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血管内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论文题目: 血管内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神经外科学

作者: 张珑

导师: 周晓平,刘建民

关键词: 脑血管痉挛,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基因治疗

文献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目的 采用血管内基因转染的方法,将重组eNOS基因转染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大鼠脑动脉,探讨防治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新方法。方法 首先构建携带eNOS基因的重组腺病毒。采用小脑延髓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通过颈动脉微泵持续滴注方法进行基因转染,并设置对照组。结果 第7天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分析和绿色荧光蛋白示踪证实重组eNOS基因表达,重组eNOS主要表达于内皮层。测定大脑中动脉cGMP含量及血中NO含量增加。第7天显微镜下测定血管内eNOS转染组脑动脉环平均直径较单纯SAH组增大,电镜观察血管痉挛较单纯SAH组减轻。结论 通过本研究证实采用颈动脉微泵持续滴注方法可在大鼠脑动脉表达重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重组基因主要表达于动脉内皮细胞,可达到缓解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目的。

论文目录:

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携带eNOS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的制备与鉴定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SAH后大鼠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制作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AdeNOS血管内滴注后在大鼠体内的表达和对DCVS的防治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一: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与血管痉挛的基因治疗

综述二: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模型比较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19

参考文献

  • [1].布洛芬聚乳酸微球治疗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D]. 蒋栋毅.苏州大学2004
  • [2].SAH后PKC、NF-kB和ICAM-1表达变化及其与CVS发病机理的相关研究[D]. 冀勇.苏州大学2005
  • [3].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后缺血性脑损害的发病机理及粉防己碱的干预作用研究[D]. 钱涛.河北医科大学2006
  • [4].SeHA抗氧化损伤作用及其治疗脑血管痉挛机制的研究[D]. 房向阳.吉林大学2007
  • [5].一种新的兔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建立及脑血管痉挛的初步研究[D]. 范晨.苏州大学2009
  • [6].兔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模型基底动脉中IL-6和ET-1基因表达的研究[D]. 张玉龙.第四军医大学2009
  • [7].特异沉默Cx43对脑血管痉挛的影响[D]. 洪涛.复旦大学2012
  • [8].PKC抑制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及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D]. 刘力强.河北医科大学2003
  • [9].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 李平.南方医科大学2009
  • [10].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其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影响因素研究[D]. 麦麦提力·米吉提.新疆医科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布洛芬聚乳酸微球治疗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D]. 蒋栋毅.苏州大学2004
  • [2].NADPH氧化酶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郑杰胜.浙江大学2005
  • [3].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防治静脉血管桥再狭窄的实验研究[D]. 陶登顺.第四军医大学2005
  • [4].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及星形胶质细胞参与脑微循环调节的实验研究[D]. 王世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
  • [5].SAH后脑血管痉挛继发脑损伤的相关研究[D]. 陆士奇.苏州大学2005
  • [6].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的实验研究[D]. 于涛.苏州大学2005
  • [7].SAH后PKC、NF-kB和ICAM-1表达变化及其与CVS发病机理的相关研究[D]. 冀勇.苏州大学2005
  • [8].胡椒碱对实验性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作用机理研究[D]. 张更申.河北医科大学2006
  • [9].p38MAPK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D]. 陈泽军.苏州大学2006
  • [10].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的预测及其干预研究[D]. 全伟.第一军医大学2006

标签:;  ;  ;  ;  

血管内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