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志颖湖北省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444324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04-128-02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是一场空前的教育革命。贯彻新理念,实施新课程,给课堂教学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变革,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教师如何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用新的课程解放自己,用新教学方法充实自己,上好新课堂,将直接关系到课改的成效。
一、更新教学理念,做合格教师。
人们常说:“不要让学生学会了,而是要学生会学了”,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新知识,最大限度为学生创造思考、动手及探索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适时、适度的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让学生自己研究问题,自己展开研究活动,自主解决问题,自主总结得出结论。这一环节,教师只需将课本所要学习的目标,学习要求告诉学生即可,然后让其自己去探索知识;培养其自学能力,不在乎学生是否全面深入掌握了知识。这里需要在教学中注意几个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化学是一门文理性质兼具的学科,既有大量需要识记的内容,如元素符号、化合价、分子式、还有概念、公式、方程式等等;而这些记忆内容又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来记,否则无法解题。从学法指导入手,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化学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指学生学会阅读教材,理解并归纳重要内容。以化学概念和原理为主的课文比较适合于这种自学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最后一个层次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感知材料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合,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加工信息获取知识,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
⑴预习。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预习。课前预习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但初中学生往往自学能力较差,认为自己看一遍书就是预习了,常常抓不住课文重点。因此,上课时仍然是漫无目的,不能起到预习的作用。要使预习有效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在上新课时,一般都要花一定时间来指导学生预习。在学生预习前,给学生列出本节课的预习提纲和要求,使学生有目的地去预习,这样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预习中,要让学生长期坚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这样可使学生的读书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自学能力得到培养。
⑵读书。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化学课的阅读方法可分为通读、精读、选读、对比读。化学知识的特点是“多、乱、杂”。难学、难记,学生视为“第二门外语”。可先从“读”着手,读是各个环节的基础,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即将迈入大学的高中学生自学也是最好的衔接方法,可让学生对每章节列出阅读提纲,围绕提纲阅读课本内容,思考疑难,找出答案。这比让学生完全通过教师讲解来吸收知识要来得事半功倍。
⑶笔记。“读百遍不如抄一遍”这句话强调了记笔记的重要性,说明记笔记能有效地积累知识。自学不做记录将收效甚微,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时作摘录的习惯。这种自学方法适用于阅读教材的部分章节和参考书,需要去粗取精。适合高年级采用。特别在阅读参考书时,读书笔记成为自学的一个得力助手,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琐碎,如高中有机部分关于石油及石油产品概述,煤和煤的综合利用,硅酸盐工业、炼铁和炼钢等,都适合采用这种自学方法。
⑷练习。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众多的化学教学内容中精选基本、典型、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小课题,让学生结合化学知识和技能,课后运用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实验操作、专题讨论、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对一些问题进行究其本质规律的学习和探究。
2、培养观察与实验能力。
化学知识来源于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很重要的方面。实验是使知识生动活泼的再现,常给人们以深刻的和无穷的回忆,也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课本中的演示实验都要一一演示,在演示前先给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并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观察,并让其思考并回答其中的原因,这样对知识就会掌握的相当好,而不是只看实验的红花热闹。
除培养观察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要充分创造条件,尽量减少实验小组人数(能达到1-2人一套仪器最好)让学生独立自己动手去做实验。这是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技能的好形式。只有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才能达到熟练的掌握。对基本操作要高度重视,严格训练,发现缺陷及时纠正,务必使操作规范化。一旦让学生掌握了,这是受益终身的技巧。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逻辑思维,对一个中学生来说要从培养形式逻辑开始,这是从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虑的,因为只有学习静态知识,才能进一步把知识变成动态,加以辩证的理解。先讲“静”的知识,再学“动”的知识才能被学生接受。应该启发引导学生,使之认识到,若运用辩证的方法,抓住主要矛盾,抓知识的规律性,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氧化——还原反应,首先要分清楚氧化剂是得电子的物质,一般是非金属,高价化合物,还原剂则是失电子的物质,一般是金属,低价化合物。学生掌握了规律,就容易理解和记忆,进一步对没有见过的东西也会处理,即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有了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后,就可以动用概念、判断、推理这把钥匙,比较方便地打开科学知识的大门,若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辩证思维能力,即使是初步的,也为今后的深造铺平了道路。
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上好新课程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语言,能深深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屋”的效应。同时在课前要认真备课,尽量预先想到教学中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前找到解决办法,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三、提高驾驭课堂能力。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而且学生一开放,教师在课堂上感到特别紧张,甚至无所适从。结果造成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其实,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教学策略。有的教师每节课都有自主探索环节,分小组活动,只要是新课程倡导的方法都要一一展示,这样的面面俱到,就把有效的教学时间浪费了,怎么能完成教学任务呢?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具有不确定性。对教师来说,要敢于暴露学生困难,体现自己解惑水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想办法解决。一旦碰到教师不会的问题,应该坦诚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课下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教师错了,就应该敢于向学生承认错误,放下架子!这样教师反而会觉得轻松。“这个问题怎么想?”“谁想说”“谁有不同意见”“请大胆站起来说”“你的想法比教师的还好”这些具有亲和力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调节教学方案。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网络技术显示出强大的信息功能,为化学课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展现出新的情景。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可以运用文字、图像、声音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器官,以多种方式,不同表现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生动有趣的将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及其反应规律。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加大传输信息量和信息传输的质量,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如讲述有关环境污染、人工降雨等生产生活联系的内容时,放映一些有关的影视资料,带领学生拍摄一些相关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再如自制和利用现有的化学课件,截取电视相关资料,利用录像、投影建立习题库、实验录像库、课件库等。
总之,在课改的大潮下,我们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采用科学、新式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才能做到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