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相关基因的克隆

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相关基因的克隆

论文摘要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利用是实现杂种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玉米(Zea mays L.)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雄性不育进行杂交种子生产的作物,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子纯度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在玉米种子生产上主要利用C型胞质雄性不育,然而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的恢复机理比较复杂,其恢复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生产上的利用。本研究利用转座子标签法对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恢复相关基因进行克隆,并对候选基因的功能进行初步分析,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利用Mu转座子插入突变的方法,从29750株Cms-C87-1(Rf4Rf4)×Mu7的F1群体中筛选到5株雄性不育的插入突变体Rf4-m,并对其进行了不育细胞质鉴定,证明该突变是由核基因引起的。利用改良的AFLP方法对Cms-C87-1(Rf4Rf4)、Mu7和突变体Rf4-m进行多态性分析。在引物组合M1/BglⅡ-2的选择性扩增结果中,发现了一个750bp不同于两亲本的特异扩增片段。把特异的扩增片段连接转化测序,获得的序列中包含Mu转座子的部分序列和一段未知序列,推测可能是候选基因的部分序列。根据候选基因的侧翼序列设计引物,利用3’RACE快速扩增技术,以玉米雄穗的小花分化期的cDNA为模板,获得了一个209bp的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候选基因序列进行延伸,获得了一个全长为955bp的cDNA序列,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DNA全长2625bp,包含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其中有一个321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06个氨基酸,功能结构域分析表明该基因是一个基本转录因子TFIIA。该基因与水稻、拟南芥等生物体的TFIIA基因有很高的相似性,同时与水稻的TFIIA基因有很近的同源关系。TFIIA转录因子是一个核内蛋白,它参与了依赖于RNA聚合酶Ⅱ的DNA的转录。TFIIA是基本转录因子之一,这些基本转录因子是所有依赖于RNA聚合酶Ⅱ的转录所必需的。已有研究表明,动物中的TFIIA影响环磷酸腺苷应答元件调节器(CREM),而CREM基因编码的蛋白在雄性生殖细胞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TFIIA通过对关键基因CREM的调控,间接的调控精雄性生殖细胞的成熟发育。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高等植物雄性不育
  • 1.1.1 雄性不育的分类
  • 1.1.2 玉米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 1.1.2.1 细胞核雄性不育(Genic Male Sterility GMS)
  • 1.1.2.2 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
  • 1.1.2.3 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Genic-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 1.1.3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
  • 1.1.3.1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类方法
  • 1.1.3.2 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特点
  • 1.1.3.3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机理研究进展
  • 1.1.3.4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相关基因及其功能
  • 1.1.4 细胞质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的机理
  • 1.1.4.1 植物CMS 基因引起雄性不育的原因
  • 1.1.4.2 育性相关核基因的克隆及雄性不育性恢复机理的假说
  • 1.2 AFLP 的标记
  • 1.2.1 AFLP 标记的基本原理
  • 1.2.2 AFLP 试验过程包括三个步骤
  • 1.2.3 改良的AFLP 技术
  • 1.2.4 AFLP 技术特点
  • 1.2.5 AFLP 标记在遗传学方面的应用
  • 1.2.5.1 遗传多态性研究方面
  • 1.2.5.2 在个体分型、遗传分析方面
  • 1.2.5.3 在育种应用方面
  • 1.3 基因克隆
  • 1.3.1 转座子标签法
  • 1.3.1.1 转座子的概念
  • 1.3.1.2 转座子的分类
  • 1.3.1.3 玉米中的转座子及其特点
  • 1.3.1.4 利用转座子标签克隆的基因
  • 1.3.2 RACE 方法
  • 1.3.2.1 RACE 技术的原理
  • 1.3.2.2 RACE 在植物基因克隆上的应用现状
  • 1.3.2.3 RACE 方法在植物基因克隆上的技术优势
  • 1.3.3 “电子”cDNA 文库筛选--一种新的克隆cDNA 全长的技术
  • 1.3.4 图位克隆法(mapbased cloning)
  • 1.3.5 计算机杂交(computer hybridization)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Mu7 转座子基因型的确定
  • 3.3 玉米C 型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相关基因突变体的筛选
  • 3.4 高质量DNA 的提取和纯化
  • 3.4.1 采用改良的SDS 方法提取亲本及突变的基因组DNA
  • 3.4.2 DNA 的纯化及质量检测
  • 3.5 改良的AFLP 的基本反应程序
  • 3.5.1.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 3.5.2 酶切产物和结头引物连接
  • 3.5.2.1 连接反应的接头序列
  • 3.5.2.2 接头的制备和连接反应
  • 3.5.3 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的体系及PCR 反应的程序
  • 3.5.3.1 预扩增的引物和体系
  • 3.5.3.2 选择性扩增的体系和PCR 反应程序
  • 3.5.4 选择性扩增产物检测
  • 3.5.4.1 扩增DNA 变性
  • 3.5.4.2 电泳准备
  • 3.5.4.3 扩增产物的电泳
  • 3.5.4.4 扩增产物的银染检测——聚丙烯酰胺凝胶 NaOH 染色方法
  • 3.6 差异片段的回收和测序
  • 3.6.1 差异片段的回收
  • 3.6.2 差异片段的测序
  • 3.6.2.1 差异DNA 片段与pGEM-T 载体的连接
  • 3.6.2.2 电转化和转化子的筛选与鉴定
  • 3.7 RACE 方法获得候选基因部分片段
  • 3.7.1 总RNA 的抽提
  • 3.7.1.1 实验前的准备
  • 3.7.1.2 所需试验试剂
  • 3.7.1.3 抽提RNA
  • 3.7.1.4 RNA 含量和质量的检测
  • 3.8 3’RACE 对cDNA 进行序列扩增
  • 3.8.1 引物的设计
  • 3.8.2 cDNA 第一链的合成
  • 3.8.3 cDNA 第二链的合成
  • 3.8.4 PCR 产物的纯化
  • 3.8.5 PCR 产物的测序
  • 3.8.5.1 连接
  • 3.8.5.2 转化子的筛选与鉴定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恢复相关基因突变体侧翼序列的克隆
  • 4.1.1 恢复相关基因突变体的筛选
  • 4.1.2 玉米 C 型胞质育性恢复相关基因插入突变体的胞质类型的鉴定
  • 4.1.3 Cms-C87-1、Mu7、突变体材料中的Mu7 序列扩增
  • 4.1.4 育性恢复突变体侧翼片段扩增
  • 4.1.4.1 模板DNA 质量的检测
  • 4.1.4.2 基因组DNA 的酶切检测
  • 4.1.4.3 DNA 片段的选择性扩增
  • 4.1.4.4 Mu-AFLP 选择性扩增电泳检测
  • 4.1.4.5 差异片段的回收和序列分析
  • 4.2 候选基因cDNA 的3’RACE 扩增
  • 4.2.1 RNA 的检测和RT-PCR 产物检测
  • 4.2.2 3’RACE 扩增
  • 4.2.3 3’RACE 的测序结果
  • 4.3 候选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4.3.1 候选基因序列的电子延伸
  • 4.3.2 候选基因的克隆分析
  • 4.3.3 候选基因中开放阅读框的查找
  • 4.3.4 候选基因编码蛋白的分子量和等电点分析
  • 4.3.5 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域的预测
  • 4.3.6 候选基因和几种植物同源序列的氨基酸的比较
  • 4.3.7 系统发生树的构建
  • 4.4 侯选基因恢复系和不育系中侯选基因的DNA 序列分析
  • 5 结论和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5.2.1 在Mu-AFLP 试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 5.2.2 选取玉米小花分化时期提取RNA 的原因
  • 5.2.3 玉米C 型胞质雄性不育与转录因子TFIIA 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相关论文文献

    • [1].植物雄性不育的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 2019(05)
    • [2].果树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 2019(01)
    • [3].小麦温光敏雄性不育研究进展[J]. 农业科技通讯 2010(12)
    • [4].植物雄性不育分子机理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 热带农业工程 2017(Z1)
    • [5].作物生态雄性不育遗传和基因定位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 2015(05)
    • [6].小麦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研究 2019(01)
    • [7].大白菜雄性不育类型及应用现状[J]. 长江蔬菜 2009(24)
    • [8].利用生物技术创建主要作物雄性不育杂交育种和制种的技术体系[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8(01)
    • [9].果树雄性不育研究进展[J]. 宁夏农林科技 2016(07)
    • [10].化学杀雄剂诱导植物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研究进展[J]. 铜仁学院学报 2008(05)
    • [11].自发突变雄性不育小鼠模型研究进展[J].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20(05)
    • [12].植物雄性不育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33)
    • [13].紫花苜蓿雄性不育机理及其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11)
    • [14].赤霉素与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的关系[J]. 麦类作物学报 2017(03)
    • [15].小麦雄性不育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09(10)
    • [16].犏牛雄性不育相关lncRNA的鉴定与分析[J]. 畜牧兽医学报 2019(03)
    • [17].中国大豆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与问题分析[J]. 大豆科学 2009(06)
    • [18].辣椒雄性不育系SDH4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J]. 西北植物学报 2018(03)
    • [19].化学杂交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研究进展[J]. 贵州农业科学 2014(08)
    • [20].辣椒胞质雄性不育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01)
    • [21].甘蓝雄性不育的研究和应用进展[J]. 南方农业 2012(08)
    • [22].牦牛和雄性不育犏牛睾丸中Prm1和Prm2基因表达[J]. 湖北农业科学 2016(20)
    • [23].植物雄性不育与能量代谢的关系[J]. 辣椒杂志 2014(01)
    • [24].玉米雄不育杂交种正业8号的选育[J]. 宁夏农林科技 2013(10)
    • [25].蛋白质组学在植物雄性不育研究中的应用[J]. 北方园艺 2011(18)
    • [26].植物非编码RNA与雄性不育[J].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18(04)
    • [27].棉花质核互作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的研究及利用现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1(03)
    • [28].雄性不育“国甘”系列甘蓝品种[J]. 蔬菜 2010(09)
    • [29].玉米雄性不育类型、遗传机理及育种利用方法研究动态[J].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13(01)
    • [30].甜瓜雄性不育两用系转录组测序与激素含量研究[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8(04)

    标签:;  ;  ;  ;  ;  

    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相关基因的克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