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后汉书》涉《易》问题考论

《汉书》、《后汉书》涉《易》问题考论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围绕《汉书》、《后汉书》涉及《周易》特别是引《易》的问题进行考察、研究与论述。共分作五章论述,首先在第一章,探讨了《汉书》、《后汉书》引《易》的内容中强调的哲学思想,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人们就懂得运用《周易》一书中蕴含的例如“阴阳和谐”、“穷变通久”以及“顺时而动”的哲学思想来阐述现实中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个人命运等问题。第二章则是论述《汉书》、《后汉书》引《易》的内容反映出的两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及措施,如强调限制诸侯、防止外戚女主专权、选贤任能、尊崇儒术、改善民族关系的大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制度,以及敬授民时、轻徭薄赋、开仓赈灾、提倡薄葬以及废除肉刑的“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第三章阐述《汉书》、《后汉书》引《易》的内容中反映的儒家之道德修养,文中主要从孝、义、谦、智、信、忠等六个方面进行论述。那么,由此前三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汉代,《周易》作为一部经典典籍,对人们加强话语权威性起到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作用,影响力不断增强。第四章考察《汉书》、《后汉书》中个别《易》学问题,主要是根据《汉书·艺文志》、《汉书·儒林传》、《后汉书·儒林传》以及《汉书·五行志》等篇章,对其中涉及的两汉易学传承、京房易学问题进行一定的梳理分析,进一步加强对两汉《易》学的发展的全面了解。第五章综论,是在前四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讨论《周易》一书在两汉之际经典地位提升的表现与促进因素,同时还论述汉代学者通《易》以致用的特点、作用以及价值即对后代人们的启示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选题的对象及意义
  • 二、选题研究历史及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汉书》、《后汉书》引《易》的内容中强调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阴阳和谐
  • 第二节 穷变通久
  • 第三节 顺时而动
  • 第二章 《汉书》、《后汉书》引《易》的内容中反映的两汉政治、经济、文化的政策及措施
  • 第一节 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制度
  • 第二节 "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
  • 第三章 《汉书》、《后汉书》引《易》的内容中反映的儒家之道德修养
  • 第一节 仁者爱人,以孝为先
  • 第二节 同心断金,义薄云天
  • 第三节 谦谦君子,有礼有节
  • 第四节 智周万物,谋谟大业
  • 第五节 敬慎修德,信守不渝
  • 第六节 忠心耿耿,鞠躬尽瘁
  • 第四章 《汉书》、《后汉书》中个别《易》学问题考
  • 第一节 西汉、东汉易学传承
  • 第二节 《汉书·五行志》中的《京房易传》
  • 第五章 综论
  • 第一节 《易》之地位变化
  • 第二节 汉代学者通《易》以致用的特点、作用及其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汉书》的中古传播及其经典意义[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2].浅谈《汉书》[J]. 文教资料 2011(03)
    • [3].论新世纪《汉书》文学研究状况及其存在问题[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3(08)
    • [4].《汉书》的以易解史[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5].宋代笔记中的“汉书学”[J].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017(02)
    • [6].20世纪《汉书》研究述评[J].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008(00)
    • [7].20世纪的“汉书学”:综述及理论思考[J]. 秦汉研究 2014(00)
    • [8].《太平御览》引《汉书》考校[J]. 社科纵横 2011(01)
    • [9].《汉书评林》探微[J]. 史学史研究 2011(03)
    • [10].《太平御览》引《汉书》考校[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0(01)
    • [11].《汉书》在欧美的译介与研究[J].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10(05)
    • [12].《汉书》采摭西汉文章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甘肃社会科学 2010(03)
    • [13].刘咸炘《汉书知意》探微[J]. 宜宾学院学报 2010(11)
    • [14].《汉书》研究文献汇编(全十册)[J]. 文献 2008(02)
    • [15].论《汉书》中的梦兆类型及其文化内蕴[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0(03)
    • [16].《汉书·王嘉传》“自法”“自劾”解诂[J]. 汉字文化 2020(21)
    • [17].新时期《汉书》游侠研究[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18].政治文化视野中《汉书》文本的形成[J]. 文学遗产 2017(05)
    • [19].论《汉书新证·艺文志第十》对文献校勘学发展的贡献[J]. 唐山学院学报 2015(01)
    • [20].敦煌《汉书》唐写本的校勘价值[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 [21].古人读《汉书》趣事[J]. 华夏文化 2012(03)
    • [22].《汉书》在东亚的传播与研究[J].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10(01)
    • [23].《汉书》如淳注辑佚[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08)
    • [24].《汉书》“抄袭”说辨析[J]. 安康学院学报 2013(01)
    • [25].史注传统下的“汉书学”[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 [26].唐抄本《汉书残卷》及其校勘价值[J]. 求索 2010(10)
    • [27].论刘向、刘歆和《汉书》之关系[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9(05)
    • [28].试论《汉书》的文学个性[J]. 滁州学院学报 2008(02)
    • [29].班固对匈奴的看法再分析——以《汉书·匈奴传》为例[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04)
    • [30].《汉书》勘误札记[J]. 唐都学刊 2017(05)

    标签:;  ;  ;  

    《汉书》、《后汉书》涉《易》问题考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