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科建设高级专家座谈会在暨南大学召开

语言学科建设高级专家座谈会在暨南大学召开

一、语言学科建设高级专家座谈会在暨南大学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王次炤[1](2021)在《我所经历的有关中央音乐学院改革和发展的几件大事》文中研究指明1992年我就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和科研。两年后,刘霖院长因身体情况病休,文化部党组决定由我主持学校行政工作,履行院长职责。1996年,领导班子换届,我被任命为副院长、副书记,主持学校党政工作,院长、书记均空缺。1998年,我又被任命为院长和党委书记。2001年,我辞去党委书记一职,任院长直至2015年11月。在历时23年漫长的党政领导工作中,我经历了中央音乐学院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重要事件。这里选择了几件大事,写下来发表,以便让关心中央音乐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了解其中的真实情况。

徐诗颖,肖小娟,何春桃[2](2020)在《2018年香港文学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合作与发展,2018年的香江文坛吸引了更多学者的目光。他们立于香江内外,用远近视角建构起新的香港文学史;新秀老手丰产文墨,展现斑斓色彩;文学、电影与戏剧融入更多跨界元素;多位文艺界巨星陨落,文坛上下齐奏哀乐;文学对话愈加紧密,形成双声共响、互促共生的文化盛景。

李润霞,薛媛元[3](2017)在《2015年新诗纪事》文中研究指明[说明]1.《2015年新诗纪事》(以下简称《纪事》)是关于诗歌史实的年度编年大事记,所记为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内发生的有关诗歌活动、诗歌现象、诗歌创作、诗歌会议、诗歌评奖、诗刊发布等与诗歌有关的史事,地域主要以中国大陆为主,也涵盖台湾、香港和澳门的部分诗歌史实。2.《纪事》力求客观叙述,不做主观评价。对于特殊事件,保留

李强[4](2016)在《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广东公益慈善组织媒体传播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构性转型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呈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经济发展的成果不能为全体人民所分享,甚至出现了某些群体的合理利益受到侵害的情形。因此,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更加迫切。十八大之后,中央在加强社会建设和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方面的理念发生新变化。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使用“社会治理”代替以往的“社会管理”,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社会组织既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也是组织者,是表达公民利益的渠道,是参与公共决策制定的社会力量。社会治理理念的提出和发展,促使社会组织的发展进入春天,也使其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开展媒体传播工作建构良好形象将成为社会组织实现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鉴于公益慈善组织自身的特点以及广东省公益慈善组织在全国率先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广东省公益慈善组织的媒体传播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典型意义。本文研究的主题设定为“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广东公益慈善组织媒体传播策略研究”,针对广东省范围内公益慈善组织开展媒体传播工作的经验进行分析、提炼和总结,作出理论层面的讨论,揭示公益慈善组织媒体传播规律,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符晓[5](2016)在《新时期以来美学会议综论(1980-2014)》文中提出美学会议,是新时期美学史上一道重要的风景。新时期美学是以全国第一次美学会议发端并发展的,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美学会议在新时期美学建设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与美学学会、美育建设、马克思主义美学、美学学科建设、美学家、审美文化和中西美学汇通,保持了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时,美学会议烛照出的是新时期以来美学史的发展和美学制度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新时期美学会议的考察,可以挖掘出新时期美学史和美学制度的走向。对于新时期以来的美学会议进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透视出新时期美学史的流变和美学制度的形成和作用,是本文的核心所在。本文主体分为七章。第一章从1980年代初期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美学会议和各省级美学学会成立会入手,试图呈现出新时期美学发生的逻辑起点,通多对全国第一次美学会议细致的考察还原出会议当时的现场和细节,以揭示新时期美学学会的肇始过程。同时,考察各省级美学学会成立的情况,揭橥1980年代初期美学研究和美学建设的发展情况。第二章考察了新时期早期关于美学史和美学原理的讨论会,尝试厘清新时期美学会议与学科美学建立的最早联系,继而分析了过去30多年内美学会议对于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多元关注,涉及美学史、美学理论、文艺美学和文艺学等各个学科,从历次涉及学科美学的会议上,可以见到美学学科不断发展的进程,同时也对新时期美学诸多分支学科的形成提供了新路径。第三章考察了美学会议和美学家之间的关系问题。1980年代早期的美学会议一般有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等着名美学家参加,正是这些美学家为新时期美学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还有一些美学会议对已故美学家身份进行确认,丰富了美学史的建构范式。同时,美学会议也对一些新美学家的美学家身份和他们在美学史发展过程中的位置给予确认,使美学研究保持着持续的连贯性。第四章以新时期美育思想和美育制度的重构与流播为中心,对涉及美育的美学会议进行整理,揭示出美育思想在新时期美学发展过程中的产生过程并指出美学会议对于美育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正是在一次次美学会议的讨论中,美育思想得以不断发展,也正是在一次次美学会议的决议中,美育制度得以不断走向完善。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失和不足之处。第五章分别考察了1980年代、1990年代和2000年之后涉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美学会议,旁及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变化,同时注意到了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和美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美学研究和美学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六章从审美文化入手,对涉及审美文化的相关会议进行阐释,认为自1990年代初期开始美学会议和美学研究逐渐向审美文化转型,内中涵盖了非常丰富的美学内容,包括旅游美学、景观美学、生态美学和民族美学等,以此为中心对美学会议进行考察,可以进一步发现推动审美文化发展的动因之所在。第七章以新世纪美学会议为中心,考察美学会议在中西美学汇通的道路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东方美学和生活美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新世纪以来,中国美学能够如此迅速地融入到世界美学中与一些新美学家参与并组织召开相关美学会议息息相关,尤其是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的召开更为中国美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了积极保障。结语部分认为,在新时期美学发展的过程中,美学学会、美学家和世界美学对中国美学的影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之相关的多次美学会议直接建构了中国新时期美学研究和美学思想。同时从历时上对美学会议在美学这30多年的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行总结。

史言[6](2010)在《用脚思想迷途的斜度——迷宫论与商禽诗空间意象的拓扑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文学上的空间拓扑研究作为理论视点,从"拓扑学"、"空间诗学"、"迷宫论"等角度,切入商禽诗空间议题,聚焦诗人关于"路"的意象书写,发掘其迷途意识,并作现象学的场所分析。

谷志忠[7](2010)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功申办和主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与国际社会的交往也也日益频繁和密切。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也让国内的合资、外资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并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市场对那些既有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呈逐级攀升的态势。国内高校的ESP教育就是为培养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来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目前我国高校的ESP教学研究现状并不乐观,甚至是有些令人担忧。ESP研究方法相对有些单一,视野也不够开阔,没能从根本上摆脱ESP本体研究的局限和束缚。即便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如火如荼的21世纪,基于或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ESP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而ESP跨学科研究则几乎是一片空白,明显滞后于国外相关的ESP研究。鉴于国内目前ESP的教学研究现状,本文拟跳出早期ESP本体研究的窠臼,另辟蹊径,以教学设计为突破口,将ESP教学、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结合起来进行跨学科研究,并通过《外贸函电》、《商务英语》和《涉外文秘》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学习内容分析和教学实践,重点研究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利用一定的教育信息技术来帮助ESP老师有效改进并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为此,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近50年的ESP教学研究作了一个简要的回顾,并全面梳理了我国高校目前ESP的教学研究现状,重点讨论了国内ESP的属性、课程定位以及ESP和EGP的联系等问题。笔者发现,许多高校对ESP的认识较为模糊,对ESP的教学科研也不够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ESP教学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为了更清楚地阐述ESP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笔者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展开讨论,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论证。从宏观方面来说,进行ESP教学改革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即1)顺应国家制定宏观语言战略、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2)ESP教学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 3)ESP教学改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进行ESP教学改革,除了有宏观方面的三个原因之外,还有ESP教学过程当中几个具体的微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ESP指导思想有误,重视基础英语教学,轻视ESP教学;2)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课时相对不足;3)ESP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手段单一;4)ESP教材使用混乱,质量不高;5)ESP师资力量薄弱,梯队建设亟待加强;6)ESP教学组织松散、管理混乱。在剖析ESP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之后,笔者接着讨论了目前ESP教学改革的可行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ESP教学各界对教学改革认识统一、信息技术的保障。然后,笔者尝试提出了明确ESP课程定位、加快ESP教材开发、强化ESP师资培训和建立ESP网上资源库等四点应对策略。在明确ESP教学改革方向之后,笔者以教学设计为突破口,结合《外贸函电》、《商务英语》和《涉外文秘》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着重讨论了ESP的需求分析(具体包括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ESP教学设计模式(具体包括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ESP教学设计的原则(具体包括真实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三大原则)。最后笔者以《涉外文秘》课程为例,在建构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详细探讨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师生观),ESP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主要包括ESP学习环境设计、ESP学习资源设计和ESP协作学习)以及《涉外文秘》课程教学设计案例(主要包括《涉外文秘》课程教学设计的准备、实施和反思),并得出结论认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涉外文秘》教学设计——抛锚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提高他们解决现实世界当中问题的实际能力,能更好地让他们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在研究过程当中,笔者发现进行ESP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并非易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教学设计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较高。ESP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在学习资源设计环节,需要ESP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大量的文本、音频和视频信息进行搜索、筛选、编辑和加工。可以说,ESP教师的有限的信息素养是制约教学设计的运用和推广的一个瓶颈,如何为ESP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技术培训是ESP教学设计今后有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次,ESP课程的教学设计对教室的教学硬件设施要求较高。ESP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目标情境,至少要求需要使用一个多媒体教室。但很多高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对ESP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或因为资金短缺,甚至连多媒体教室都无法保证。毫无疑问,改善ESP教室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硬件设施并保障它们的良好运行也是ESP教学设计必须面对的一个实际问题。最后, ESP课程的班级规模太大,学生人数太多,无法保证ESP教师的教学设计有效实施,ESP课程所倡导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只能成为一句漂亮的口号。如何解决班级规模过大和师资严重匮乏的矛盾,也是ESP教学设计研究者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总的说来,笔者结合《外贸函电》、《商务英语》和《涉外文秘》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对ESP跨学科研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讨,希望本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它ESP课程的教学实践者和科研人员带来一点启示或借鉴。但更为重要的是,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能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跨学科研究的更多关注和重视,促进国内高校ESP课程健康、有序地发展和建设,以便培养出更多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语水平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的新挑战。

乔宽宽[8](2009)在《广东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史研究》文中认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以及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广东省作为我国的南大门,是近代史上最先接受西方科学文化教育影响、较早创办现代高等教育的省份之一,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建设始终排在全国前列。通过对广东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比较系统的考察、研究,从中寻觅出其内在发展规律和不同时期的逻辑关系,同时也能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在今后的发展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参考。1840年以前,因为岭南的群山阻隔,广东音乐教育的发展只是局限在个别贬官到广东开办的书院之中,或者是一些流亡、隐居在广东的文人开设的私塾中。辛亥革命后,随着新文化运动发展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广东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除了开设专业课程外也更加注重培养人的德育、体育和美育。进入到国共对峙时期,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模式从单一的传授模式发展成以学生社团为主,以教师、音乐家指导欣赏音乐会、开办讲座为辅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模式。随着抗日战争爆发,大量抗日救亡题材的音乐作品诞生,活跃在大学校园中的爱国社团,成为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爱国情操的主要场所。新中国成立后,广东高校文艺社团得到蓬勃发展,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也逐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部分高校还借助有利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文艺交流。文化大革命期间,广东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国家对高校教育方针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和重新制定,广东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得到迅猛发展。本文立足广东,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至二十一世纪初叶的广东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梳理为基础,尝试总结、分析不同时期的广东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特点及所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广东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史学的丰富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材料。同时,也可以为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历史研究提供一个实实在在的地方案例。

晓斌[9](2006)在《2005:中国会计改革的新元年》文中研究表明

李诠林[10](2006)在《台湾现代文学史稿(1923-1949)》文中研究表明台湾现代文学作品的语言载体有汉语文言、国语(白话)、方言(客家语、闽南语、台湾少数民族语言)和日语等多种样态。本文尝试从文本创译用语的角度构建台湾现代文学史,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研究台湾现代文学进程中的独特的语言转换现象。 本文以语言转换为经脉,以台湾光复为界限,将台湾现代文学史分为台湾现代文学史的日据时段(1923.1.1-1945.8.15)和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学(1945.8.16-1949.5.20)两个大部分(上下篇)进行论述;其中日据时段部分又分为两个小阶段(1937年6月日据当局废止台湾中文报刊及报刊汉文栏之前与其后)。并按文学本体与文学外围文化及两者的融混共生形态(主要表现为文艺论争)将两个大部分(上下篇)分别划分为文学外围书写、文学的内部考察、文学内外的纠葛缠绕三个论述角度与层次。 文学外围的社会制度等文学的周边文化关系和外围书写(如流散写作)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映摄着台湾现代文学的中华文化意涵。 文学内部的边缘书写(如女性文学、地下写作、民间写作等)、语言转换(如中——日文间的转换、文言——国语间的转换、方言——文言及方言——国语间的转换等)、文化隐喻(如叙事结构的隐喻、人物形象的隐喻、背景的隐喻等)则显示了台湾文学追求进步、坚守中华文化的韧性抗争精神。 日据时段的文艺论争与光复初期的文艺论议组成了文学外围事象与文学内部事象沟通的桥梁,实时控导着台湾现代文学的中华文化本质发展方向。 经过对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周边文化、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的全方位扫描,本文认为,边缘书写、语言转换、文化隐喻,以及对中华文化的坚韧持守是台湾现代文学史最具规律性的文学现象。

二、语言学科建设高级专家座谈会在暨南大学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言学科建设高级专家座谈会在暨南大学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我所经历的有关中央音乐学院改革和发展的几件大事(论文提纲范文)

艰难的“211工程”之路
艺术学学科建设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
校园规划和基本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和国际化视野

(2)2018年香港文学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一、丰产文墨,建构“史诗”
二、先锋跨界,多元发展
三、悼念逝者,追忆往昔
四、多样互动,创新共生

(4)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广东公益慈善组织媒体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社会治理语境中的传播环境
    2.1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政策设计
    2.2 社会组织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2.3 公益慈善组织的社会责任与形象管理
3 公益慈善组织传播内容聚焦和分析
    3.1 关注组织的社会责任
    3.2 关注登记管理体制改革
    3.3 关注组织的公信力
    3.4 关注组织发展困境及负责人形象
4 公益慈善组织传播存在的问题
    4.1 实践中存在“无效传播”状况
    4.2 传播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5 提升公益传播的品质和影响力
    5.1 按现代法人治理结构运作,确保组织的透明和规范
    5.2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接天气、下接地气”
    5.3 树立新闻传播意识,提升抓新闻的能力
    5.4 增强分析总结能力,写出观察式深度报道
    5.5 运用媒体传播推动解决实际问题
    5.6 加强新媒体传播,扩大传播覆盖范围
注释
参考文献

(5)新时期以来美学会议综论(1980-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写作背景与理论环境
    二、创作意义与理论价值
    三、文献说明与创作思路
第一章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与新时期美学的肇生
    第一节 美学的春天: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
        一、美学重构: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概说
        二、周扬谈话:为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立法
        三、时代热点: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的美学话题
        四、白璧微瑕: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的时代局限
    第二节 百花齐放:省级美学学会成立会及其影响
        一、响应号召:省级美学学会成立会的召开
        二、双向互动:美学学会的制度特色
        三、美学争鸣:省级美学学会讨论会的展开
    第三节 启蒙与意识形态:新时期早期美学会议的思想意义
        一、美学启蒙及其不可能性
        二、美学与意识形态的双重变奏
第二章 美学会议与学科美学建设
    第一节 美学会议对学科美学的早期构想
        一、中国美学史学术讨论会:美学史研究的展开
        二、《美学原理》:新时期美学教材雏形讨论
    第二节 学科美学及其制度推进
        一、古典美学讨论会:现实基础与制度演进
        二、百年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中国现代美学的坐标与走向
        三、文艺学20年:美学学科的反思与畅想
        四、美学新问题:美学、文艺学与文艺美学的历史责任
第三章 美学会议与美学家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美学家身份的确认与建构
        一、朱光潜:美学会议的指路灯
        二、宗白华:从美学教员到美学家
        三、李泽厚:辗转于美学会议之间
    第二节 回归传统:重塑现代美学家
        一、以美学家为中心:美学史的一种写法
        二、梁启超、蔡元培与丰子恺:向现代美学家致敬
        三、美学家讨论会:新美学家的身份确认
第四章 美学会议与美育的制度化
    第一节 “美育”的重构与流播
        一、“美育”重生:第一次全国美学大会中的美育思想
        二、时代精神:美育与意识形态的互文
        三、重视“美育”:美育制度的普及与流播
    第二节 美学会议与美育制度的落实
        一、教育方针之外:1990年代早期美育制度的基本状况
        二、继承与重构:1990年代美育会议的双重诉求
        三、制度建设:美学会议与美育制度的关联性
第五章 美学会议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198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热潮
        一、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美学讨论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讨论的普及
        三、全国马列文艺论着研究会:在文学和美学之间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体系性建设及其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体系建设
        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定位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新世纪的发展
        一、历史定位:讨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状与未来
        二、时代使命: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代中国
        三、中英互动: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与美学新拓展
第六章 美学会议与审美文化建设
    第一节 审美文化在1990年代的兴起
        一、美学的“当代”:1990年代初期的美学会议
        二、在审美文化中复兴:第四届全国美学会议
        三、“审美文化”:美学与政治的互动
    第二节 审美文化的多元建构
        一、自然、园林、生态、旅游:景观美学初探
        二、以“艺术”之名:美学与艺术的互动
        三、民族美学:书写汉民族共同体美学
第七章 美学会议与走向世界的新世纪美学
    第一节 全国美学会议在新世纪的发展
        一、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全球化与中国美学”
        二、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回顾与展望”
    第二节 东方美学与生态美学:现代美学的两种新范式
        一、“东方美学”的兴起与东方美学国际会议
        二、生态美学研讨会与生态美学问题
    第三节 “美学的多样性”: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美学新发展
        一、走向世界: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的美学背景
        二、百家争鸣: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讨论会
        三、影响意义: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对中国美学制度的影响
    第四节 生活美学的兴起:生活与美学的合流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潮的形成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生活美学”的讨论方式
        三、生活美学的多元对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新时期美学会议总体情况列表(1979-2014)
后记

(7)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及方法
    1.3 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ESP 概述
    2.1 ESP 探源
        2.1.1.E SP 的起源
        2.1.2.E SP 的定义
        2.1.3.E SP 的分类
    2.2 ESP 的发展
        2.2.1 语域分析阶段
        2.2.2 修辞或语篇分析阶段
        2.2.3 目标情境分析阶段
        2.2.4 技巧与策略分析阶段
        2.2.5 以学习为中心阶段
第3章 国内ESP 教学困惑
    3.1 ESP 教学研究现状
        3.1.1 国外ESP 教学研究
        3.1.2 国内ESP 教学研究
    3.2 国内ESP 教学困惑
        3.2.1.E SP 的属性
        3.2.2.E SP 的定位
        3.2.3.E SP 与EGP 的联系
第4章 国内ESP 教学改革
    4.1 国内ESP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4.1.1 宏观因素
        4.1.2 微观因素
    4.2 ESP 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4.2.1 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4.2.2.E SP 教学各界对教学改革认识统一
        4.2.3 信息技术的保障
    4.3 ESP 教学改革
        4.3.1 明确ESP 的课程定位
        4.3.2 加快ESP 教材的开发编写
        4.3.3 强化ESP 师资培训
        4.3.4 建立ESP 网上资源库
第5章 ESP 教学设计研究
    5.1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5.1.1 系统科学与教学设计
        5.1.2 心理科学与教学设计
        5.1.3 传播学理论与教学设计
    5.2 教学设计模型
        5.2.1.ADDIE 模型
        5.2.2.1 D1 模型
        5.2.3.1 D2 模型
    5.3 ESP 教学设计
        5.3.1.E SP 需求分析
        5.3.2.E SP 教学设计模式
    5.4 ESP 教学设计原则
        5.4.1 真实性原则
        5.4.2 主体性原则
        5.4.3 开放性原则
第6章 建构主义ESP 教学设计案例
    6.1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6.1.1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6.1.2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6.1.3 建构主义的师生观
    6.2 ESP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
        6.2.1.E SP 学习环境设计
        6.2.2 学习资源设计
        6.2.3 协作学习
    6.3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案例——《涉外文秘》教学设计
        6.3.1 《涉外文秘》教学设计准备
        6.3.2 《涉外文秘》教学设计实施
        6.3.3 《涉外文秘》教学设计反思
第7章 结论
    7.1 本研究总结
    7.2 尚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8)广东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广东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概述
    二、广东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三、综述有关动态和自己见解
    四、研究对象、范围、内容以及方法
第一章 1912 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广东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1912-1949)
    第一节 1912 年至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广东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1912-1919)
        一、广东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形成
        二、本时期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特点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东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1919-1949)
        一、16 所大专院校的成立
        二、多种艺术社团的出现
        三、进步音乐家、教育工作者的出现促进了广东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
        四、本时期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特点
    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广东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1949-1978)
    第一节 建国后17 年的广东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1949-1966)
        一、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
        二、学生艺术社团的蓬勃发展
        三、大力开展与东南亚各国的文艺交流
        四、本时期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特点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广东普通高校音乐教育(1966-1978)
        一、广东省教育领域遭受严重破坏
        二、“文革”时期“样板戏”的普及
        三、本时期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特点
    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初期至20 纪末广东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1978---1999)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1979-1988)
        一、广东省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二、美感教育地位恢复对广东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促进
        三、本时期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特点
    第二节 广东省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成立初期的广东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1988-1993)
        一、广东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广东省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的成立
        三、广东部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特色发展
        四、本时期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特点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广东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1993-1999)
        一、“科教兴粤”战略的提出
        二、“全国美育教学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
        三、本时期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特点
    小结
第四章 进入新世纪的广东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2000-至今)
    第一节 “科教兴粤”战略的实施
        一、优化高教结构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二节 21 世纪初叶广东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繁荣发展
        一、《广东省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指导意见》的制定
        二、艺术机构的建立
        三、艺术课程设置
        四、艺术社团活动的开展
        五、本时期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特点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2005:中国会计改革的新元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会计准则——历史性的突破
会计法——20年再掀新高潮
会计新政——擘画中国会计未来的蓝图
会计领军人物——高级会计人才教育迈出新步伐
注册会计师——扩张与坚守的较量
会计理论——繁荣下的偏离

(10)台湾现代文学史稿(1923-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摘要
引论
    一、本课题领域的学术史回顾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本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四、本论文的基本结构及框架
上篇 台湾现代文学史的日据时段(1923.1.1-1945.8.15)
    第一编 文学的外围:周边文化中的边缘书写
        第一章 日据时期台湾现代文学史背景
        第一节 日据时期的台湾社会概况
        第二节 文学社团、流派及与之关联的报刊
        第三节 文学周边的中华文化民间薪传
        第二章 离岛写作与归岸之响
        第一节 概述
        一、离岛写作——“流散美学”(Diaspora aesthetic)现象
        二、陆、岛文化人的同声相应
        第二节 离台内渡写作
        一、台湾作家的内渡写作
        二、民间书写的内渡
        第三节 离台赴日写作
        第四节 台湾作家及民间艺人在其他国家、地区的写作
        第五节 岛外文化人的台湾题材写作及对台交流
        第一编小结 映摄中华文化意涵的台湾现代文学外围书写
    第二编 文学的内部:语言暴政下的痛苦言说
        第三章 日据时段的台湾现代文言作品
        第一节 概述
        一、文言诗歌发展脉络
        二、文言散文发展脉络
        三、文言小说、戏剧等的产生与发展
        四、文言楹联
        第二节 赖和与陈虚谷、杨守愚等人的文言创作
        第三节 吴浊流与叶荣钟等人的文言创作
        第四节 连横等人的文言创作
        一、连横、洪弃生、林幼春、胡殿鹏
        二、王松、施天鹤
        三、蔡惠如、谢星楼、庄嵩、张汉、黄赞钧、黄水沛
        第五节 石中英、黄金川等女性文言诗人
        第四章 日据时段的国语(白话)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国语(白话)文学生长脉络
        二、国语(白话)新诗源流
        三、国语(白话)小说创作
        四、国语(白话)散文创作
        五、戏剧、文学评论等其它国语(白话)文学形式
        第二节 赖和、杨守愚、周定山等人的国语(白话)文学创作
        第三节 张我军与杨云萍等人的国语(白话)文学创作
        第四节 吴漫沙等人的通俗国语(白话)文学创作
        第五章 日据时段的台湾现代日语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日语诗歌创作发展脉络
        二、日语小说创作发展脉络
        三、日语散文、戏剧等其它文学形式发展脉络
        第二节 杨逵、吕赫若、龙瑛宗、张文环、翁闹等人的日语作品
        第三节 杨炽昌、张彦勋、吴新荣、王白渊、陈奇云等日语诗人
        第四节 吴浊流、叶荣钟、杨云萍等人的日语创作
        第五节 女性作家及其日语通俗文学创作
        第六章 日据时段的台湾现代方言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台湾方言之源流及其分布概况
        二、方言歌诗、口传民间故事、传说、谜猜等民间文学形式发展脉络
        三、方言小说发展脉络
        四、方言戏曲、散文、戏剧及其他文学形式发展脉络
        五、闽南语流行歌
        第二节 方言歌谣(含少数民族的歌诗)
        第三节 闽南语流行歌、报告文学等通俗文学创作
        第四节 台湾民间方言戏曲
        一、日据时段台湾现代民间方言戏曲的发展
        二、歌仔和歌仔册
        三、歌仔册个案抽样析赏——《金快运河记新歌》
        第七章 日据时段的台湾现代翻译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张我军的日文中译
        第三节 黄宗葵、刘顽椿、吴守礼等的中文日译
        第二编小结:语言转换、文化隐喻与韧性抗争
    第三编 文学内外的纠葛
        第八章 各种文艺思想的交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新旧文学论战沿革及意义
        第三节 乡土文学和台湾话文论战沿革及意义
        第四节 大众及左翼文艺的倡导
        第五节 台湾作家与来台日本人的文学论战
下篇 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学(1945.8.16-1949.5)
    第一编 文学的外围:光复之喜与恶政之怨
        第九章 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学史背景
        第一节 光复初期的台湾社会概况
        第二节 光复初期的台湾文学社团与相关报刊
        第三节 融汇于中华文化主流的光复初期台湾文学周边文化
        第十章 彼岸之念与此岸之思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在大陆的台湾文化人和在台湾的大陆文化人
        一、台湾文化人在大陆
        二、大陆文化人在台湾
        第三节 范泉、《文艺春秋》与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学之关联
        第一编小结:光复初期庶民写作和官方意识形态:融合—分流—交织
    第二编 文学的内部:回归的欢喜与转换的阵痛
        第十一章 光复初期台湾文言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言诗歌
        第三节 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言散文
        第十二章 光复初期国语(白话)文学
        第一节 概述:光复初期国语(白话)文学的复苏
        一、创作用语由日文向中文转换的困难与适应
        二、两岸国语(白话)文学的汇流
        三、光复初期国语(白话)文学创作概况
        第二节 光复初期的国语运动
        第三节 光复初期的国语(白话)小说家
        一、钟理和
        二、吕赫若、周青
        三、欧坦生和杨梦周的小说创作
        第十三章 光复初期台湾日语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光复初期的日语小说创作
        一、吴浊流
        二、杨逵等小说作家
        第三节光复初期的日语诗歌创作
        一、光复初期台湾女性作家的日语诗歌
        二、陈千武及银铃会诸诗人的日语诗歌
        第十四章 光复初期台湾方言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光复初期的闽南语流行歌
        第十五章 光复初期台湾现代翻译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许寿裳、黎烈文等的翻译文学活动
        下篇第二编小结:语言转换的艺术与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
    第三编 文学内部的论议与文学外部的纷扰
        第十六章 光复初期的文艺争鸣
        第一节 光复初期文学论议的起因及其范围
        第二节 关于台湾新文学诸问题的讨论
        一、《新生报》“桥”副刊上关于台湾文学方向的论议
        二、《台湾文化》对两岸新文学传统的兼容
        三、论议的结果——促使两岸文学汇流的进步现实主义
结论 台湾现代文学:语言转换中的中华文化脉搏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致谢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四、语言学科建设高级专家座谈会在暨南大学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我所经历的有关中央音乐学院改革和发展的几件大事[J]. 王次炤.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21(04)
  • [2]2018年香港文学研究概况[J]. 徐诗颖,肖小娟,何春桃.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04)
  • [3]2015年新诗纪事[J]. 李润霞,薛媛元.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7(01)
  • [4]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广东公益慈善组织媒体传播策略研究[D]. 李强. 暨南大学, 2016(04)
  • [5]新时期以来美学会议综论(1980-2014)[D]. 符晓. 东北师范大学, 2016(12)
  • [6]用脚思想迷途的斜度——迷宫论与商禽诗空间意象的拓扑研究[J]. 史言. 华文文学, 2010(06)
  • [7]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 谷志忠.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05)
  • [8]广东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史研究[D]. 乔宽宽. 首都师范大学, 2009(10)
  • [9]2005:中国会计改革的新元年[J]. 晓斌. 财会通讯, 2006(01)
  • [10]台湾现代文学史稿(1923-1949)[D]. 李诠林.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1)

标签:;  ;  ;  ;  

语言学科建设高级专家座谈会在暨南大学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