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我国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改革与否,为何改革,如何改革,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对此也存在模糊认识,致使改革走走停停,徘徊不前。本文通过古今中外公车制度的比较及其自身演变过程的分析,指出其缺陷及不良后果,并结合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治民主进程及反腐倡廉建设等社会背景分析,提出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国地方政府就开始了公车改革的艰难探索。经过了自发探索阶段、组织推动阶段,目前正处于试点的全面扩散之中。改革中,形成了规范化、半货币化和货币化三种模式。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经过比较分析,认为三种模式各有所长,而货币化改革是一种交易成本相对较低的制度变迁,应该是改革的最终路径选择。但是,货币化改革作为一项制度变迁却并非一帆风顺,相反还广遭质疑。本文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较强的路径依赖,并分析了产生路径依赖的原因。为了进一步剖析公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本文选择江苏省常州市车改作为个案进行了实证分析。常州市车改从2003年起步,目前各辖市(区)的改革已经全部结束,市级机关除地税局试点外均维持原制度未变。常州市的车改属于货币化改革,但又分“岗位补贴+公车租用”、“岗位补贴+购车补贴”和“岗位补贴+有偿用车”三种具体办法,本文对此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从制度变迁主体、变迁方式、变迁动因和变迁方向四个方面分析了其具体缺陷。通过面上分析和点上解剖,本文最后对推进公车改革提出了四点结论性建议,即准确定位制度变迁主体、努力降低制度变迁成本、切实摆脱制度变迁依赖和积极营造制度变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