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DP的现状及其课题(论文文献综述)
陆倩倩[1](2019)在《二维(2D)液压阀卡紧力及先导级气穴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对电液伺服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维(2D)伺服阀作为一种高性能电液伺服阀,利用一个阀芯兼具转动和滑动的双自由度特点,实现先导控制和功率放大,具有结构简单、抗污染能力强、泄漏量小、动态性能好等优点,应用在航空航天、地震模拟振动台等领域。然而,在二维(2D)伺服阀实验和使用过程中发生过阀芯卡滞现象,且在某些条件下出现过二维(2D)伺服阀自激振荡并伴有啸叫声。为了揭示这些现象的流体力学本质,需要借助计算流体力学的手段,为相关的理论和实验提供有力的辅助支撑。而且,二维(2D)伺服阀先导级的伺服螺旋机构非常特殊,使得二维(2D)伺服阀内具有与传统阀腔不同的流体力学现象,且在二维(2D)伺服阀基础上,衍生出了二维(2D)数字溢流阀、二维(2D)比例换向阀、二维(2D)插装阀等液压阀,其先导级的结构和阀芯的运动形式相似,因此,本文针对二维(2D)液压阀内特有的流体力学特性进行了基础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对二维(2D)液压阀内沉割槽处流体域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研究了在出口节流条件下,沉割槽处阀芯台肩上压力分布随入口流速、出口压力、沉割槽尺寸及进口出口位置变化的关系;利用孔口流动方程及理想流体伯努利方程建立沉割槽内压力周向分布公式,并通过数值仿真和实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沉割槽内阀芯台肩上因伯努利效应产生的周向压力分布不均匀,由此产生的作用在阀芯上的卡紧力在沉割槽深度较小、流量较大的场合是不能忽略的。2.通过分析二维(2D)伺服阀先导级阀口结构的特殊性,建立先导级阀口液动力的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论分析,讨论了伺服螺旋阀口液动力的影响因素,得出先导级阀口稳态液动力沿着轴向和周向分力均促使阀口关闭;根据2D伺服阀主阀芯的沉割槽处阀口因伯努利效应产生的流速在周向分布情况,提出了主阀口处液动力在径向分布不均匀,会带来产生由主阀口稳态液动力带来的径向卡紧力,这种卡紧力随阀口开度和入口流速增加而增加。3.结合二维(2D)液压阀阀芯具有旋转和移动的特点,提出二维(2D)液压阀内阀芯和阀体间的缝隙流在启动时呈二元流动特征,通过建立二元缝隙流动数学模型,结合数值仿真技术,分析了二元缝隙流动随入口压力、阀芯壁面转速及缝隙宽度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比一元缝隙流动,得出同等情况下,二元缝隙流动最小摩擦力允许的缝隙优于一元缝隙流动;研究了10通径二维(2D)伺服阀先导级台肩和高压腔台肩处二元缝隙流泄漏和启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先导级端缝隙流不受入口压力影响,随入口流量增加呈线性增加;高压腔台肩处缝隙流随压差增加呈线性增加;并进行了实验验证。4.针对二维(2D)伺服阀中先导级阀口工作时开度非常小,且结构上具有伺服螺旋特征,应用数值仿真软件结合气液两相流理论模型,建立了二维(2D)伺服阀先导级阀口及伺服螺旋流道的流体模型,运用Fluent软件针对流体模型进行气液两相流仿真,给出阀口气穴形成过程及其随入口流速、出口压力及阀口开度间的变化关系;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二维(2D)伺服阀工作时,先导级阀口处一定会出现气穴现象,且当敏感腔处于气液两相流状态时,对二维(2D)伺服阀稳定性有不良影响。5.搭建了二维(2D)伺服阀实验台,通过高速数据采集系统采集了阀芯位移信号、敏感腔压力信号及噪声信号。通过对噪声信号的频谱分析,可以判定先导级气穴在伺服阀工作时确实存在;同时,运用频谱分析方法,分析了二维(2D)伺服阀在自激振荡发生啸叫时的位移、噪声和压力信号,研究发现噪声信号不仅包含伺服阀自激振荡频域信息同时也包含了气穴信息。综上,本文首次针对二维(2D)液压阀特有卡紧力和气穴现象进行了理论、仿真和实验研究,并将继续针对阀内气穴现象对二维(2D)伺服阀稳定性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研究,为其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可靠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王艳苹[2](2009)在《AlCrFeCoNiCu系多主元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文中认为2004年首次公开发表的高熵合金概念引发了有关多主元合金的研究热潮。高熵合金指主要元素数目n≥5,且其中每种主要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在5%35%之间的合金。这一合金成分设计理念突破了以一种合金元素为基的传统合金设计模式,并且可以通过合金成分优化设计,使高熵合金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耐高温蠕变、耐高温氧化和耐腐蚀等优异性能。本文研究了多主元合金的相形成规律以及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物理性能的相关规律。在多主元合金相形成规律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借助等摩尔比、多主元这一新型合金设计思想,成功开发了多主元金属间化合物合金和多主元合金基原位自生复合材料。迄今,多主元合金相组成并未得到明确研究,只是借助XRD结果将相组成粗略地标定为面心立方或体心立方固溶体。本文借助X射线衍射、高分辨扫描电镜能谱及高分辨透射电镜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确定了AlCrFeCoNiCu多主元合金的相组成则为NiAl金属间化合物相、(α-Fe, Cr)固溶体和富Cu相。NiAl金属间化合物与(α-Fe, Cr)固溶体相间排列、所以AlCrFeCoNiCu合金并不是文献所报道的BCC固溶体合金。以吉布斯自由能ΔG=ΔH ? TΔS为判据,经分析计算表明,AlCrFeCoNiCu多主元合金的无序固溶体在室温是不稳定的,生成NiAl金属间化合物的体系具有更低的吉布斯自由能。多主元合金是否生成化合物,是ΔH和ΔS的竞争关系所决定的,当多主元合金的元素之间混合焓接近于零的体系,易于形成多主元固溶体结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Cr、Fe、Co、Ni、Mn过渡族元素所组合的合金,可得到无序固溶体合金。当合金既有前过渡族元素又有后过渡族元素,还有主族金属元素时,混合熵的作用不足以克服化合物生成焓对体系吉布斯自由能的降低作用,多主元合金将会形成化合物。CrFeCoNiCu的屈服强度为331MPa,而AlCrFeCoNiCu合金的屈服强度为1303MPa,这主要是由于纳米尺度NiAl与(α-Fe, Cr)两相调制结构的强化作用,而不是以往文献所认为的Al原子固溶强化作用。此外,AlCrFeCoNiCu多主元合金和CrFeCoNiCu多主元合金也表现出不同的磁性能:CrFeCoNiCu多主元合金为顺磁性,而AlCrFeCoNiCu多主元合金表现出半铁磁合金特性,AlCrFeCoNiCu多主元合金的饱和磁化强度约为40emu/g,矫顽力为28Oe。本文还研究了过渡族元素Mn、Ti、V对于AlCrFeCoNiCu多主元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V单独加入到AlCrFeCoNiCu合金,合金仍为树枝晶,V可提升了合金的屈服强度、硬度和阻尼性能。共晶型元素Ti在多主元合金中仍呈现共晶类元素,合金的显微组织为两相胞状共晶。Ti可提高合金的硬度,但使合金的塑性下降。Mn单独加入,会使合金形成长条状的富Cr相,使合金的强度,硬度和塑性均下降。同时加入Mn、Ti、V的合金强度最高,其屈服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达到1526MPa、2116MPa,压缩率为14.3%。同时AlCrFeCoNiCuMnTiV合金在应变为2×10-4时,其阻尼值已超过0.01,可视为阻尼合金。AlCrFeCoNiCuMnTiV合金的晶内组织为纳米尺度有序相无序相相间排列,即使具有高的混合熵的9主元合金,仍不能得到均相无序固溶体。本文在AlCrFeCoNiCu合金的研究基础上,借助等摩尔比的多主元合金设计思想,开发了AlCrFeCoNi,AlCrFeNi两种复相金属间化合物。NiAlCrFe合金为NiAl/(α-Fe, Cr)共晶合金,其室温压缩屈服强度、压缩强度和压缩率分别为1180MPa、2162MPa和40%。AlCrFeCoNi合金的显微组织为在NiAl有序基体上,弥散分布着大量纳米(α-Fe, Cr)相。其屈服强度、压缩强度和压缩率分别为1250 MPa,2004 MPa和33%。与AlCrFeCoNiCu合金、普通NiAl合金相比,上述两种合金具有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为了进一步提高多主元合金的力学性能,本文采用“高温自蔓延+熔铸”的工艺,成功制备了原位TiC自生陶瓷颗粒增强多主元合金基复合材料。在AlCrFeCoNiCu-10vol.%TiC复合材料中,TiC成树枝状均匀地分布在合金基体上,尺寸约为几十个微米。复合材料的硬度为552HV,比基体合金提高了10%。
丁一[3](2001)在《VDP的现状及其课题》文中认为
二、VDP的现状及其课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DP的现状及其课题(论文提纲范文)
(1)二维(2D)液压阀卡紧力及先导级气穴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2D液压元件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2.2 液压阀上卡紧力研究现状 |
1.2.3 液压阀内液动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液压阀内气穴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5 CFD在液压阀流场仿真中的应用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研究意义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伯努利效应引起卡紧力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阀芯上卡紧力分析 |
2.2.1 几何形状误差引起的液压卡紧 |
2.2.2 先导级结构引起的液压卡紧 |
2.2.3 因伯努利流动引起的液压卡紧 |
2.3 沉割槽处流体域的仿真模型 |
2.3.1 几何建模 |
2.3.2 边界条件 |
2.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2.4.1 CFD仿真计算结果 |
2.4.2 沉割槽处阀芯台肩压力分布及影响因素 |
2.4.3 径向压力分布的理论分析 |
2.5 沉割槽处卡紧力分析 |
2.5.1 进出油口位置引起卡紧力 |
2.5.2 出口沉割槽处台肩上卡紧力分析 |
2.6 沉割槽处阀芯台肩径向压力实验研究 |
2.6.1 实验装置设计与搭建 |
2.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7 沉割槽结构优化分析 |
2.7.1 驻点及台肩径向压力分布 |
2.7.2 沉割槽外壁轮廓优化及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2D伺服阀阀口稳态液动力研究 |
3.1 引言 |
3.2 2D伺服阀结构分析 |
3.3 2D伺服阀阀芯上液动力分析 |
3.3.1 主阀芯上液动力 |
3.3.2 先导级阀口液动力 |
3.4 先导级阀口液动力仿真模型研究 |
3.4.1 先导级阀口的仿真模型 |
3.4.2 仿真计算结果与分析 |
3.4.3 伺服螺旋阀口液动力理论分析 |
3.4.4 先导级阀口液动力影响因素及讨论 |
3.5 主阀口液动力研究 |
3.5.1 主阀口液动力仿真模型 |
3.5.2 仿真结果与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2D液压阀缝隙流研究 |
4.1 引言 |
4.2 二元缝隙流理论 |
4.3 模型建立及CFD数值仿真 |
4.3.1 仿真模型及条件 |
4.3.2 仿真结果 |
4.4 2D伺服阀阀芯台肩 |
4.4.1 左侧台肩缝隙流仿真 |
4.4.2 先导级缝隙流仿真 |
4.5 二元缝隙流实验 |
4.5.1 实验装置 |
4.5.2 启动阻力实验 |
4.5.3 泄漏实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先导级阀口气穴现象研究 |
5.1 引言 |
5.2 气穴流场计算的数学模型 |
5.2.1 气穴指数 |
5.2.2 气穴模型基本理论 |
5.3 2D伺服阀的气穴成形位置和方式 |
5.3.1 主阀节流口的气穴 |
5.3.2 先导级节流口的气穴 |
5.3.3 阀芯运动产生气穴 |
5.4 先导级流道数值建模与分析 |
5.4.1 数值模拟结果 |
5.4.2 理论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气穴、振动及噪声的实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液压阀振动及噪声 |
6.2.1 液压阀内气穴噪声发生方程 |
6.2.2 气穴噪声监测方法 |
6.3 2D伺服阀实验台 |
6.3.1 实验系统原理 |
6.3.2 实验系统组成 |
6.4 实验结果 |
6.4.1 测试信号 |
6.4.2 FFT分析 |
6.4.3 理论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论文特色和创新点 |
7.3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2)AlCrFeCoNiCu系多主元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多主元合金的缘起 |
1.3 多主元合金现有的固溶理论 |
1.4 多主元合金的特性 |
1.5 AlCrFeCoNiCu系多主元合金的研究现状 |
1.5.1 AlCrFeCoNiCu系合金的晶体结构与显微组织 |
1.5.2 AlCrFeCoNiCu系多主元合金的性能 |
1.6 多主元合金的应用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多主元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研究方法 |
2.1 引言 |
2.2 多主元合金的制备 |
2.2.1 合金元素的选择 |
2.2.2 多主元合金的制备方法 |
2.3 多主元合金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
2.3.1 直接熔炼方法 |
2.3.2 SHS+熔铸的方法 |
2.4 显微组织与结构的分析方法 |
2.4.1 X射线衍射 |
2.4.2 试样的金相分析 |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4.4 透射电子显微镜 |
2.4.5 热分析法 |
2.5 性能测试方法 |
2.5.1 室温压缩实验 |
2.5.2 维氏硬度测定 |
2.5.3 纳米压痕试验 |
2.5.4 阻尼性能测试 |
2.5.5 磁性能的测试 |
2.5.6 摩擦磨损实验 |
第3章 AlCrFeCoNiCu 系多主元合金的相形成规律与 性能 |
3.1 引言 |
3.2 多主元合金的XRD分析 |
3.3 多主元合金的显微组织 |
3.3.1 CrFeCoNiCu合金的显微组织 |
3.3.2 AlCrFeCoNiCu合金的显微组织 |
3.4 多主元合金的相形成规律 |
3.4.1 多主元合金形成固溶体型合金的条件 |
3.4.2 多主元合金相形成的热力学判据 |
3.4.3 多主元合金中元素偏聚的分析 |
3.4.4 多主元合金中形成非晶相的分析 |
3.4.5 多主元合金中形成纳米组织的分析 |
3.5 多主元合金的相变过程分析 |
3.6 多主元合金的力学性能 |
3.6.1 多主元合金的硬度与室温压缩性能 |
3.6.2 多主元合金的断口形貌分析 |
3.7 多主元合金的阻尼性能 |
3.8 多主元合金的磁性能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Mn、Ti、V对AlCrFeCoNiCu多主元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Mn、Ti、V对多主元合金相组成的影响 |
4.3 Mn、Ti、V 元素对多主元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
4.4 Mn、Ti、V对多主元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4.5 Mn、Ti、V对多主元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主元金属间化合物基合金组织及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AlFeCrCoNi合金的显微组织和性能 |
5.2.1 AlFeCrCoNi合金的相组成和显微组织 |
5.2.2 AlFeCrCoNi合金的性能 |
5.3 AlCrFeNi合金的显微组织和性能 |
5.3.1 AlCrFeNi合金的相组成与显微组织 |
5.3.2 AlCrFeNi合金的性能 |
5.4 合金的强化机理 |
5.5 关于多主元合金主元数目的探讨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原位自生TiC增强多主元合金基复合材料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增强相的选择及合金成分 |
6.3 直接熔炼法制备多主元合金基复合材料 |
6.4 “高温自蔓延-熔铸”法制备多主元合金基复合材料 |
6.4.1 多主元合金基复合材料的相组成与显微组织 |
6.4.2 多主元合金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6.4.3 多主元合金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VDP的现状及其课题(论文提纲范文)
能够承担VDP的印刷公司极少 |
在印前阶段有不少重要的作业 |
适应要求的各种专门知识 |
100%的品质保证 |
不可缺少大容量数据的处理能力 |
打样怎么办 |
没有固定模式的VDP |
四、VDP的现状及其课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二维(2D)液压阀卡紧力及先导级气穴特性的研究[D]. 陆倩倩.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7)
- [2]AlCrFeCoNiCu系多主元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D]. 王艳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11)
- [3]VDP的现状及其课题[J]. 丁一. 印刷杂志,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