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近年来,角质形成细胞参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这一假说被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所证实。增生性瘢痕属于创伤愈合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有着相当规模的病人群体。为了筛选角质形成细胞源性增生性瘢痕相关功能因子,进一步解释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制,本研究小组运用了蛋白质组学结合基因表达谱芯片的方法,筛选出了6个差异蛋白及近2000个差异性基因;进而通过常规分子生物学及形态学等方面研究的验证,最终确定了Maspin、E-FABP以及S100A9三个蛋白因子在增生性瘢痕中的高表达状态。说明角质形成细胞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方面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3个高表达的差异性功能因子通过不同途径参与了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是针对性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潜在靶点。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人工点阵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剖宫产增生性瘢痕效果观察[J]. 现代实用医学 2020(07)
- [2].增生性瘢痕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9(01)
- [3].体外冲击波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研究进展及机制探讨[J].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9(02)
- [4].增生性瘢痕的预防与治疗进展[J].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9(04)
- [5].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8(02)
- [6].压力治疗对增生性瘢痕中肥大细胞的作用[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6(04)
- [7].吡非尼酮不同给药方式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7(03)
- [8].增生性瘢痕防治的研究进展与方向[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7(04)
- [9].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表皮生长因子在成人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J].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6(04)
- [10].花生四烯酸在增生性瘢痕中的研究现状[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5(02)
- [11].疤痕止痒软化乳膏治疗增生性瘢痕疗效观察[J]. 中国美容医学 2013(24)
- [12].机械张力致小鼠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模型构建[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9(01)
- [13].增生性瘢痕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1)
- [14].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机制及丹参治疗的研究进展[J].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2019(05)
- [15].中医防治增生性瘢痕的基础研究进展[J]. 中国美容医学 2018(01)
- [16].压力治疗对烧伤患者增生性瘢痕的长期效果观察[J]. 皮肤病与性病 2018(04)
- [17].双波长激光治疗棕色文身及对增生性瘢痕产生的抑制[J]. 激光杂志 2017(03)
- [18].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评价[J]. 中外医学研究 2017(33)
- [19].增生性瘢痕形成的病理机制和当代治疗现状[J]. 解剖科学进展 2016(04)
- [20].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非手术治疗[J]. 北方药学 2015(03)
- [21].增生性瘢痕瘙痒与前列腺素关系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12)
- [22].医护一体化模式在红色增生性瘢痕激光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美容医学 2020(10)
- [23].中药在治疗增生性瘢痕瘙痒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03)
- [24].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理和预防进展[J]. 中国美容医学 2013(05)
- [25].中药防治增生性瘢痕研究进展[J]. 新疆医学 2012(09)
- [26].烧伤康复及增生性瘢痕处理之科研发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0(01)
- [27].冷冻联合瘢痕内注射治疗儿童增生性瘢痕疗效观察[J]. 中国美容医学 2010(03)
- [28].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面部增生性瘢痕疗效观察[J]. 中国美容医学 2010(04)
- [29].增生性瘢痕治疗的研究进展[J].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0(03)
- [30].冷冻联合新的肤治疗儿童增生性瘢痕56例临床观察[J]. 中国美容医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