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夏季东亚高空急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候学,持续性降水,高空急流,冷暖空气活动
夏季东亚高空急流论文文献综述
严佩文,黄丹青[1](2017)在《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降水特征及其与东亚高空急流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1960—2011年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降水展开对单站和区域性持续4 d及以上降水的分析,并探讨其与东亚高空急流的联系。研究发现,近年来持续4 d及以上降水的频数有增多趋势,且在江淮地区其影响范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持续4 d及以上单站降水频数EOF分析的前两个模态均与极锋急流和陆上副热带急流的协同作用有关。当极锋急流北移和陆上副热带急流南移时,冷暖空气易在江淮地区的西北部相遇,利于较长持续时间的单站降水在该地区发生,易于导致第一模态的全场一致变化。与第二模态相关的高空急流配置表现为陆上副热带急流的减弱和极锋急流的增强,两支急流的强弱配置通过影响水汽输送和上升运动导致江淮地区形成南湿北干的异常型。进一步研究了江淮地区持续4 d及以上区域性降水与急流协同作用的关系发现,在事件发生之前极锋急流显着增强,副热带急流略有增强。伴随着两支急流的变化,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北风产生持续性异常,利于冷暖空气活动,导致持续时间较长的区域性降水发生。(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许威杰[2](2017)在《夏季东亚高空急流协同变化的热力影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高空急流是东亚季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急流所处的纬度位置可将其分为南北两支,分别为东亚副热带急流和东亚温带急流,两支急流的协同变化与东亚天气气候异常具有密切联系。本文利用ERA-Interim和NCEP-DOE两种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东亚高空急流变化的主要模态,揭示出两支急流协同变化对应的环流场差异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热力强迫异常。在此基础上,使用CAM5.3模式设计了青藏高原热力异常对急流协同变化影响的数值试验,探讨了高原热力异常对急流协同变化影响的动力学过程,分析了夏季东亚急流协同变化过程中的热力影响机制。主要结论如下:通过对夏季东亚高空纬向风进行EOF分析,发现夏季纬向风变化的主要模态表现为副热带急流与温带急流在强度上的反位相变化以及位置上的靠近和远离。与急流两个变化模态相对应,东亚上空的大气环流场差异显着。伴随着两支急流强度的反位相变化,东亚地区不同高度上从高纬到低纬表现为"正-负-正"的环流异常型,异常中心分别位于西伯利亚、蒙古、青藏高原上空,环流场异常在300hPa以下整层大气具有一致性。进一步分析夏季急流协同变化过程中地表热力场异常发现,地表的热力强迫异常与急流协同变化过程中温度场异常存在对应关系,因而青藏高原地表热力异常可能是急流协同变化的影响机制之一。在观测事实分析的基础上,利用CAM5.3模式研究了急流协同变化热力影响机制,分析高原加热异常的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在青藏高原热力异常作用下,可以产生副热带急流与温带急流在强度上的反位相变化。对数值试验结果进行动力学诊断分析发现,高原热力异常改变经向温度梯度分布,从而改变急流关键区的纬向风分布。瞬变扰动的异常分布表明,斜压扰动增长率的改变导致瞬变涡旋活动的异常,而瞬变扰动的异常又可以通过大气内部过程改变平均西风气流。具体表现为涡动动量输送导致温带急流区西风分量的变化,而由于涡动动量输送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均匀性,所导致的西风异常又会改变纬向风的垂直切变,进而引起斜压扰动增长率的变化,进一步影响急流强度变化。(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01)
钟中,唐筱之,卢伟,陈中一[3](2015)在《夏季东亚高空急流与太平洋-日本遥相关型的关系(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和NOAA月平均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了夏季东亚高空纬向风场和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SST)的耦合关系,并据此研究了东亚副热带高空急流和太平洋-日本(Pacific-Japan,PJ)遥相关型的可能联系。合成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副热带高空急流正模态年,急流偏南偏强,对流层上层南亚高压增强东进,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菲律宾周边海域SST升高,中纬度黑潮延伸体区SST降低,菲律宾海和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偏弱,日本海和黑潮延伸体海区对流活动增强,对应PJ遥相关型的负位相;而东亚副热带高空急流负模态年,急流偏北偏弱,对流层上层南亚高压减弱西退,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东撤,菲律宾周边SST降低,中纬度黑潮延伸体区SST升高,菲律宾海和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强盛,日本海和黑潮延伸体海区对流活动减弱,对应PJ遥相关型的正位相。由于夏季东亚副热带高空急流活动与PJ遥相关型存在关联,PJ遥相关型可能是东亚副热带高空急流响应太平洋海温异常的纽带。(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钟中,唐筱之,卢伟,陈中一[4](2015)在《夏季东亚高空急流和西北太平洋海温耦合模态及其与太平洋-日本遥相关型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和NOAA月平均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分析了夏季东亚高空纬向风场和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SST)的耦合关系,并据此研究了东亚副热带高空急流和太平洋-日本(Pacific-Japan,PJ)遥相关型的可能联系。合成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副热带高空急流正模态年,急流偏南偏强,对流层上层南亚高压增强东进,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菲律宾周边海域SST升高,中纬度黑潮延伸体区SST降低,菲律宾海和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偏弱,日本海和黑潮延伸体海区对流活动增强,对应PJ遥相关型的负位相;而东亚副热带高空急流负模态年,急流偏北偏弱,对流层上层南亚高压减弱西退,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东撤,菲律宾周边SST降低,中纬度黑潮延伸体区SST升高,菲律宾海和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强盛,日本海和黑潮延伸体海区对流活动减弱,对应PJ遥相关型的正位相。由于夏季东亚副热带高空急流活动与PJ遥相关型存在关联,PJ遥相关型可能是东亚副热带高空急流响应太平洋海温异常的纽带。(本文来源于《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 东亚气候变异成因和预测》期刊2015-10-14)
宣守丽,张庆云,孙淑清,石春林[5](2013)在《夏季逐月东亚高空急流异常对我国降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1981~2010年NCEP/DOE再分析资料与中国160站降水资料,利用统计学、物理量诊断等方法,探讨夏季东亚季风环流系统重要成员——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强度逐月变化与我国降水的关系。分析表明:6~8月东亚高空西风急流比各自气候态位置偏南(北)时,易造成6月华南、江南地区降水、7月江淮流域降水以及8月长江中上游地区降水偏多(少)。本文重点分析2010年6月、2007年7月及2006年8月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异常时东亚高、低纬度环流特征及其对我国降水影响的物理成因。研究发现:2010年6月东亚高空西风急流稳定在35°N以南。急流轴南侧(北侧)为强辐散(辐合)距平,相应低层辐合(辐散),造成江南、华南地区从低层至高层的强上升运动,配合整层偏西水汽通量距平,为该地区持续性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水汽条件;2007年7月东亚高空急流位置偏南、强度偏弱,急流月内尺度扰动偏强,使得东亚中高纬度冷空气活动频繁,造成淮河流域出现持续性暴雨;2006年8月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持续偏北、强度偏强,有利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北抬,我国四川—重庆地区受副高控制,出现了极端高温干旱天气。(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3年06期)
戴翼,陆日宇[6](2013)在《东亚夏季降水和高空急流关系的未来变化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中的17个模式,基于历史试验(historical)、RCP4.5以及RCP8.5排放情景下的模拟结果,分析了东亚夏季降水及东亚高空急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发现:模式结果能较好模拟出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降水和高空纬向风较强的年际变率,以及东亚雨带降水异常和东亚高空急流南北偏移之间的相关关系。此外,预估结果表明在RCP4.5和RCP8.5两种排放情景下,21世纪东亚雨带降水以及高空急流的年际变率增强,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吻合。同时也发现,虽然模式之间尚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但是总体来说,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夏季雨带降水异常和东亚高空急流南北偏移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加密切。(本文来源于《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8第四届研究生年会》期刊2013-10-22)
戴翼,陆日宇[7](2013)在《东亚夏季降水和高空急流关系的未来变化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phase5)中的17个模式,基于历史试验、RCP4.5以及RCP8.5排放情景下的模拟结果,分析了东亚夏季降水及东亚高空急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发现:模式结果能较好模拟出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降水和高空纬向风较强的年际变率,以及东亚雨带降水异常和东亚高空急流南北偏移之间的相关关系.此外,预估结果表明在RCP4.5和RCP8.5两种排放情景下,21世纪东亚雨带降水以及高空急流的年际变率增强,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吻合.同时也发现,虽然模式之间尚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但是总体来说,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夏季雨带降水异常和东亚高空急流南北偏移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加密切.(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3年08期)
陆日宇,林中达,张耀存[8](2013)在《夏季东亚高空急流的变化及其对东亚季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高空急流是东亚夏季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东亚地区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近十年来,对东亚高空的变异规律及其相关机理、急流对东亚气候的影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观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本文从夏季东亚高空急流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气候的关联、东亚高空急流的变异机理以及当前的气候模式对东亚高空急流的模拟能力评估和未来预估等几个方面,对这些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3年02期)
宣守丽,张庆云,孙淑清[9](2011)在《夏季东亚高空急流月际变化与淮河流域降水异常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与中国160站降水资料,探讨夏季逐月东亚高空急流异常与淮河流域降水的关系。研究表明,夏季淮河流域降水多寡与东亚高空急流月际变化密切相关。6月淮河流域降水偏多(偏少)的环流特征为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比气候态偏北(偏南),亚洲中高纬地区呈两脊一槽(两槽一脊)环流型,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偏弱(偏强),淮河流域受来自南方暖湿(北方冷)气流影响,降水偏多(偏少);7~8月淮河流域降水偏多(偏少)的环流特征为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比同期气候态偏南(偏北),南亚高压偏东(偏西)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东)、强度偏强(偏弱)。分析表明,6月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强度变化更多受亚洲中高纬度环流变化影响;7~8月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强度异常更多受热带、副热带环流变化影响。(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钟中,元慧慧[10](2008)在《夏季东亚副热带高空急流区内中尺度动力过程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对2003年7月东亚副热带急流的一次强度变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计算结果对高空200hPa急流强度变化机理进行了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高空急流强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大量中(本文来源于《全国中尺度气象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期刊2008-04-01)
夏季东亚高空急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亚高空急流是东亚季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急流所处的纬度位置可将其分为南北两支,分别为东亚副热带急流和东亚温带急流,两支急流的协同变化与东亚天气气候异常具有密切联系。本文利用ERA-Interim和NCEP-DOE两种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东亚高空急流变化的主要模态,揭示出两支急流协同变化对应的环流场差异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热力强迫异常。在此基础上,使用CAM5.3模式设计了青藏高原热力异常对急流协同变化影响的数值试验,探讨了高原热力异常对急流协同变化影响的动力学过程,分析了夏季东亚急流协同变化过程中的热力影响机制。主要结论如下:通过对夏季东亚高空纬向风进行EOF分析,发现夏季纬向风变化的主要模态表现为副热带急流与温带急流在强度上的反位相变化以及位置上的靠近和远离。与急流两个变化模态相对应,东亚上空的大气环流场差异显着。伴随着两支急流强度的反位相变化,东亚地区不同高度上从高纬到低纬表现为"正-负-正"的环流异常型,异常中心分别位于西伯利亚、蒙古、青藏高原上空,环流场异常在300hPa以下整层大气具有一致性。进一步分析夏季急流协同变化过程中地表热力场异常发现,地表的热力强迫异常与急流协同变化过程中温度场异常存在对应关系,因而青藏高原地表热力异常可能是急流协同变化的影响机制之一。在观测事实分析的基础上,利用CAM5.3模式研究了急流协同变化热力影响机制,分析高原加热异常的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在青藏高原热力异常作用下,可以产生副热带急流与温带急流在强度上的反位相变化。对数值试验结果进行动力学诊断分析发现,高原热力异常改变经向温度梯度分布,从而改变急流关键区的纬向风分布。瞬变扰动的异常分布表明,斜压扰动增长率的改变导致瞬变涡旋活动的异常,而瞬变扰动的异常又可以通过大气内部过程改变平均西风气流。具体表现为涡动动量输送导致温带急流区西风分量的变化,而由于涡动动量输送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均匀性,所导致的西风异常又会改变纬向风的垂直切变,进而引起斜压扰动增长率的变化,进一步影响急流强度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夏季东亚高空急流论文参考文献
[1].严佩文,黄丹青.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降水特征及其与东亚高空急流的联系[J].热带气象学报.2017
[2].许威杰.夏季东亚高空急流协同变化的热力影响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7
[3].钟中,唐筱之,卢伟,陈中一.夏季东亚高空急流与太平洋-日本遥相关型的关系(英文)[J].气象科学.2015
[4].钟中,唐筱之,卢伟,陈中一.夏季东亚高空急流和西北太平洋海温耦合模态及其与太平洋-日本遥相关型的关系[C].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东亚气候变异成因和预测.2015
[5].宣守丽,张庆云,孙淑清,石春林.夏季逐月东亚高空急流异常对我国降水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3
[6].戴翼,陆日宇.东亚夏季降水和高空急流关系的未来变化预估[C].创新驱动发展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8第四届研究生年会.2013
[7].戴翼,陆日宇.东亚夏季降水和高空急流关系的未来变化预估[J].科学通报.2013
[8].陆日宇,林中达,张耀存.夏季东亚高空急流的变化及其对东亚季风的影响[J].大气科学.2013
[9].宣守丽,张庆云,孙淑清.夏季东亚高空急流月际变化与淮河流域降水异常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1
[10].钟中,元慧慧.夏季东亚副热带高空急流区内中尺度动力过程诊断分析[C].全国中尺度气象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