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胰腺癌细胞系与大鼠背根神经节体外共培养的研究

人胰腺癌细胞系与大鼠背根神经节体外共培养的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anCa)是恶性程度很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即会发生淋巴管、血管、肝脏转移,预后极差。嗜神经浸润(perineural invasion,PNI)是胰腺癌的重要特征,并且与胰腺癌术后的腹膜后肿瘤复发有密切关系,是胰腺癌的独立预后指标之一,然而PNI的具体发生机制尚不清楚。Ayala等使用前列腺癌细胞系与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s)共培养建立了前列腺癌细胞/DRGs体外共培养模型,应用于前列腺癌嗜神经浸润的研究,证实前列腺癌嗜神经浸润是涉及到前列腺癌细胞与神经细胞或者胶质细胞主动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新的体外胰腺癌嗜神经浸润研究模型,并观察嗜神经浸润过程中神经突的生长状况、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凋亡及迁移情况。方法:自4~6周龄Wistar大鼠的颈部、胸部和腰部取DRGs。人胰腺癌细胞系(MIA PaCa-2)常规培养后,取DRGs与人胰腺癌细胞系于Matrigel胶中共培养建立研究模型.倒置显微镜下于24h、48h、72h、96h、120h及144h观察胰腺癌细胞集落形成和DRGs神经细胞神经突生长情况以及胰腺癌细胞的迁移情况,并用Image-Pro Plus 5.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分析、神经突计数、计算神经突和胰腺癌细胞集落所占的面积。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胰腺癌细胞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情况,并计算胰腺癌细胞增殖率(proliferation index,PI):MTT法检测吸光度值(A),反映胰腺癌细胞的增殖情况。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胰腺癌细胞的凋亡率(apoptosis index.AI)。结果:背根神经节位于脊髓腹侧脊神经后根出椎管处,附着在后根,大小约1~2mm,呈浅黄色,圆形,表面光滑。共培养模型中神经细胞神经突生长明显优于对照组,72小时后,神经突所占据的面积约为对照组的2.57倍(P<0.001);共培养模型中MIA PaCa-2胰腺癌细胞集落生长速度也快于对照组,72小时后,细胞集落所占据的面积约为对照组的1.33倍(P<0.001)。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神经突有明显的向胰腺癌细胞集落方向生长的趋势,而神经突与胰腺癌细胞集落接触后,则出现胰腺癌细胞沿神经突生长的方向逆向迁移,最终到达背根神经节周围,出现类似PNI的表现。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上清液培养组中肿瘤细胞的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阳性率明显增高,实验组PI平均值为12.80±1.84%(9.8%~15.3%),而对照组其PI平均值为6.81±0.73%(5.8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MTT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吸光度远高于对照组,MTT与免疫细胞化学实验结果均表明实验组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远比普通培养基培养组中的胰腺癌细胞活跃。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上清液培养组胰腺癌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4小时培养后实验组胰腺癌细胞AI值为2.46±0.37%,而对照组AI值为4.89±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人胰腺癌细胞系(MIA PaCa-2)/DRGs共培养模型成功构建,有助于胰腺癌嗜神经浸润的研究。神经细胞-胰腺癌细胞的相互作用在胰腺癌的嗜神经浸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神经细胞与胰腺癌细胞可以相互促进对方的生长,并且胰腺癌细胞有沿神经突生长的方向逆向向背根神经节方向迁移的趋势。许多细胞因子参与了这一过程,其分子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一、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naglion,DRG)
  • 二、人胰腺癌细胞系和大鼠DRGs培养
  • 三、MAI PaCa-2/DRGs共培养模型建立和倒置显微镜观察
  • 四、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胰腺癌细胞的生长情况
  • 五、MTT比色法检测不同培养基中胰腺癌细胞的增殖情况
  • 六、流式细胞仪分析胰腺癌细胞凋亡率
  • 七、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s)
  • 二、胰腺癌细胞集落和神经细胞神经突生长情况
  • 三、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MIA PaCa-2细胞的增殖情况
  • 四、MTT检测胰腺癌细胞增殖情况
  • 五、流式细胞仪检测胰腺癌细胞凋亡率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胰腺癌嗜神经浸润机制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熊果苷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及好氧糖酵解的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20(19)
    • [2].泛素特异性肽酶22诱导胰腺癌细胞对吉西他滨耐药的观察[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7(04)
    • [3].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胰腺癌细胞侵袭的影响[J]. 新医学 2013(12)
    • [4].胰腺癌细胞吉西他滨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 人民军医 2019(12)
    • [5].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英文)[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7(05)
    • [6].胰岛素通过MMP-2、7、9促进胰腺癌细胞侵袭与迁移[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9)
    • [7].3-溴丙酮酸对胰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6(05)
    • [8].铜绿假单胞菌对胰腺癌细胞的抑癌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5(04)
    • [9].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活化与胰腺癌细胞解离关系的实验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11)
    • [10].白细胞介素6及其受体在胰腺癌细胞的表达及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调节[J]. 临床荟萃 2013(08)
    • [11].表皮生长因子促进胰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实验研究[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8(03)
    • [12].缺氧对胰腺癌细胞转移和侵袭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20(03)
    • [13].肌动蛋白调节剂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观遗传学作用[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08)
    • [14].缺氧微环境下HIF-1α对胰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及侵袭迁移的影响[J]. 现代肿瘤医学 2016(11)
    • [15].胰腺星状细胞对胰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J]. 江苏医药 2013(24)
    • [16].体内阻断胰腺癌细胞FasL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免疫反击的初步研究[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8(18)
    • [17].胰腺癌细胞外泌体通过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促进β细胞凋亡[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7(12)
    • [18].厄洛替尼对胰腺癌细胞侵袭力的影响及机制[J]. 山东医药 2014(33)
    • [19].隐丹参酮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20(09)
    • [20].胰腺癌细胞可溶性分泌物对小鼠脂代谢的影响[J]. 天津医药 2019(01)
    • [21].肥胖相关蛋白FTO抑制人胰腺癌细胞增殖及机制的研究[J]. 现代医学 2017(12)
    • [22].胰腺癌细胞与其基质成纤维细胞相互影响的研究[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5(04)
    • [23].酪酪肽对胰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Y受体在胰腺癌细胞的表达[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6)
    • [24].蛋白酶激活受体1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作用及其临床意义[J]. 临床荟萃 2010(08)
    • [25].单次照射胰腺癌细胞后放射损伤的初步观察[J]. 中国肿瘤临床 2010(21)
    • [26].磁流体靶向热疗小鼠胰腺癌细胞[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9(03)
    • [27].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稳定转染胰腺癌细胞[J]. 现代肿瘤医学 2008(07)
    • [28].利用实时细胞分析技术检测胰腺癌细胞的药物敏感性[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7(03)
    • [29].厄洛替尼抑制核转录因子κB表达及其对胰腺癌细胞侵袭力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20)
    • [30].胃泌素受体拮抗剂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的初步研究[J]. 医学研究杂志 2011(02)

    标签:;  ;  ;  ;  ;  ;  

    人胰腺癌细胞系与大鼠背根神经节体外共培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