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卤虫的盐田培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马婷[1](2020)在《渤海湾卤虫培养条件优化及不饱和脂肪酸积累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渤海湾卤虫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生物活饵料,广泛应用于水产经济动物的仔稚期。随着水产经济动物的高质量发展,卤虫体内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已无法满足多数海水鱼、虾苗种发育的需要。因此研究不同环境条件组合对渤海湾卤虫生理生态的影响及饵料对卤虫不饱和脂肪酸积累的分子机制,对优化卤虫培养条件,促进营养强化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立足于渤海湾卤虫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代谢的调控机制开展以下研究:环境条件对渤海湾卤虫无节幼体生长、体脂肪酸、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优化渤海湾卤虫培养条件;分别从代谢组与转录组水平研究优化饵料对渤海湾卤虫不饱和脂肪酸积累的影响,并联合两组学数据分析优化饵料对渤海湾卤虫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代谢的调控机制。试验结果如下:1.环境组合对卤虫的存活、生长、体脂肪酸积累和抗氧化能力影响不同,主效应检验中pH对卤虫存活和生长的影响效果明显,饵料种类对卤虫体脂肪酸积累影响最大,盐度对卤虫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影响较大。筛选出最佳的饲养条件是:光照强度为72μmol/(m2·s)、盐度为25、pH为8.0、饵料种类为球等鞭金藻,在此环境下渤海湾卤虫存活率最高,体长体重增长明显,体内脂肪酸种类最多,组成成分最高;卤虫的T-SOD、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力较高,丙二醛(MDA)含量较低。2.采用前期优化饵料球等鞭金藻进行养殖试验,并与酵母进行对比,研究优化饵料对卤虫不饱和脂肪酸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球等鞭金藻(IG-group)组卤虫总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花生四烯酸(ARA)含量均显着高于酵母(Y-group)组。基于LC-MS/MS等代谢组学技术手段构建不同饵料条件下渤海湾卤虫的代谢物差异图谱,得到渤海湾卤虫有13399种代谢物,筛选出5399种上调差异代谢物和4427种下调差异代谢物,通过KEGG通路注释及富集分析发现与脂肪酸相关代谢显着的通路为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和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两条代谢通路中富集在IG-group组卤虫的α-亚麻酸(ALA)、EPA、DHA、油酸、辛酸、肉豆蔻酸、硬脂酸,和富集在Y-group卤虫体内的ARA、棕榈油酸均为渤海湾卤虫不饱和脂肪酸代谢的重要调控代谢物;上述显着差异代谢物可能为影响渤海湾卤虫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代谢的潜在生物标志物。3.利用Illumi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优化饵料养殖的渤海湾卤虫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转录本拼接后得到总Unigene序列248932条,成功注释到NR库的基因数目为35009条;成功注释到SwissProt为23768条;成功注释到PFAM库的有16382条;GO库成功注释到11445条;KO数据库成功注释到10641条。在基因表达水平上有401个下调基因和148个上调基因,共计9条富集到与脂类代谢相关的通路上,其中与脂肪酸相关通路只有一条,为Y-group组中的ARA代谢通路,该通路上差异基因CD224/GGT1-5高度表达,基因表达的转运蛋白γ-谷氨酰转肽酶、谷胱甘肽水解酶和白三烯-C4合酶高度合成,IG-group组卤虫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相关通路中差异基因无明显变化。因此,CD224/GGT1-5基因在该组学角度上可能为酵母组卤虫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的调控基因。4.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共筛出46条共同参与两组学的代谢通路,与不饱和脂肪酸相关的通路一共两条,为ARA代谢通路和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在两通路中Y-group卤虫的CD224/GGT1-5基因、desC基因与ARA呈正相关,即CD224/GGT1-5基因在ARA代谢通路上,加快了Y-group卤虫体内ARA代谢,不断将ARA向脂类物质的转化,降低了Y-group卤虫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等物质的合成与积累;Y-group中desC基因在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上促进了卤虫体内的ARA积累,同时抑制了卤虫体内ALA、EPA、DHA、油酸的生物合成。与Y-group组比,IG-group组中desC基因与CD224/GGT1-5基因的正常表达,促进了卤虫体内ALA、EPA、DHA、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降低了ARA代谢与积累,促进了IG-group组的卤虫脂质的代谢与吸收速率。
朱芸[2](2020)在《高盐养虾池塘的环境特性及温度、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有大量的高盐水体,广泛分布在我国的19个省、市和自治区。近年来,这些水域除晒盐、提溴及进行丰年虫捕捞生产外,部分高盐水体也开展了凡纳滨对虾养殖尝试。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因具有养殖周期短、适应范围广、抗病力强、海淡水均可养殖等优点,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养殖品种。虽然有报道显示,对虾在低盐度环境条件下生长较快,但因高盐虾在口感、品质等方面优于低盐虾,使得凡纳滨对虾成为高盐水养殖的潜力种。目前,关于盐度对虾类影响的研究更多集中于低盐对对虾生长、存活、饵料利用、酶活等方面的研究,关于高盐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生长、酶活等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大水面高盐水养殖凡纳滨对虾的效果方面的研究。高盐养殖凡纳滨对虾的技术尚不成熟,放苗初期的死亡率高,生产不稳定,单位面积产量低,亟待加强高盐对凡纳滨对虾影响及高盐水体养殖技术的研究。本文对大水面高盐池塘养殖过程的环境变化及对虾养殖效果进行了监测,研究了盐度和温度对凡纳滨对虾呼吸、摄食等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测定了对虾个体生长动态收支模型的有关参数,以期为高盐水对虾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的构建提供科技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实验于2018年4~7月在山东省滨州市滨海进行,监测分析了不同盐度(30、45、55)条件下大水面养殖池塘的水质状况及凡纳滨对虾生长和产出效益。结果显示:(1)三个盐度组池塘的营养盐和COD浓度在国家二类水质范围内;高盐组的叶绿素浓度显着低于其它组;(2)对虾的体长、体重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中盐组与高盐组间、高盐组与低盐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中盐组显着高于低盐组(P<0.05);低、中、高三个盐度组对虾体重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7.37(%/d)、7.77(%/d)、7.53(%/d),亩产量和亩利润均为中盐组>高盐组>低盐组。2、温度、盐度变化对凡纳滨对虾呼吸代谢的影响:(1)在实验的温度范围内(10℃~35℃),温度对耗氧率有极其显着的影响(ANOVA,P<0.01),凡纳滨对虾的耗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与耗氧率RR的关系式如下:RR=-0.023T2+0.2968 T-0.1822(R2=0.9689)。(2)耗氧率与盐度线性正相关,关系式如下:RR=0.084S+0.2575(R2=0.8519)。单因素方差结果显示,在实验的盐度条件下(31~55),盐度31、35以及40与盐度55差异极显着(P<0.01)。3、盐度、卤虫浓度对不同规格凡纳滨对虾摄食率的影响:(1)卤虫浓度范围(62.5~312.5ind/L),凡纳滨对虾在卤虫密度为250个/L时的摄食率最大,为13.6(个/(尾·h);摄食率FR与卤虫密度C的关系式如下:FR=-0.5786C2+4.3014C+3.6(R2=0.6255)。(2)不同盐度下(35~60),单位个体的凡纳滨对虾对卤虫的摄食率在10.44~15.94 ind./h范围。通过回归分析得到摄食率FR与盐度S之间的关系式:FR=-1.2344S2+4.5031S+12.422(R2=0.9426);摄食率与虾体长L(cm)呈显着的幂函数关系:FR=0.5887L1.8478(R2=0.9457)。4、盐度和饵料微藻浓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1)卤虫对不同浓度下金藻(103~106 ind/ml)的摄食研究发现,饵料浓度对卤虫的摄食率有显着影响(ANOVA,p<0.05),且卤虫的摄食率与饵料浓度的关系为倒钟形,在饵料浓度为105 ind/ml时,摄食率达峰值。(2)在盐度为35~60的范围内,不同盐度条件下卤虫摄食微藻的摄食率差异极显着(ANOVA,P<0.01)。5、凡纳滨对虾动态能量收支模型基本参数的测定。结果显示:对虾体长(L)与虾体部肉湿重的关系为ww=0.0062L3.0743,R2=0.9795据公式V=(δmL)3,获得凡纳滨对虾的形状系数δm为0.1925;依据对虾耗氧率与水温(热力学温度,T)倒数的线性回归关系,获得阿伦纽斯温度TA为6483 K;根据对虾饥饿实验获得[(?)M]=93.9 J/(cm3·d)、[EG]=4339.5 J/cm3、[EM]=3230.8 J/cm3。
王晓俊[3](2020)在《卤虫孤雌生殖条件的优化及高效饵料的筛选》文中研究表明卤虫作为一种水产养殖中重要的饵料,因不合理饲养及捕捞,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天然卤虫资源面临枯竭。近年来由于养殖业的飞速发展,加之各地卤虫卵质量参差不齐,对优质卤虫卵的需求日益增大。目前有关卤虫的研究多专注于重金属离子富集等,对卤虫孤雌生殖的研究及高效饵料的运用鲜有报道,本文通过比较目前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几种不同卤虫卵品系,选择出最适宜在本地生态条件进行大规模使用的卤虫品系,并探究孤雌生殖卤虫室内环境养殖的条件及方法以及不同饵料对其生长的影响;结合户外开展小型规模养殖,观察环境因子对卤虫生长发育以及产卵的影响,为室内高密度养殖及户外大规模养殖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测定设定条件下,不同品系卤虫(Artemia)乌兹别克斯坦盐湖、哈萨克斯坦盐湖、俄罗斯盐湖、西藏盐湖以及渤海湾盐田卤虫卵的孵化率等,发现渤海湾孤雌生殖卤虫孵化率(≥88%)显着优于其他品种卤虫卵(P<0.05),选择出最优种卤虫-渤海湾盐田孤雌生殖卤虫品系进行后续实验。通过研究渤海湾孤雌生殖卤虫卤虫在不同盐度梯度下的生长速率等生物学参数,得出温度20°C~24°C下、较高的盐度梯度下(60 ppt~100 ppt),卤虫较低盐度梯度(40 ppt)具有更好的生长速率。通过比较五种不同的饵料-光合细菌、麸皮、豆腐渣、微拟球藻、沼液对孤雌生殖卤虫的喂养效果,发现在实验室设定的条件下,在实验开始第3 d到第8 d,微拟球藻饵料具有最高的卤虫生长速率(P<0.05);第8 d后,豆腐渣饵料组的喂养效果最好,卤虫存活率高且不易死亡,生长速率优于其他组(P<0.05)。通过测定不同饵料作用下卤虫的种群密度及体长变化,对照相应温度及盐度的变化,得出户外卤虫生长发育规律即七月中至八月底(又称歇伏季),因为温度和盐度的剧烈化,卤虫转产生后代的方式由卵生逐步变为卵胎生,雌性卤虫直接在卵囊里产生无节幼体,卤虫卵产量骤减。八月中旬后,随着雨季到来,卤虫又回归卵生方式,虫产卵量增加。因此需要在旱季歇伏时期,人工补充饵料使卤虫有充足的养分维持生长繁殖及种群密度,为歇伏结束后的生产提供种群基础。通过统计喂食不同种类饵料(麸皮、豆腐渣、化肥、鸡粪)对应的实验池中卤虫体长、种群数量及带卵量的变化,发现短时间内种群密度提升最快的为鸡粪饵料组,但种群密度增长后,出现饵料不足的情况,导致卤虫大量死亡。而试验周期延长的情况下,发现喂食麸皮饵料组和豆腐渣饵料组的卤虫种群密度及长度远高于其他饵料组,具有良好的生产前景及应用价值。
王晓俊,邹宁,Odi Zmora[4](2020)在《卤虫养殖条件初探》文中指出本文通过测定不同品系——乌兹别克斯坦盐湖、哈萨克斯坦盐湖、俄罗斯盐湖以及渤海湾盐田卤虫卵的孵化率、孵化量,筛选出最优种卤虫——渤海湾盐田孤雌生殖卤虫品系后进行后续实验,研究了饵料对卤虫生长速率影响,环境因素对卤虫室外生产影响等,为室内高密度养殖及户外大规模养殖卤虫提供参考依据。
秦乐宁[5](2019)在《淡化浓海水盐田原核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滨日晒盐田具有稳定且独特的生态系统。淡化浓海水引入盐田制盐,对盐田生态系统的稳定及盐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影响。本文对淡化浓海水日晒盐田中可培养微生物和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首先,从淡化浓海水日晒盐田结晶池中分离获得稳定的原核微生物菌群,分别采用相容性溶质的释放量测定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在不同盐度条件下该菌群的耐渗透性及原核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通过对不同盐度条件下的5个混合菌群的16S rDNA测序,共得到735,811条有效序列,归为65,444个OTUs。这些OTU被归类为2个域、7个门、20个纲、39个目、65个科和106个属。在高盐度条件下,Halorubrum为优势属,随盐度降低,Marinobacter逐渐成为优势属。在中盐度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共有13个属出现在全部5个样本中,有超过25%的OTUs未能明确分类到目、科、属水平。在盐度为30%时菌群的相容性溶质释放量最高,其次为15%,表明在此盐度培养条件下,菌群具有较高的耐渗透性。其次,采用温度梯度凝胶电泳和序列测定等方法,对经生态修复的RO淡化浓海水盐田原核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比较分析了不同盐度和季节条件下对照组和实验组盐池的原核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研究表明,经过生态修复,实验组低盐度盐池的原核微生物多样性优于对照组,但中、高盐度盐池中微生物多样性未见明显变化。优势细菌为Spiribacter sp.、Paracoccus sp.、Bacillus litorallis。古菌仅出现在高盐度盐池中,优势古菌为Halogeometricum sp.。夏季盐池的细菌多样性高于春季和秋季。随着盐度逐渐升高,Spiribacter aquaticus逐渐占据主要地位。最后,对LT-MED淡化浓海水日晒盐田不同季节不同盐度盐池原核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淡化浓海水和溴后水中均未检测出细菌和古菌。不同月份不同盐度盐池样本中细菌多样性变化不大,优势细菌主要为Spiribacter salinus和Pseudoalteromonas sp.;古菌仅出现在盐度最高的Ⅶ号盐池中,优势古菌为Halogeometricum sp.。天津汉沽淡化浓海水日晒盐田中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较低,春夏两季细菌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秋季细菌群落结构变化明显。盐度不同的盐池中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较大,随着盐度逐渐升高,S.salinus逐渐取代Pseudoalteromonas sp.成为占主要地位的优势菌种。
杨俊涛,王新磊,李炳乾,辛乃宏[6](2019)在《新疆艾比湖盐田生物资源的调查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首先对新疆艾比湖盐田的冻硝池和储卤池进行了卤虫和盐藻资源的调查,通过养殖实验分析了这两种盐田生物的开发前景,为精河县精河盐化有限责任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开拓了新的思路。
张娇娇[7](2016)在《聚羟基丁酸酯在Halomonas sp.中的积累及其在卤虫养殖中的作用》文中指出聚羟基丁酸酯(PHB)是微生物在碳源充足、其它营养物质如O、P、N、S等不足时产生的一种以颗粒形式存在的细胞内聚合物,PHB可以用作新型的可降解塑料和水产养殖控制剂。Halomonas是一类能够在盐度为30-150 g/L的卤水中生长的中度嗜盐细菌,能够以葡萄糖、蔗糖、淀粉等为碳源大量合成PHB。本论文以一株分离自天津汉沽盐场的Halomonas为研究对象,利用正交设计和响应面法设计不同盐度和不同浓度C、N、P梯度,研究了Halomonas积累PHB的最优条件;在最优PHB积累条件下,分别进行了 5 L和50 L发酵罐培养,通过控制发酵过程中的温度、pH、DO、搅拌速度和补充碳源来优化发酵工艺,进一步提高PHB产量;利用Halomonas菌株的嗜盐特性,在开放条件下进行Halomonas积累PHB的研究,并结合PCR、DGGE等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其可行性;采用悉生卤虫养殖系统,用不含PHB的Halomonas菌株、含PHB的Halomonas菌株、已知PHB降解菌株和PHB颗粒投喂卤虫并用鳗弧菌菌株进行攻毒,来研究菌体PHB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Halomonas能够在盐度10-50 g/L、葡萄糖浓度30 g/L、NH4C1和KH2P04浓度0-2 g/L的条件下积累PHB,最优积累条件为:盐度30 g/L,葡萄糖浓度30 g/L,NH4C1 浓度 2g/L,KH2P04 浓度 0.5 g/L,PHB 积累量为 56.74%wt.;在 30 盐度、pH7.0的发酵罐(5 L)培养条件下,Halomonas PHB积累量最大值为44.26%wt.;在30盐度、pH7.0、DO 60%-80%的发酵罐(50 L)培养条件下,PHB积累量最大值为54.90%wt.;开放条件下,Halomonas能够在盐度50-150 g/L、葡萄糖浓度20 g/L的条件下积累PHB,100盐度时,Halomonas中PHB含量最大,为67.00%wt.,DGGE结果证明了开放条件下利用Halomonas积累PHB的可行性。在30盐度、pH7.0和搅拌速度300-600 r/min的积累条件下,PHB的分子质量在300-800 kDa之间。针对卤虫的养殖实验表明,含Halomonas菌体PHB能够促进菌体的生长和存活、增强卤虫对致病细菌的抵抗能力,对卤虫有保护作用。本研究对Halomonas积累PHB进行了条件优化,进行5 L和50 L发酵培养,并研究了开放条件下Halomonas积累PHB的可行性,为嗜盐微生物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含PHB的Halomonas对卤虫的保护作用,开辟了 PHB的另一个应用途径。
王婧[8](2012)在《卤虫接种对盐田生态系统的调控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卤虫(Artemia)是生活在高盐卤水中的小型甲壳动物,它不仅是日晒盐场生态系统的主要生物调节者,还是水产育苗极佳的鲜活饵料。近年来,由于接收海水淡化浓排水、低度卤水吹溴、卤虫成虫和卤虫卵过度捕捞等,使盐田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卤虫产量锐减、盐产盐质下降。卤虫接种是卤虫接种是恢复盐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高品质卤虫卵的接种和繁殖,不仅有助于改善盐田卤水生态系统,而还可以提升该区域卤虫卵的品质。越南Vinh Chau(VC两性生殖卤虫A.franciscana源于旧金山湾A. franciscana,经过多年人工养殖和选育,其具有卵径小、孵化率高,耐高温和容易去休眠等特点,是卤虫接种的首选品系。本论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探讨VC A.franciscana卤虫接种对我国渤海湾盐田生态系统的影响。1)在室内进行VC A. franciscana对渤海湾盐田环境的适应性实验,为野外大规模接种提供基础数据。针对渤海湾原有孤雌生殖品系(Parthenogenetic Artemia)、旧金山湾品系(A. franciscana)以及越南VC A. franciscana,进行不同盐度(70,125和180g/L)、温度(15,25和33℃)、投喂量(100,50和25%最适投饵量)对卤虫存活、生长及生殖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其它两个品系相比,VC A. franciscana在较高温度(25。C)、低盐度(70g/L)和适宜投喂量条件培养下,其存活率和产卵量有显着提高。VC A. franciscana对盐度和温度适应适应范围更广,因此适合用于渤海湾盐田接种。2)在进行生态调查的同时,将VCA. franciscana卤虫在山东埕口盐场进行接种实验,研究卤虫接种对渤海湾盐田生态环境的影响。接种分别在2010和2011年4-5月份进行,此时当水温15℃左右,当地孤雌生殖卤虫种群未大规模出现。接种密度分别为5个卤虫/L和20个卤虫/L。通过每月对实验区和对照区卤水理化性质及卤虫种群动态分析,表明接种后的盐田中卤虫种群密度有显着提高,单位面积卤虫卵产量有所增加,原盐产量也明显改善3)利用与越南CanTho大学的科研合作,2011年2-5月赴越南进行卤虫盐田养殖技术学习,并探究日晒盐池条件下饵料水平对VC A. franciscana卤虫产卵量影响。实验以Pig manure为主要氮源,Tapioca为主要碳源,在保持C/N=10的条件下,设四种不同食物投喂量,即100%(对照组),110%,115%和120%。结果表明,投喂量增加的实验组卤虫卵产量均高于对照组,尤其是投喂量为110%的实验组,其卵产量为对照组的2.7倍(10.77kgwwha-1),从生产成本的角度考虑,该组投喂量是最合理的。推测碳源与氮源的加入,促进单胞藻繁殖和生物絮团(Biofloc)的形成有关。
刘德双,王洪涛,李媛媛[9](2010)在《渤海湾卤虫良种品系的培育与开发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卤虫无节幼体是水产育苗中不可缺少的鲜活饵料。在生产中,多利用卤虫卵进行孵化后获得,使用方便,利于储存和运输,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不同的地域卤虫卵及无节幼体的生物学特性和营养成分差异很大。据报道全世界的卤虫产地有300多处,
张源[10](2008)在《艾比湖资源开发及盐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艾比湖是新疆典型的平原区湖泊,在流域气候和人类扰动双重影响下,近50年来艾比湖湖面呈现出动态变化的态势。艾比湖湖区因其重要的生态地理区位已于2007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其范围包括艾比湖湿地,湖滨洼地及其周边地域。同时,艾比湖作为一个矿化度较高的盐湖,有着丰富的卤水及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且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旅游资源丰度、稀缺性高,开发潜力大。盐湖资源的开发可满足国家建设对资源的需求,特别对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已发展形成初具规模的盐湖产业,成为艾比湖所在区域——精河县的重要经济支柱。艾比湖的盐湖产业几乎全部位于艾比湖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其发展是否会影响到保护区功能的完整性,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背景。由于本研究课题涉及内容较多,本文仅通过对艾比湖资源现状、开发程度及其产业化发展潜力描述,探讨了就其目前的自然地理环境背景下,能否对艾比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与利用,为盐湖产业发展树立良好的榜样,推动西部经济新的增长;分析了盐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临近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针对盐湖制盐业的发展途径提出了初步建议。研究得出初步结论为:①艾比湖盐湖资源十分丰富,有较高的开发价值;②生态环境是制约盐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③制盐业发展较稳定,对区域经济影响大;④原盐产量与湖水面积波动无明显相关;⑤艾比湖资源开发要多借鉴国内外盐湖开发经验,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至于艾比湖盐湖产业发展对艾比湖生态环境的影响,本人将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展开讨论。
二、卤虫的盐田培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卤虫的盐田培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渤海湾卤虫培养条件优化及不饱和脂肪酸积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卤虫 |
1.1.1 卤虫的生物学特征 |
1.1.2 卤虫的营养价值及开发 |
1.1.3 卤虫的人工养殖技术 |
1.1.4 作为基础研究材料的研究进展 |
1.2 外源环境因子对卤虫的影响 |
1.2.1 盐度对卤虫的影响 |
1.2.2 光照强度对卤虫的影响 |
1.2.3 pH对卤虫的影响 |
1.2.4 饵料对卤虫的影响 |
1.3 代谢组学在水产上的应用 |
1.4 转录组学在水产上的应用 |
1.5 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在水产上的应用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渤海湾卤虫培养条件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来源 |
2.1.2 试验仪器 |
2.1.3 试验设计 |
2.1.4 试验方法 |
2.1.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环境组合对卤虫存活的影响 |
2.2.2 环境组合对卤虫生长的影响 |
2.2.3 环境组合对卤虫体内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2.2.4 环境组合对卤虫抗氧化酶活力影响 |
2.3 讨论 |
2.3.1 环境组合对卤虫生长的影响 |
2.3.2 环境组合对卤虫体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2.3.3 环境组合对卤虫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优化饵料对渤海湾卤虫不饱和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测定方法 |
3.1.5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试验质量控制 |
3.2.2 试验数据分析 |
3.2.3 差异代谢物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4 饵料对渤海湾卤虫脂肪酸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转录组学分析优化饵料对渤海湾卤虫不饱和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培养方法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测序数据及其质量控制 |
4.2.2 转录本拼接及基因功能注释 |
4.2.3 差异表达分析 |
4.2.4 GO富集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代谢组学与转录组学联合分析优化饵料对渤海湾卤虫不饱和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
5.1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KEGG通路注释比较分析 |
5.2.2 KEGG通路富集比较分析 |
5.2.3 转录组和代谢组相关性分析 |
5.2.4 参与两组学的脂肪酸相关的代谢通路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参会情况 |
(2)高盐养虾池塘的环境特性及温度、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凡纳滨对虾养殖概况及养殖现状 |
1.2 目前我国凡纳滨对虾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高盐池塘凡纳滨对虾的相关研究 |
1.4 凡纳滨对虾池塘水质因子及水生生物的相关研究 |
1.4.1 凡纳滨对虾摄食饵料卤虫的研究 |
1.4.2 凡纳滨对虾池塘卤虫摄食浮游植物的研究 |
1.5 DEB模型简介及相关研究 |
1.5.1 DEB模型简介 |
1.5.2 DEB模型相关研究 |
1.6 本文的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
1.6.1 滨州池塘养殖状况简介 |
1.6.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3 研究内容 |
1.6.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不同盐度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的水质与养殖效果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设计 |
2.1.2 样品采集和分析 |
2.1.3 数据分析与计算 |
2.2 实验结果 |
2.2.1 基本理化因子的季节变化 |
2.2.2 营养盐浓度的季节变化 |
2.2.3 水体中悬浮颗粒物及叶绿素浓度的变化 |
2.2.4 对虾的生长及产量效益 |
2.3 讨论与分析 |
2.3.1 三种养殖模式的池塘水质特征和差异 |
2.3.2 影响凡纳滨对虾生长、产量效益的因素 |
第三章 温度、盐度变化对凡纳滨对虾呼吸代谢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不同温度下凡纳滨对虾的耗氧率的测定方法 |
3.1.3 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的耗氧率的测定方法 |
3.1.4 耗氧率的计算 |
3.1.5 数据处理 |
3.2 实验结果 |
3.2.1 不同温度下的耗氧率结果 |
3.2.2 不同盐度下的耗氧率结果 |
3.3 讨论 |
3.3.1 不同温度下凡纳滨对虾的耗氧率 |
3.3.2 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的耗氧率 |
第四章 盐度、卤虫浓度对不同规格凡纳滨对虾摄食率的影响 |
4.1 凡纳滨对虾对不同浓度卤虫的摄食率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1.3 实验方法 |
4.2 盐度对凡纳滨对虾摄食卤虫的影响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3 规格对凡纳滨对虾摄食卤虫的影响 |
4.3.1 实验材料 |
4.3.2 实验仪器 |
4.3.3 实验方法 |
4.4 摄食率的计算公式 |
4.5 数据处理 |
4.6 实验结果 |
4.6.1 凡纳滨对虾对不同浓度卤虫的摄食率 |
4.6.2 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摄食卤虫实验结果 |
4.6.3 规格对凡纳滨对虾摄食卤虫的影响 |
4.7 讨论 |
4.7.1 凡纳滨对虾对不同浓度卤虫 |
4.7.2 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摄食卤虫 |
4.7.3 不同规格凡纳滨对虾摄食卤虫 |
第五章 盐度、饵料微藻浓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
5.1 实验方法 |
5.1.1 饵料微藻浓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
5.1.2 盐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
5.1.3 卤虫摄食率的计算公式 |
5.1.4 数据处理 |
5.2 结果 |
5.2.1 微藻浓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
5.2.2 盐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微藻浓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
5.3.2 盐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
第六章 凡纳滨对虾动态能量收支(DEB)模型参数的测定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形状系数(Shape coefficient,δm)的获得 |
6.1.2 阿伦纽斯温度(Arrhenius temperature,T_A) |
6.1.3 模型关键参数[(?)_M]、[E_G]、[E_M])的测定 |
6.1.4 样品分析 |
6.1.5 计算 |
6.1.6 数据处理 |
6.2 实验结果 |
6.2.1 凡纳滨对虾形状系数(Shape coefficient,δm) |
6.2.2 阿伦纽斯温度(Arrhenius temperature,T_A) |
6.2.3 模型关键参数[(?)_M]、[E_G]、[E_M])的获得 |
6.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卤虫孤雌生殖条件的优化及高效饵料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卤虫生物学特性 |
1.1.1 卤虫概述 |
1.1.2 卤虫的分类及分布 |
1.1.3 卤虫的生殖方式 |
1.2 外源环境因子对卤虫的作用 |
1.2.1 温度对卤虫的生长繁殖作用 |
1.2.2 盐度对卤虫的作用 |
1.2.3 pH对卤虫的作用 |
1.2.4 光照强度对卤虫的作用 |
1.3 卤虫饵料的种类 |
1.3.1 豆腐渣 |
1.3.2 小麦麸皮 |
1.3.3 杜氏盐藻 |
1.3.4 光合细菌 |
1.3.5 微拟球藻 |
1.4 卤虫的应用价值 |
1.4.1 在水产养殖的应用 |
1.4.2 对环境及生态的应用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卤虫品系的选择与使用 |
2.1 材料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器材 |
2.1.3 实验方法 |
2.1.3.1 卤虫孵化条件设定 |
2.1.3.2 卤虫卵孵化方法 |
2.1.3.3 卤虫卵孵化率的测定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分析 |
2.3 讨论 |
第3章 孤雌生殖卤虫生长条件的优化 |
3.1 材料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器材 |
3.1.3 盐藻饵料配置 |
3.1.4 实验设计 |
3.1.4.1 无节幼体的获取以及盐度梯度的设计 |
3.1.4.2 样品检测 |
3.1.4.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分析 |
3.3 讨论 |
第4章 卤虫饵料的选择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器材及药品 |
4.1.3 饵料的制备 |
4.1.4 实验方法 |
4.1.4.1 卤虫幼体的获取 |
4.1.4.2 卤虫培养环境及测定方法 |
4.1.4.3 数据统计 |
4.2 结果分析 |
4.2.1 不同饵料对孤雌生殖卤虫生长速率的影响 |
4.3 讨论 |
第5章 卤虫室外小规模养殖及大规模养殖探索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及器材 |
5.1.2 实验条件与环境 |
5.1.3 实验设计 |
5.1.3.1 卤虫种群获得 |
5.1.3.2 卤虫的投喂 |
5.1.4 卤虫样品采集与分析 |
5.1.4.1 卤虫采集 |
5.1.4.2 卤虫样品处理 |
5.1.4.3 样品数据分析 |
5.2 结果分析 |
5.2.1 试验池盐度变化 |
5.2.2 不同饵料对卤虫体长的影响 |
5.2.3 不同试验池中饵料、盐度以及温度对卤虫种群的影响 |
5.2.3.1 麸皮饵料试验池变化 |
5.2.3.2 豆腐渣饵料试验池变化 |
5.2.3.3 化肥饵料试验池变化 |
5.2.3.4 空白对照组试验池变化 |
5.2.3.5 鸡粪饵料组试验池变化 |
5.2.4 各试验池氨氮量变化影响 |
5.2.5 卤虫试验池数据对比 |
5.2.6 卤虫试验池雌雄比例 |
5.3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6.1 卤虫品系的选择 |
6.2 卤虫孤雌生殖条件的优化 |
6.3 卤虫饵料的选择 |
6.4 室外养殖经验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4)卤虫养殖条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及条件 |
(二)研究方法 |
(三)卤虫卵孵化条件的设定 |
(四)卤虫体长和生长速率测定 |
(五)卤虫卵生物学测定参数 |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
(一)实验结果 |
(二)饵料对卤虫体长的影响 |
三、讨论 |
(一)不同卤虫品系比较 |
(二)饵料对卤虫生长速率影响 |
(三)环境因素对卤虫室外生产的影响 |
(5)淡化浓海水盐田原核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海滨日晒盐田 |
1.1.1 我国海滨日晒盐田的分布 |
1.1.2 海滨日晒盐田生态系统 |
1.1.3 盐田微生物多样性调查的意义 |
1.2 海水淡化工艺及副产浓海水处理现状 |
1.2.1 海水淡化工艺及其副产淡化浓海水的性质 |
1.2.2 淡化浓海水的处理现状 |
1.2.3 嗜盐微生物及其分类 |
1.2.4 嗜盐微生物的耐盐机制 |
1.2.5 嗜盐微生物的应用 |
1.3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
1.3.1 培养法 |
1.3.2 分子生物学法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耐渗透菌群的分离及多样性分析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仪器 |
2.1.2 培养基、试剂 |
2.1.3 样本采集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不同盐度中混合菌群的获取 |
2.2.2 低渗条件下相容性溶质快速释放 |
2.2.3 DNA提取 |
2.2.4 16S rDNA测序及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1 混合菌群的生理特性 |
2.3.2 α多样性分析 |
2.3.3 随盐度降低细菌和古菌相对丰富度变化 |
2.3.4 盐度对微生物群落β多样性的影响 |
2.4 实验小结 |
3 反渗透(RO)淡化浓海水盐田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3.1.1 仪器 |
3.1.2 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样本采集及处理 |
3.2.2 DNA提取 |
3.2.3 PCR扩增 |
3.2.4 TGGE分析及测序分析 |
3.2.5 多样性指数分析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3.1 PCR扩增结果 |
3.3.2 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分析 |
3.3.3 多样性指数分析 |
3.4 实验小结 |
4 低温多效(LT-MED)淡化浓海水盐田原核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4.1.1 仪器及试剂 |
4.1.2 样本采集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PCR扩增结果 |
4.3.2 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分析 |
4.3.3 多样性指数分析 |
4.4 实验小结 |
5 结论 |
5.1 全文总结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论文不足之处 |
6 展望 |
7 参考文献 |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 致谢 |
(6)新疆艾比湖盐田生物资源的调查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卤虫 |
1.2 盐藻藻种 |
1.3 取样方法 |
1.4 检测方法 |
1.5 盐藻和卤虫的养殖试验 |
2 结果及分析 |
2.1 盐田生物资源调查情况 |
2.1.1 卤虫和卤虫卵资源 |
2.1.2 盐藻资源 |
2.2 盐藻和卤虫的养殖试验情况 |
2.2.1 卤虫养殖试验情况 |
2.2.2 盐藻养殖试验情况 |
3 讨论 |
3.1 卤虫 (卵) 开发前景分析 |
3.2 盐藻开发前景分析 |
3.3 盐藻开发的其他有利条件 |
(7)聚羟基丁酸酯在Halomonas sp.中的积累及其在卤虫养殖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嗜盐微生物积累聚羟基丁酸酯 |
1.1.1 嗜盐微生物 |
1.1.2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s)和聚羟基丁酸酯(PHB) |
1.1.3 PHB在嗜盐微生物中的积累 |
1.1.4 开放条件下利用嗜盐细菌积累PHB |
1.2 PHB分析方法 |
1.2.1 染色反应 |
1.2.2 PHB提取方法 |
1.2.3 PHB含量测定方法 |
1.2.4 PHB分子量测定方法 |
1.2.5 PHB结构分析方法 |
1.3 PHB在卤虫养殖中的应用 |
1.3.1 卤虫 |
1.3.2 弧菌 |
1.3.3 悉生系统 |
1.3.4 PHB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1.4 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 |
1.4.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有法 |
2.1 Halomonas积累PHB条件优化(摇瓶法) |
2.1.1 生长曲线(OD_(600)) |
2.1.2 细胞干重(CDW) |
2.1.3 PHB含量测定 |
2.1.4 尼罗蓝染色 |
2.2 发酵罐培养条件下PHB在Halomonas中的积累 |
2.2.1 5L发酵罐 |
2.2.1.1 生长曲线(OD_(600)) |
2.2.1.2 残余葡萄糖含量 |
2.2.1.3 细胞干重(CDW) |
2.2.1.4 PHB含量测定 |
2.2.2 50L发酵罐 |
2.2.2.1 生长曲线(OD_(600)) |
2.2.2.2 残余葡萄糖含量 |
2.2.2.3 细胞干重(CDW) |
2.2.2.4 PHB含量测定 |
2.3 开放条件下Halomonas生长及其积累PHB最适条件研究 |
2.3.1 生长曲线(OD_(600)) |
2.3.2 细胞干重(CDW) |
2.3.3 PHB含量测定 |
2.3.4 开放条件下培养基中可培养微生物组成研究 |
2.3.5 DNA提取 |
2.3.6 PCR扩增 |
2.3.7 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检测 |
2.3.8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2.4 PHB性质研究 |
2.4.1 PHB提取方法 |
2.4.2 GPC测PHB相对分子质量(分子量分布) |
2.4.3 NMR测定PHB结构 |
2.5 卤虫养殖实验 |
2.5.1 卤虫养殖实验(一) |
2.5.2 卤虫养殖实验(二) |
2.5.3 无菌卤虫卵的孵化 |
2.5.4 卤虫投喂 |
2.5.5 攻毒实验 |
2.5.6 存活率和体长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Halomonas积累PHB条件优化 |
3.1.1 生长曲线(OD_(600)) |
3.1.2 细胞干重(CDW) |
3.1.3 菌体P HB含量 |
3.1.4 P HB积累最适条件 |
3.1.5 尼罗蓝染色 |
3.2 发酵罐培养条件下PHB在Halomonas中的积累 |
3.2.1 发酵罐(5 L)培养条件下PHB在Halomo nas中的积累 |
3.2.1.1 生长曲线(OD_(600))及残糖 |
3.2.1.2 细胞干重(CDW) |
3.2.1.3 菌体PHB含量 |
3.2.2 发酵罐(50L)培养条件下PHB在Halomonas中的积累 |
3.2.2.1 生长曲线(OD_(600)) |
3.2.2.2 细胞干重(CDW) |
3.2.2.3 菌体PHB含量 |
3.3 开放条件下Halomonas的生长及其积累PHB的最适条件研究 |
3.3.1 生长曲线(OD_(600)) |
3.3.2 菌体干重(CDW) |
3.3.3 菌体PHB含量 |
3.3.4 DGGE分析结果 |
3.3.5 挑菌落分析结果 |
3.4 PHB性质研究 |
3.4.1 PHB相对分子质量(分子量分布) |
3.4.2 PHB结构 |
3.5 PHB在卤虫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
3.5.1 卤虫养殖实验(一) |
3.5.1.1 Axenity verification |
3.5.1.2 存活率 |
3.5.1.3 体长测定 |
3.5.2 卤虫养殖实验(二) |
3.5.2.1 Axenity verification |
3.5.2.2 存活率 |
3.5.2.3 体长测定 |
3.6 讨论 |
3.6.1 PHB积累条件优化 |
3.6.2 发酵条件下Halomonas生长和PHB的积累 |
3.6.3 开放条件下Halomonas生长和PHB的积累 |
3.6.4 PHB性质研究 |
3.6.5 含菌体PHB在卤虫养殖中的作用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8)卤虫接种对盐田生态系统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卤虫生物学特性 |
1.1.1 卤虫分类 |
1.1.2 卤虫形态 |
1.1.3 繁殖习性 |
1.1.4 生长发育 |
1.1.5 饵料和摄食方式 |
1.2 温度、盐度和饵料对卤虫存活、生长和生殖力的影响 |
1.3 卤虫在盐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调控作用 |
1.4 卤虫的盐田增养殖技术现状及探究 |
1.4.1 日晒盐场卤虫养殖的条件 |
1.4.2 卤虫养殖方式 |
1.4.3 控制营养物含量以提高养殖效果的技术初探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越南产旧金山湾卤虫对渤海湾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实验 |
2.1.1 卤水配制 |
2.1.2 杜氏盐藻的培养 |
2.1.3 卤虫孵化和培养 |
2.1.4 统计方法 |
2.2 卤虫接种对盐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
2.2.1 盐田生态调查 |
2.2.2 卤虫接种 |
2.3 日晒盐池条件下不同碳氮比对卤虫产卵量影响研究 |
2.3.1 实验地点 |
2.3.2 实验设计 |
2.3.3 实验方法 |
2.3.4 物理化学指标分析 |
2.3.5 生物指标的测定 |
2.3.6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越南产旧金山湾卤虫对渤海湾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实验 |
3.1.1 不同温度和不同投喂水平对SFB,BHB和VCSFB品系卤虫生长和生殖力的影响 |
3.1.2 盐度对孤雌和两性生殖卤虫存活和生殖性能的影响 |
3.2 卤虫接种对盐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
3.2.1 2010年度调查结果 |
3.2.2 2011年度调查结果 |
3.3 日晒盐池条件下不同碳氮比对卤虫产卵量影响研究 |
3.3.1 非生物因素 |
3.3.2 卤虫生长和密度 |
3.3.3 卤虫卵产量 |
3.4 讨论 |
3.4.1 越南产旧金山湾卤虫对渤海湾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实验 |
3.4.2 卤虫接种对盐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
3.4.3 日晒盐池条件下不同碳氮比对卤虫产卵量影响研究 |
4 总结 |
4.1 越南产旧金山湾卤虫对渤海湾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实验 |
4.2 卤虫接种对盐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
4.3 日晒盐场条件下一定的C/N对越南卤虫生长及产卵量的影响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10)艾比湖资源开发及盐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艾比湖区位概况 |
1.1 自然地理概况 |
1.2 社会经济概况 |
1.3 艾比湖盐湖资源概况 |
1.4 艾比湖盐湖产业发展现状 |
2. 艾比湖盐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区域的影响 |
2.1 艾比湖盐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2 盐湖产业发展的区域的影响 |
3. 盐湖制盐业发展途径探讨 |
3.1 国内外盐湖产业发展模式 |
3.2 艾比湖盐湖产业发展的合理途径探讨 |
4. 结论与讨论 |
4.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4.2 关于艾比湖资源利用的几点讨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卤虫的盐田培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渤海湾卤虫培养条件优化及不饱和脂肪酸积累的机制研究[D]. 马婷. 天津农学院, 2020
- [2]高盐养虾池塘的环境特性及温度、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生理特性的影响[D]. 朱芸.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3]卤虫孤雌生殖条件的优化及高效饵料的筛选[D]. 王晓俊. 鲁东大学, 2020(01)
- [4]卤虫养殖条件初探[J]. 王晓俊,邹宁,Odi Zmora. 中国水产, 2020(04)
- [5]淡化浓海水盐田原核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 秦乐宁.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6]新疆艾比湖盐田生物资源的调查和研究[J]. 杨俊涛,王新磊,李炳乾,辛乃宏. 盐科学与化工, 2019(02)
- [7]聚羟基丁酸酯在Halomonas sp.中的积累及其在卤虫养殖中的作用[D]. 张娇娇. 天津科技大学, 2016(05)
- [8]卤虫接种对盐田生态系统的调控作用[D]. 王婧. 天津科技大学, 2012(07)
- [9]渤海湾卤虫良种品系的培育与开发技术研究[J]. 刘德双,王洪涛,李媛媛. 齐鲁渔业, 2010(04)
- [10]艾比湖资源开发及盐湖产业发展研究[D]. 张源. 新疆师范大学,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