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结构的开放骨架混合价磷酸铁IIIIII21.543FeFe(PO)的水热合成及性能

三维结构的开放骨架混合价磷酸铁IIIIII21.543FeFe(PO)的水热合成及性能

一、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Open-Framework Mixed-valence Iron Phosphates IIIII21.543FeFe(PO) with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论文文献综述)

江建华[1](2020)在《新型低维过渡金属氟磷酸盐的水热合成与磁学性能》文中指出过渡金属氟磷酸盐因其丰富的结构化学特性,及其在离子吸附、催化、离子交换和离子导体等众多领域所具有的实际或潜在的广泛应用价值,使之成为材料科学和化学等众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旨在探索合成新型过渡金属氟磷酸盐,并对其成分和结构,性能进行研究。采用水热法合成方法,利用水合肼调节PH,合成出两个系列,五种全新化合物,并通过粉末和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确定了新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化合物的晶体形貌,利用热重分析法分析了其热稳定性,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定了化合物的官能团,利用光电子能谱,电子顺磁共振和穆斯堡尔谱表征了过渡金属离子的价态,使用超导量子干涉仪或磁强计测定了化合物的磁性。具体内容如下:1、在BaxFex(PO4)Fy(1≤x≤3,2≤y≤12)体系中,通过优化水热合成条件,合成出了三种钡铁磷酸盐化合物:Ba Fe PO4F2(I),Ba2Fe2PO4F6(II)和Ba3Fe3P O4F12(III)。该系列化合物呈现出丰富多变的晶体结构,尤其是Fe2+或Fe3+离子为中心的[Fe OnF6-n]m-八面体以不同的框架结构和连接方式进行排列组合。I是由[Fe(PO4)F2]2-二维层状结构构成。其中包含了由含氟的Fe O4F2和Fe O2F4八面体与PO4四面体连接形成的线性无限长的连续基团∞[Fe2O6F4]10-。混合价的II为一个三维框架结构,其中包含由cis-Fe F4O2八面体共享氧或氟原子而形成的四聚体Fe4O6F12。III含有由cis-Fe F4O2和Fe F5O八面体及四面体PO4连接而成的一维无限延展的柱面结构∞[Fe3(PO4)F12]6-。BaxFex(PO4)Fy的磁性表征揭示了不同的磁学性质:I显示了低温下有趣的自旋转换,机理是源于S=5/2自旋链的反铁磁有序。II是倾斜的反铁磁体或弱亚铁磁体。III为自旋耦合三聚体。2、两个开放骨架的铵过渡金属氟磷酸盐(NH4Mn3(PO3F)2(PO2F2)F2(IV),(NH4Co3(PO3F)2(PO2F2)F2(V)属同构,结构包含了由三个共面trans-MO4F2八面体组成的三聚体,与PO3F四面体连接形成二维层,层内为过渡金属阳离子组成的阶梯状Kagomé晶格结构。二维层状结构通过PO2F2基团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三维开放骨架结构,该结构中包含了具有铵离子可填充的一维孔道的三维开放骨架结构。XPS光谱表明在相应的化合物中存在Mn(II)和Co(II)。此外,XPS F 1s光谱显示出两种成分,说明氟离子桥接了M和P中心。每种化合物的磁性数据符合居里-外斯定律,证实存在高自旋Mn2+或Co2+离子和反铁磁相互作用。然而,在低温下同时观察到微弱的铁磁性(Tc=8.0 K for Mn和Tc=9.2 K for Co),可以用倾斜的反铁磁基态来解释。

徐林[2](2013)在《分级结构纳米线的制备、表征与器件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围绕分级纳米线,按从材料设计、可控制备与表征、到纳米器件的研究思路,探索和推进分级纳米线向更高层次发展,研究实心纳米棒构筑的钒氧化物分级纳米线、介孔纳米棒构筑的镧锶钴氧分级介孔纳米线、硅分级单晶弯折纳米线等分级结构纳米线的制备、表征与器件,取得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果:(1)钒氧化物分级纳米线采用静电纺丝技术设计并制备超长“线中棒”分级结构钒氧化物纳米线,纳米线由实心的V205纳米棒连接而成;发现超长分级钒氧化物纳米线能有效抑制纳米线自团聚问题,大幅提高纳米线锂离子电池器件的容量,钒氧化物分级纳米线平均充放电比容量高达300mAh/g。设计组装国际上第一个单根纳米线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器件,通过原位表征建立了单根钒氧化物纳米线的电输运、结构与电极充放电状态的直接联系,从本征上揭示纳米线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的科学规律。(2)镧锶钻氧分级介孔纳米线采用多步微乳液自组装方法构筑钙钛矿型镧锶钴氧分级介孔纳米线,纳米线由介孔结构的纳米棒连接而成,纳米棒沿一定的方向规则排列;通过电催化性能测试,表明钙钛矿型镧锶钴氧分级介孔纳米线具有较低的起峰电势和高的极限扩散电流,展示出良好的电催化性能;基于分级介孔纳米线,组装了锂空气电池器件,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测试表明其具有超过11000mAh/g的超高的比容量,相比镧锶钴氧纳米颗粒,提高了一个数量级。(3)硅分级单晶弯折纳米线采用金属催化辅助化学气相沉积设计生长单晶弯折硅纳米线多边形纳米环和探针形硅纳米线,包括六边形、三角形、菱形和梯形纳米环和U形、V形和W形探针形硅纳米线,整个弯折硅纳米线为单晶结构;首次提出使用微米柱阵列实现对U形和V形弯折硅纳米线的有序组装,并实现弯折硅纳米线的精确定位和定向排列。组装三维单根弯折硅纳米线探针生物传感器,表征三维纳米线器件的电导与跨导等电学性能;采用W形三维硅纳米线探针生物传感器测量大鼠心肌细胞的膜内动作电位,并成功实现同时测量细胞不同区域的生理活动规律。

魏礼杰[3](2012)在《溶胶—凝胶法制备LiFePO4/无定型碳复合材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LiFePO4属于正交晶系,具有橄榄石结构。LiFePO4因其具有无毒、环境友好、价格低廉,安全性能好的优点,而被寄于成为第二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厚望。同时,LiFePO4低的电子导电性和离子导电性,限制了其快速的发展。为克服LiFePO4低导电性的缺点,研究者通过改性晶体,制备LiFePO4复合材料以改善性能。本文选用NH4H2PO4、Li2CO3、FeCl3和柠檬酸为原料,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改性的LiFePO4/C的复合材料,选用XRD、SEM、TEM、EDS、激光粒度分析仪、BET、电化学工作站、电池测试系统等,对复合材料物相的成分、形貌以及理化性能进行分析,考察热处理时间、热处理温度、柠檬酸量和pH值的影响。同时,根据对胶体和复合材料测试结果,结合理论分析,对LiFePO4/C的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进行了论述。分析结果得出:选用NH4H2PO4、Li2CO3、FeCl3和柠檬酸为原料获得胶体中仅含有氯化铵晶体。胶体经300℃热处理后,氯化铵晶体消失,样品呈多孔结构。胶体经二次高温热处理后获得LiFePO4/C复合材料。制备胶体的样品中,当溶液pH=7,柠檬酸与铁离子的摩尔n(C6H8O7·H2O):n(Fe3+)=47.6:100获得的胶体在650℃氮气气氛条件热处理10h,获得样品的在放电倍率1C下获得121mAh/g的放电比容量。LiFePO4/C复合材料的性能与柠檬酸量、热处理温度、pH值、热处理时间有直接的关系。复合材料中,晶体表面包敷的碳层与柠檬量成正比,并且碳包敷层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当选择样品摩尔比n(C6H8O7·H2O):n(Fe3+)=47.6:100时,样品中获得的放电曲线最佳,1C放电倍率条件下样品的放电比容量为109.1mAh/g。热处理温度通过影响复合材料中晶体的生长速度而影响复合材料的粒径并影响样品的电化学性能。pH通过影响胶体的水解缩合速度,使后期热处理获得的复合材料晶体形貌呈菱形、鳞片形。LiFePO4/C复合材料粒径与热处理时间成正比,复合材料粒径分布对材料的循环性能和放电比容量具有很大影响,综合比较,热处理10h获得复合材料样品性能最佳,当充放电循环20次后放电比容量仅衰减1.2%。

杨扬[4](2008)在《开放骨架亚磷酸盐晶体的合成与表征》文中研究说明无机微孔晶体由于其独特的规则孔道结构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催化、吸附、分离、离子交换和主-客体组装等领域,具有新颖结构的微孔晶体的设计、合成以及新合成路线的开发一直备受关注。开放骨架结构的金属磷酸盐化合物由于其结构的多样性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已经被广泛研究。近年来,以假四面体的HPO3基团取代的四面体PO4基团构筑微孔晶体得到快速发展,许多结构新颖的金属亚磷酸盐被合成出来,包括零维簇、一维链、二维层和三维开放骨架结构。其中,亚磷酸锌化合物由于其组成和结构的多样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迄今为止,以有机胺和金属配合物为模板剂,已制备出30多种具有新颖结构的亚磷酸锌微开放骨架化合物。另外,人们对其它过渡金属亚磷酸盐也有较深入的研究,一系列V、Fe、Co、Mn、Zn和Cr的亚磷酸盐接连被报道,而有关亚磷酸铟合成却鲜有报道。本论文将设计合成大孔径、新组成、新结构的亚磷酸盐微孔化合物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选用不同的有机胺为模板剂,研究了亚磷酸锌及其掺杂体系以及亚磷酸铟微孔晶体的合成与结构,探讨了掺杂对亚磷酸锌结构的调变作用,合成了五种新颖结构的亚磷酸盐微孔晶体。1.以三乙烯二胺为模板剂,水热合成了具有三维骨架结构的亚磷酸锌(C6N2H14)·[Zn3(HPO3)4](TJPU-5),其结构是由锌氧四面体和亚磷酸根假四面体连接构成的具有4,8元环孔道的开放骨架结构,孔道部分被有机胺所占据,在其结构中首次发现[4488]的笼形结构单元。2.在水热体系中,以1,3-环己二甲胺为模板剂,分别引入Fe或Co原子,成功合成出了两种具有新颖开放骨架结构的亚磷酸锌铁[H2CHBMA][Zn2.34Fe0.66(HPO3)4](TJPU-6Fe)和亚磷酸锌钴化合物[H2CHBMA][Zn2.1Co0.9(HPO3)4](TJPU-6)。单晶结构解析表明二者为同构化合物。其结构都是由一端开叉的六边形(6=1)次级结构单元(SUB)构成的具有12元环孔道的三维骨架结构,由于次级结构单元在a方向是上下交替连接,导致沿bc面的二维层状结构以ABAB方式堆积,因而沿a轴方向形成12元环的‘之’字形孔道。另外,TJPU-6Fe和TJPU-6中CHBMA分子中的胺甲基均为反式构型,通过氢键作用和骨架相连接。3.以1,3-环己二甲胺为模板剂,在水热条件下首次合成出微孔磷酸亚磷酸锌锰[H2CHBMA][Zn2Mn0.5(PO4)(HPO3)2]·H2O(TJPU-3Mn)。该化合物具有20元环超大孔道,与已知的微孔磷酸铝JDF-20具有相同的拓扑结构。其骨架结构是由MO4,PO4和HPO3基团严格交替连接而成,具有相互交叉的8元环和20元环孔道。双质子化的1,3-环己二甲胺阳离子位于孔道内部平衡其骨架电荷。四个双质子化的有机胺阳离子位于每个20元环窗口中,疏水端烷基基团伸向20元环孔道中间,而亲水端的NH3+与骨架上的氧原子形成氢键,稳定骨架结构。TJPU-5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脱出水分子后,结构不变。值得一提的是,TJPU-3Mn中CHBMA分子均为顺式异构体,与TJPU-6和TJPU-6Fe一样,有望用于CHBMA顺反异构体的分离和识别。4.以1,3-环己二甲胺为模板剂,以假四面体构型的亚磷酸根[HPO3]2-替代四面体构型的磷酸根[PO4]3-,过渡金属In作为骨架元素,合成了中性骨架的亚磷酸铟微孔化合物In2(HPO3)·3H20(TJPU-7),其结构是由InO6八面体和HPO3假四面体共享顶点连接形成的具有4,8元环孔道的三维骨架结构。

魏春霞[5](2007)在《一些杂化多金属氧酸盐与过渡金属磷酸盐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以多金属氧酸盐和过渡金属磷酸盐为构筑模块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成为研究热点,这不仅由于它们具有丰富的结构类型,还在于它们在催化化学、药物化学、电导体、分子磁体和光化学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本文利用水热合成法,以乙二胺、4,4′-bipy、二乙烯三胺和咪唑作为有机调变单元,成功地合成了七个多金属氧簇有机.无机杂化化合物(1-7),和三个新型过渡金属磷酸盐簇合物(8-10),分别是:[H26MnⅡ4MoⅤ12(HPO4)6(PO)4)2O38]·2(C10H8N2)·6.5H2O (1)[H22CoⅡ4MoⅥ4MoⅤ8(HPO4)6(PO4)2O38]·2(C10H8N2)·5H2O (2)[(H20P8MoⅤ12CdO62)(C4H14N3)2]·2C4H13N3·8H2O (3)[Zn(MoⅤ6P4O31H10)2(C4H14N3)2]·2C4H13N3·8H2O (4)[(H2P2MoⅥ5O23)(C4H14N3)(C4H15N3)(H3O)]·3H2O (5)[PMoⅥ12O40(VⅢO)(VⅣO)]·2(4,4’-bipy) (6)[H3PMo12O40]·2(4,4’-bipy)·1.75H2O (7)[C2H10N2][(HVⅣO3)(HVⅤO2)(PO4)] (8){[MnⅢ(H2O)(OH)O4][(H4MnⅣ4O4)(H2PO4)(HPO4)(PO4)2]2}·2en·2(CH3CH3)·(CH3CHO)·2H2O (9)[(H3VⅡ2.5O2)(HPO4)2] (10)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IR和元素分析对晶体结构进行了确定和讨论;采用TGA和荧光分析等手段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性能表征;探讨了以无机—有机杂化的多金属氧酸盐纳米粒子为本体修饰剂,通过研磨混合法制备了表面可更新的化学修饰碳糊电极,研究了该修饰电极在酸性水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同时对化合物6作为催化剂催化苯酚制苯二酚反应的催化活性进行了初探。

王莉[6](2006)在《新型金属亚磷酸盐微孔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研究在中温水热条件下,第IIIA族金属Ga,In和过渡金属V,Cd的亚磷酸盐微孔材料的合成与表征,探讨亚磷酸盐微孔材料在结构上的特点和组成上的多样性。在合成方面,主要研究作为模板剂的有机胺类的改变对产物结构的影响;通过引入[HPO3]2-的结构基元代替传统的[PO4]3-结构基元,设计合成系列具有新颖结构的无机微孔材料并探讨亚磷酸盐和磷酸盐微孔材料在合成以及骨架结构方面的特点和差异。在Ga2O3-HPO3-H2O体系中,引入氟离子,首次合成出2个具有三维开放骨架结构的氟亚磷酸镓微孔化合物和1个三维结构的亚磷酸镓微孔化合物。探讨了合成体系中,氟离子的引入对亚磷酸镓微孔化合物合成和骨架结构方面的影响,并且与大量的氟磷酸镓微孔化合物进行比较,总结归纳亚磷酸镓微孔化合物的合成条件、组成及结构上的特点,为亚磷酸镓微孔化合物的进一步合成奠定了基础。在水热体系下,以不同种类的有机胺为模板剂,首次合成出3个亚磷酸铟微孔化合物。其中,以乙二胺为模板剂的亚磷酸铟微孔化合物具有无限的共边4员环一维链状结构;以哌嗪和1,6-己二胺为模板剂合成出的亚磷酸铟化合物分别具有二维交叉8员环孔道和16员环孔道的三维开放骨架结构。在大量合成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亚磷酸铟微孔化合物的合成条件、骨架结构等方面的规律性,并探讨了有机胺模板的变化对产物骨架结构的影响。在亚磷酸钒合成体系中,用三乙胺、哌嗪和1,6-己二胺为模板剂分别合成出3个具有三维开放结构的亚磷酸钒微孔化合物,并在大量实验和文献的基础上,对亚磷酸钒微孔化合物的合成条件以及骨架形成规律进行了探讨,详细分析并阐述了上述化合物的合成条件和方法,有机配体的各种变化对产物结构的影响,特殊结构形成的原因。在水热条件下,以乙二胺为模板首次合成出1个具有一维正六边形孔道结构的亚磷酸镉微孔化合物。

范勇[7](2005)在《过渡金属的磷的含氧酸盐微孔材料的合成与表征》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研究在中温水热溶剂热条件下过渡金属磷酸盐、亚磷酸盐和有机膦酸盐微孔材料的合成与结构表征,探讨无机材料结构的多样性以及特殊功能材料的合成。在合成方面,主要研究溶剂和作为有机模板剂的胺类的改变对产物结构的影响;通过引入[RPO3]2-[R=H或有机基团]的结构基元代替传统的[PO4]3-的结构基元,设计合成系列具有新颖结构的无机微孔材料,探讨磷的含氧酸盐微孔材料合成的差异及结构方面的特点。 研究了DMF以及水和DMF混合液做溶剂条件下过渡金属磷酸盐微孔材料的合成规律。研究了丁醇以及水和丁醇混合液做溶剂条件下过渡金属磷酸盐微孔材料的合成规律。此外我们尝试对传统的水热溶剂热技术进行改进,发展了一种技术我们命名为“一釜双衬法”。用此方法我们得到一些高质量的单晶,并得到一种新的硫酸锰化合物,对其进行了详细表征。 在水热体系下,合成出多个不同结构的亚磷酸铁化合物对它们进行了简单表征并对其中的两个进行了详细表征:合成了系列亚磷酸锰化合物。在大量合成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过渡金属亚磷酸盐微孔材料的合成条件、产物结构等方面的规律性问题。 在水热体系下,合成出一种三维网状结构的有机膦酸锰,在乙醇做溶剂条件下,合成了一种超分子结构的有机膦酸钴,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XRD、IR、MPMS-7 SQUID等多种表征手段对它们进行结构和性质表征。详细分析并阐述了有机膦酸盐化合物的合成条件和方法,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崔艳杰[8](2005)在《新颖的钒磷氧无机-有机杂化化合物的水热合成与表征》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在催化、吸附、分离、主客体化学、生物化学、电磁学以及光学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设计合成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质的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本论文主要研究钒磷氧无机-有机杂化化合物的水热合成和表征,旨在研究无机-有机杂化结构的多样性,为定向设计合成无机-有机杂化化合物积累经验, 以及探索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我们在过渡金属配合物连接的钒磷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中,主要针对有机配体的配位位置或杂原子的变化对无机-有机杂化化合物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合成出系列具有新颖结构的无机-有机杂化化合物,并对其物化性能进行了表征。为了考察金属杂原子对无机骨架的影响,我们在V-P-O-phen 体系中引入不同的杂原子,合成了两个新的二维层状双金属磷酸钒化合物Ni(phen)(H2O)VO(H2O)(HPO4)2 (1)和Co(phen)(H2O)VO(H2O)(H PO4)2 (2);考虑到配体的变化对结构的影响,我们将三种联吡啶类有机分子分别引入到磷酸铜钒的合成体系中, 设计合成了三种无机-有机杂化化合物: 链状的[Cu(phen)]2(VO2)(H2O)2(H2PO4)2(PO4) (3) , 二维层状的[Cu(4,4’-bpy)(VO) (HPO4)(H2PO4)]2 (4)和[{Cu(2,2’-bpy)}2(VO)3(PO4)2 (HPO4)]2·2H2O (5)。此外,我们还以反式-1,4-环己二胺为模板剂,合成了具有新颖的7-元环结构混合价态磷酸钒[(C6H16N2)3(VO)(V2O4)2(PO4)4·2H2O] (6)。

伊卓[9](2005)在《新型磷酸铟(亚磷酸铟)微孔晶体的水热合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研究在水热体系下,具有新型骨架结构磷酸铟微孔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旨在进一步发现并研究磷酸铟微孔化合物结构和组成的多样性,同时对亚磷酸铟微孔化合物的合成进行探索性研究。在In-H3PO4-amine-HF-H2O 体系中,利用三乙烯二胺和N-甲基哌嗪为模板剂, 在氟离子体系下合成了两个新颖结构的氟化磷酸铟微孔化合物,结构解析表明两者具有相同的无机骨架结构。相似结构的三维氟化磷酸铟合成研究表明:氟离子对氟化磷酸铟的骨架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机胺作为模板剂导向不同拓扑结构磷酸铟的能力较同主族铝镓要弱。在In-H3PO3-amine-H2O 体系中,亚磷酸代替磷酸作为磷源,得到了第一例亚磷酸铟化合物。此外,设计了套内环结构九孔组合反应釜,对其进行了使用尝试,这为组合化学应用到无机微孔化合物合成提供了一定思路和实验基础。

二、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Open-Framework Mixed-valence Iron Phosphates IIIII21.543FeFe(PO) with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Open-Framework Mixed-valence Iron Phosphates IIIII21.543FeFe(PO) with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低维过渡金属氟磷酸盐的水热合成与磁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过渡金属磷酸盐的合成方法研究
    1.3 氟磷酸锰盐的结构化学
    1.4 氟磷酸铁盐的结构化学
    1.5 氟磷酸钴盐的结构化学
    1.6 氟磷酸铜盐的结构化学
    1.7 混合过渡金属氟磷酸盐的结构化学
    1.8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及意义
    1.9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2章 合成方法、设备与试剂、实验流程及表征手段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试剂
    2.3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2.4 粉末X射线衍射(PXRD)
    2.5 红外光谱分析
    2.6 电子顺磁共振测试
    2.7 热分析
    2.8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SEM和 EDS)
    2.9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10 磁性分析
    2.11 穆斯堡尔谱测试
第3章 氟化钡铁磷酸盐Ba_xFe_x(PO_4)F_y(1≤x≤3,2≤y≤12)可变维度、价态和磁学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BaFe(PO_4)F_2,Ba_2Fe_2(PO_4)F_6和Ba_3Fe_3(PO_4)F_(12)的合成
    3.3 BaFe(PO_4)F_2,Ba_2Fe_2(PO_4)F_6和Ba_3Fe_3(PO_4)F_(12)的SEM和EDS分析
        3.3.1 BaFe(PO_4)F_2的形貌成分分析
        3.3.2 Ba_2Fe_2(PO_4)F_6 的形貌成分分析
        3.3.3 Ba_3Fe_3(PO_4)F_(12)的形貌成分分析
    3.4 BaFe(PO_4)F_2,Ba_2Fe_2(PO_4)F_6和Ba_3Fe_3(PO_4)F_(12)晶体结构测定与解析
        3.4.1 BaFe(PO_4)F_2晶体结构的测定与解析
        3.4.2 Ba_2Fe_2(PO_4)F_6 晶体结构的测定与解析
        3.4.3 Ba_3Fe_3(PO_4)F_(12)晶体结构的测定与解析
    3.5 BaFe(PO_4)F_2,Ba_2Fe_2(PO_4)F_6和Ba_3Fe_3(PO_4)F_(12)的X射线粉末衍射图谱分析
    3.6 BaFe(PO_4)F_2,Ba_2Fe_2(PO_4)F_6和Ba_3Fe_3(PO_4)F_(12)的晶体结构描述与讨论
        3.6.1 BaFe(PO_4)F_2晶体结构描述与讨论
        3.6.2 Ba_2Fe_2(PO_4)F_6 晶体结构描述与讨论
        3.6.3 Ba_3Fe_3(PO_4)F_(12)晶体结构描述与讨论
    3.7 TG热分析
    3.8 BaFe(PO_4)F_2,Ba_2Fe_2(PO_4)F_6和Ba_3Fe_3(PO_4)F_(12)的电子顺磁共振分析
    3.9 Ba_2Fe_2(PO_4)F_6 的穆斯堡尔谱分析
    3.10 BaFe(PO_4)F_2,Ba_2Fe_2(PO_4)F_6和Ba_3Fe_3(PO_4)F_(12)的磁性与比热
    3.11 本章小结
第4章 具有Kagom(?)晶格结构的开放骨架化合物过渡金属氟代磷酸铵的合成、结构和磁性
    4.1 引言
    4.2 (NH_4)Mn_3(PO_3F)_2(PO_2F_2)F_2和(NH_4)Co_3(PO_3F)_2(PO_2F_2)F_2的合成
    4.3 (NH_4)Mn_3(PO_3F)_2(PO_2F_2)F_2和(NH_4)Co_3(PO_3F)_2(PO_2F_2)F_2的SEM和 EDS分析
    4.4 (NH_4)Mn_3(PO_3F)_2(PO_2F_2)F_2和(NH_4)Co_3(PO_3F)_2(PO_2F_2)F_2的红外光谱分析
    4.5 (NH_4)Mn_3(PO_3F)_2(PO_2F_2)F_2和(NH_4)Co_3(PO_3F)_2(PO_2F_2)F_2晶体结构的测定与解析
    4.6 (NH_4)Mn_3(PO_3F)_2(PO_2F_2)F_2和(NH_4)Co_3(PO_3F)_2(PO_2F_2)F_2的晶体结构描述与讨论
        4.6.1 (NH_4)Mn_3(PO_3F)_2(PO_2F_2)F_2晶体结构描述与讨论
    4.7 TG热分析
    4.8 (NH_4)Mn_3(PO_3F)_2(PO_2F_2)F_2和(NH_4)Co_3(PO_3F)_2(PO_2F_2)F_2的XPS分析
    4.9 (NH_4)Mn_3(PO_3F)_2(PO_2F_2)F_2和(NH_4)Co_3(PO_3F)_2(PO_2F_2)F_2的磁性分析
    4.10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分级结构纳米线的制备、表征与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与纳米线
    1.2 分级结构纳米线的制备技术
        1.2.1 化学气相沉积法
        1.2.2 热气相沉积法
        1.2.3 静电纺丝法
        1.2.4 溶剂热法
    1.3 分级结构纳米线的器件应用
        1.3.1 纳米线电化学储能器件
        1.3.2 纳米线纳电子器件
        1.3.3 纳米线传感器
        1.3.4 纳米线光伏器件
    1.4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机遇与挑战
        1.4.2 选题思路
        1.4.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钒氧化物分级纳米线的制备、表征与器件研究
    2.1 引言
    2.2 超长分级五氧化二钒纳米线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2.2.1 静电纺丝法制备超长分级五氧化二钒纳米线
        2.2.2 超长分级五氧化二钒纳米线的结构表征
        2.2.3 静电纺丝法组装超长分级五氧化二钒纳米线阵列
        2.2.4 超长分级五氧化二钒纳米线阵列的结构表征
        2.2.5 分级结构钒氧化物纳米线的形成机理分析
    2.3 分级结构钒氧化物纳米线锂离子电池器件
        2.3.1 分级钒氧化物纳米线扣式锂离子电池器件的组装
        2.3.2 分级结构钒氧化物纳米线扣式锂离子电池器件的性能
        2.3.3 单根钒氧化物纳米线锂离子电池器件的组装
        2.3.4 单根钒氧化物纳米线锂离子电池器件的原位表征
        2.3.5 钒氧化物纳米线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机制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镧锶钴氧分级介孔纳米线的制备、表征与器件研究
    3.1 引言
    3.2 分级介孔镧锶钴氧化物纳米线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3.2.1 分级介孔镧锶钴氧化物纳米线的制备
        3.2.2 分级介孔镧锶钴氧化物纳米线的结构表征
    3.3 分级介孔镧锶钴氧化物纳米线锂空气电池器件
        3.3.1 分级介孔镧锶钴氧化物纳米线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3.3.2 分级介孔镧锶钴氧化物纳米线锂空气电池器件的组装
        3.3.3 分级介孔镧锶钴氧化物纳米线锂空气电池器件的性能
        3.3.4 分级介孔镧锶钴氧化物纳米线的电催化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级结构硅纳米线的制备、表征与器件研究
    4.1 引言
    4.2 分级弯折硅纳米线的设计与生长
        4.2.1 多边形弯折硅纳米线的设计与生长
        4.2.2 探针形弯折硅纳米线的设计与生长
    4.3 分级弯折硅纳米线的结构表征
        4.3.1 多边形弯折硅纳米线的结构表征
        4.3.2 探针形弯折硅纳米线的结构表征
    4.4 分级弯折硅纳米线的可控生长机理分析
    4.5 分级弯折硅纳米线的有序组装
        4.5.1 分级弯折硅纳米线的组装方法
        4.5.2 V形弯折硅纳米线的有序组装
        4.5.3 U形弯折硅纳米线的有序组装
    4.6 二维单根分级弯折硅纳米线探针器件的组装与性能
        4.6.1 二维单根分级弯折硅纳米线探针器件的组装
        4.6.2 二维单根分级弯折硅纳米线探针器件的电学性能
        4.6.3 二维单根分级弯折硅纳米线探针的结构与性能相关性
    4.7 三维单根分级弯折硅纳米线探针生物传感器的组装与性能
        4.7.1 三维单根分级弯折硅纳米线探针生物传感器的组装
        4.7.2 三维单根分级弯折硅纳米线探针生物传感器的电学性能
        4.7.3 三维单根分级弯折硅纳米线探针生物传感器的细胞信号探测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博士学习期间已发表和即将发表的论文
附录2 博士学习期间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
附录3 博士学习期间参加和主持的科研项目
附录4 博士学习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

(3)溶胶—凝胶法制备LiFePO4/无定型碳复合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及其应用
        1.1.1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1.1.2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
    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1.3 锂离子电池结构组成
        1.3.1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1.3.2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1.3.3 锂离子电池隔膜
    1.4 锂离子正极材料
        1.4.1 钴酸锂正极材料
        1.4.2 镍酸锂正极材料
        1.4.3 锰酸锂阴极材料
        1.4.4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试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配方设计
        2.3.2 LiFePO_4/C 复合材料的制备
        2.3.3 材料的物相成分析
        2.3.4 材料的热性能分析
        2.3.5 材料的形貌与元素分析
        2.3.6 复合材料碳量分析
        2.3.7 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隙测试
        2.3.8 复合材料的粒径测试
        2.3.9 电池的制备
        2.3.10 电池的性能测试
第3章 LiFePO_4/C 复合材料反应制备过程研究
    3.1 样品物相成分、热性能、元素和形貌分析
    3.2 反应过程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LiFePO_4/C 复合材料性能影响因素考察
    4.1 柠檬酸量对 LiFePO_4/C 复合材料的影响
    4.2 热处理温度对 LiFePO_4/C 复合材料的影响
    4.3 pH 值对 LiFePO_4/C 复合材料的影响
    4.4 热处理时间对 LiFePO_4/C 复合材料的影响
    4.5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开放骨架亚磷酸盐晶体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无机微孔晶体材料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1.1 硅铝酸盐沸石分子筛
        1.1.2 磷酸铝分子筛
        1.1.3 磷酸镓及相关空旷骨架化合物
        1.1.4 过渡金属磷酸盐
        1.1.5 亚磷酸盐微孔材料
        1.1.6 其它新型微孔材料
    1.2 微孔材料的应用与前景展望
        1.2.1 催化和吸附
        1.2.2 功能材料
        1.2.3 化学传感器
        1.2.4 纳米团簇的组装和应用
    1.3 无机微孔材料的合成方法
    1.4 影响无机微孔材料合成的因素
    1.5 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1.6 本论文研究的表征手段和研究成果
        1.6.1 表征手段
        1.6.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第二章 微孔亚磷酸锌TJPU-5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TJPU-5的合成与表征
        2.2.1 TJPU-5的合成
        2.2.2 TJPU-5的性能表征
        2.2.3 TJPU-5的结构表征
    2.3 影响TJPU-5合成因素
    2.4 小结
第三章 双金属亚磷酸盐晶体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TJPU-6Fe和TJPU-6的合成
        3.2.1 TJPU-6Fe和TJPU-6的性能表征
        3.2.2 TJPU-6Fe和TJPU-6的结构表征
    3.3 TJPU-3Mn的合成
        3.3.1 TJPU-3Mn的性能表征
        3.3.2 TJPU-3Mn的结构表征
    3.4 影响TJPU-6Fe,TJPU-6和TJPU-3Mn合成因素
    3.5 小结
第四章 亚磷酸铟晶体TJPU一7的合成与表征
    4.1 引言
    4.2 TJPU一7的合成与性能表征
        4.2.1 TJPU一7的合成
        4.2.2 TJPU一7的性能表征
        4.2.3 TJPU一7的结构表征
    4.3 亚磷酸铟的扫描电镜测试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学期间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致谢

(5)一些杂化多金属氧酸盐与过渡金属磷酸盐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多金属氧酸盐的历史概述
    1.2 多金属氧酸盐的水热合成法
    1.3 多金属氧酸盐合成和结构的研究热点
        1.3.1 仿生化
        1.3.2 高核化
        1.3.3 多维多孔化
        1.3.4 修饰化
        1.3.5 将多阴离子作为客体单元构筑大孔超分子主体
    1.4 多金属氧酸盐的应用
    1.5 过渡金属磷酸盐簇合物开放骨架结构材料的发展
    1.6 选题思想及研究目的
    参考文献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起始原料与实验仪器
        2.1.1 实验起始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X—射线晶体衍射数据的收集与结构分析
        2.2.2 化合物物理化学性能测试
    2.3 化合物的合成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以过渡金属为中心原子的六配位夹心型化合物
        3.1.1 [H_(26)Mn_4~ⅡMo_(12)~Ⅴ(HPO_4)_6(PO_4)_2O_(38)]·2(C_(10)H_8N_2)·6.5H_2O(1)和[H_(22)Co_4~ⅡMo_4~ⅥMo_8~Ⅴ(HPO_4)_6(PO_4)_2O_(38)]·2(C_(10)H_8N_2)·5H_2O(2)
        3.1.2 [(H_(20)P_8Mo_(12)~ⅤCdO_(62))(C_4H_(14)N_3)_2]·2C_4H_(13)N_3·8H_2O(3)和[Zn(Mo_6~ⅤP_4O_(31)H_(10))_2(C_4H_(14)N_3)_2]·2C_4H_(13)N_3·8H_2O(4)
        3.1.3 小结
    3.2 多金属氧酸盐和游离的有机单元构成的分立体系
        3.2.1 [(H_2P_2Mo_5~ⅥO_(23))(C_4H_(14)N_3)(C_4H_(15)N_3)(H_3O)]·3H_2O(5)
        3.2.2 [PMo_(12)~ⅥO_(40)(V~ⅢO)(V~ⅣO)]·2(4,4′-bipy)(6)
        3.2.3 [H_3PMo_(12)O_(40)]·2(4,4’-bipy)·1.75H_2O(7)
        3.2.4 小结
    3.3 具三维开放骨架的新型过渡金属磷酸盐簇合物
        3.3.1 [C_2H_(10)N_2][(HV~ⅣO_3)(HV~ⅤO_2)(PO_4)](8)
        3.3.2 {[Mn~Ⅲ(H_2O)(OH)O_4][(H_4Mn_4~ⅣO_4)(H_2PO_4)(HPO_4)(PO_4)_2]_2}·2en·2(CH_3CH_3)·(CH_3CHO)·2H_2O(9)和[(H_3V_(2.5)~ⅡO_2)(HPO_4)_2](10)
        3.3.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结论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6)新型金属亚磷酸盐微孔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无机微孔材料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1 传统的无机微孔材料:硅铝酸盐沸石与分子筛
        1.2 磷基酸盐微孔材料
        1.2.1 磷酸盐微孔材料
        1.2.2 亚磷酸盐微孔材料
        1.3 其它新型微孔材料
        1.4 微孔材料的应用与前景展望
        1.4.1 催化和吸附
        1.4.2 功能材料
        1.4.3 化学传感器
        1.4.4 纳米团簇的组装和应用
    第二节 无机微孔晶体合成方法的发展与新合成路线开发
        2.1 经典的水热合成方法
        2.2 非水体系的溶剂热合成
        2.3 其它合成方法的开发
    第三节 微孔材料的合成展望
        3.1 生成机理与定向设计合成
        3.2 大孔、手性孔道和多维孔道分子筛的合成
        3.3 晶化机理的深入研究
        3.4 骨架的稳定性及去除模板剂的新方法的进一步探讨
    第四节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4.1 本课题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4.1.1 合成新型IIIA 族金属(Ga,In)亚磷酸盐微孔晶体,扩展无机微孔材料的合成领域
        4.1.2 合成新型亚磷酸钒微孔材料,丰富含钒微孔材料
        4.2 本文主要研究结果
    第五节 本文所用测试手段和表征方法
    第六节 本文所用的原料和试剂
第二章 具有开放骨架结构的新型亚磷酸镓微孔晶体的合成及其结构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具有开放骨架结构的新型亚磷酸镓微孔化合物(H_3DETA)Ga_3(HPO_3)_4F_4(1)和Ga_2(HPO_3)_3 (2)的合成研究
        2.1 合成方法
        2.1.1 化合物1 的合成
        2.1.2 化合物2 的合成
        2.2 影响合成的因素
        2.3 性能表征
        2.3.1 化学组成分析
        2.3.2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2.3.3 红外光谱分析
        2.3.4 热重分析
        2.4 化合物1 和2 的结构表征
        2.4.1 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
        2.4.2 化合物1 的结构描述
        2.4.3 化合物2 的结构描述
    第三节 具有三维交叉孔道的新型亚磷酸镓微孔化合物(C_4N_2H_(12))[Ga_2F_3(HPO_3)_2(H2PO_3)](3)的合成研究
        3.1 合成方法
        3.2 影响合成的因素
        3.3 性质表征
        3.3.1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3.3.2 化学组成分析
        3.3.3 红外光谱分析
        3.3.4 热重分析
        3.4 化合物3 的结构表征
        3.4.1 单晶结构确定
        3.4.2 化合物3 的结构描述
    第四节 亚磷酸镓微孔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研究
        4.1 亚磷酸镓微孔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4.1.1 氟离子的作用
        4.1.2 其它影响合成的因素
        4.2 亚磷酸镓微孔化合物的组成和骨架结构的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有新颖结构的亚磷酸铟微孔材料的合成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一维链状亚磷酸铟微孔化合物(C_2N_2H_(10))[In(OH)_3(HPO_3)](4)的合成研究
        2.1 合成方法
        2.2 影响合成的因素
        2.3 性质表征
        2.3.1 化学组成分析
        2.3.2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2.3.3 红外光谱分析
        2.3.4 热重分析
        2.4 化合物4 的结构表征
        2.4.1 单晶结构确定
        2.4.2 化合物4 的结构描述
    第三节 具有二维交叉八员环孔道结构的亚磷酸铟化合物(C_4N_2H_(12))[In_(12)(HPO_3)_3(H_2PO_3)_2] (5)的合成与表征
        3.1 合成方法
        3.2 影响合成的因素
        3.3 性质表征
        3.3.1 化学组成分析
        3.3.2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3.3.3 红外光谱分析
        3.3.4 热重分析
        3.4 化合物5 的结构表征
        3.4.1 单晶结构确定
        3.4.2 化合物5 的结构描述
    第四节 具有二维交叉十六员环孔道的亚磷酸-磷酸铟化合物In_9(H_2O)_6(HPO_4)_(12)(HPO_3)_5·7H_30 (6)的合成与表征
        4.1 合成方法
        4.2 影响合成的因素
        4.3 性质表征
        4.3.1 化学组成分析
        4.3.2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4.3.3 红外光谱分析
        4.4 化合物6 的结构表征
        4.4.1 单晶结构确定
        4.4.2 化合物6 的结构描述
    第五节 亚磷酸铟微孔化合物的合成与骨架结构研究
        5.1 影响亚磷酸铟微孔化合物合成的主要因素
        5.2 有机胺对亚磷酸铟微孔化合物骨架结构形成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具有开放骨架结构的过渡金属(V, Cd) 亚磷酸盐微孔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具有三维开放骨架结构的亚磷酸钒微孔化合物的合成和骨架结构研究
        2.1 合成方法
        2.1.1 [V_2~Ⅲ(HPO_3)_3(H_2O)_3]·H_2O (7)的合成
        2.1.2 (C_4H_8N_2H_4)_(0.5)(C_4H_8N_2H_3)[V_4(HPO_3)_7(H_2O)_3]·1.5H_2O (8)的合成. -
        2.1.3 [V_9~Ⅲ(HPO_3)_(14)(H_2PO_3)_3(H_2O)_6]_4H_3O (9)的合成
        2.2 性质表征
        2.2.1 化学组成分析
        2.2.2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2.2.3 红外光谱分析
        2.2.4 热重分析
        2.3 化合物7,8 和9 的结构表征
        2.3.1 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
        2.3.2 化合物7,8 和9 中钒价态计算
        2.3.3 化合物7 的结构表征
        2.3.4 化合物8 的结构表征
        2.3.5 化合物9 的结构表征
        2.4 化合物7,8 和9 的骨架结构研究
        2.4.1 化合物7 的骨架结构研究
        2.4.2 化合物8 的骨架结构研究
        2.4.3 化合物9 的骨架结构研究
        2.5 亚磷酸钒微孔化合物骨架结构和合成研究
        2.5.1 亚磷酸钒微孔化合物与磷酸钒微孔化合物的比较
        2.5.2 亚磷酸钒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2.5.3 亚磷酸钒化合物的组成与骨架结构研究
        2.6 磁性研究
        2.6.1 磁性的分类
        2.6.2 磁化率和磁矩
        2.6.3 化合物8 的磁性研究
    第三节 具有三维骨架结构的亚磷酸镉化合物的合成
        3.1 合成方法
        3.2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3.3 化合物10 的结构表征
        3.3.1 单晶结构确定
        3.3.2 化合物10 的结构描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附录

(7)过渡金属的磷的含氧酸盐微孔材料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无机微孔材料的发展与现状
        1.1.1 沸石与分子筛
        1.1.2 主族金属磷酸盐微孔材料
        1.1.3 过渡金属磷酸盐微孔材料
        1.1.4 其它新型微孔化合物的合成
    第二节 无机微孔材料的应用与展望
        1.2.1 微孔材料的应用
        1.2.2 微孔化合物合成展望
    第三节 本课题选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成果
        1.3.1 本课题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2 本课题主要结果
    第四节 本文所用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及试剂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过渡金属磷酸盐微孔化合物的合成
    第一节 引言
        2.1.1 微孔晶体常用合成方法
        2.1.2 影响微孔化合物合成的因素
        2.1.3 本章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两个三维磷酸铁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2.2.1 [FePO_4-1]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2.2.2 [FePO_4-2]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第三节 三维磷酸锰的合成、结构表征与性质
        2.3.1 [MnPO_4-1]的合成
        2.3.2 [MnPO_4-1]的晶体结构的测定和晶体学数据
        2.3.3 [MnPO_4-1]的结构分析
        2.3.4 [MnPO_4-1]的热重分析
    第四节 其它磷酸盐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4.1 其它磷酸盐化合物的合成
        2.4.2 其它磷酸盐化合物的表征
    第五节 一釜双衬法对水热溶剂热合成改进的研究
        2.5.1 引言
        2.5.2 应用实例
        2.5.3 一釜双衬法合成新物质Mn_5(OH)_8SO_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过渡金属亚磷酸盐微孔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第一节 引言
        3.1.1 亚磷酸锌微孔化合物的研究
        3.1.2 新型亚磷酸钒的合成
        3.1.3 其它过渡金属微孔亚磷酸盐微孔材料的合成
        3.1.4 新型主族金属微孔亚磷酸盐微孔材料的合成
        3.1.5 亚磷酸的物理性质
        3.1.6 合成过渡金属亚磷酸盐微孔材料意义
    第二节 两种三维亚磷酸铁的合成、结构表征与性质
        3.2.1 化合物FePO_3-1和FePO_3-2的合成
        3.2.2 化合物FePO_3-1与FePO_3-2的晶体结构的测定和晶体学数据
        3.2.3 两种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3.2.4 两种化合物的热稳定性研究
        3.2.5 两种化合物的磁性研究
        3.2.6 影响化合物FePO_3-1和FePO_3-1的合成条件
    第三节 其它有机胺做模板条件下亚磷酸铁的合成与检测
        3.3.1 en做模板剂条件下系列化合物合成与检测
        3.3.2 DETA和pip做模板剂条件下系列化合物合成与检测
        3.3.3 1,2-PDA做模板剂条件下亚磷酸铁的合成与检测
    第四节 亚磷酸锰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4.1 引言
        3.4.2 系列化合物Mn-PO_3(n)的合成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过渡金属有机膦酸盐微孔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三维有机膦酸锰的合成、结构表征与性质
        4.2.1 化合物Mn-PMIDA的合成
        4.2.2 化合物Mn-PMIDA的表征
        4.2.3 化合物Mn-PMIDA的晶体结构测定和晶体学数据
        4.2.4 化合物Mn-PMIDA的结构分析
        4.2.5 化合物Mn-PMIDA的DTA-TGA研究
        4.2.6 化合物Mn-PMIDA的磁性研究
    第三节 超分子有机膦酸钴的合成、结构表征与性质
        4.3.1 化合物Co-PMIDA的合成
        4.3.2 化合物Co-PMIDA的表征
        4.3.3 化合物Co-PMIDA的晶体结构测定和晶体学数据
        4.3.4 化合物Co-PMIDA的结构分析
        4.3.5 化合物Co-PMIDA的差热.热重研究和热稳定性研究
        4.3.6 化合物Co-PMIDA的磁性研究
        4.3.7 化合物Co-PMIDA的光学性质
    第四节 其它有机膦酸做配体的化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与性质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作者简历
发表论文
中文详细摘要
英文摘要
附录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8)新颖的钒磷氧无机-有机杂化化合物的水热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1.1.1 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发展历程
        1.1.2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分类
        1.1.3 沸石
        1.1.4 生物矿化材料
        1.1.5 介孔氧化物的合成研究
        1.1.6 有机模板的钒钼氧化物
    1.2 含有机阳离子的微孔过渡金属磷酸盐
        1.2.1 有机胺质子化后作模板剂
        1.2.2 有机胺作为配体直接同钒原子配位
        1.2.3 有机胺同过渡金属配位
    1.3 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水热合成方法
    1.4 常用的现代分析技术手段在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分析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选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结果
        1.5.1 本课题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5.2 本课题主要结果
    1.6 本文所用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有机胺作配体的新型双金属磷酸盐的合成研究
    2.1 引言
    2.2 双金属磷酸钒化合物的合成
        2.2.1 合成原料
        2.2.2 合成方法
    2.3 化合物NiVPO_4 和CoVPO_4 的表征
        2.3.1 组成分析
        2.3.2 红外光谱分析
        2.3.3 热失重分析
    2.4 磷酸钒单晶的结构解析
    2.5 化合物的磁化学表征
        2.5.1 磁性物质简介
        2.5.2 Curie 定律和Curie-Weiss 定律
        2.5.3 化合物1 和2 的磁性研究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磷酸铜钒的水热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磷酸铜钒化合物的合成
        3.2.1 合成原料
        3.2.2 合成方法
    3.3 磷酸铜钒化合物的表征
        3.3.1 化合物3 的表征
        3.3.2 化合物4 的表征
        3.3.3 化合物5 的表征
    3.4 磷酸铜钒单晶的结构解析
        3.4.1 化合物3 的一维链状结构
        3.4.2 化合物4 的新颖的层状结构
        3.4.3 化合物5 的二维层状结构
    3.5 化合物4 的磁性研究
    3.6 磷酸钒化合物合成中的影响因素
        3.6.1 磷源和钒源
        3.6.2 有机胺在合成中的作用
        3.6.3 杂原子金属源
        3.6.4 其他影响因素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具有开放骨架结构的新颖的磷酸钒晶体的合成研究
    4.1 引言
    4.2 开放骨架VPO-DACH 的合成
        4.2.1 合成原料
        4.2.2 合成方法
        4.2.3 合成条件讨论
    4.3 VPO-DACH 晶体的表征
    4.4 磷酸钒VPO-DACH 的结构表征
        4.4.1 晶体结构的测定和晶体学数据
        4.4.2 结构描述
    4.5 化合物VPO-DACH 的磁性表征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导师简历
作者简历与发表论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附录

(9)新型磷酸铟(亚磷酸铟)微孔晶体的水热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无机微孔材料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 无机微孔材料
        1.1 沸石与分子筛
        1.2 磷酸盐微孔材料
        1.2.1 第三主族磷酸盐微孔化合物
        1.2.2 过渡金属磷酸盐微孔化合物
        1.2.3 亚磷酸盐
    第二节 无机微孔晶体合成方法的发展与新合成路线开发
        2.1 水热合成方法
        2.2 溶剂热合成
        2.3 生成机理
        2.4 新合成路线
        2.4.1 从液相中直接晶化分子筛(清液法)
        2.4.2 氟离子在无机微孔材料合成中的应用
        2.4.3 其它合成方法的开发
    第三节 分子筛的应用研究和前景展望
        3.1 作为工业催化剂
        3.2 组装化学与功能材料的开发
        3.3 分子筛合成前景展望
    第四节 本课题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五节 本文所得主要结果
    第六节 本文所用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型氟化磷酸铟In_4(PO_4)4(H_2O)_4F_2·C_6H_(14)N_2 和In_8(PO_4)_8(H_2O)_8F_4·(C_5H_(14)N_2)_2 的水热合成与表征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In_4(PO_4)_(H_2O)_4F_2·C_6H_(14)N_2 和 In_8(PO_4)_8(H_2O)_8F_4·(C_5H_(14)N_2)_2 合成
        2.1 合成原料
        2.2 合成方法
        2.3 合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In_4(PO_4)_4(H_2O)_4F_2·C_6H_(14)N_2 和 In_8(PO_4)_8(H_2O)_8F_4·(C_5H_(14)N_2)_2 表征
        3.1 化学组成分析
        3.2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3.3 红外光谱分析
        3.4 热重分析
        3.5 单晶结构的确定
    第四节 结构描述
        4.1 In_4(PO_4)_4(H_2O)_4F_2·C_6H_(14)N_2 的结构描述
        4.2 In_8(PO_4)_8(H_2O)_8F_4·(C_5H_(14)N_2)_2 的结构描述
        4.3 结果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亚磷酸铟 In_2(HPO_3)_3(H_2O) 的水热合成与表征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In_2(HPO_3)_3(H_2O)的合成
        2.1 合成原料
        2.2 合成方法
    第三节 In_2(HPO_3)_3(H_2O)的表征
        3.1 化学组成分析
        3.2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3.3 红外光谱分析
        3.4 单晶结构的确定
    第四节 结构描述
        4.1 In_2(HPO_3)_3(H_2O)的结构描述
        4.2 结果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多孔组合反应釜设计及其在微孔材料合成中的应用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多孔组合反应釜设计
    第三节 多孔组合反应釜应用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发表论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附录

四、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Open-Framework Mixed-valence Iron Phosphates IIIII21.543FeFe(PO) with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低维过渡金属氟磷酸盐的水热合成与磁学性能[D]. 江建华.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2]分级结构纳米线的制备、表征与器件研究[D]. 徐林. 武汉理工大学, 2013(11)
  • [3]溶胶—凝胶法制备LiFePO4/无定型碳复合材料[D]. 魏礼杰. 齐齐哈尔大学, 2012(02)
  • [4]开放骨架亚磷酸盐晶体的合成与表征[D]. 杨扬. 天津工业大学, 2008(09)
  • [5]一些杂化多金属氧酸盐与过渡金属磷酸盐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D]. 魏春霞.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6)
  • [6]新型金属亚磷酸盐微孔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 王莉. 吉林大学, 2006(10)
  • [7]过渡金属的磷的含氧酸盐微孔材料的合成与表征[D]. 范勇. 吉林大学, 2005(06)
  • [8]新颖的钒磷氧无机-有机杂化化合物的水热合成与表征[D]. 崔艳杰. 吉林大学, 2005(06)
  • [9]新型磷酸铟(亚磷酸铟)微孔晶体的水热合成研究[D]. 伊卓. 吉林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三维结构的开放骨架混合价磷酸铁IIIIII21.543FeFe(PO)的水热合成及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