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

历史学习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

马淑强高玉珍

(安丘市青云学府,山东潍坊262100)

当前,社会上流行起来一股历史解读热潮。大家都在从自己的立论和理解上讲述着历史。历史到底是概念化的还是应用化的,历史学习的目的何在?曾经有这么一个例子,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时,声称参拜靖国神社源于日本传统文化与宗教,是日本国内事。在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如何反驳这一观点,甚至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抓住日本参拜靖国神社一事不放,是肚量太小,神经细胞太过敏感。这其中有学生也有教师,甚至有历史专业的人士。其实对待历史是一种态度,人们本身就生活在历史中,必须明确历史的来龙去脉,不生活在迷茫中。

历史是什么,是人们必须明确的概念。约翰·H·阿诺德说:当某些独断论者声称“事情一直就是这样”的时候,“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拒绝服从的工具”。葛剑雄认为历史一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规律,二是用于宣传教育,三是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信息。从这个角度看,每个人都不一样,根据各自的心情、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价值观、所处环境等诸多主观因素的不同,得出对历史的认识肯定是不一样的。《说文解字》中有“历,过也,传也”;“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历史这个概念至少包含这样两层含义,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二是对过去所发生事情的了解及认识。

历史不是孤立的存在,它离不开生活的熏染。历史知识应该普及化和生活化,这就要求历史教学既不能走进象牙塔,也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以急功近利的态度对待历史知识的教学和传播。历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教师和学生首先都要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要以提高学生素质和增加知识为主,而不能以应试为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历史内化为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需要。

其实,这样的提法是立足于教育教学的实际。曾经有一个例子是人们应该感触很深的。在一期《读者》栏目中,讲述了日本一节历史课的大致过程。日本在讲述甲午战争的时候,和中国课堂是大相径庭。他们在探讨假如中日之间的战争再次发生,发生的诱因是什么,谁胜谁负。从战争的可能性讲,我们没有建立忧思录。但这种民族的忧患意识、生存意识中国学生构建了多少,应该把生存意识融入的历史教学中。生存需要质量,有目的、有意义的生存才是高质量的生存。教育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生存与发展。

历史学科就其本身来说,是一门综合文科课程,具有极强的教育功能与意义。作为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渗透“生存理念”,加强生存教育的实践。联系到当今实际生活,应该关注环境教育、信念教育、生存教育、合作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

在日常的生活中和历史的联系其实不少。关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可以联系1949年以来的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关于刚刚过去的国际金融风暴,可以联系到罗斯福改革后政府的政策性的调整;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历史上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是学习时联系的重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历史教学,不再孤立,也不仅仅是教师的一种焦虑。放眼大环境,放眼教育的实际,放眼课程教学的规律,在历史教学中,必须有所探讨,必须有所行动。

现在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新情境新材料的考查,历史的知识点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例结合的更加密切。反映到历史过程学习中,也要立足于生活资源的利用。课程资源是指供给课程活动,满足课程活动需要的一切。历史学科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是其中很重要的组成。在中国古代史学习板块中,要求学生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解释“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比较古今异同。历史上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与现实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开发和利用家庭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庭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将历史内容与现实家庭生活相比较,认识今天的家庭生活情境与历史传统的渊源,并从中发现历史的传承和变化,以拉近历史知识和家庭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沉浸到历史中去,体会历史的经验,生成历史的意识。

钱穆所言:“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历史学者、教师要有一种使命感,要给学生传授真正的历史知识,树立他们真实的历史价值观,只有这样,受过历史教育的学生才有鉴别真伪历史的能力。

标签:;  ;  ;  

历史学习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