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上好社会课

谈谈如何上好社会课

一、谈谈如何上好社会课(论文文献综述)

刘敏[1](2020)在《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研究 ——以统编版《我们在公共场所》单元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随着上海市《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体验学习理论也正逐步应用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然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存在为了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并没有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体验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反思内省,不断提升自我的学习过程,重视在实践中,促成学生良好行为的知行合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遵循《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标准时,重亲历、重反思性、重过程、重视学生知行统一,符合体验学习的学习特征。所以,本文基于体验学习理论,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希望能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落实,实现了学生的知行合一。本文采用文献法对体验学习的概念、特征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研究,为体验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结合上海市浦东新区小学某班级,分别通过教师和学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关建议;采用文本分析法对体验教学内容进行提炼、精简和整合;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编写基于体验学习的教学设计,并进行阐述分析;通过观察法,采取听课或评课的方式,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体验学习的现场进行观察,了解老师和学生课堂相关资料,为开展基于体验学习的教学设计提供思路;采用行动研究法,采取同课异构,进行“二次”备课,再实践,再次评价反思,以论证基于体验学习理论,有关《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本文共为八章,第一章是绪论,阐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整理体验学习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对核心概念“体验”、“体验学习”、“体验学习特征”进行定义,确定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说明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提出体验学习的基本理论,体验学习理论是基于约翰·杜威经验中心学习模式、勒温的体验学习模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模式和大卫·库伯体验学习圈而提出的。第三章: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体验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调查适合体验学习的教学部分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内容,提出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第四章:基于体验学习理论,选择和整合适合儿童体验学习的教学内容,精简不适合儿童体验学习的教学内容。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学生的学情和体验学习的特点,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第五章: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基本教学过程,包含四个环节:调查概括,初步体验;回忆讨论,再次体验;辨析反思,加深体验;评价监督,落实行动;并结合案例具体分析。第六章:基于体验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相应的教学策略。第七章:基于体验教学设计,从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和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阐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评价内容与方法。第八章:分析了教学设计实施的效果和不足之处。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研究《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是可行的。体验学习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教学评价是有效的,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的落实,实现了知行统一。当然,从体验式学习理论角度提出了不足:教学目标受局限,教学方法需要拓展。

杨正红[2](2019)在《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文中认为《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可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笔者就此提出了一些浅薄的改变现状的应对策略,力求使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

普芳琼[3](2018)在《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效性研究 ——以文山州麻栗坡县XX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品德与社会》课程集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开放性、社会性、综合性于一身,涉及内容广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学生生活为基础,旨在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小学阶段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提高本课程教学有效性,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获得感、幸福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人群,易于正确对待生活中人与人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助于构建平安校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对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都尤为重要。但教学过程中,《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为了正确把握当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效性现状,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经过实证调查,发现其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探索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效性的措施。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安排、实施状况及效果等都有了整体的掌握。通过整合资料发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取得的成绩有:教师更加注重本课程教学;学科间渗透德育教育。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欠缺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资源开发不充分;学生欠缺专注力。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制约因素有:同辈群体不良行为的影响;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不完善的学科监管体系;欠缺多渠道的评价方式;对本课程认识不到位;教师专业素养偏低;学生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笔者针对制约因素进行探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创造良好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形成合力;转变观念;完善各项监管体系;加强业务培训,促进专业成长;改善教育教学硬件软件设施;制定合理教学目标;采取合适的教学活动方式;做好教学反馈;做好教学组织与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端正学习态度;自律与他律结合。希望这些措施对提高农村小学本课程教学有效性有一定的帮助,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王则[4](2016)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品德与社会是继地理、历史合并为社会之后,又一次与思想品德学科之间的综合。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新兴的一门学科,是给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门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实施,对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形成良好的品德,成为合格公民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目前,我国很多学生乃至公民存在不文明、撒谎、自私冷漠、任性、打架等现象,更有甚者弑师、弑母??虽然学生的品德出现问题,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因素影响,但学校是主导因素,学校的环境、开展的活动、教学等都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途径,并且教学是最基本的途径。因此要提高学生乃至公民的品德素养,必需得从小抓起,努力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效。本研究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相关文献的理论指导下,以呼和浩特市S小学高年级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访谈分析、课堂观察等方法,深入了解该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陈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界定了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概念;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研究概况,作为论文的理论支撑;说明了研究所需要的科学方法,以及具体实施所需要的步骤。第二部分是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即对调查结果、访谈结果、课堂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分析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这一部分是在调查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第四部分是提高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这一部分是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从学校管理和教师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胡玲[5](2016)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论已经不再陌生,它最初兴起于美国,随后如星火燎原的革命一样,合作学习由美国逐渐传入到世界各国,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传入到我们国家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在新课改以来,合作学习越来越得到我们的重视,我国大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便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之中。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使得合作学习在这一课堂当中运用成为必然。本研究通过对实际课堂观察和对老师进行访谈,结合文献资料,综合分析了现阶段合作学习在我国品德与社会课堂中运用的实际情况。笔者在长沙市S小学和Y小学共听了三十四节品德与社会课,并且在教育科学出版社的网站上查看了十二个教学视频,发现应用合作学习已有所成效:应用比较普遍,Y小学还创发了合作学习“六步”教学模式,合作学习优秀课堂展示。但仍存在合作学习形式化倾向严重、小组成员任务固化、合作时间缺乏科学规划、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的问题。笔者结合合作学习相关理论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部分教师对于合作学习领会不够,选择合作学习内容欠妥,对合作学习模式定位不准,学生也欠缺合作学习的经验。在对课堂观察的案例整理分析和思考后,笔者提出了改进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建议,学校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注重教师理论学习与培训,加强教师应用合作学习的技巧,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培训,笔者希望这些建议能对今后品德与社会课的合作学习有所启示。

毛志峰[6](2016)在《问题导向学习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围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问题导向学习的一次实验,研究了问题在学习中如何起作用。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考察问题导向学习的理论源流,从苏格拉底法、孔子启发式、杜威问题解决五步法以及问题导向学习法中概括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接着在小学三年级《去超市购物》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中,进行了一次问题导向学习实验;最后,根据课例描述问题导向学习的特征、模式、程序,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在学习中的导向机制。研究发现,问题在小学生社会探究和品德学习中有驱动和“定方向”的作用,表现为真实的、正向的问题能有效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而问题的解决作为学习要达成的最终目标对整个课堂学习过程又自然地发挥着定向的功能。研究发现,由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并紧密相连的一系列问题所构成的问题链对小学生社会探究和品德学习过程有“引道路”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复杂问题的横向分解和纵向深入将问题链中问题的逐一解决引导了学习的进程。研究发现,问题对小学生社会探究和品德学习有“指方法”的作用,表现为不同类型的问题适合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来解决。独立的调查访谈、资料收集、操作实践等方法适用于解决艰深的、需要个人深入思考的沉思性问题。合作的教学游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适用于任务量大、可以拆分的分解性问题。集体的辩论分析、故事演绎等方法适用于不同经验、立场参与的争端性问题。

张楠[7](2016)在《《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昆明市六甲第一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1)”处于实施阶段的课改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的过程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品德与社会(生活)》承担着小学阶段道德教育的主要角色,该学科的教学方法、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实施中的关键环节——学校德育的收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素养、道德品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政策纲领指导下,新课改后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课程标准融入了——回归生活、教学生活化的教育思想,并按学龄段把该课程分为了1-2年级《品德与生活》,3-6年级《品德与社会》。因此,这项研究结合课改后《品德与社会》贯彻课标思想的教学概况,结合国内外对《品德与社会》调查及现状,从体会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深层内涵出发,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参考,对昆明市六甲第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梳理出当前该课程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用研究者所学知识,提供一些《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施的建议:第一,确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第二,充实多样化、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第三,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四,挖掘开发生活化的课程资源;第五,灵活运用德育知识、促进自身思想道德综合能力的提高。总之,在《品德与社会》中贯彻落实好生活化,推进中共中央新课改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要求,能促进教学因材施教、尊重个体,灵活运用德育知识,提高德育实际效率。该策略是贴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实践”、“动态”的课堂要求和学习理念提出的。其意义在于,通过在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结合小学生生活实际,改变教师占据完全主动性的传统局面,使学生自发性的对品德课程产生兴趣,从而高效高质的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刘月莲[8](2015)在《怎样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文中认为我曾几次协同女儿代表学校参加市教育局举办的有关"讲文明、懂礼貌"方面的演讲比赛。每次的预赛、赛前指导、决赛及参赛选手的精彩演讲内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见,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迫在眉睫,已列为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了。大家都知道好的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好的品行也应该从小养成,《品德与社会》课就是一门集道德、历史、法律、社会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中小学开设品德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养成良好的道德习

刘海山[9](2015)在《浅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文中研究指明三年级新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不仅融入了品德课中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教育,也融入了社会课中对学生进行社会课生活的教育,是集道德、历史、地理、法律、社会生活于一体的综合课程。此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能

刘涛[10](2015)在《浅谈如何上好小学思品与社会课》文中研究说明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修养、健康文明生活习惯、陶冶思想情操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课程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小学思品与社会学科教师,应当重视这门学科、上好这门学科。教师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去把握,力求上好这门学科:一是要从思想上重视这门学科,这是上好这门课的基础和前提;二是收集相关素材,丰富教学内容;三是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四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舞台;五是在做练习题过程中,提升能力。

二、谈谈如何上好社会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如何上好社会课(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研究 ——以统编版《我们在公共场所》单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体验
        1.2.2 体验学习
        1.2.3 体验学习的特征
    1.3 文献综述
        1.3.1 有关体验学习模式
        1.3.2 有关体验学习的途径
        1.3.3 有关体验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
        1.3.4 有关体验学习教学设计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问卷法
        1.5.3 文本分析法
        1.5.4 案例分析法
        1.5.5 观察法
        1.5.6 行动研究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体验学习理论
    2.1 约翰·杜威经验中心学习模式
    2.2 勒温的体验学习模型
    2.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模式
    2.4 大卫·库伯体验学习圈
    2.5 体验学习理论综述
第三章 《道德与法治》中体验教学现状的调研
    3.1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3.1.1 问卷调查的设计
        3.1.2 问卷调查的实施
    3.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2.1 教师情况基本情况
        3.2.2 学生情况基本情况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教师对体验学习的认识
        3.3.2 学生对体验学习的认识
    3.4 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3.4.1 存在问题分析
        3.4.2 原因分析
        3.4.3 改进建议
第四章 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目标设计
    4.1 教学内容分析
        4.1.1 选择适合儿童体验学习的教学内容
        4.1.2 精简不适合儿童体验学习的教学内容
        4.1.3 整合相关适合儿童体验学习的教学内容
    4.2 教学目标设计
        4.2.1 基于课程标准
        4.2.2 根据学生的学情
        4.2.3 遵循体验学习的特点
第五章 教学基本过程设计
    5.1 教学环节一:调查概括,初步体验
    5.2 教学环节二:回忆讨论,再次体验
    5.3 教学环节三:辨析反思,加深体验
    5.4 教学环节四:评价监督,落实行动
第六章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
    6.1 教学方法的选择
        6.1.1 讨论法
        6.1.2 实践法
        6.1.3 调查法
    6.2 教学策略的选择
        6.2.1 深化体验学习的深度
        6.2.2 强化学生的反思程度
第七章 教学评价的设计
    7.1 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内容及其方法
        7.1.1 情感与态度的内容评价
        7.1.2 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方法
    7.2 行为与习惯的评价内容与方法
        7.2.1 行为与习惯的评价内容
        7.2.2 行为与习惯的评价方法
    7.3 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内容和方法
        7.3.1 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内容
        7.3.2 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方法
第八章 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及不足
    8.1 教学设计的效果
        8.1.1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
        8.1.2 教学评价有效
    8.2 教学设计的不足
        8.2.1 体验教学目标受局限
        8.2.2 体验教学方法需拓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附件

(2)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论文提纲范文)

1 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队伍不稳定, 教学研究活动少。
    1.2 教学思想陈旧, 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1.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2 应对现状的基本策略
    2.1 提高认识, 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2.2 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2.3 巧用教材, 还原学生的社会生活。
    2.4 课堂教学, 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2.5 关注细节, 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
    2.6 采取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激活课堂。

(3)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效性研究 ——以文山州麻栗坡县XX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证调查法
第一章 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一、基本概念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一)对学生个人的意义
        (二)对学校的意义
        (三)对家庭的意义
        (四)对社会的意义
第二章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现状
    一、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现有优点
        (一)教师更加注重本课程教学
        (二)学科间渗透德育
    二、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低效的表现
        (一)和谐课堂氛围的短缺
        (二)现有教学资源挖掘不充分
        (三)学生没有充分的专注力
    三、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低效的影响
        (一)对学生个人的影响
        (二)对家庭的影响
        (三)对学校的影响
        (四)对社会的影响
第三章 制约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一)同辈群体不良行为的影响
        (二)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
    二、家庭因素
        (一)家长重绩轻德
        (二)隔代教育的理念落后
    三、学校因素
        (一)缺乏完善的学科监管体系
        (二)欠缺多渠道的评价方式
        (三)缺失完善的硬件、软件设施
    四、学科教师因素
        (一)学科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认识不到位
        (二)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偏低
    五、学生因素
        (一)学生学习意识不到位
        (二)学习态度不端正
        (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四)学生认知能力水平不等
        (五)个人能力观存在偏差
第四章 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营建优越的社会情景
        (二)创设优异的学习氛围
        (三)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
    二、优化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作
    三、搭建优质的师生互动平台
        (一)转变观念
        (二)完善学科监管体系
        (三)加强业务培训,促进专业成长
        (四)努力改善教育教学硬件、软件设施
        (五)充分发挥教师教育教学团队的合力作用
    四、促进学科教师专业成长
        (一)制定合理教学目标
        (二)采取合适的教学活动方式
        (三)认真做好教学反馈
        (四)做好教学组织与管理
        (五)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六)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科性质
        (一)端正学习态度
        (二)自律与他律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1.小学高年级
        2.品德与社会
        3.品德与社会教学
    (四)国内外研究概况
        1.国内研究概况
        2.国外研究概况
    (五)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1.研究过程
        2.研究方法
二、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1.任课教师及课时情况
        2.对学习目标的了解情况
        3.课堂教学内容
        4.课堂教学组织情况
        5.作业及考试情况
        6.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讲课风格
        7.学习收获及对教学的改进建议
    (二)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1.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整体感受
        2.学生的学习状态
        3.课程标准把握情况
        4.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看法
        5.教学方法运用情况
        6.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7.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方式
        8.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三)课堂观察结果与分析
        1.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把握情况
        2.与其他学科、生活的联系
        3.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
        4.学生的学习状态
        5.教学资源利用情况
        6.课堂检测情况
三、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把握不合理且课程价值缺失
        2.角色定位错误且引导有偏差
        3.教学内容泛化且脱离生活实际
        4.教学方法单一且学科特点不突出
        5.教学评价随意且评价效果不理想
    (二)导致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问题的原因
        1.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2.教师方面的原因
四、提高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关于学校管理方面的对策建议
        1.合理安排课程,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2.建设专业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3.开设专题讲座,提升教师、家长关注度
    (二)关于教师方面的对策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
        2.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4.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5.探索多元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合作学习概念及特征的研究
        二、关于合作学习基本方式的研究
        三、关于小学各学科合作学习的研究
        四、关于品德与社会课合作学习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品德与社会
        二、合作学习
第二章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取得的成效
        一、品德与社会课合作学习应用普遍
        二、构建科学的合作学习模式
        三、合作学习课堂取得一定效果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化倾向严重
        二、小组成员任务固化
        三、合作时间缺乏科学规划
        四、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第三章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教师对合作学习认识不足
        一、对合作学习理论认识不清
        二、合作学习目标确立不明确
    第二节 教师对合作学习内容选择欠妥
        一、合作学习课堂内容过于简单
        二、合作学习教学设计不认真
    第三节 教师对合作学习模式把握不准
        一、教师对合作学习时间把握不到位
        二、教师对合作学习次数把握不够
        三、教师对合作学习过程的高控制
    第四节 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经验
        一、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
第四章 促进合作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第一节 提高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
        一、注重合作学习理论指导
        二、加强教师合作学习培训
    第二节 营造合作学习教学氛围
        一、促进合作学习校本研究
        二、教师正确选择合作学习内容
    第三节 加强教师应用合作学习的技巧
        一、合理安排合作学习讨论时间
        二、教师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三、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第四节 加强学生合作技能的指导
        一、培养学生积极的合作意识
        二、教给学生必要的合作技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后记

(6)问题导向学习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问题
    二、问题导向学习理论源流
        (一) 苏格拉底法
        (二) 孔子启发式
        (三) 杜威问题解决五步法
        (四) 问题导向学习法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问题导向学习探索
        (一) 问题导向学习中的“问题”界定
        (二) 问题导向学习的研究视角
第二章 一堂问题导向的品德与社会课实验
    一、问题导向的品德与社会课例
        (一) 课例:去超市购物
        (二) 课后反思
    二、问题导向学习的教学概貌
        (一) 问题导向学习的特征
        (二) 问题导向学习的模式
        (三) 问题导向学习的程序
第三章 问题对学习的定向与驱动机制
    一、问题对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二、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课堂学习导向机制
    三、能引起定向和驱动作用的问题
        (一) 问题的真实性取向
        (二) 问题的正向作用
第四章 问题链对学习过程的导引机制
    一、简单问题直接解决
    二、复杂问题分解逻辑
        (一) 问题展开的横向逻辑——分解性问题
        (二) 问题展开的纵向逻辑——深入性问题
    三、边缘性问题与干扰性问题
第五章 问题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机制
    一、适合独立思考的问题与学习方法
        (一) 调查访谈
        (二) 查找资料
        (三) 操作实践
    二、适合合作探究的问题与学习方法
        (一) 小组讨论
        (二) 角色扮演
        (三) 教学游戏
    三、适合集体学习的问题与学习方法
        (一) 课堂辩论
        (二) 参观访问
        (三) 欣赏感受
        (四) 练习强化
        (五) 故事演绎
        (六) 集体讲授
第六章 讨论
    一、问题导向学习的研究结果
    二、问题导向学习的问题误区
        (一) 问题设置不符合目标
        (二) 问题设置缺少真实性
        (三) 问题设置没有系统性
        (四) 问题设置难度不恰当
    三、问题导向学习的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昆明市六甲第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及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德育
        二、品德与社会
        三、教学现状
        四、教学案例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调研对象
        三、调研范围
        四、调研设计
        五、研究思路
    第四节 文献研究综述
        一、文献搜集途径
        二、国外关于《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的研究
        三、国内关于《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的研究
        四、小结
第二章 六甲第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的调查
    第一节 六甲第一小学学生问卷和访谈的调查分析
        一、学生样本的基本信息分布情况
        二、小学学生样本对品德课的态度
        三、小学学生样本对品德课及教师的期望
        四、效果检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第二节 六甲第一小学教师问卷和访谈的调查分析
        一、教师样本的基本信息分布情况
        二、教师样本对品德课教学的态度
        三、对生活化教学的理解
        四、教师对品德课教学效果的期待
第三章 六甲第一小学《品德与社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学校及教师对品德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二、教学实施方式单一,与生活相脱离
    三、教师对教材掌握不透彻,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定位不准确
    四、学生主观条件不足,自主性、积极性发挥不充分
    五、师资薄弱,教学过于依赖多媒体
第四章 关于六甲第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的讨论
    第一节 《品德与社会》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品德与社会》实施生活化教学是践行新课改要求的必然趋势
        二、《品德与社会》实施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
        三、《品德与社会》实施生活化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教学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框架结构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目标
        三、课程标准内容介绍及划分
        四、讨论
    第三节 生活化教学的可能性——教材分析
        一、《品德与社会》教材概况
        二、《品德与社会》教材理念、内容结构分析与生活
    第四节 《品德与社会》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一、生活化与学科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生活化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结合,难易适中原则
        四、贴近生活,正确处理与其他开放式教学的原则
    第五节 六甲第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具体实施方法建议
        一、确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二、充实多样化、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三、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挖掘开发生活化的课程资源
        五、灵活运用德育知识,促进自身思想道德综合能力的提高
    第六节 《品德与社会》生活化优质课例呈现
        一、优质课例呈现
        二、常态课例呈现
        三、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之处
        一、该研究不足之处
        二、关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第三节 六甲第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未来境遇
        一、六甲第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境遇
        二、关于德育生活化的建议
    第四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学生问卷
    附录B 教师问卷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D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E 课堂观察记录表
    附录F 研究的相关照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怎样上好《品德与社会》课(论文提纲范文)

一、巧妙导入,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体验, 让学生获得真实感受

(10)浅谈如何上好小学思品与社会课(论文提纲范文)

一、要从思想上重视, 认真对待这门学科
二、积极收集各种与教学有关的资料,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三、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五、加强习题练习, 巩固基础, 提高能力

四、谈谈如何上好社会课(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研究 ——以统编版《我们在公共场所》单元为例[D]. 刘敏.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2]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J]. 杨正红. 中华辞赋, 2019(07)
  • [3]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效性研究 ——以文山州麻栗坡县XX镇为例[D]. 普芳琼.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则.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03)
  • [5]《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研究[D]. 胡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6]问题导向学习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探索[D]. 毛志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9)
  • [7]《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昆明市六甲第一小学为例[D]. 张楠.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8]怎样上好《品德与社会》课[J]. 刘月莲. 城市地理, 2015(24)
  • [9]浅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A]. 刘海山. 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 第十卷, 2015
  • [10]浅谈如何上好小学思品与社会课[J]. 刘涛. 亚太教育, 2015(20)

标签:;  ;  ;  ;  ;  

谈谈如何上好社会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