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论文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了基于价值链的全球布局,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位优势转化为企业价值链特定环节竞争优势,凭借资本、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占据了高附加值的战略环节。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由于技术落后的制约,则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低端环节,成为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面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中国不断加速的战略性布局,中国企业应该在全球范围内为价值链各环节寻求有利的区位。特别是对于具有战略意义的研发环节,在自主研发存在困难和吸引外资“以市场换技术”效果不尽人意的形势下,中国企业有必要“走出去”,通过加大对发达国家以获取技术为导向的OFDI的方式,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R&D要素,获取国际先进技术、打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约束,快速提高产业竞争力。通过OFDI,国内企业可以更多地接触国外前沿的技术知识,加快技术获取速度、提高技术获取效率,增强技术获取的自主性和控制能力。作用机理方面,OFDI从公司(R&D费用分摊机制、模仿跟随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平台利用机制)、产业(回顾、前瞻和旁侧效应)和国家(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三个层面依次发生作用,促进投资国技术水平的提升。OFDI的进入方式,企业的人力资本水平,技术能力和研发投入,与技术提供方的地理空间距离,东道国人力资本水平、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和研发环境,OFDI人才当地化程度、嵌入当地产业链的程度,投资国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程度等均为影响其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果的重要因素。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运用2003-2007年30个省的面板数据通过LP模型对我国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发现,OFDI对我国国内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然而较之国内R&D存量对中国技术的直接影响还相对偏弱。地区层面上,对于将30个省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分别检验发现,我国OFDI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均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果明显好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这与当地OFDI规模、企业吸收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只有当这些因素达到一定的门槛水平时,才会促使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发生。通过对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三个因素具体门槛水平的测算发现,近年来各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为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当地企业的人力资本水平、技术水平较低,仍然是制约我国大部分省份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本文对症下药,从微观-企业、宏观-政府政策两个角度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促使OFDI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 四、本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二部分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一)获取技术是发展中国家OFDI重要动因之一
  • (二)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存在性的检验
  • (三)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小结
  • 第三部分 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分析
  • 一、OFDI获取技术的相对优势
  • (一) 提升技术水平的传统途径
  • (二) 通过OFDI获取技术的特点
  • 二、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机理
  • (一) 公司层面
  • (二) 产业层面
  • (三) 国家层面
  • 三、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 (一) R&D费用分摊机制下的影响因素
  • (二) 模仿跟随机制下的影响因素
  • (三) 人才流动机制下的影响因素
  • (四) 平台利用机制下的影响因素
  • (五) 其他影响因素
  • 第四部分 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
  • 一、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存在性的检验
  • (一) 方法借鉴及模型确定
  • (二) 数据的调整与计算
  • (三)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二、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及水平的测算
  • (一) 模型的设定
  • (二) 数据和变量说明
  • (三)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五部分 对策与建议
  • 一、基于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 (一) 扩大在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导向型投资规模
  • (二) 加强企业的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
  • 二、国家宏观政策方面的建议
  • (一) 加大对国内企业研发活动的支持
  • (二) 加大教育力度,改善人力资本状况
  • (三) 加强金融、外汇以及税收方面的支持
  • (四) 改进和完善信息咨询和技术援助服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国流通业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 2020(10)
    • [2].我国对外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 现代商业 2020(23)
    • [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J]. 科技与管理 2016(05)
    • [4].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吸收能力视角的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 2016(01)
    • [5].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J]. 西部皮革 2016(16)
    • [6].主持人语[J]. 人民论坛 2016(27)
    • [7].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基于二元边际的视角[J]. 科研管理 2020(04)
    • [8].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吸收能力视角[J]. 时代金融 2019(05)
    • [9].战略联盟及人才流动对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J]. 市场周刊 2019(10)
    • [10].外商投资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11].市场结构、技术差距与企业间技术溢出效应——基于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间关系的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 [12].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研究[J]. 对外经贸 2016(07)
    • [13].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6(21)
    • [14].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05)
    • [15].中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J]. 山东纺织经济 2013(12)
    • [16].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综述[J]. 工业技术经济 2013(02)
    • [17].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述评[J]. 北方经济 2013(08)
    • [18].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J]. 世界经济情况 2009(03)
    • [19].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溢出效应的分析[J]. 江淮论坛 2009(03)
    • [20].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吸收能力研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08)
    • [21].中国进口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08(02)
    • [22].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 中国集体经济 2008(04)
    • [23].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基于技术水平和吸收能力的考察[J]. 统计教育 2008(07)
    • [24].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绿色技术溢出效应真的存在吗?[J]. 管理现代化 2020(02)
    • [2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评价研究[J]. 特区经济 2014(03)
    • [26].对外直接投资的反向技术溢出效应——基于吸收能力的实证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0(06)
    • [27].垂直专业化对内资企业有技术溢出效应吗?[J]. 科研管理 2010(04)
    • [28].台商直接投资对天津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 南京社会科学 2010(11)
    • [29].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结构关系研究——基于逆向技术溢出效应[J]. 金融经济 2015(12)
    • [30].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及其技术获取路径比较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4(11)

    标签:;  ;  ;  

    中国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