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杂化薄膜微结构分子模拟与表征及电性能

纳米杂化薄膜微结构分子模拟与表征及电性能

论文摘要

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和小角X射线散射分析、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分析及材料结构与性能模拟软件等方法,研究溶胶-凝胶方法制备无机纳米颗粒杂化聚酰亚胺薄膜和Dupont 100CR薄膜显微结构、纳米颗粒的分布、大小、形状,以及在DC阶梯电场作用下,Dupont 100CR杂化薄膜与Dupont100 HN普通薄膜的击穿特件及击穿机理。 采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模拟PI和纳米杂化PI薄膜电子结构、几何结构及能量状态。模拟结果表明,在能量最低和几何结构优化基础上,PI/α-Al2O3体系总能量比PI/SiO2低得多,范德华能比PI/SiO2高出约十倍,PI/α-Al2O3体系比PI/SiO2体系更稳定,与实验结果相一致。 SEM和TEM观察表明,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的纳米杂化薄膜中含有SiO2团簇和Al2O3颗粒,SiO2团簇结构不稳定,在高能电子束照射下易分解,Al2O3颗粒结构稳定;SAXS分析表明,该薄膜的分形维数比扩散限制凝聚模型(DLA)的理论值大,团簇是由大量小颗粒构成。 SEM、TEM和XRD测试结果表明,Dupont 100CR纳米掺杂薄膜中只含有Al2O3颗粒,颗粒主要分布在聚酰亚胺有序大分子区域的边界上,在高能电子束照射下Al2O3颗粒结构稳定;薄膜分形维数接近于三维扩散限制凝聚模型(DLA)的理论值,粒子的回旋半径与实验测试结果一致。 采用DC阶梯升压方式,研究Dupont 100CR杂化薄膜和Dupont 100HN普通薄膜击穿特性,击穿属稳态热击穿类型,出现直径为200 μm的丝状孔洞。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薄膜击穿孔及周围形貌存在明显差别:100CR击穿孔边缘粗糙不平,破坏范围只在孔附近;100HN变形区域很光滑且破坏范围大,变形区为一个个突起的区域。 研究结果表明,无机纳米颗粒改变了PI薄膜基体的结构环境,起到了改善导热、提高耐电晕性、降低热损伤以及阻止电极损坏等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索引
  • 符号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
  • 1.1.1 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特点
  • 1.1.2 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的界面特性
  • 1.2 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制备
  • 1.2.1 溶胶-凝胶法(sol-gel)
  • 1.2.2 原位聚合法(in situ polymerization)
  • 1.2.3 层间插入法(intercalation)
  • 1.2.4 共混法(mixing)
  • 1.3 聚酰亚胺结构与性能
  • 1.3.1 聚酰亚胺结构
  • 1.3.2 聚酰亚胺性能
  • 1.3.3 聚酰亚胺改性
  • 1.4 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的结构表征
  • 1.4.1 振动光谱法
  • 1.4.2 小角X射线散射
  • 1.4.3 电子显微镜
  • 1.5 固体电介质击穿理论
  • 1.5.1 固体电介质击穿类型和特点
  • 1.5.2 晶体击穿理论
  • 1.5.3 高聚物击穿理论
  • 1.5.4 空间电荷理论
  • 1.6 分形
  • 1.6.1 扩散限制的凝聚(DLA)模型
  • 1.6.2 动力学集团凝聚(KCA)模型
  • 1.6.3 扩散与化学限制凝聚(DCLA)模型
  • 1.6.4 高分子的分形模型
  • 1.6.5 分形在材料研究的应用
  • 1.7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及材料
  • 2.1 实验材料
  • 2.1.1 Dupont薄膜
  • 2.1.2 无机纳米聚酰亚胺薄膜制备
  • 2.2 高电场击穿试验
  • 2.3 热刺激电流(TSC)谱和电致发光(EL)谱测量
  • 2.3.1 热刺激电流(TSC)谱
  • 2.3.2 电致发光(EL)谱
  • 2.4 薄膜显微结构分析
  •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2.5 薄膜物相及成分分析
  • 2.5.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5.2 小角X-射线散射(SAXS)分析
  • 2.5.3 薄膜成分分析
  • 第三章 Materials-studio软件及相关模块简介
  • 3.1 Materials-studio软件简介
  • 3.2 建模与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模块
  • 3.2.1 Materials Visualizer模块
  • 3.2.2 VAMP模块和DMol3模块
  • 3.2.3 Reflex模块
  • 3.3 性能预测模块
  • 3.3.1 Amorphous Cell模块
  • 3.3.2 Discover模块
  • 3.3.3 Forcite模块
  • 3.4 分子动力学模拟
  • 3.4.1 分子动力学模拟基本原理
  • 3.4.2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 3.4.3 分子动力学模拟步骤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纳米杂化聚酰亚胺薄膜结构与性能模拟
  • 4.1 聚酰亚胺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
  • 4.1.1 聚酰亚胺几何结构
  • 4.1.2 聚酰亚胺电子结构
  • 2几何结构与电子结构'>4.2 PI/SiO2几何结构与电子结构
  • 2几何结构'>4.2.1 PI/SiO2几何结构
  • 2电子结构'>4.2.2 PI/SiO2电子结构
  • 4.3 PI封装及系统优化
  • 4.3.1 创建PI聚合物
  • 4.3.2 PI能量优化
  • 4.3.3 PI几何优化
  • 4.3.4 其他优化
  • 4.3.5 PI封装模型内聚能密度和溶解度参数
  • 2O3和SiO2表面模型'>4.4 建立PI表面及α-Al2O3和SiO2表面模型
  • 2O3结构'>4.4.1 Al2O3结构
  • 2O3和SiO2(012)晶面模型'>4.4.2 建α-Al2O3和SiO2(012)晶面模型
  • 2O3和PI/SiO2表面模型'>4.4.3 PI/α-Al2O3和PI/SiO2表面模型
  • 2O3和PI/SiO2表面与PI表面结合能'>4.4.4 α-Al2O3和PI/SiO2表面与PI表面结合能
  • 4.4.5 H原子对复合薄膜体系的影响
  • 2O3和PI/SiO2系统能量'>4.5 PI/α-Al2O3和PI/SiO2系统能量
  • 4.5.1 PI能量
  • 2O3和PI/SiO2纳米复合薄膜模型'>4.5.2 PI/α-Al2O3和PI/SiO2纳米复合薄膜模型
  • 2O3和PI/SiO2能量'>4.5.3 PI/α-Al2O3和PI/SiO2能量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纳米杂化聚酰亚胺薄膜显微结构及颗粒稳定性
  • 5.1 溶胶-凝胶法制备薄膜显微结构与颗粒稳定性
  • 5.1.1 薄膜表面形貌和显微结构
  • 5.1.2 薄膜成分及相结构
  • 5.1.3 纳米颗粒稳定性
  • 5.2 Dupont掺杂薄膜显微结构与颗粒稳定性
  • 5.2.1 薄膜表面形貌与显微结构
  • 5.2.2 薄膜成分与相结构
  • 5.2.3 纳米颗粒稳定性
  • 5.3 纳米杂化PI薄膜分形特征
  • 5.3.1 小角X射线散射原理
  • 5.3.2 溶胶-凝胶制备薄膜的分形特征
  • 5.3.3 Dupont 100CR薄膜分形特征
  • 5.3.4 纳米颗粒回旋半径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两种PI薄膜高电场击穿孔显微结构及击穿机理分析
  • 6.1 纳米杂化PI薄膜击穿孔显微结构及元素分布
  • 6.1.1 击穿孔附近显微结构
  • 6.1.2 击穿孔区及正常区元素分布
  • 6.1.3 Cu电极作用
  • 6.2 普通PI薄膜击穿孔显微结构及元素分布
  • 6.3 场发射理论
  • 6.3.1 金属体场发射理论
  • 6.3.2 半导体场发射理论
  • 6.3.3 纳米体系场发射理论
  • 6.4 两种薄膜热刺激电流谱和电致发光谱
  • 6.4.1 两种薄膜热刺激电流谱
  • 6.4.2 两种薄膜电致发光谱
  • 6.4.3 杂化薄膜的介电特性
  • 6.5 纳米杂化PI薄膜击穿机理
  • 6.5.1 热击穿
  • 6.5.2 电介质极化
  • 6.5.3 普通PI薄膜电场分布
  • 6.5.4 杂化PI薄膜电场分布
  • 6.6 无机纳米颗粒作用及丝状孔的形成
  • 6.6.1 无机纳米颗粒的作用
  • 6.6.2 丝状孔的形成
  • 6.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永久通信地址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专利名称:一种端短氟碳链超支化纳米杂化皮革超疏水涂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J]. 中国皮革 2019(10)
    • [2].羟基喜树碱-类水滑石纳米杂化的共组装制备及表征[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6(03)
    • [3].青岛能源所开发出新型双功能铁纳米杂化结构催化剂[J]. 化工新型材料 2020(07)
    • [4].纳米杂化功能复合聚酯纤维的研究进展[J]. 科学通报 2016(19)
    • [5].硅铝纳米杂化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及性能分析[J]. 中国胶粘剂 2014(09)
    • [6].溶胶-凝胶法制备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涂料的现状及展望[J]. 材料保护 2013(01)
    • [7].苯乙双胍/类水滑石纳米杂化物的制备及体外释药行为研究[J]. 材料导报 2010(24)
    • [8].无机纳米杂化聚酰亚胺薄膜的研究进展[J]. 绝缘材料 2008(04)
    • [9].纳米杂化聚酰亚胺薄膜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J]. 绝缘材料 2011(05)
    • [10].喜树碱/氧化石墨烯/类水滑石纳米杂化物的制备及表征[J]. 化学学报 2014(08)
    • [11].剥离-共组装法制备葫芦素插层类水滑石纳米杂化物[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4(09)
    • [12].替加氟-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纳米杂化物的制备及缓释性能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1(01)
    • [13].(羟基喜树碱@胆酸钠)-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纳米杂化物的组装及表征[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5(10)
    • [14].皮革表面聚倍半硅氧烷纳米杂化超疏水涂层的制备与性能[J]. 皮革与化工 2017(02)
    • [15].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的纳米杂化串晶研究[J]. 塑料工业 2012(08)
    • [16].苯丁酸氮芥-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纳米杂化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5)
    • [17].氟尿苷-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纳米杂化物制备及表征[J]. 无机化学学报 2009(12)
    • [18].用T形微反应器制备10-羟基喜树碱-癸二酸-类水滑石纳米杂化物及性能研究[J].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3(10)
    • [19].来曲唑-十二烷基硫酸钠-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纳米杂化物的合成及性能[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
    • [20].聚羧基/甲基倍半硅氧烷纳米杂化乳液的合成与表征[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18(02)
    • [21].环丙沙星-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杂化材料制备及缓释性能研究[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 [22].溶剂对聚酰亚胺/二氧化硅纳米杂化薄膜微观形貌影响[J]. 绝缘材料 2009(01)
    • [23].碳纳米管结构对聚乙烯/碳纳米管纳米杂化串晶的影响[J]. 人工晶体学报 2014(11)
    • [24].氧化石墨烯/白炭黑纳米杂化填料在绿色轮胎胎面中的应用[J]. 合成橡胶工业 2019(04)
    • [25].RL-HTlc纳米杂化物的制备及其对对甲酚的吸附[J]. 应用化工 2016(06)
    • [26].激光复印机辊用复合涂料的开发[J]. 广东化工 2009(12)
    • [27].由铜-胺氧化还原引发反应一步法简便制备TiO_2表面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纳米杂化粒子[J]. 高分子学报 2013(02)
    • [28].柔性二氧化钛基纳米杂化材料制备技术取得重要进展[J]. 人工晶体学报 2009(04)
    • [29].柔性二氧化钛基纳米杂化材料制备技术取得重要进展[J]. 人工晶体学报 2009(S1)
    • [30].氟硅丙烯酸酯/SiO_2纳米杂化粒子的制备及其涂层耐沾污性能[J]. 涂料工业 2019(01)

    标签:;  ;  ;  ;  ;  

    纳米杂化薄膜微结构分子模拟与表征及电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