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脉诊法的演变及与针灸的关系

古脉诊法的演变及与针灸的关系

论文摘要

古脉诊法指的是从我们发现的最早的脉诊法以来至《脉经》成书之前的时期,人们诊治疾病时所用的脉诊法。自《脉经》以降,人多只知有寸关尺分候脏腑的寸口诊法。但《脉经》的寸口诊法又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质疑,不同医家在运用此诊法时,对六部分候脏腑的理论又有不同的理解,对疾病的解释也是百花齐放,莫衷一是。重温经典,我们发现经典古籍中蕴含着许多当时就已广泛运用的古脉诊法,如《黄帝内经》中还有十二经遍诊法、三部九候法、人迎寸口诊法等,《伤寒杂病论》还有趺阳诊法、少阴诊法,而《难经》的寸口诊法与《脉经》之寸口诊法也有明显区别。另外,在一些非医学典籍中也发现了一些古医家运用的脉诊法,在一些托名所作而未明作者的医学著作中也可见到当时医家的脉诊特点。本文试图勾勒出一幅关于脉诊法的发展与演变的较为细致的曲线,并探讨脉诊法的演变对针灸的影响,以期从脉诊法的演变过程中找到最适合针灸的脉诊法,完善针灸的诊治体系。笔者研究认为脉诊在中医的早期即已产生,起源于对全身经脉的检查。然而更准确地说,应当是对血脉的检查。脉诊在此后不同时期各有不同的特点。早期的脉诊法是与望诊密不可分的。马王堆医书时代采用的是原始的遍诊法,对脉的检查应当不仅有手指的触诊,而且人们通过眼睛观察到了脉动与络色。这一捆绑诊断方法延续到了《内经》时代,不但有色脉合诊,还有寸(口)尺(肤)合参。但自《内经》开始,脉诊法已经逐渐独立出来。如《内经》中的三部九候诊法与人迎寸口诊法就是单纯诊脉动,而没有掺入诊络脉了。《内经》的脉诊法都是对比诊法,其中最重要的是人迎寸口诊法。笔者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及《脉经》中发现扁鹊脉法的部分特点,认为扁鹊脉法重视时间因素。仓公诊法仅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见到,其采用的应该是寸口诊法,诊断的依据是脉象。《难经》脉法是在四维时空背景下诊察脉象的诊法,在笔者看来是所有脉诊法中最完善的诊法。在四季基本脉象的基础上,根据寸尺、脉位的上下浮沉、脉象的微甚的阴阳辨证做出诊断,并配套相应的针法,形成一个理、法、方、术有机结合的诊治体系。仲景脉法则是张仲景将医经家的脉诊法引入经方家的辨证之中,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所运用的寸口脉诊法很好的保留了古脉诊法的精华。此外,张仲景还发展了趺阳脉法、少阴脉法。《脉经》为西晋王叔和编撰,收录了一些古脉诊法,包括脉法赞脉法、四时经脉诊法、奇经八脉脉诊法,但都比较简略。但王叔和对其中“脉法赞”脉法的发挥所形成的寸口诊法成为了后世脉法之源。由于人们的理解不同,对寸口分候脏腑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在脉诊演变的过程中,从遍诊法到人迎寸口对比诊法是一次理论的大胆改进。肺经与胃经皆赖胃气的推动,二者一源二歧,息息相关。这是产生人迎寸口诊法的哲学理论和内在机理。独取寸口诊法的形成是更大的一次理论突破,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十二经脉循环流注理论。后世脉法替代古脉诊法成为脉诊法主流主要是由于《脉经》的影响力。在寸口诊法中,寸关尺的分配以难经的方式最为合理。关于脉诊与针灸的关系,笔者认为内、难二经论述最详。《内经》时代最重视脉诊对针灸的指导,脉诊贯穿了针灸的整个过程,一直发挥着指导作用。扁鹊根据时间与脉象、仓公根据症状针刺。《难经》独重五输穴,根据阴阳脉诊判断虚实,以五行针法补虚泻实,二者配合默契。张仲景、华佗及此后的王叔和多为方药,少用针灸,但多以症状结合脉象判断阴阳证候与虚实证候,仍遵阳证宜针、阴证宜灸及补虚泻实的基本原则。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前言
  • 一 文献综述
  • 1 关于经脉的起源与演变
  • 2 关于古脉诊法的形成与发展
  • 2.1 战国·扁鹊
  • 2.2 马王堆《十一脉灸经》、张家山《脉书》
  • 2.3 《黄帝内经》
  • 2.4 《难经》
  • 2.5 《伤寒杂病论》
  • 2.6 《脉经》
  • 3 寸口分候脏腑的研究
  • 4 古脉诊法与针灸的关系
  • 4.1 "人迎寸口诊法"的临床研究与应用
  • 4.1.1 平脉
  • 4.1.2 病脉
  • 4.1.3 探讨
  • 4.2 三部九候脉诊法的临床研究
  • 二 古脉诊法概论
  • 1 脉诊的混沌时期
  • 1.1 脉诊与血脉、经络的关系
  • 1.2 色脉合参与寸尺合诊
  • 2 脉诊的独立发展
  • 三 古脉诊法的发展与演变
  • 1 马王堆脉书与张家山脉书脉诊法特点
  • 2 《内经》脉诊法特点
  • 2.1 十二经遍诊法
  • 2.2 三部九候脉诊法
  • 2.3 弹踝诊法
  • 2.4 寸口诊法
  • 2.4.1 时间定脏脉
  • 2.4.2 位置定脏腑
  • 2.5 人迎诊法
  • 2.6 人迎寸口对比诊法
  • 3 扁鹊脉诊法特点
  • 3.1 脉分三阴三阳
  • 3.2 以时间称脉名
  • 3.3 脉象断病位
  • 3.4 相死脉之气
  • 4 仓公脉诊法特点
  • 4.1 诊脉的部位是寸口
  • 4.2 辨病的依据是脉象
  • 5 《难经》脉诊法特点
  • 5.1 寸关尺配比
  • 5.2 脏腑定位
  • 5.2.1 "上"、"下"分五脏脉
  • 5.2.2 "浮"、"沉"别五脏脉
  • 5.2.3 "微"、"甚"鉴表里脉
  • 5.3 布指
  • 6 《伤寒杂病论》脉诊法特点
  • 6.1 寸口诊法
  • 6.1.1 以尺寸脉合诊判断病在何经
  • 6.1.2 多论脉象,少谈脉位
  • 6.1.3 多言"尺寸",少语"关"部
  • 6.2 趺阳诊法与少阴诊法
  • 7 华佗脉诊法特点
  • 7.1 明确寸关尺的五脏定位
  • 7.2 阴阳脉象
  • 7.3 五脏六腑脉诊
  • 8 《脉经》脉诊法特点
  • 8.1 确定24脉规范
  • 8.2 界定寸关尺
  • 8.3 脏腑分部所属
  • 8.4 奇经八脉诊法
  • 9 四时经脉诊法特点
  • 10 讨论
  • 10.1 诊脉部位从多到少
  • 10.1.1 简化到人迎寸口对比诊法
  • 10.1.2 简化到独取寸口诊法
  • 10.1.2.1 独取寸口诊法产生的原因
  • 10.1.2.2 不同的独取寸口诊法
  • 10.2 从脉象定脏到位置定脏
  • 10.3 哲学对脉诊的影响
  • 10.3.1 阴阳对脉诊的影响
  • 10.3.2 五行对脉诊的影响
  • 10.3.3 气论对脉诊的影响
  • 10.4 后世脉法成为脉诊法主流的原因
  • 10.4.1 保留了大量的古脉诊法,弥足珍贵
  • 10.4.2 方法明确而规范,简单易学
  • 10.4.3 保存了《伤寒杂病论》,影响深远
  • 10.4.4 《脉经》及其派生的脉学著作的广泛流传
  • 10.4.5 适用于当时主流的脏腑辨证
  • 10.5 寸口诊法之争
  • 10.5.1 寸口之寸关尺的划分
  • 10.5.2 寸口的脏腑分布
  • 四 古脉诊法与针灸治疗的关系
  • 1 马王堆与张家山脉书脉诊法与针灸治疗
  • 1.1 针灸部位
  • 1.2 脉诊与针灸的关系
  • 2 《内经》脉诊法与针灸治疗
  • 2.1 针灸部位
  • 2.1.1 根据症状取所过经脉或取某病的主治穴
  • 2.1.2 根据季节确定针刺
  • 2.1.3 根据病因针刺病源
  • 2.2 脉诊与针灸的关系
  • 2.2.1 脉诊在针灸前的指导
  • 2.2.2 脉诊在针灸中的作用
  • 2.2.3 脉诊在针灸后的验证
  • 3 扁鹊脉诊法与针灸治疗
  • 4 仓公脉诊法与针灸治疗
  • 4.1 针灸用具
  • 4.2 脉诊与针灸的关系
  • 5 《难经》脉诊法与针灸治疗
  • 5.1 针灸部位与刺法
  • 5.1.1 五行生克理论指导
  • 5.1.2 经脉纵向
  • 5.1.3 经脉横向
  • 5.1.4 针刺时间
  • 5.2 脉诊与针灸的关系
  • 6 《伤寒杂病论》脉诊法与针灸治疗
  • 6.1 针灸部位
  • 6.1.1 重视期门
  • 6.1.2 三阳宜针,三阴宜灸
  • 6.2 脉诊与针灸的关系
  • 7 华佗脉诊法与针灸治疗
  • 8 《脉经》脉诊法与针灸治疗
  • 8.1 针灸部位
  • 8.2 脉诊与针灸的关系
  • 9 讨论
  • 9.1 后世脉法替代古脉诊法的反思
  • 9.2 古脉诊法与针灸临床
  • 9.2.1 脉诊法决定针灸工具与治则治法
  • 9.2.2 脉诊法指导针灸治疗过程
  • 9.2.3 古脉诊法在针灸临床上的运用
  • 五 总结
  • 1 脉诊法的产生源于对血脉的检查
  • 2 脉诊法演变的因素
  • 3 寸口诊法的寸关尺分配
  • 4 古脉诊法在针灸临床上的运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古脉诊法的演变及与针灸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