人群的膳食营养问题 |
2.2 人群膳食营养摄入的调查方法及评价 |
2.2.1 人群膳食摄入状况的调查方法 |
2.2.2 人群膳食摄入的评价 |
2.3 营养教育改善人群膳食营养状况的作用 |
2.3.1 营养教育的方法 |
2.3.2 营养教育的方式 |
2.3.3 营养教育的效果评价 |
2.3.4 营养教育对特殊环境作业人群膳食营养摄入的改善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B 矿山救护队员膳食回顾记录表 |
附录 C 食堂称重记录表 |
附录 D 矿山救护队员户外训练期间饮食指导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2)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对散打运动员机能状态的影响及其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散打的项目特征 |
1.2.2 散打的赛前训练安排研究现状 |
1.2.3 散打运动员减控体重的研究现状 |
1.2.4 减控体重对运动员身心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和价值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测试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膳食调查法 |
2.2.5 观察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散打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过程中的训练安排分析 |
3.1.1 赛前减控体重初期的训练安排原则与分析 |
3.1.2 赛前减控体重中期的训练安排原则与分析 |
3.1.3 赛前减控体重末期的训练安排原则与分析 |
3.1.4 赛前减控体重过程中的训练控制与计划安排 |
3.2 散打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对机能状态的影响分析 |
3.2.1 赛前减控体重训练血液生化指标分析 |
3.2.2 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尿液成份指标分析 |
3.2.3 赛前减控体重训练运动员主观感觉分析 |
3.3 散打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训练中膳食调查和营养素补充与分析 |
3.3.1 在赛前减控体重训练中膳食营养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2 赛前减控体重训练中特殊营养品补充手段与分析 |
3.4 散打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训练中心理状态的监测与分析 |
3.4.1 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心境状况变化情况与分析 |
3.4.2 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心理指标变化情况与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变性淀粉对凝固型酸奶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酸奶简介 |
1.1.1 酸奶中的添加剂 |
1.2 酪蛋白概述 |
1.3 淀粉概述 |
1.3.1 变性淀粉 |
1.3.2 变性淀粉的应用 |
1.4 蛋白质与多糖相互作用 |
1.4.1 研究进展 |
1.5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变性淀粉对凝固型酸奶性质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变性淀粉糊化性质分析 |
2.3.2 变性淀粉冻融稳定性分析 |
2.3.3 凝固型酸奶保水性分析 |
2.3.4 凝固型酸奶动态扫描分析 |
2.3.5 变性淀粉微观形态观察 |
2.4 小结 |
第3章 酪蛋白/ADSP凝胶流变学及分形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表观粘度分析 |
3.3.2 动态扫描分析 |
3.3.3 蠕变结果分析 |
3.3.4 分形结果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ADSP与酪蛋白相互作用表征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变性淀粉糊化性质分析 |
4.3.2 复合凝胶水分分布 |
4.3.3 热稳定性结果分析 |
4.3.4 傅立叶变换红外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酪蛋白酸凝胶微观结构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2.3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复合凝胶宏观观察 |
5.3.2 复合凝胶应力扫描 |
5.3.3 复合凝胶的微观结构分析 |
5.3.4 激光共聚焦图像分析 |
5.3.5 复合物溶液的稳定性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凝固型酸奶性质的测定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材料与试剂 |
6.2.2 仪器与设备 |
6.2.3 试验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凝固型酸奶质构分析 |
6.3.2 凝固型酸奶表观粘度分析 |
6.3.3 凝固型酸奶频率扫描分析 |
6.3.4 凝固型酸奶脱水收缩分析 |
6.3.5 凝固型酸奶感官评定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ERAS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简表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纳布啡复合连续TAP阻滞对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ERAS方案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临床研究: 随机前瞻对照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加速术后康复理念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相位角评价胆道闭锁肝移植患儿营养状态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术前评估 |
1.3 供体获取手术方法 |
1.4 受者移植手术方法 |
1.5 受体术后治疗 |
1.6 身长体重测量方法 |
1.7 Z评分计算方法 |
1.8 相位角测量方法 |
1.9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入组样本一般资料 |
2.2 患儿Z评分及相位角检测结果 |
2.3 患儿预后情况 |
2.4 Kasai术与营养状态 |
2.5 Z评分及相位角与预后指标的关系 |
3 讨论 |
3.1 肝病患者营养不良的病理机制 |
3.2 常用营养评估方法 |
3.3 肝移植患者营养支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慢性肝病儿童营养评价及术后生长发育研究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常驻高原官兵膳食健康评估及保障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前言 |
1.1 课题来源及相关概念界定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常驻高原官兵膳食营养、身体健康以及脑-体军事作业能力的现况调查 |
2.1 概述 |
2.2 高原部队膳食营养调查与评价 |
2.3 高原官兵个人营养素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2.4 高原官兵身体健康水平以及认知能力和体能状况调查 |
2.5 小结 |
第三部分 几种膳食营养素改善慢性缺氧认知和体能的实验研究 |
3.1 复合VB和鱼油对缺氧环境下认知功能的影响 |
3.2 复合VB和鱼油对缺氧环境下体能的影响 |
3.3 丙酮酸和丙氨酸提高抗缺氧能力的实验研究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部分 常驻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能力的影响因素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
4.1 影响因素综合评价体系的初步建立 |
4.2 影响因素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 |
4.3 影响因素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估计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部分 常驻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对策建议 |
5.1 在组织管理层面,要发挥组织的引导作用和加强保障计划的落实 |
5.2 在基础研发层面,要完善高原膳食营养标准和加快高原特需营养补充剂与食品研发 |
5.3 在卫生监督和指导方面,要充分发挥高原部队卫生机构的相关职能 |
5.4 在个人营养素养方面,要加强对高原官兵的营养宣教和调整官兵饮食行为 |
5.5 小结 |
第六部分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高原低氧环境下营养素摄入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军事作业医学关键问题与美军发展借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一)打赢未来战争亟需解决新的军事作业医学问题 |
(二)我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尚不能满足向“能力医学”拓展的需求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军事作业医学基本理论研究 |
一、概念与内涵 |
(一)国内对军事作业医学阐述 |
(二)国外对军事作业医学的阐述 |
(三)内涵与功能界定 |
(四)军事作业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二、军事作业医学主要研究范畴与方法手段 |
(一)军事作业环境危害因素评估研究 |
(二)健康和效能危害评估与预测研究 |
(三)军事作业医学措施研究 |
三、小结 |
第二部分 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历程与演化规律 |
一、发展历程 |
(一)萌芽阶段(一战到二战前,1914 年-1938 年) |
(二)快速发展阶段(二战到现代局部战争前(1939-1949 年)) |
(三)全面发展阶段(现代局部战争至今(1950 年-)) |
二、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影响因素与演化规律 |
(一)战争地域性和武器装备发展决定军事作业环境范畴 |
(二)战争形态变化使人效能提升凸显为军事作业医学优势领域 |
(三)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是推动军事作业医学进步的直接动力 |
三、军事作业医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军事作业医学领域存在科学难题 |
(二)伦理学问题限制军事作业医学发展 |
四、小结 |
第三部分 美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情况研究 |
一、发展背景 |
(一)面临复杂国际形势的迫切需求 |
(二)实现未来发展愿景的战略需求 |
(三)信息化战争形态对人效能的需求 |
(四)面临预算与人力资源不足的现实需求 |
二、科研重点与未来发展方向 |
(一)自然作业环境生理建模和监测研究 |
(二)特殊人工作业环境生理学研究 |
(三)人体生理预测与仿真数据库构建研究 |
(四)人效能优化研究 |
(五)未来发展方向 |
三、主要做法与启示 |
(一)顶层设计重点部署,科研规划系统全面 |
(二)组织机构按需设立,科研制度严谨灵活 |
(三)科研机构定位明确,科研布局科学系统 |
(四)科研体系军民融合,相关机构合作密切 |
(五)科研机制运行科学,科研力量经费充足 |
(六)科研设施先进可靠,科研数据完善有效 |
四、小结 |
第四部分 我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现实需求 |
(一)我国军事战略部署向多维环境拓展 |
(二)战争形态变化迫切需要开展人效能优化研究 |
(三)新型武器操作技术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
二、存在问题与发展机遇 |
(一)多维极端环境将带来的健康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
(二)武器装备智能化发展带来的医学问题亟需突破 |
(三)社会科技发展为人效能优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
(四)我军军事作业医学发展领域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
三、对策建议 |
(一)论证学科范畴,构建系统全面的学科体系 |
(二)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全面系统的科研规划 |
(三)开展技术评估,确定科研重点发展方向 |
(四)建立组织机构,明确科研机构使命任务 |
(五)加强军民融合,形成合作密切的科研体系 |
(六)优化科研机制,加大科研力量经费投入 |
(七)健全科研大设施,构建共享综合数据库系统 |
四、小结 |
第五部分 讨论与结论 |
一、论文解决的主要问题与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人体散发VOC的特性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人体散发产生VOC的机理 |
1.2.1 人体散发产生VOC的来源 |
1.2.2 人体散发产生VOC的散发途径 |
1.2.3 皮肤中检出的VOC |
1.2.4 人体散发VOC的主要成分 |
1.2.5 结论 |
1.3 现有研究 |
1.3.1 呼吸相关的研究 |
1.3.2 现有研究方法 |
1.3.3 皮肤相关 |
1.4 总结与评价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第2章 呼吸及皮肤散发VOC的实验方法 |
2.1 呼吸散发VOC的测量 |
2.1.1 采样方法 |
2.1.2 样品分析 |
2.1.3 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 |
2.1.4 对受试者的要求 |
2.2 皮肤散发VOC的测量 |
2.2.1 环境舱信息 |
2.2.2 质量控制 |
2.2.3 采样过程 |
2.2.4 数据处理 |
2.2.5 受试者要求 |
2.3 误差分析 |
2.3.1 可忽略的误差 |
2.3.2 呼吸散发误差 |
2.3.3 整人/皮肤散发误差 |
2.3.4 离线测量与在线测量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呼吸散发VOC的定性定量结果及因素分析 |
3.1 引言 |
3.2 定性结果 |
3.2.1 VOC的种类 |
3.2.2 VOC出现的频次 |
3.3 定量结果 |
3.4 因素分析 |
3.4.1 性别 |
3.4.2 吸烟习惯 |
3.4.3 年龄 |
3.4.4 多元线性拟合 |
3.4.5 代谢率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皮肤散发VOC的定性定量结果 |
4.1 引言 |
4.2 整人测试 |
4.2.1 个案研究 |
4.2.2 定性结果 |
4.2.3 定量结果 |
4.3 呼吸皮肤解耦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人的汇特性 |
5.1 引言 |
5.2 研究方法 |
5.3 研究结果 |
5.3.1 假设1 |
5.3.2 假设2 |
5.3.3 假设3 |
5.4 应用 |
5.5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
5.5.1 热源(冷汇) |
5.5.2 二氧化碳源 |
5.5.3 颗粒物源 |
5.5.4 颗粒物汇 |
5.5.5 臭氧汇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呼吸测试受试者的样本基本情况信息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降浊升清颗粒对术后疲劳综合征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术后疲劳综合征的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术后疲劳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
一、术后疲劳综合征的概念 |
二、术后疲劳综合征病因研究 |
三、术后疲劳综合征的表现及评估方法 |
四、POFS的临床防治及不足 |
第二节 传统医学对POFS的研究概况 |
一、POFS中医的概念及病因病机 |
二、中医药对术后疲劳的治疗 |
三、不足 |
第三节 降浊升清法的研究概况 |
第四节 POFS的动物实验研究 |
一、肝切除实验模型 |
二、中段小肠切除实验模型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章 POFS的动物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动物 |
二、主要仪器及设备 |
三、动物分组 |
四、模型制备 |
五、给药方法 |
六、指标测定 |
第三节 统计方法 |
第四节 结果 |
一、体质量 |
二、肛温 |
三、最大抓力实验 |
四、水迷宫实验 |
五、血清营养学指标 |
六、炎症指标IL-6和血清SOD、MDA含量变化 |
第五节 讨论 |
一、POFS大鼠模型的建立 |
二、降浊升清颗粒对POFS大鼠模型作用的评价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退出标准(有以下任何情况之一者,必须退出) |
五、西医诊断标准 |
六、中医病名及证型诊断标准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二、分组方法 |
三、信息采集 |
四、治疗方法 |
五、评估疗效 |
六、安全性评价 |
第四节 数据管理及统计方法 |
第五节 质量控制 |
第六节 研究结果 |
一、纳入病例的基本资料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各调查量表值的分析 |
三、两组患者血液指标比较 |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
第一节 术后疲劳综合征的现象分析 |
第二节 术后疲劳综合征的鉴别 |
一、术后疲劳与癌性疲劳的鉴别分析 |
二、术后疲劳与慢性疲劳的鉴别分析 |
第三节 降浊升清颗粒对术后疲劳综合征的作用 |
一、临床资料分析 |
二、降浊升清法治疗术后疲劳综合征分析 |
第五章 本研究的评价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不足 |
第二节 本研究的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致谢 |
四、电解质碳水化合物饮料可导致机舱内人员进行更好的水合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矿山救护队员夏季膳食摄入教育的效果评价[D]. 张博.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2]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对散打运动员机能状态的影响及其调节[D]. 黄鹏程.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3]变性淀粉对凝固型酸奶稳定性的影响[D]. 郑罗燕. 齐鲁工业大学, 2019(09)
- [4]ERAS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应用[D]. 杨丽华. 郑州大学, 2019(02)
- [5]相位角评价胆道闭锁肝移植患儿营养状态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D]. 王稚晖.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常驻高原官兵膳食健康评估及保障策略研究[D]. 刘璐. 第三军医大学, 2017(10)
- [7]军事作业医学关键问题与美军发展借鉴研究[D]. 李长芹.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7(12)
- [8]人体散发VOC的特性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D]. 孙筱. 清华大学, 2017(02)
- [9]降浊升清颗粒对术后疲劳综合征的应用研究[D]. 陈红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 [10]运动员的营养指南[A]. 伊木清. 国际奥委会队医培训班(东亚国家/地区)讲义, 2009
标签:营养素推荐每日摄入量论文; 膳食结构论文; 饮食健康论文; 营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