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大学生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在这个特殊群体里,不乏有精英和骄子。但是,这些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中的一部分,却因触犯法律而成为阶下囚甚至死刑犯。据统计,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占高校学生总数的1.26%。面对一个个带手铐的囚犯大学生,人们不禁要问:部分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在哪里?国内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司法实务部门的人员,从阶级、经济、社会、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对大学生犯罪原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理论上提出了不少各具特色的观点。然而现有理论要么不能准确解释大学生犯罪的发生机制,要么仅适用于解释部分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本文基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政方针、社会整体与社会转型的现实,汲取国外偏重于实际研究的优点,通过对人类学犯罪原因论、生物学犯罪原因论、精神病理学犯罪原因论、社会学犯罪原因论、传统心理学犯罪原因论等犯罪归因理论作了一项学术史的考察,发现犯罪原因的社会控制理论具有实证性、广泛性、可操作性和综合性等优点。该理论所强调的紧密的社会纽带在减少犯罪行为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适切性,对中国大学生犯罪原因具有相当的解释力,适合于解释大学生犯罪的原因。“社会腱”(Social Bond)是指连接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纽带,是指把个人与社会连在一起的黏合剂,是个体与社会双向建构的结果。“社会腱”构成要素由依恋、认同和信念所组成。其中,依恋处于核心地位,是基础。没有依恋,就谈不上认同;认同是依恋的深化,没有认同,就无法深入考察依恋的存在,认同对依恋具有动力作用;信念是认同升华后的必然结果,也是新的依恋得以形成和提高的关键环节。总之,“社会腱”的三个因素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是浑然一体的,这个整体中的任何一个腱的缺失、弱化,都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本文围绕大学生“社会腱”链条中的依恋、认同、信念三个因素,分析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链条中存在的某些因素对“社会腱”的影响:依恋弱化,认同降低,信念缺失,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犯罪的发生。首先,分析了使大学生依恋弱化的影响因素,包括:代沟问题、问题家庭导致的大学生对家庭的依恋弱化;教师队伍素质不理想、管理中的偏差和失误导致的大学生对学校的依恋弱化;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国家的社会控制力的降低弱化了大学生对社会的依恋。其次,分析了使大学生的认同降低的影响因素,包括:失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尚存欠缺的校园文化、不良的社会环境因素等。最后,分析了导致大学生信念缺失的因素,具体包括:不良的家庭氛围、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对经济的过于追求、低俗文化的传播等。“社会腱”的这些影响因素在齐大伟招生诈骗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大学生齐大伟走上犯罪道路涉及当代中国大学校园中的以下问题:一是大学生不法经商问题。这个问题的负面影响是大学生对学校失去依恋,对社会产生了不正确的依恋,致使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同降低,最后使大学生成为金钱的奴隶,失去理想、信念;二是读书有什么用问题。这个问题的负面影响是大学生与学校情感联系的弱化,致使学生背离传统的角色定位,把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与学习不相干的事务上,无法形成正确的信念。三是大学生的自我控制系统问题,具体涉及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等因素。自我控制系统的不健全导致“社会腱”系统崩溃,导致大学生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失去依恋,不再认同正统社会,进而形成错误的信念。总之,正是“社会腱”的断裂导致了该大学生犯罪行为的发生。因此,针对“社会腱”断裂导致的大学生犯罪问题,预防应是第一要义,为此,提出如下预防措施:一是家庭的亲情滋养;二是学校的教育牵引;三是整个社会的道德重建。当然,对于已经犯罪的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腱”的修复,使他们能够迅速回归社会。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学生犯罪的社会原因分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23)
- [2].刑法视角下的大学生犯罪与处罚[J]. 法制博览 2020(18)
- [3].大学生犯罪行为原因及防范研究[J]. 法制博览 2020(25)
- [4].大学生犯罪问题探析及防控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9(22)
- [5].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 法制博览 2016(36)
- [6].大学生犯罪研究述评[J]. 法制博览 2016(07)
- [7].大学生犯罪问题的实证分析[J].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4)
- [8].我国大学生犯罪社会预防机制研究[J]. 鄂州大学学报 2016(01)
- [9].当代大学生犯罪刑事和解的价值及其现实性思考[J].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6(03)
- [10].“青马工程”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理论探讨[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7)
- [11].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J]. 法制博览 2016(29)
- [12].当前大学生犯罪原因与预防对策[J]. 世纪桥 2014(11)
- [13].大学生犯罪及预防——以武汉市某区为研究基地[J]. 法制与社会 2015(05)
- [14].论在校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J]. 法制博览 2015(17)
- [15].当前大学生犯罪问题探究[J].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15(04)
- [16].风险社会视阈下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及预防策略[J]. 法制与社会 2015(24)
- [17].在校大学生犯罪的学校原因及防范路径思考——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J]. 法制与社会 2015(27)
- [18].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与预防[J]. 天津教育 2020(16)
- [19].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及启示[J]. 教书育人 2013(12)
- [20].犯罪心理学视角下的在校大学生犯罪行为的预防对策[J]. 报刊荟萃 2018(03)
- [21].由大学生的犯罪案件引发对高校教育的思考[J]. 山西青年 2018(23)
- [22].以思政教育角度探析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及预防[J]. 祖国 2017(13)
- [23].从高校大学生犯罪行为探讨高校德育问题[J]. 长江丛刊 2017(19)
- [24].浅析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及预防[J]. 报刊荟萃 2017(05)
- [25].大学生犯罪心理研究[J]. 商业故事 2015(34)
- [26].大学生犯罪的预防——高校学生工作思考之“大学生犯罪问题”(二)[J]. 时代教育 2014(23)
- [27].浅谈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J]. 网友世界 2014(12)
- [28].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实证研究[J]. 智富时代 2014(12)
- [29].浅谈大学生犯罪的原因预防对策[J]. 现代企业教育 2015(02)
- [30].关于大学生犯罪的研究[J]. 青春岁月 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