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本次在详细介绍渭南市某医药项目厂址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项目实施后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在非正常状况下生产废水发生渗漏后,HN3-N的污染羽将不断向下游扩散,对调节池周围的地下水造成小范围的超标,但污染物运移至1000d时,HN3-N未对地下水造成超标,厂界处最大浓度满足地下水Ⅲ类水质标准,项目实施可以满足评价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地下水环境;医药项目;影响预测
引言
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评价是整个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重要内容之一,《导则》(HJ610-2016)实施以来对于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导则将建设项目划分为四类,其中化学药品制造属于Ⅰ类项目,项目实施对地下水影响较大,本次以渭南市某医药建设项目为例,详细的介绍了医药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的重点与过程。
1、项目概况
渭南市某医药建设项目为氯嘧啶项目,本项目属于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该项目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厂区内分布有生产车间、办公楼、锅炉房、污水处理站、原料仓库和产品仓库等;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因素为项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生产废水经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全部回用,不外排。
2、水文地质条件
项目厂址区位于渭河北岸一级阶地,厂址区包气带厚度为10.8-11.5m,包气带分布连续、稳定,包气带岩性主要为第四系黄土、粉土质砂和粉砂,包气带饱和垂直渗透系数一般为5.79×10-4~1.16×10-3cm/s,厂址区包气带防污性能“弱”。
项目运行过程中直接影响的含水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潜水含水层,含水层岩性为细砂、中砂及中粗砂,潜水位埋深为10.8-11.5m,含水层厚度为15-23m,隔水底板深度在41~65m。含水岩渗透系数为3.7~8.48m/d,涌水量仅792~968m3/d,含水层富水性中等,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矿化度小于1g/L,含水层的有效孔隙度一般为0.27,根据区域潜水流场图可知,厂址区地下水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径流,水力坡度为3.5‰。项目所在区域潜水水文地质图及流场图见图1。
图1区域潜水水文地质图及潜水流场图
3、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本项目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为Ⅰ类,运行期的地下水环境影响因素主要为生产废水,本次重点预测非正常状况下生产废水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3.1预测情景
生产废水全部送至厂区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处理前会排入调节池进行均质均量,因此将调节池做为预测对象。非正常状况是指调节池的的防渗层因腐蚀、老化等原因失效,生产废水通过混凝土池体发生一定量的渗漏。
3.2预测模型概化
采用解析法进行预测,预测对象为调节池,可将其排放形概化为点源;生产废水在非正常状况下发生渗漏后,考虑到地下水水质的跟踪监测,确定生产废水渗漏持续时间为120d,将生产废水的渗漏规律概化为非连续恒定排放。
3.3预测因子
生产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SS、COD、BOD5、NH3-N等等,COD、BOD5、SS不适用于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本次将生产废水中的HN3-N作为预测因子。
3.4预测源强
生产废水中的氨氮的浓度为70mg/L,氨氮的Ⅲ类水质标准0.5mg/L,超标140倍,检出限为0.02mg/L。调节池的尺寸为10m×8m×3.5m,正常状况下生产废水通过调节池底部的渗漏量计算公式为Q=K•A•I,式中:K为调节池池底的渗透系数,调节池采用P6抗渗混凝土进行浇筑,池体渗透系数4.19×10-9cm/s;A为调节池底面积,80m2;I为水力坡度,无量纲,估算为6.56;则正常状况下调节池底部的渗漏量为0.0019m3/d,非正常状况的渗漏量取正常状况渗漏量的100倍,则非正常状况下的渗漏量为0.19m3/d。
图2各预测时段HN3-N浓度分布情况
图3厂界处HN3-N浓度历时变化曲线
3.5预测时段与预测参数
本次重点预测污染发生后的100d和1000d时生产废水对地下水的影响范围与程度,本次预测参数见表1。
3.6预测结果
各预测时段HN3-N浓度分布情况见图2,各预测时段HN3-N影响情况见表2,厂界处HN3-N浓度历时变化曲线见图3。根据预测,在非正常状况下,污染物运移至1000d时,HN3-N最远运移距离为158m,HN3-N未对地下水造成超标,厂界处HN3-N浓度最大为0.38mg/L。
4、结论
在非正常状况下生产废水发生渗漏后,HN3-N的污染羽将不断向下游扩散,对调节池周围的地下水造成小范围的超标,但污染物运移至1000d时,HN3-N未对地下水造成超标,厂界处最大浓度满足地下水Ⅲ类水质标准,项目实施可以满足评价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HJ610-201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6.
[2]王大纯.水文地质学基础[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37-46.
[3]粱鹏,周俊.优化评价内容严控新增污染-《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解读[J].环境影响评价,2016,38(4):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