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氮磷利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豆-玉米轮作,氮磷调控,产量,养分利用效率
氮磷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阳,黄炳林,张明聪,金喜军,王孟雪[1](2019)在《氮磷调控对大豆-玉米轮作周年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周年不同氮磷调控施肥对大豆-玉米轮作周年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黑龙江垦区大豆-玉米轮作体系下最优的氮磷配施模式,于2017-2018年在黑龙江省九叁管局鹤山农场科技园区进行小区试验,分别实施豆-玉轮作和玉-豆轮作,研究氮磷肥总用量不变条件下,大豆茬口减氮增磷和玉米茬口增氮减磷的调控模式对大豆-玉米轮作体系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及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1)与常规施肥相比,大豆茬口减施1/2氮肥、增施1/2玉米磷肥(S2处理)和玉米茬口增施1/2大豆氮肥、减施1/2磷肥(M2处理)的调控模式可提高大豆、玉米单季产量,显着增加轮作周年籽粒产量,与当地常规施肥相比,豆-玉轮作模式下周年产量增幅达10.05%,玉-豆轮作模式下周年产量增幅达13.40%;(2)不同氮磷调控处理的氮、磷、钾素积累总量、氮、磷、钾肥偏生产力、氮、磷、钾肥吸收效率均以轮作条件下大豆茬口S2处理和玉米M2处理最高,与常规施肥相比,豆-玉和玉-豆轮作下周年氮素积累总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分别增加22.90%、10.09%、25.12%和11.10%、13.44%、1.39%;周年地上部磷素总积累量、磷肥偏生产力和磷素吸收效率分别增加8.24%、12.50%、7.58%和6.90%、13.45%、8.45%;周年地上部钾素总积累量、钾肥偏生产力和钾素吸收效率分别增加18.93%、12.50%、19.06%和0.52%、13.45%、0.71%。综合结果表明,在保证一个轮作周期施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大豆茬口减施1/2氮肥,增施1/2玉米磷肥和玉米茬口增施1/2大豆氮肥,减施1/2磷肥的调控模式有利于养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同步提高,可作为黑龙江垦区大豆-玉米轮作种植、高产高效施肥的优选模式。(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薛如君,高天,蒋彬虎,马二登,赵正雄[2](2019)在《硝酸钾滴灌不同追施量对烤烟氮、磷、钾利用及化学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明确烤烟滴灌水肥一体化方式下,适宜的硝酸钾滴灌追施量。[方法]研究田间4种硝酸钾滴灌追施量(不减量、减量20%、减量40%和减量60%)对烟株生物量、氮磷钾利用率以及烟叶化学品质的影响。[结果]不同硝酸钾滴灌追施量间烤烟生物量和氮、磷利用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与硝酸钾不减量处理相比,硝酸钾减量处理烟株钾素利用率提高了2.3~7.3个百分点,其中,硝酸钾减量40%处理和减量60%处理均达显着水平(P<0.05);硝酸钾滴灌追施量与烟叶烟碱和总氮含量呈显着正相关(P<0.01);与不减量处理相比,硝酸钾减量40%处理和减量60%处理烟叶烟碱含量分别下降了34.5%和37.9%,总氮含量均下降了13.3%;烟叶氮碱比随硝酸钾滴灌追施量的降低而提高,与不减量处理相比,硝酸钾减量处理烟叶氮碱比提高了5.8%~38.5%。[结论]本研究区域内,总施N量90 kg/hm~2条件下(基追比5:5),硝酸钾滴灌追施量宜减少40%~60%,有利于钾素利用率的提高和烟叶化学品质的提升。(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刘庆辉,余祥勇,张鹤千,李祯,唐汇娟[3](2019)在《微藻对水产养殖尾水中氮磷去除效果的研究进展——基于水产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角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我国水产养殖尾水氮磷污染情况,对微藻吸收水中氮磷的机理及其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贝-藻-菌"耦合共生体系,可为水产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产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沙沙,李兵,张古彬,冯翔,郭林[4](2019)在《有机肥替代化肥对豫东地区上海青生长及氮磷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化肥和禽畜废弃物引起的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探究种养结合区最佳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选择豫东地区,应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对上海青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确定最佳替代比例。结果表明,施肥量(20.00 gN/m~2、9.68 gP_2O_5/m~2)相同条件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可保证上海青高产优质,提高氮磷含量和养分利用率。有机肥替代组产量均较100%化肥组(H5)小幅度上升,硝酸盐和亚硝酸含量最高可降低28.13%和83.64%;其中75%有机肥替代组(H_2)可溶性糖含量最高,达到化肥组的1.55倍。此外,有机肥替代比例为75%和50%组的氮磷利用率较高,分别为化肥组的1.64倍和1.34倍。有机肥最佳替代比例为75%,可提高上海青产量、品质和氮磷肥利用率。本研究结果为合理确定区域有机肥替代化肥提供科学依据,减少化肥用量,降低氮磷流失风险,有效控制面源污染。(本文来源于《农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朱倩,姚兴东,单玉姿,张惠君,王海英[5](2019)在《生物炭对R2期大豆根系生长和氮磷吸收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生物炭对大豆植株及籽粒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4个生物炭用量处理(0%、1%、5%、10%,生物炭/干土重),分析了不同处理下R2期大豆根系和植株形态特性以及植株体内氮和磷的转移情况。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会增加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并对大豆根系发育和植株生长产生积极影响。5%和10%生物炭处理会显着增加大豆叶面积(分别较对照高62.0%和74.5%)和植株鲜重(分别较对照高57.1%和72.6%),提高茎叶的氮磷转移量,显着提高籽粒产量(平均比对照高51%)。10%生物炭处理会显着增加大豆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比根长以及氮、磷收获指数,分别较对照高19.4%、25.1%、27.4%、28.7%、10.7%和8.9%。生物炭对大豆根系发育的影响主要是促进了细根(<0.5mm)的伸长和增长,在1%、5%和10%生物炭处理下,细根长度占植株根系总长度的比例从无生物炭处理的71.4%分别增加到76.4%、82.7%和84.6%。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籽粒产量与土壤全氮和速效磷含量以及氮磷收获指数均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根长与土壤养分含量、氮磷收获指数以及氮、磷转移量也均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总之,施用一定量的生物炭能够对土壤养分含量产生积极影响,并促进大豆根系生长,影响大豆植株体内养分吸收和利用,提高籽粒产量。(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段玉,国世佳,张君,汪锦星,安昊[6](2019)在《氮磷钾肥对食用向日葵产量性状和养分利用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分析了不同氮磷钾肥处理对向日葵产量性状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向日葵最佳经济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从产量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食用向日葵N、P2O5、K2O的最佳经济用量分别为172.0,82.4,120.7 kg/hm2。氮磷钾肥对食用向日葵单盘粒重和籽仁率影响较小,花盘直径和百粒重是影响向日葵产量的主要因素。在阴山北麓膜下滴灌种植情况下,N2P2K2处理下,食用向日葵的氮肥利用率为37.7%,磷肥利用率为17.0%,钾肥利用率为38.0%。每生产100 kg向日葵籽实吸收N、P2O5、K2O分别为4.91,1.70,8.38 kg。(本文来源于《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丁亨虎,吴家琼,伍艮春,董华兵,刘克芝[7](2019)在《汉江洲滩平地夏玉米氮、磷、钾吸收分配与利用效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摸清汉江洲滩平地夏玉米(Zea mays L.)氮肥、磷肥、钾肥的利用现状,科学推荐夏玉米氮、磷和钾肥的施用量,按照"3414"部分方案实施了氮、磷和钾肥效用试验。结果表明,洲滩平地中等以下肥力田块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氮、磷、钾配施能显着提高玉米产量,氮、磷、钾肥增产幅度分别为27.49%、6.29%、3.15%。肥料行端(边)边际效应对肥料试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此类田块氮、磷、钾肥行端(边)边际效应幅度为-5.37%~5.97%。夏玉米子粒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推荐配方施肥(OPT)为2 471 mg/株,氮素对增加子粒产量贡献最大,表现为氮素>钾素>磷素;茎叶氮、磷、钾养分吸收量OPT为7 502 mg/株,钾素对增加茎叶产量贡献最大,表现为钾素>氮素>磷素。玉米每100 kg子粒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氮、磷、钾肥料利用率表现为土壤肥力越低其吸收量和利用率越高,OPT玉米每100 kg子粒氮、磷、钾养分吸收量为8.84 kg,其中N 4.25 kg、P2O50.73 kg、K2O 3.86 kg;氮、磷、钾肥当季回收利用率分别为65.43%、14.49%、27.74%;OPT氮、磷、钾协同利用率为63.85%,当地常规施肥氮、磷、钾协同利用率为48.66%,表明推荐施肥量N 204 kg/hm~2、 P2O572 kg/hm~2、K2O 72 kg/hm~2为适宜施肥量。(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3期)
白一茹,张兴,包维斌,王幼奇,赵云鹏[8](2019)在《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陕北米脂谷子、苜蓿、柠条和枣树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0~100 cm土层土壤样品,采样数共288个,分别对样品土壤的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C/N、C/P和N/P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土壤C、N、P含量均值分别为2.12、0.21 g·kg~(-1)和0.43 g·kg~(-1);C/N、C/P和N/P均值分别为10.83、5.0和0.48;土壤C、N、P及C/N、C/P和N/P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且小于100%,属于中等变异。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显着影响,其中谷子地0~20 cm土层土壤C含量显着高于柠条地和枣树林(P<0.05),谷子地20~40 cm土层的C含量显着高于苜蓿地(P<0.05);0~20、20~40 cm和60~80 cm土层谷子地N含量显着高于柠条地(P<0.05);苜蓿地P含量在0~20、60~80 cm和80~100 cm土层显着高于柠条地(P<0.05)。谷子地、苜蓿地和枣树林土壤C、N呈表聚性分布,而柠条地随深度增加无明显降低,表明柠条有较好的固碳能力。各土层C/N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中柠条地最高,谷子地最低;80~100 cm土层土壤C/P在柠条地和苜蓿地间具有显着差异(P<0.05)。0~20 cm和20~40 cm土层深度下,土壤N/P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具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谷子地最高,柠条地最低。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得出,土壤C、N、C/P和N/P与环境因子中的土层深度、粘粒含量和土壤pH值的累积关系较大。(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黄靓,郭海燕,刘小芳,张胜男[9](2019)在《进水碳氮磷比对反硝化除磷效果及碳源转化利用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厌氧/缺氧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中,以乙酸钠为单一碳源培养反硝化聚磷菌,考察了碳氮磷比对反硝化除磷效果及碳源转化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进水有机碳源的浓度直接影响厌氧段磷的释放。进水碳氮磷质量比为20∶6∶1时,系统反硝化除磷效果最佳,去除氮磷所需的耗氧有机物最少,磷酸盐和总氮去除率分别达到98.1%和98.8%。(2)胞内聚β-羟基丁酸(PHB)的积累和消耗与COD的降解、糖原质的合成有良好的相关性。进水COD越高,厌氧段PHB的储存量越大,合成1.0mg/g的PHB约需要降解5mg/L的COD。缺氧段PHB为反硝化除磷提供能量并再合成糖原质,生成0.63mol的糖原约需要消耗1mol的PHB。(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9年06期)
马文静[10](2019)在《羊草和冷蒿的氮磷养分利用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过度放牧是导致草地退化演替的主要原因。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类型的退化演替模式具有趋同性,即随牧压的增加均退化为以冷蒿建群的群落类型。冷蒿群落作为退化群落发生逆行演替的“阈值”阶段,对阻击草原退化具有重要意义。养分是植物生产力形成的基础,也是影响植被退化演替的主要原因,但从养分角度对草地退化机制的认知还尚且有限。因此,本论文以优势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退化演替优势植物冷蒿(Artemisia frigida)为对象,于2017年在锡林浩特市长期围封样地和自由放牧样地,研究羊草和冷蒿各器官养分利用及性状对放牧的响应;在此基础上,通过室内控制试验,研究氮磷养分对羊草和冷蒿生长及种间关系的影响,分析了羊草和冷蒿的养分吸收、利用策略,并基于植物形态和生理性状解析羊草和冷蒿对养分适应的机制。这一研究为从“植被-土壤”系统理解草原退化演替提供了新进展,本文主要结果如下:(1)放牧显着降低了土壤全氮、全磷及有效氮含量,但显着增加有效磷含量。长期过度放牧显着提高羊草叶和茎中N、P浓度,增加冷蒿茎和根中N、P浓度,降低C:N和C:P。羊草提高叶绿素含量、Rubisco及GS活性提高资源的利用,促进补偿生长,但小于家畜采食量;冷蒿提高NR和ACP活性促进对氮磷的吸收利用促进茎和根的生长,增加不定根的形成,扩大种群空间。(2)羊草和冷蒿的生长及种间关系受氮、磷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羊草和冷蒿各器官及总生物量随着氮或磷供应量的增加而增加,呈幂指数增长。低氮对羊草的限制作用高于冷蒿,而高氮对羊草的促进作用高于冷蒿;低磷对羊草的限制作用低于冷蒿。氮磷交互作用会影响两物种的竞争能力,冷蒿在低氮中磷和中氮高磷处理上竞争能力较强,羊草在其它处理上表现出竞争优势。(3)羊草和冷蒿具有不同的养分利用策略。羊草和冷蒿体内各器官的养分浓度、化学计量比及氮素磷素累积量均与养分供应量显着相关。羊草氮素总累积量高于冷蒿且两物种氮素均主要分配在叶中;羊草磷素总累积量略小于冷蒿且主要分配在根中,而冷蒿主要分配在叶中。羊草根系氮、磷吸收效率高于冷蒿。羊草叶片氮利用效率低于冷蒿;叶片磷利用效率略高于冷蒿。因此,羊草为获取性资源利用策略,而冷蒿为保守资源利用策略。(4)羊草和冷蒿通过形态和生理性状差异化响应养分的变化。羊草较高的根生物量、根长和根表面积使其具有快速获得资源的能力,较高的株高、比叶面积及叶绿素、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促进其快速生长;冷蒿对应指标的响应有利于其对养分的保持,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6-01)
氮磷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明确烤烟滴灌水肥一体化方式下,适宜的硝酸钾滴灌追施量。[方法]研究田间4种硝酸钾滴灌追施量(不减量、减量20%、减量40%和减量60%)对烟株生物量、氮磷钾利用率以及烟叶化学品质的影响。[结果]不同硝酸钾滴灌追施量间烤烟生物量和氮、磷利用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与硝酸钾不减量处理相比,硝酸钾减量处理烟株钾素利用率提高了2.3~7.3个百分点,其中,硝酸钾减量40%处理和减量60%处理均达显着水平(P<0.05);硝酸钾滴灌追施量与烟叶烟碱和总氮含量呈显着正相关(P<0.01);与不减量处理相比,硝酸钾减量40%处理和减量60%处理烟叶烟碱含量分别下降了34.5%和37.9%,总氮含量均下降了13.3%;烟叶氮碱比随硝酸钾滴灌追施量的降低而提高,与不减量处理相比,硝酸钾减量处理烟叶氮碱比提高了5.8%~38.5%。[结论]本研究区域内,总施N量90 kg/hm~2条件下(基追比5:5),硝酸钾滴灌追施量宜减少40%~60%,有利于钾素利用率的提高和烟叶化学品质的提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磷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1].张阳,黄炳林,张明聪,金喜军,王孟雪.氮磷调控对大豆-玉米轮作周年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9
[2].薛如君,高天,蒋彬虎,马二登,赵正雄.硝酸钾滴灌不同追施量对烤烟氮、磷、钾利用及化学品质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9
[3].刘庆辉,余祥勇,张鹤千,李祯,唐汇娟.微藻对水产养殖尾水中氮磷去除效果的研究进展——基于水产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角度分析[J].水产科技情报.2019
[4].刘沙沙,李兵,张古彬,冯翔,郭林.有机肥替代化肥对豫东地区上海青生长及氮磷利用的影响[J].农学学报.2019
[5].朱倩,姚兴东,单玉姿,张惠君,王海英.生物炭对R2期大豆根系生长和氮磷吸收利用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9
[6].段玉,国世佳,张君,汪锦星,安昊.氮磷钾肥对食用向日葵产量性状和养分利用特性的影响[J].北方农业学报.2019
[7].丁亨虎,吴家琼,伍艮春,董华兵,刘克芝.汉江洲滩平地夏玉米氮、磷、钾吸收分配与利用效率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9
[8].白一茹,张兴,包维斌,王幼奇,赵云鹏.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9
[9].黄靓,郭海燕,刘小芳,张胜男.进水碳氮磷比对反硝化除磷效果及碳源转化利用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
[10].马文静.羊草和冷蒿的氮磷养分利用策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