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锡斌
广西桂林市永福县人民医院541800
摘要:目的探讨脑微出血相关的各种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确诊患有脑血管方面疾病的患者,采用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及血生化检查的方式。将出现脑微出血的区域进行分区计数并分级。根据检查数据对心脑血管疾病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脑微出血的发生和分级因素,与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有相关,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病、腔隙性脑梗塞有关,研究数据P<0.05。结论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收缩压、舒张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病、腔隙性脑梗塞等疾病因素,其中上述疾病因素为脑微出血最为首要的危险因素。同时经研究发现脑微出血多发位置位于脑皮层以及脑皮层下的区域,除此之外则见于丘脑及基底节区,偶见于小脑,出现几率最小的位置为脑干。
关键词:脑微出血危险因素磁共振成像
前言
脑微出血是一种由于脑内微小血管出现病变而导致脑内微量出血的脑实质亚临床损害症状,临床意义尚未有确切定论,近年来,随着核磁共振梯度T2回波加权扫描技术的推广使用,脑微出血现象被更多的研究者所重视,经国外的研究表明,在脑出血及脑梗死病例中,多存在有脑微出血现象,此外同高龄患者、患有高血压及脑白质病等方面的因素相关[1]。探讨脑微出血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研究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3月到2013年4月收治的出现脑微出血的患者120例,其中男64例(53.3%),女56例(46.7%),平均年龄为61.3岁。其中患有糖尿病的为28例,患有高血压的为63例,患有腔隙性脑梗塞的为48例,合并有脑出血、脑梗塞或腔隙性梗塞之一或以上脑卒中的患者为14例,未见脑卒中的患者为36例,见有脑出血、脑梗塞或腔隙性脑梗塞之一或以上脑卒中的患者为15例。
1.2研究方法
入选患者实施磁共振成像检查,并包括核磁共振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及CT血管造影的检查。常规的磁共振成像检查设备使用GE公司的1.5T,判定脑微出血的标准方面,是以核磁共振T2序列上表现为直径在2-5毫米圆点状的低信号,并确认周围未有水肿情况,此外排除扫描横断面上基底节区的钙化点、各脑动脉远端的分支血管流空影、海绵状血管瘤等[2]。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达,计数数据以采用率为表达。以t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将脑微出血作为单变量,将年龄、脑梗塞、糖尿病、脑白质、高血压等因素做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2结果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脑微出血患者的患病率具有显著的差异,统计各种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可见,高血压患者患病率为51.3%,糖尿病患者患病率为32.6%,脑出血患者为89.7%,脑梗塞患者为46.3%,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为52.4%(P<0.05)。统计结果详见表1
表1单变量Logistic回归性分析脑微出血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汇总
3结果
据研究表明,脑微出血多因基底节或者皮质下白质纤维微动脉透明变性破裂,仅有少量血液渗出,并由巨噬细胞吞噬掉含有铁血黄素的红细胞溶解产物。由于红细胞内在发病急性阶段、亚急性阶段及慢性阶段中分别含有的去氧血红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同属顺磁性的物质,具有吸引局部磁力线的能力,从而使局部磁场变得不均匀,导致信号丢失,使用常规的磁共振扫描技术检查往往不易发现,而使用核磁共振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扫描则更加具有优势,其原理在于核磁共振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易见脑实质中巨噬细胞富含铁血黄素而显现的低信号病灶[3]。
通常情况下,脑微出血未见显著的的临床症状或体征,在不同研究结果中,高龄、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高血脂、脑白质改变、淀粉样脑血管病变、脑出血或使用抗凝药物等情况均有可能导致脑微出血。本研究发现,通过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高龄、高血压、脑白质改变、腔隙性脑梗塞、脑出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服用阿司匹林等诸多因素[4]。
综合本次研究结果及文献记载,高血压同脑微出血具有着高度相关性,是最为常见的危险因素,患病率为51.3%,而未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其患病率则仅为18.7%。其病理基础在于,长期患有高血压,容易造成小动脉脂质出现玻璃样病变,以及微小动脉瘤,纤维结缔组织代替了患者脑细小血管壁的平滑肌,从而使血管壁变薄变脆,容易出现血管壁破裂或血液渗漏的情况。通过核磁共振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扫描证实,脑微出血极易导致严重的脑微血管病[5],通常存在着潜在出血的隐患,因此应积极治疗控制诸如高血压之类的危险因素。通过对本次入选的脑出血患者研究发现,脑出血患者出现脑微出血的患病率为89.7%。综合年龄、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脑白质变化等因素,能够证实患有脑出血病症的患者,脑微出血容易导致脑出血量的增加,属于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并通过对于脑微出血情况的掌握,便于预测脑出血的复发情况。
对于脑梗塞患者而言,脑微出血可能与其早期的出血转化有关,或者与经过抗栓治疗后出现的脑出血情况相关,经研究表明,若患者溶栓后出现脑微出血,可能预示着发生出血转化的风险有所增加。
综上所述,脑出血、脑梗塞及脑白质变化的患者中,出现脑微出血的几率较高,高血压、脑梗塞及脑白质变化均为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因此在病理研究及日常临床治疗方面,均应对上述因素提高警惕,密切注意。
参考文献:
[1]王本国,林棉,杨楠,等.不同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5):303-304.
[2]范慧敏,张微微,黄永华,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1(3):125-127.
[3]王保成,姜晓东,郎铁成,等.脑微出血与脑出血国际脑血管杂志[J].2010(6):423-425.
[4]宋来凤.心肌致密化不全诊断标准的病理学思考[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5):385-386.
[8]姚洪祥,马林,安宁豫,等.脑微出血的MR新技术研究[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31(8):745-746,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