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执业考试机不可失(论文文献综述)
郑欣[1](2020)在《张之洞对来华基督教之认识与应变研究(1882-1909)》文中研究说明晚清以降,西方各国不断扩大对中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侵略。基督教作为西方宗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亦跟随着列强的坚船利炮传播至中华各地。由于来华基督教的迅速传播,以及传教士对中国人民生活的积极参与和干涉,中国各地教案与人民反洋教斗争此起彼伏。张之洞在晚清长期担任地方督抚,与近代来华基督教的接触可谓非常频繁,由此形成了自己的涉教思想与实践。通过分析张之洞地方督抚任上与基督教的交涉实践,本文将张之洞对来华基督教的应变之策总结为:第一,协调保护各国官商民教。镇压会匪与反洋教运动;严禁匿名揭帖,打击谣言,捉拿造谣生事匪徒;保护商民教士的财产和人身安全。第二,审慎、持平地办理教案。查核案情,破除民教畛域之见,讯明严办民教交涉案件;秉公妥结教案,合理赔偿,理据兼备地拒绝外国领事和传教士、教民的无理索求;惩办保教不力的官员,严惩滋事民众;查阅教堂,筹办育婴,防止发生教案。第三,加强对基督教势力的合作与管理。一方面限制基督教传教士在华特权。禁止传教士借教案干涉中国内政,限制传教士在内地买地置业和设堂传教;拒绝传教士的无理要求。另一方面利用传教士的人脉和知识兴办洋务事业和举办新政。总而言之,张之洞对待基督教的思想认识以及应变政策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具有与时俱进、讲求实际的特点,发展趋势是由批判走向建设,忠君卫道的思想贯彻始终。透过张之洞涉教事务之思想与实践,不仅可以了解张之洞在不同时期应对基督教这一外来事物的思想与实践的转变与特点,而且可以对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个人形象与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不仅有助于理解代表的晚清上层人士、近代官绅面对外洋事物的思想转变和社会变革的心路历程,也可更好地认知张之洞与晚清政治、外交的关系。
黎紫书[2](2020)在《流俗地》文中认为归来(之一)大辉回来了。这种事,怪不怪呢?光天化日,一个死人,活生生出现在大街上。这不是普通的大街。五兵路是锡都的主干大道,一路上景点特多。锡都是个山城,路的南端重峦叠巘,岩壁耸立,壁上许多山洞像被史前巨大的白蚁蛀空作巢,无尽纵深,都被开辟成石窟寺。三宝洞南天洞灵仙岩观音洞,栉比鳞次,各路神仙像是占山为王,一窟窿一庙宇,里头都像神只住的城寨,挤着满天神佛。大辉就出现在
宋柳[3](2020)在《民国时期湖北省契税研究(1927-1949)》文中指出人类社会出现私有制以后,契约逐渐产生,契约的类型繁多,其中民间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发生转移时,所书立的交易契约尤为丰富。中国古代政府为了掌握民间土地转移的动向,对这类契约的重视更甚于契税。至晚清民初,由于财政收入愈发紧张,政府为增加税收,开始整理旧税,契税首当其冲。但这一时期,因政局不稳,战乱不断,契税在财政上的作用并不显着。国民政府奠都南京以后,着力划分中央税与地方税系统,契税在这一时期,先从中央税转变为地方税,到抗战后期又回归为中央税,抗战胜利后,再次转归地方税,几经变动。在此过程中,契税的税率、税目、征税机关、征税人员以及征管过程等各个方面,都随时局而发生数次转变,契税这一传统税种,其制度在近代也不断向现代税制转化。早在宣统年间,第一部有关契税的章程颁布后,湖北省的契税就已经广受关注,因为在此章程中,法定的卖契税率,是采纳湖北省的奏请,按九分征收。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湖北省的契税税率常是居高不下,契税在湖北省也成为仅次于田赋、营业税的重要税种。所以,当契税在中央税系统与地方税系统之间徘徊时,湖北省契税的各项规定也随之变更。在此过程中,有各税之间的纠葛,如契税与印花税,契税与土地登记费。也有各机构之间的配合,如税契处与推收所,契税征管机关与司法机关。还有人员上的矛盾,尤其体现在税务人员与纳税人的关系上。总的来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虽受抗战影响甚深,但湖北省的契税制度仍是在不断完善,稽征管理逐渐健全。最后,契税区别于其他税种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与产权的关系密切。不动产交易后,人们通过向政府缴纳契税,来确认以及保护自己的不动产产权。已缴纳契税的契约被称为“红契”,有确定产权的效力。但是就湖北省各县习惯来看,未缴纳契税的白契,在人们通过中间人自行调解产权纠纷时,也有一定的效力。只不过这些产权纠纷一旦被诉诸公堂,白契不仅会丧失其确定产权的效力,持白契者可能还会受到惩罚。由此可见,人们在不动产交易后,赴官府缴纳契税十分必要。后来,由于土地登记费的出现,契税在确定产权的效力方面受到质疑,但无论如何,契税收入对政府财政都有重要的补贴作用,这是土地登记费难以抵补的,所以契税仍有存在的必要性。
杜俊奇[4](2020)在《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外公职人员中一直存在着腐败现象,而且党外公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腐败问题也开始空前凸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中,腐败问题还表现的相当严重。党外公职人员分布在各领域、各层级,在各级政府、各个岗位充当重要角色,有职有权,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如何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直面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由于监督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监督问题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总体上说,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对这一群体的腐败程度、形式、原因等实证研究非常不足,具有建设性和应用性的对策建议更是不多。从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这一时代的宏伟大业来看,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共产党(即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即参政党)互相监督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将全面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需要。本文主体内容分为逻辑紧密关联的五章。逻辑起点首先在理论层面阐发了关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必须厘清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体内容、制度基础、法理依据和监督的必要性;然后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追溯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继而用实证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现状、成因和特征;论证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强化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和显着成效;最后,就如何强化、细化、实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特别是政治敏感度和政策性比较强的宗教界、工商联、村委会三个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从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维度提出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这一事关我国反腐败成效而迄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内调外研获得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监督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对国家监察机制改革和推进反腐败事业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刘加良[5](2019)在《以“枫桥经验”促进律师调解迈向实效化》文中研究表明"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是"枫桥经验"的起源性内涵。欲实现纠纷解决的基层化、矛盾化解的当地化、风险管控的早期化,离不开对"枫桥经验"之起源性内涵的参悟、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注重群众路线在纠纷解决机制健全中的运用,注重对纠纷的合力解决和对各种解纷资源之积极性的调动,强调纠纷解决须兼顾有效性和正当性。作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载体,
周毅[6](2015)在《医疗体制改革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世界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医疗资源稀缺性和失衡性问题尤其突出。“新医改”实施方案摸石过河,成效甚微。一是医疗资源布局、配置及结构不合理问题尚未根治,医疗资源地域、城乡和人群差别失衡局面依旧,国民健康不确定因素增多,人均医疗资源占有量居于世界下游水平,医疗资源约束性不断增强,难以维持中等发达国家的健康水平。二是银发浪潮压力巨大,财政投入不足,“泛市场化”取向的“旧医改”产生恶果,“看病难看病贵看不好病”等问题普遍存在。三是外部效应导致利益外溢性现象,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整合效果差,供需双方利益集团内外摩擦,引发各类矛盾,加剧原本紧张的医患供需矛盾,由可为社会所承受到难以承受,市场机制、政策调控、法规契约三法失灵,后续发展空间难以为继。因此,如何调整完善“新医改”实施方案,实现医疗资源均衡发展,是理论与实践都亟待解答的重大课题。在深入探讨医改理论及其相关性辨析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中外主要发达国家“新医改”经验教训,与其他相关研究比较,本文主要贡献是:1.揭示医疗体制改革发展一定要适应健康生产力发展矛盾运动规律。比较分析发现,医疗体制改革与健康生产力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基本适应→基本不适应→基本适应”的矛盾运动,健康生产力发展决定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居支配地位,是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动力源泉和物质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对健康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尤为突出。医疗体制改革发展是健康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只有提供足够医疗体制改革成果,健康生产力才能可持续发展。成功经验是根据医疗体制改革一定要适应健康生产力发展规律,实现医疗服务福利均衡化;失败教训是违背医疗体制改革一定要适应健康生产力发展规律,加大医疗布局、资源分配、患者待遇及病种医疗差距,致使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失衡。描述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轨迹,从建国初期“统包统揽”到改革开放后“旧医改”时期“过度市场化”,再到目前“新医改”时期可能“过度公立化”趋势,致使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全球最低、医疗费用全球较高。探讨其从一个极端似乎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深刻历史背景和纷繁复杂的现实国情。揭示中国“旧医改”“基本不成功”主因是违背医疗体制改革一定要适应健康生产力发展规律,忽视医患之间天然权力关系,违背医疗卫生“反市场化”公益天性;解剖公立医院改革的不彻底性、不完整性及形式主义猖獗,究其“医殇”根源,在于财政约束、路径依赖和特殊利益集团关系盘根错节,强权弱法,传统体制机制根基未根本动摇,加剧医患关系紧张,致使患者灾难波及广大民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2.分析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改革发展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论证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基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及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运用全面性视角的两点论及重点论分析,在医疗体制多元化矛盾中,公立医院是主要矛盾,起主导、支配和决定作用。私立医院是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形影相随,缺一不平,缺一不飞,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阐释私立医院改革发展的开放性、创新性、突破性、竞争性与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相对稳定性、保守性、封闭性、约束性矛盾的运动规律。根据强制性公益、强制性私益、志愿性公益和志愿性私益等四种历史必然选择,公立医院、私立“非营利”医院与私立营利医院三驾马车竟相发展是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必然结果。私立医院供需双方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在市场失灵情况下实行政府干预,通过管控下的竞争提供医疗服务;而公立医院供需双方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在政府失灵后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效率。公立医院志愿选择非营利性公益服务,具有纠正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功能。研究发现,私立非营利医院体现的非分配约束、平等竞争、透明信任和社会参与等组织特性,不仅可协同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进行医疗体制结构和功能优化,又能有效降低交易的隐性成本,防止道德风险,在提供多层次和多样化优质服务,尤其是满足低收入人群的医疗需求方面优势明显。3.探寻治理医疗体制“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有效途径。围绕“钱从哪里来?钱到哪里去?如何用好钱?”议题,针对垄断性、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等问题,对症下药,科学的宏观调控与适度自由的市场调节双轮驱动,协调政府主导资源配置与市场公平竞争关系,医改政策导向性与医疗立法强制性统一,理顺患者就医和医师行医两种行为关系,建立完善社会事业新型法入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树立医院品牌,建立健全筹资、付费、医院管理及全科医师“守门人”核心制度,构造“全覆盖多层次低标准”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及弱势群体医疗救助机制,立法确保患者知情权、自愿权、保密权和选择权。坚持医疗文明人道性、公益性、公平性、专业性、预防性、可及性、多样性,提出“新医改”实施方案从特殊性、稀缺性、垄断性向法制化、标准化、均衡化、人性化转型新思路。
杨京玲[7](2014)在《女性参与·女性话语 ——现代西方女性室内设计史述与解析》文中研究指明纵观近些年来关于室内设计史的研究,其中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启示:(1)新艺术史研究的启示:如今新艺术充分利用女性元素,逐渐磨合成一种现代主义新风尚,也造就了女性主义独树一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艺术性和文化性两方面,从而给设计风格的探索形成一个支撑点。(2)设计史研究的多元化,如女性主义对设计史的影响: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设计史的新动向就是围绕着女性来开展,一时间,以女性为主题的设计风靡开来,女性风潮的席卷也对后续设计创作有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从九十年代至今,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愈来愈引人瞩目,学者们研究风格也是多样化,设计史研究百花齐放的趋势愈演愈烈。(3)室内设计史学科发展的要求:与过去大家热衷于研究的建筑史、设计史相比较,研究室内设计史仿佛是冉冉升起的太阳,朝气蓬勃,新学科的进步让我们遇到了更高难度的挑战。(4))女性与性别研究在国内室内设计研究中的缺乏:崇尚西方女性主义建筑学的设计师最先开始将女性元素融入居民建筑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阶段,自此,设计历史慢慢将朝女性与设计,性别与设计的空间过度。观之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史,它是在早期曾留学西方的建筑师引导下成立的具有经典巴黎美术学院风格和包豪斯学派的专属系统。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为“现代西方女性室内设计”,研究的重点内容以女性室内设计师的设计研究、以女性消费者为主题的设计研究、室内设计作品中的女性气质与女性话语的研究。文章主要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进行分析例举,选取这两个国家的原因是有关建筑体系和室内设计的材料和论着资源比较全面,有利于文章定点分析,此外,文章也有研究瑞士、加拿大、德国、奥地利等国家的相关内容。本研究所讨论的许多作家将性别、品味、消费主义、身份和现代主义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个评估女性工作及其与设计之间关系的整体框架。从目前流行的总结来看,女性为参与到现代设计中积极努力过,通过设计或者产品的消费表达她们的身份。当前的文献综述提供了一个有力论证,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优势和劣势(性别),不由正规教育所决定的技巧(品味),产品相关的领域(消费主义),产品对制造者和使用者的影响(身份),以及存在这些因素的较大的社会背景(现代主义)。也许在这方面存在一个整体公式,也许这些概念的替代仅是分析时对主旨的一个响应。本研究中,方法、主题和发现的一致性也引起了注意。在这方面,许多观点十分相似,这很有可能是因为本次回顾中的许多学者都是美国人和英国人,并且许多学者明显地是从同一项目毕业或者曾在同一项目中工作过。尽管这个事实不会贬低他们卓越的努力,但它显然暗示了上述所讲的框架如此流行的原因。尽管如此,他们大量的个案研究为其他想去探寻的学者打开了许多途径。这些努力也使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变得十分重要,其中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和女性研究、物质文化及大众文化研究间的跨学科研究。本研究中最有说服力的统计数据就是关于女性室内设计师及其作品的梳理、女性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探讨,以及关于女性室内设计的文本的数量(不包括传记)的整理。我们所缺少的是对室内设计专业的女性所进行的真正的学术研究。甚至麦克拉和斯帕克的《室内设计和身份》也仅包括两个案例研究,聚焦在真正的设计师上(埃尔茜·德·沃尔夫和南希·兰克斯特)。剩下的论文调查研究了室内空间,有限地关注了那些创造他们的人们。近日从多萝西·德雷珀公司传出的档案信息被曝光,詹森和阿尔伯特·哈德利的研究也许会标志着重视先驱作品运动的开始,而这些先驱们无疑在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综述-批判的循环状态现在更有可能被专题着作、个案研究、甚至是理论作品所打破。21世纪的学科发展对室内设计历史学家们提出新的挑战。他们有机会“重写”该专业的历史,不仅因为可以将女性设计师包含在内,也是因为有关女性、家庭领域、公共领域、实物和社会条件间关系的丰富的信息将浮出水面。在被二元对立所定义的世纪中,现代主义将女性贡献排除在外,恰恰提升了研究男性和女性间关系的潜力。当学者尝试定义室内设计知识专业边界的时候,他们不能忽略女性在专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张艳[8](2013)在《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构建既适合我国国情、又顺应护理学国际化、专科化趋势的护理学学科体系,以丰富和促进护理学元理论研究,并为我国护理学科的规范化、系统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不同类型的护理学研究生培养、专科护士培训提供方向性指导。2.比较不同成熟阶段的护理学科的发展特征,揭示影响护理学科演进历程的关键因素,为促进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提供策略性建议。方法:1.应用文献研究法,把握护理学科体系研究趋势,探讨护理学科体系的概念及其内涵,确定学科体系构建策略。2.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内容分析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体系的知识形态、组织建制现状,归纳出判断学科成熟程度的基本内容,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3.运用历史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进一步论证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经专家小组会议法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其条目内容。4.运用理论研究法,从分析护理学科概念内涵切入,确立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逐步推演出护理实践的逻辑范畴及其涉及的学科知识群。5.运用比较研究法,揭示国内医学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特点,形成构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本土化参考依据;结合逻辑起点推演结果,依据“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构建由二级学科群、二级学科、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组成的护理学学科体系。6.运用专家小组会议法,讨论、修订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辨析各层级学科的内涵差异,澄清模糊认识。7.运用理论研究法,通过与生态学概念交叉移植,结合“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内容,提出生态学视域中的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及策略。结果:1.界定了护理学“学科”、学科层级划分、护理学科体系概念及其内涵,提出学科的四种形态特征(知识、组织、历史、文化信念形态),逐步确立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为“人的健康反应”。由此推演护理实践过程的逻辑中介、核心、结果范畴及逻辑终点,提炼出人和环境这两个影响健康反应的关键因素,并沿着人、环境、照护主轴,以健康反应为结局变量,绘制出多维的、立体状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简图。2.从宏观角度描述了国内外护理学科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及组织建制状况,归纳整理出判断护理学科成熟度的基本维度:理论内涵、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并通过分析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的差距,提炼出各维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初步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3.纵向梳理了中美两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及文献内容,从中发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社会需求是影响学科体系演进的关键因素,并通过社区护理学的个案演进历程分析得到进一步确证,由此验证了所提出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并经35位专家讨论,逐条修订并完善了条目内容。4.揭示国内学科体系设置具有内在逻辑主线多维性特点。从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推演,沿着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将护理学科知识划分为“人文护理知识体系”、“科学护理知识体系”。前者继续分为“护理学原理”、“跨学科护理知识”,后者分为“人的生命阶段的护理知识”、“护理诊疗知识”、“生存环境的护理知识”三个知识群,分别涵盖不同类属的护理学次级学科。按照“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结合前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及历史研究资料,筛选出10门备选二级学科,提请27位专家进行小组会议讨论。最后,专家对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的赞同程度均较高。5.从生态学视域提出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涵盖了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并据此提出国内护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发展策略。结论:1.本研究通过总结国内外大量文献中对护理学科本质属性的认识,结合对护理学“学科”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确定“人的健康反应”是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可按照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通过科学性与人文性护理过程,描绘出复杂的、立体型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为护理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2.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揭示了护理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及各学科发展前沿,提炼出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归结出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的异同点。研究中所收集到的中美护理学发展史料将对国内护理学历史研究提供一定参考。3.本研究确立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将为今后的二级学科自主申报设立一定的指引方向,所构建的护理学科体系具有整体性、科学性、兼容性、现实性、扩延性特点,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现实可操作性。4.依据本研究提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生态发展框架,提出今后护理学科体系建设的策略:①巩固学科基本要素,奠定学科发展的深厚根基;②拓宽生态资源,加速护理国际化、制度化进程;③汲取跨学科知识营养,促进护理学科丛林繁荣发展。
刘海航[9](2012)在《A证券公司长沙营业部经纪业务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加入WTO,证券行业的开放也是大势所趋,其发展同时面临着来自国际和国内的竞争压力。一方面,外资可直接参股或组建合资证券公司给国内证券公司的经营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种现象对国内一些不具有业务创新、人才竞争和市场营销竞争优势的证券公司来说尤为明显。另一方面,证券经纪业务所面临的竞争对手正呈逐步扩大趋势。随着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信托公司等进入证券行业经营,先前的垄断经营地位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挑战。而这种现象所导致的结果是证券经纪业务即将面临竞争更激烈、收入及利润也就更微薄的发展趋势。在这种经营形势发展不利、讨价还价能力下降、利润更微薄、卖方市场进入买方方市场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营业部自身的服务质量,以便更好地经营证券经纪业务就成为每个证券公司要思考的课题,为此,引入更为先进和符合营业部实际情况的营销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A证券公司是一家全国性综合类A类AA级证券公司,其下属的长沙营业部位于长沙市中心的繁华地带,经纪业务已有16年的发展历史。随着营业部内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营销团队营销理念需适时更新、产品竞争力需进一步加强、客户关系也需更更好的开发和维护。为此,论文以SWOT环境分析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关系营销理论为基础,对长沙营业部的内外部环境、产品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初步掌握和分析了长沙营业部与其有效客户之间的关系状态。由此制定并形成了长沙营业部经纪业务的具体营销策略,并指出为保证营销策略的正确实施,营业部需要在优化管理机构、加大人才培养、以及搭建客户服务平台、风险控制等组织制度管理方面提供相应保障。本文的研究,为A证券公司长沙营业部经纪业务的营销策略的形成和组织实施提供了有用参考。
杨勇,沈浩,金钰[10](2009)在《百年香港律师业(中篇)》文中指出 香港回归祖国迎来律师业发展新时期(1997—2007)一、香港回归祖国后,"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律师业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简称《基本法》)开始实施后,无论是香港原有的法律还是香港特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必须一律以《基本法》为依据。《基本法》对香港的地位,经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所作的规定,香港特区政府和居民必须遵守。因此,香港回归
二、执业考试机不可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执业考试机不可失(论文提纲范文)
(1)张之洞对来华基督教之认识与应变研究(1882-190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相关概念与时间之界定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法战争前的张之洞与基督教 |
第一节 词臣学使时期对基督教的初步认识(1863—1881) |
第二节 巡抚晋省时期对基督教的进一步认识(1882—1884) |
第二章 两广总督张之洞与基督教(1884—1889) |
第一节 中法战争期间张之洞的防患之策 |
第二节 中法战争后张之洞的民教治理之策 |
第三章 张之洞总督湖广前后涉教实践与思想(1889—1907) |
第一节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张之洞与基督教之交涉 |
第二节 二十世纪初的张之洞与基督教之交涉 |
第三节 分析 |
第四章 张之洞对来华基督教之思想认识与应变方法评析 |
第一节 张之洞对来华基督教之认识态度与应变方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二节 张之洞对来华基督教之认识态度与应变方法的两次转变 |
第三节 张之洞涉教事务之思想与实践的影响与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2)流俗地(论文提纲范文)
归来(之一) |
奀仔之死 |
群英 |
巴布理发室 |
蕙兰 |
婵娟 |
猫 |
莲珠 |
迦尼萨 |
大伯公 |
美丽园 |
鬼 |
所有的路 |
密山新村 |
南乳包 |
百日宴 |
新造的人 |
十二岁以前 |
仨 |
良人 |
那个人 |
春分 |
夏至 |
公仔纸 |
远水与近火 |
立秋 |
女孩如此 |
忏悔者 |
红白事 |
奔丧 |
点字机 |
信 |
顾老师 |
二手货 |
失踪 |
恶年 |
囚 |
马票嫂 |
一路上 |
归来(之二) |
(3)民国时期湖北省契税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述评 |
(一) 关于古代契税制度的研究 |
(二) 关于近代契税制度的研究 |
(三) 关于地方财政问题的研究 |
(四) 研究状况述评 |
三、概念和时间的界定 |
四、研究方案 |
(一) 研究视角 |
(二) 研究方法 |
五、重点、难点、创新点 |
(一) 重点 |
(二) 难点 |
(三) 创新点 |
第一章 契税制度的产生及演变 |
第一节 古代契税制度的沿革 |
一、民间契约的种类及构成 |
二、契税制度的缘起 |
三、契税制度的变迁 |
第二节 晚清民初契税税制及湖北省的征收情况 |
一、晚清民初的财政危机 |
二、税制规整及地位变化 |
三、民初湖北省契税的整顿及效果 |
第二章 国民政府建立至抗战前期的契税征管(1927-1941年) |
第一节 国民政府的契税法规及湖北省征收制度 |
一、契税法令的变化 |
二、湖北省的征收机构及人员 |
第二节 湖北省契税的稽征管理及成效 |
一、规范契税的稽征管理 |
二、举办验契及成效 |
第三章 抗战后期与国共内战时期契税的征收与管理(1942-1949年) |
第一节 调整契税制度与征收机构 |
一、契税征管的制度性规定 |
二、直接税局接办契税 |
第二节 湖北省契税的稽征与整理 |
一、契税稽征人员与程序 |
二、湖北省整理契税及成效 |
第四章 湖北省契税征管中的漏洞与改进 |
第一节 湖北省契税征管的困境 |
一、新约与旧规的不衔接 |
二、契税征管秩序混乱 |
三、官员在契税征管中的贪污舞弊 |
四、商民在契税征管中的反应 |
第二节 湖北省政府对契税制度的改进 |
一、加强契税宣传与竞赛 |
二、严格官员的训练与考核 |
三、轻惩处而重激励 |
第五章 契约、契税与权利纠纷 |
第一节 国家政权对民间契约监护的强化 |
一、民间契约习惯及效力 |
二、契税介入: 从白契到红契 |
第二节 契税在保护产权中的作用 |
一、产权纠纷中的白契与红契 |
二、确认产权: 土地登记费与契税的矛盾 |
三、契税存在合理性的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学界研究状况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三)对决策层关于统一战线相关文献的解读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证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五、内容与框架 |
六、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创新之处 |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若干基本问题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与构成 |
一、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阐释 |
(一)“公职人员”的概念 |
(二)“党外”的概念 |
二、党外公职人员来源与构成 |
(一)我国政治体制中“党外公职人员”的来源 |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分类构成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与管理 |
一、党外公职人员培养选拔政策 |
二、党外公职人员任用政策的历史沿革 |
(一)建国初期的任用政策 |
(二)改革开放后的任用政策 |
(三)进入21世纪后的任用政策 |
(四)新时代选拔任用的政策 |
三、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管理 |
(一)对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引导 |
(二)优化党外干部管理结构。 |
(三)选好配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 |
(四)选好选准主委。 |
四、党外公职人员从政优势 |
(一)政治优势 |
(二)智力资源优势 |
(三)利益表达优势 |
(四)社会活动优势 |
五、党外公职人员不同时期在体制内的作用 |
(一)建国初期 |
(二)改革开放初期 |
(三)新时期 |
六、党外公职人员使用现状 |
(一)中央越来越重视,阵营越来越壮大 |
(二)实职正职比例增大,切实保障有职有权 |
七、制约党外公职人员培养使用的因素 |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 |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二、社会公众与媒体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三、民主党派对担任公职的党内成员内部监督 |
四、各级监察委员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第四节 民主党派党内监督概述与成效分析 |
一、内部监督内容 |
二、内部监督实践 |
三、内部监督成效 |
四、在内部监督中对腐败问题的处置 |
五、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
第五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法理依据 |
一、制度基础 |
(一)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 |
二、法理依据 |
(一)根本法依据 |
(二)专门法依据 |
(三)行业法依据 |
(四)有关法规依据 |
第六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 |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
二、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的重要补充 |
三、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
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要求 |
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国家监察法的内在要求 |
第二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与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 |
一、民主革命时期,监督雏形显现 |
二、建国初期,监督方针确立 |
三、整风反右时期,监督出现挫折 |
四、“文革”时期,监督遭受破坏 |
五、改革开放时期,监督恢复完善 |
六、“十八大”后,监督成熟定型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成效 |
一、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
二、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
三、监督效果初步显现 |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问题 |
(一)监督意识不够清晰,监督观念亟待提高 |
(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监督体系亟待完善 |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特殊性给监督带来的难点 |
(一)党外公职人员界别分布具有特殊性 |
(二)党外公职人员管理体制具有特殊性 |
(三)党外公职人员任职情况具有特殊性 |
(四)党外公职人员廉政意识具有特殊性 |
(五)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倾向具有特殊性 |
(六)政治参与呈现多元化、差异性 |
三、特殊领域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难点 |
(一)宗教界 |
(二)工商联 |
(三)村委会 |
第三章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与特点分析 |
一、不同层级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特点的异同分析 |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共同点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不同点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异同分析 |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共同点 |
(一)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
(二)公共权力发生异化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不同点 |
(一)内外监督不力 |
(二)外部环境影响 |
第四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意义与成效 |
第一节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意义 |
一、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意义 |
(一)为反腐彻底性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
(二)为反腐高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证 |
(三)为反腐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机制保证 |
二、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 |
(一)强化了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领导 |
(二)实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全面覆盖 |
(三)法定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权力来源 |
(四)创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方法路径 |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尚需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 |
(一)提升政治站位,以大作为彰显监督的权威性 |
(二)遵循五条原则,以科学性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
第二节 监察法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和惩治的效用 |
一、监察法对全面深入开展反腐败的积极意义 |
(一)保证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
(二)实现了监察范围的全覆盖 |
(三)界定了监察职能和监察权限 |
(四)创新了以“留置”措施取代“两规”、“两指”措施 |
(五)强化了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 |
二、监察法对于预防和惩治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特殊作用 |
(一)统领推进作用 |
(二)警示威慑作用 |
(三)法治保障作用 |
三、监察法尚需进一步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与惩处的操作性 |
第五章 加强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性思考 |
第一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
二、坚持问题导向 |
三、坚持立体监督 |
四、坚持务实管用 |
五、坚持理论创新 |
六、坚持用权公开 |
第二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路径 |
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 |
二、加强廉政宣传教育 |
三、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
五、加强党派本体内部监督 |
六、加强反腐统筹协调 |
七、加强社会舆论制约 |
第三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工作机制 |
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机制 |
二、专项巡察监督机制 |
三、谈心谈话机制 |
四、失察责任追究机制 |
五、廉政诫勉机制 |
六、重要情况报告与通报机制 |
七、法治制约权力机制 |
八、自律约束权力机制 |
第四节 对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对村委会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加大学习宣传监察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强大法律震慑 |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关紧“不能腐”的权力制约制度笼子 |
(三)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营造“不想腐”的廉政勤政氛围 |
二、对宗教界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依法进行政治监督,精准贯彻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
(二)依法进行财务监督,对宗教界财务实行规范化管理 |
(三)依法进行组织监督,确保各宗教团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高素质宗教界代表人士手中 |
(四)依法进行思想监督,增进宗教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
三、对工商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私企腐败监督,填补党和国家反腐综治体系空白点 |
(二)精准做好考察评价,把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入口关节点 |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聚焦严控政商交往活动廉政风险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正文数据表格 |
附录二 关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情况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关于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专题调研提纲 |
附录四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
后记 |
(6)医疗体制改革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序言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理论和方法 |
1.3 主要贡献及可能的创新亮点 |
1.4 相关性辨析 |
2 研究文献综述 |
2.1 医改成败论 |
2.2 医改原罪论 |
2.3 医改方向论 |
2.4 利益集团理论的演化 |
2.5 小结 |
3 美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
3.1 美国医疗市场化模式 |
3.2 美国“新医改”背景 |
3.3 美国“新医改”立法路径 |
3.4 美国“新医改”方案 |
3.5 美国“新医改”成效分析 |
3.6 小结 |
4 德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
4.1 德国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公立、非营利与私营医院 |
4.2 德国社会医保良方:药费控降法制 |
4.3 德国医保原则:体现公平性 |
4.4 德国医保特色:协作、均衡与控管 |
4.5 德国“新医改”背景:入不敷出矛盾尖锐 |
4.6 德国“新医改”方式:筹资机制转型 |
4.7 德国“新医改”成效评价 |
4.8 小结 |
5 英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
5.1 英国“新医改”背景 |
5.2 英国“新医改”核心问题 |
5.3 “新医改”对英国传统医疗体制的颠覆:发展私立非营利医院 |
5.4 英国“新医改”成效评价 |
5.5 小结 |
6 日本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
6.1 本“新医改”历史背景 |
6.2 本“新医改”现实意义 |
6.3 日本医疗体制结构 |
6.4 日本“新医改”从侧重治疗向疾病预防、健康保健转型 |
6.5 本“新医改”成效分析 |
6.6 小结 |
7 俄罗斯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
7.1 前苏联医疗体制改革兴衰 |
7.2 俄罗斯“新医改”启航 |
7.3 俄罗斯“新医改”成效评价 |
7.4 小结 |
8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
8.1 计划经济时期医疗体制 |
8.2 市场化医改初期:医院国有身份与服务行为市场化矛盾 |
8.3 市场化医改中期:统一有限基本医保创新模式 |
8.4 市场化医改中后期:城镇多层次医保体系探索 |
8.5 市场化医改后期:“新医改”方案酝酿 |
8.6 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历程 |
8.7 公共卫生医疗体制改革 |
8.8 小结 |
9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成效评析 |
9.1 “旧医改”失误酿成恶果 |
9.2 “旧医改”失败缘由分析 |
9.3 公立医院存在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
9.4 公立医院改革制约因素分析 |
9.5 小结 |
10 发达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
10.1 美国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
10.2 德国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
10.3 英国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
10.4 日本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
10.5 俄罗斯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
10.6 小结 |
11 中国“新医改”调整完善新思路 |
11.1 原则 |
11.2 方向 |
11.3 模式 |
11.4 立法 |
11.5 转型 |
11.6 规模效应: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改革成功模式的启示 |
11.7 小结 |
12 结论与展望 |
12.1 结论 |
1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开题前后研究学习的部分相关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7)女性参与·女性话语 ——现代西方女性室内设计史述与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背景与对象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方法 |
4.研究意义 |
第一章 现代西方女性室内设计发展概况 |
1.1 女性参与室内设计职业的社会背景 |
1.2 女性参与室内设计的政治思想因素 |
1.3 现代西方女性室内设计发展阶段 |
1.4 女性室内设计教育与设计思潮 |
上篇:作为室内设计创造主体的女性 |
第二章 女性室内设计师 |
2.1 女性设计师出现的历史背景及条件 |
2.2 第一代职业女性室内装饰师(1900 年前后) |
2.3 西欧女性参与室内设计活动的状况(1900-2000) |
2.4 奥地利女性设计师及案例:从“法兰克福厨房”到“波尔卡” |
2.5 瑞士女性设计师及贡献:手工艺到现代典型空间 |
第三章 女性参与室内设计的活动状况 |
3.1 本章小结 |
3.2 关于男女设计能力的不同 |
3.3 当代欧洲女性参与室内设计的生存状态 |
3.4 女性参与室内设计的方式和共性 |
3.5 现代女性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呼吁尊重与平等 |
第四章 女性室内设计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 |
4.1 女性早期室内设计与建筑教育 |
4.2 女性室内设计行业协会 |
4.3 室内设计职业资格和课程 |
4.4 室内设计专业存在一些性别差异 |
4.5 室内设计应该采取性别差异的教育 |
下篇:作为室内设计消费主体的女性研究 |
第五章 女性与空间 |
5.1 性别空间理论发展简史 |
5.2 女性住宅空间设计 |
5.3 女性与公共空间 |
5.4 女性空间的背后——源自主观意识的创造性的女性文化 |
第六章 室内设计史中的女性媒介与女性话语 |
6.1 西方室内设计理论期刊回顾与探析 |
6.2 关于女权主义的文献 |
6.3 女性室内设计现状的综述和批判 |
6.4 女性设计师个案研究和传记 |
第七章 遗漏、贬值与忽略:从历史角度重新评估室内设计专业的女性 |
7.1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
7.2 性别意识的证据 |
7.3 从历史的角度重新评估室内设计专业的女性 |
第八章 结语及未来展望 |
8.1 西方室内设计中的女性参与与女性话语对中国的启示 |
8.2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8.3 未来室内设计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外国译名对照表 |
附录 B 西方女性室内设计及建筑协会 |
附录 C 西方建筑院校与女性室内设计相关课程 |
附录 D 西方室内设计期刊杂志年表(1900-2000) |
(8)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概述 |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研究 |
一、本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学科学理论 |
二、学科的相关概念 |
三、护理学科的相关概念 |
四、护理学学科体系逻辑起点的确立 |
六、研究小结 |
第三部分 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构建 |
一、护理学科知识创新现状考察 |
二、护理学科知识传播载体(教材、专着)现状考察——基于内容分析研究 |
三、护理学科体系的组织建制状况考察——基于网络内容分析的研究 |
四、对国际成熟学科特点的总结与分析 |
五、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构建 |
六、研究小结 |
第四部分 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论证 |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复杂性科学理论 |
二、基于史料的论证一——美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
三、基于史料的论证二——中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
四、基于史料的论证三——我国《社区护理学》发展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
五、基于复杂性科学视域的中美护理学科发展历程分析 |
五、基于专家工作会议的论证——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专家会议 |
七、研究小结 |
第五部分 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
一、我国部分学科体系设置现状及启示 |
二、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框架初步构建 |
(一)构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原则 |
(二)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
(三)构建基于“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学科体系 |
三、研究小结 |
第六部分 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及策略研究 |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生态位理论 |
二、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研究 |
(一)护理学学科生态发展核心概念的提炼 |
(二)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前期研究结论 |
(三)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形成 |
三、护理学科体系发展策略——基于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应用研究 |
四、研究小结 |
结语 |
一、本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 |
二、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三、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附录一、“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专家小组会议提纲 |
附录二、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集表 |
附录三、“护理学学科体系”专家小组会议提纲 |
附录四、“护理学学科体系”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集表 |
附录五、美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演进历程译文节录 |
附录六、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9)A证券公司长沙营业部经纪业务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证券经纪业务营销相关理论 |
2.1 证券经纪业务概述 |
2.1.1 证券经纪业务的基本含义及作用 |
2.1.2 证券经纪业务营销的主要内容 |
2.1.3 证券经纪业务营销的主要特点 |
2.2 证券经纪业务营销相关理论 |
2.2.1 SWOT环境分析理论 |
2.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2.3 关系营销理论 |
2.2.4 组合营销理论 |
第三章 A证券公司长沙营业部经纪业务营销的现状分析 |
3.1 A证券公司及其长沙营业部简介 |
3.1.1 A证券公司概况 |
3.1.2 长沙营业部概况 |
3.2 A证券公司长沙营业部经纪业务的SWOT环境分析 |
3.2.1 A证券公司长沙营业部经纪业务的外部环境分析 |
3.2.2 A证券长沙营业部经纪业务的内部环境分析 |
3.3 A证券公司长沙营业部产品竞争力分析 |
3.4 A证券公司长沙营业部客户关系调查分析 |
3.4.1 问卷设计 |
3.4.2 样本选择 |
3.4.3 数据处理 |
3.5 A证券公司长沙营业部当前的营销策略 |
3.5.1 A证券公司长沙营业部当前的营销策略 |
3.5.2 长沙营业部现行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A证券公司长沙营业部经纪业务营销策略设计 |
4.1 营销策略设计原则 |
4.2 基于SWOT环境分析理论的营销策略 |
4.2.1 促销策略 |
4.2.2 渠道策略 |
4.2.3 市场细分策略 |
4.2.4 差异化策略 |
4.3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营销策略 |
4.3.1 投入期内的产品的营销策略 |
4.3.2 成长期内的产品的营销策略 |
4.3.3 成熟期内的产品的营销策略 |
4.3.4 衰退期内的产品的营销策略 |
4.4 基于关系营销理论的营销策略 |
4.4.1 关系营销的一般策略原则 |
4.4.2 长沙营业部的关系营销策略 |
4.5 基于营销组合理论的营销策略 |
4.5.1 丰富服务产品 |
4.5.2 确保有形展示 |
4.5.3 确保便捷的服务获取渠道 |
4.5.4 积极对外沟通和促销 |
4.5.5 强化营销团队建设 |
第五章 A证券公司长沙营业部经纪业务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优化管理机构,形成高效协作的组织体系 |
5.1.1 优化营业部组织架构 |
5.1.2 增强营业部内部组织建设 |
5.2 加大人才培养,提高营业部员工的整体素质 |
5.2.1 人员招聘 |
5.2.2 人员培养 |
5.2.3 人员激励 |
5.3 搭建客户服务平台,提升客服效率和水准 |
5.3.1 搭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平台 |
5.3.2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升投顾服务能力 |
5.3.3 提高客户投资能力,促进客户资源质变 |
5.4 健全管理机制,规范经纪业务的风险控制程序 |
5.4.1 严格客户认证流程 |
5.4.2 对营销人员名下客户的账户进行实时监控 |
5.4.3 建立风险准备金管理机制 |
5.4.4 设立两级投诉处理机制 |
5.4.5 建立风险控制中心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营销策略层面 |
6.1.2 组织制度保障层面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客户关系调查问卷 |
致谢 |
(10)百年香港律师业(中篇)(论文提纲范文)
香港回归祖国迎来律师业发展新时期(1997—2007) |
一、香港回归祖国后,“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律师业 |
二、新时期香港律师行业的管理 |
1.律师行的性质 |
2.律师资格的取得 |
3.对律师的监管 |
三、香港律师为内地客户提供最新增值法律服务 |
四、CEPA与香港律师业发展的新机遇 |
四、执业考试机不可失(论文参考文献)
- [1]张之洞对来华基督教之认识与应变研究(1882-1909)[D]. 郑欣. 暨南大学, 2020(04)
- [2]流俗地[J]. 黎紫书. 山花, 2020(05)
- [3]民国时期湖北省契税研究(1927-1949)[D]. 宋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D]. 杜俊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5]以“枫桥经验”促进律师调解迈向实效化[J]. 刘加良. 人民法治, 2019(04)
- [6]医疗体制改革比较研究[D]. 周毅. 浙江大学, 2015(09)
- [7]女性参与·女性话语 ——现代西方女性室内设计史述与解析[D]. 杨京玲. 南京艺术学院, 2014(03)
- [8]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D]. 张艳.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 [9]A证券公司长沙营业部经纪业务的营销策略研究[D]. 刘海航. 中南大学, 2012(02)
- [10]百年香港律师业(中篇)[J]. 杨勇,沈浩,金钰. 中国律师,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