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校谯江龙老师讲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例
黄红丽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八中学(兰炼一中)730000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师生信息和情感的交流体验,把握文本内容,通过感知——品味——领悟——延伸等环节来丰富、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实施高中语文教学“双育”(育师育生)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语文课堂体验式阅读活动双育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二篇。它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是新闻史上的佳作。这篇课文被安排在“新闻稿”这个单元中,其实它仅仅是一个新闻记者写的一篇随笔,或者说是参观访问记,并不是形式规范的新闻稿。本文突破“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架,把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访问时的感受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让人读来压抑和激愤,心中充满着对死难者的同情,对法西斯的憎恨,对和平生活的珍惜。谯江龙老师在讲授本课时带领学生进行体验式阅读教学活动,师生的情感交流和情感互通体验贯穿始终,注意挖掘文本内涵,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感受,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是指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实现师生的合作交流,学生互助感悟,最终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它强调阅读对象对文本内涵的心理感受,要求阅读对象通过个体的独特感受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养。
一、谯江龙老师的本节授课有四个体验过程
1.感知——创设情境,直观体验。谯江龙老师在导入新课时,讲到导演斯皮尔伯格拒绝接受电影《辛德勒名单》的任何酬劳,来引入文本。紧跟着播放了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一个片段。影片中,在纳粹军队屠杀犹太人的场景中,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与惨淡的黑白画面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产生了极具艺术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她趴到大床下躲起来,她似乎真的能够逃离这场浩劫存活下来。而当小女孩再次出现时,她已经是运尸车上的一具尸体,成为乱尸堆里让人心碎的一抹红色。谯江龙老师很用心地选取了这一段。镜头就停在这里,此时,课堂上的师生都被带到了一种情境当中,已经在心里铺设了对当年法西斯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犯下的罪恶而激起无比愤怒的情感。
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围绕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情景资料,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文化认同,从而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为师生体会文本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情感营造氛围,最终把握文本的内涵,获得思想共鸣。
2.品味——整体解读,深度体验。谯老师紧接着的过渡语设计得很自然:“刚看到的片段是我们不愿看又不得不面对的历史,地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让我们跟随作者罗森塔尔的脚步去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接下来以四个问题作为讲授的主线:(1)作者以参观者的身份为我们讲述了奥斯维辛哪些具体内容?(2)参观者在参观的过程中是怎样的感受和反应?(3)课文题目为什么叫“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还要写下这篇新闻?(4)作者产生不安和使命感的原因是什么?这四个问题具有层进性,层层递进,由表及里探究事物的内在和因果。学生需要精读教材,需要对信息整合和加工。看似简单的问与答,实际上重组了教学内容,构建了学习情境,形成了教学步骤和层次,教师一次次地追问,引导点拨,学生一次次地补充,活跃思维,改善表达,从“无疑问”到“有疑问”再到“去疑问”,从表层体验到深度体验,增加了对作品的理解,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
3.领悟——思考细节,强化体验。文章的开头:“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这里为什么用“最可怕的事情”“居然”“像一场噩梦”等词语来修饰?谯老师在综合了学生的答案后解释:“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相称的景象。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看到两种不协调事物叠合一起,感到‘可怕’。”文中没有一句正面的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都在敲打着读者的心,一种莫名的压抑扩散开来。老师紧跟着追问如下:文中还有形成这种反差的地方,请大家速读文章,找出这种不相称的地方。学生能很快找出这些地方,文章语句描述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虽然文中的叙述貌似平静,却给人以深深的震撼,接下来对这些细节的分析是师生重点研读的地方。
体验式阅读教学强调学生情感的内化和升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维活动。语文课堂教学是以情感为核心,实现师生情感互动,互育。富有生命力、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必须通过师生的沟通、生生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实现。这个教学环节学生表现得非常活跃,纷纷举手要回答问题,急于表达对文本的理解。课堂上对细节描写的解析,是师生教学活动互育深入的阶段,师生共同感悟文本内涵,丰富并强化了阅读体验。
4.延伸——扩展阅读,丰富体验。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现实与反差中,奥斯维辛集中营唤起了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生命的思考和人性的自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这是学习本文的情感目标。在对文本解读完之后,谯老师给学生推荐了课下阅读的两本书:阿列克西耶维奇的《战争中没有女性》和弗尔巴的《逃离奥斯维辛》。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内阅读教学只是教个阅读方法而已。因此,他特别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课外阅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积极的课外阅读活动是学生主观能动地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满足了学生的审美体验需要和情感体验需求,促进了他们对于生命和生活的理性思考。老师推荐的书是跟本文背景有关的,是课内教学内容的延伸,是课内阅读的拓展和深化。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已经不以对于文本所传达出的表层或浅层意蕴作简单的认知和掌握为满足,而是渴望获得新的审美感受和体验,丰富和拓展阅读体验,进而使自己的精神和思想境界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二、这节课引发我的两个思考
1.课堂需要生成。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当然教学目标是预设的,但课堂要注意生成。学生是学习主体,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不可能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师备课计划中预期的设计呈现他们的反应。当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出乎我们的意料时,教师若能根据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新问题、新情况而灵活变通教学步骤和节奏,无痕迹地点拨点化,这是课堂教学的高境界。谯江龙老师在“品味”环节设计的时间少,因为问题设计的层递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落差,学生很顺利地找到问题答案,完成任务。在“领悟”环节,所用的时间相对充裕一些,因为细节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地方,是艺术地体现作者情感的地方,需要时间去品析和领悟。课堂内容结束之后还有两分钟的时间,为拓展阅读体验,老师在白板上写出来推荐的书目,是老师临时增加的教学活动。很机智的一个细节,把阅读体验由课内很自然地延伸到课外。
2.课堂需要智慧。体验式教学活动,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教学过程中是师生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过程,课堂上的教师是导演,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要在课堂上善于捕捉细节,善于把静态、表层的疑问变为流动、深刻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情趣和理趣,才会充满活力和动力,才有针对性和高效率。在品味环节中,谯老师讲到他曾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实地参观过,很少有人能有这样的经历,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体验,然而他一句话带过:感受是沉痛的,没有任何喜悦。太可惜了,如果谯老师作为授课者,能把感受体验面对面传递给学生,学生能切实来一次深度体验,文章传达的意旨和情感感受会更深刻,会达到知识和情感交流的佳境,也能达到深度体验的目的。
本课例通过设计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一项项教学任务,丰富一次次阅读情感体验,是讲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样的“新闻”的有效途径,同时也给其他题材的语文课堂提供了一个例子。谯老师语言精练,教学设计合理流畅,与学生互动和谐自然,随着后续公开课的锤炼,相信他会从初入“江湖”的拘谨到潇洒自如地游走,带领学生进行难忘的体验和感悟,愉快地、智慧地论剑于语文课堂这方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