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猿叶虫发生规律及抗逆性研究

小猿叶虫发生规律及抗逆性研究

论文摘要

近几年,小猿叶虫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种群逐年上升,危害日趋严重,江苏、浙江等地常常猖獗危害,给十字花科蔬菜生产带来损失。为探明小猿叶虫的暴发机理、灾变规律,本文将温度、光周期对小猿叶虫种群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测定了该虫的抗寒性及耐饥饿能力,同时研究了该虫在不同温度下的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本文研究了温度对小猿叶虫种群的影响。在16℃、19℃、22℃、25℃、28℃和31℃等6种温度下,测定了小猿叶虫的发育速率,用王-兰-丁模型拟合了小猿叶虫发育与温度的关系。用直接最优法估算了小猿叶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小猿叶虫卵、幼虫、蛹、产卵前期、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19、10.09、7.08、14.20、11.67℃,各虫态的有效积温分别为66.69、147.50、62.50、216.28、492.90日度。通过逆境温度试验,发现小猿叶虫成虫在-8℃下能存活18d,-12℃下存活13d,高温40℃处理6d仍有7.33%存活,37℃处理6d存活率仍有48.00%,成虫的抗寒性、耐热性比较强。2.小猿叶虫抗寒性测定结果表明,各虫态中以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最低,分别为-21.57±0.53℃和-20.56±0.51℃;以3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最高,为-12.43±0.39℃和-7.19±0.21℃。各虫态过冷却点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为:卵<蛹<雌成虫<雄成虫<3龄幼虫。根据江苏部分地区常年平均气温分析,在自然条件下该虫越冬虫态主要是成虫和蛹,而不是仅以成虫越冬。3.本文研究了光周期对小猿叶虫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周期15L:9D的条件下,幼虫存活率、蛹羽化率、成虫产卵量及卵孵化率最高;其次为光周期12L:12D的处理;而光周期0L:24D的处理各虫态发育状况最差;随着光照时数的增加,小猿叶虫幼虫和蛹发育历期逐渐缩短,但产卵前期却明显延长。4.本文研究了小猿叶虫的取食行为和耐饥饿能力。结果显示小猿叶虫幼虫取食量13龄逐步递增,在卵孵化后5天左右,取食量激增,15天左右达到高峰。并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小猿叶虫幼虫和成虫对饥饿的耐受能力。结果表明,初孵幼虫、2龄幼虫和3龄幼虫在完全饥饿状态下的死亡率都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2.39±0.08d、2.63±0.08d、3.50±0.16d,小猿叶虫幼虫饥饿状态下的存活时间都随龄期的增加而延长。成虫在完全饥饿状态下平均存活13.90±0.21d,可见成虫有较强的耐饥饿能力。5.本文研究了小猿叶虫在不同温度下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对小猿叶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影响很大。如28℃时,2龄幼虫的SOD活性仅为17.88±1.73U·mg-1,而36℃时,上升至142.06±3.63U·mg-1。蛹和成虫比2龄幼虫和3龄幼虫更适应0℃低温,更有利于安全越冬。6.室内和田间药效暨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6种药剂中,5%锐劲特悬浮剂和1%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2000倍稀释液3d后对小猿叶虫成、幼虫的室内防治效果均在85%以上,1500倍稀释液在田间施用3d后对幼虫的防治效果均达100%,对成虫的防治效果可达55%。上述两种药剂都可以作为防治小猿叶虫的有效药剂,在生产上推广并且交替使用。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小猿叶虫的分类地位及形态描述
  • 1.1.1 小猿叶虫的分类地位
  • 1.1.2 小猿叶虫与大猿叶虫的形态区别
  • 1.2 小猿叶虫的发生概况
  • 1.2.1 小猿叶虫的发生特点及分布
  • 1.2.2 小猿叶虫大发生的原因
  • 1.3 小猿叶虫的生物学特性
  • 1.3.1 小猿叶虫的生活史
  • 1.3.2 小猿叶虫的越冬与越夏
  • 1.3.3 小猿叶虫的习性
  • 1.3.4 寄主植物
  • 1.3.4.1 蔬菜寄主
  • 1.3.4.2 野生寄主
  • 1.4 小猿叶虫的生态学特性
  • 1.4.1 光周期
  • 1.4.2 温度
  • 1.5 小猿叶虫的致害性
  • 1.5.1 取食危害
  • 1.5.2 产卵危害
  • 1.6 小猿叶虫的抗药性发展概况
  • 1.7 小猿叶虫的防治技术
  • 1.7.1 农业防治
  • 1.7.2 诱杀防治
  • 1.7.3 化学防治
  • 1.8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温度对小猿叶虫实验种群的影响
  • 2.1.1 温度设计
  • 2.1.2 测定方法
  • 2.1.3 小猿叶虫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模型
  • 2.1.4 小猿叶虫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 2.1.5 小猿叶虫生命表参数组建
  • 2.1.6 逆境温度对小猿叶虫实验种群的影响
  • 2.1.7 过冷却点和冰点测定
  • 2.2 光周期对小猿叶虫实验种群的影响
  • 2.2.1 实验材料
  • 2.2.2 测定方法
  • 2.2.3 数据处理
  • 2.3 小猿叶虫取食行为研究
  • 2.3.1 材料
  • 2.3.2 方法
  • 2.3.2.1 小猿叶虫取食习性的观察
  • 2.3.2.2 小猿叶虫取食量的观察与计算
  • 2.3.2.3 小猿叶虫耐饥力的测定方法
  • 2.4 不同温度对小猿叶虫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4.1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材料
  • 2.4.2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方法
  • 2.4.2.1 供试昆虫不同温度处理
  • 2.4.2.2 粗酶液制备
  • 2.4.2.3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
  • 2.4.2.4 数据处理
  • 2.5 小猿叶虫的药效评价试验
  • 2.5.1 室内药效试验
  • 2.5.1.1 供试药剂
  • 2.5.1.2 室内药效测定
  • 2.5.2 田间药效试验
  • 2.5.2.1 试验地点及对象
  • 2.5.2.2 供试药剂
  • 2.5.2.3 田间药效试验试验设计及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温度对小猿叶虫实验种群的影响
  • 3.1.1 不同温度下小猿叶虫的发育历期
  • 3.1.2 小猿叶虫发育与温度关系模型
  • 3.1.3 小猿叶虫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 3.1.4 不同温度下小猿叶虫的存活率、产卵量
  • 3.1.5 不同温度下的小猿叶虫生命表参数
  • 3.1.6 逆境温度对小猿叶虫实验种群的影响
  • 3.1.6.1 高温对小猿叶虫存活率的影响
  • 3.1.6.2 低温对小猿叶虫存活率的影响
  • 3.1.7 小猿叶虫过冷却点与越冬可能性分析
  • 3.1.7.1 小猿叶虫过冷却点的测定
  • 3.1.7.2 小猿叶虫结冰点的测定
  • 3.1.7.3 小猿叶虫在江苏不同地区越冬的可能性分析
  • 3.2 光周期对小猿叶虫实验种群的影响
  • 3.2.1 光周期对小猿叶虫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 3.2.2 光周期对幼虫和蛹存活率的影响
  • 3.2.3 光周期对成虫产卵量及卵孵化率的影响
  • 3.2.4 光周期对种群增长的影响
  • 3.3 小猿叶虫取食行为研究
  • 3.3.1 小猿叶虫取食习性
  • 3.3.2 小猿叶虫取食量及分布
  • 3.3.3 小猿叶虫累计取食量与发育时间的关系
  • 3.3.4 小猿叶虫昼夜取食对比
  • 3.3.5 小猿叶虫成虫取食动态
  • 3.3.6 小猿叶虫耐饥力的测定结果
  • 3.3.6.1 小猿叶虫成、幼虫的耐饥力
  • 3.3.6.2 小猿叶虫幼虫在完全饥饿状态下的存活曲线
  • 3.4 不同温度对小猿叶虫SOD 活性的影响
  • 3.4.1 不同温度对小猿叶虫幼虫SOD 活性的影响
  • 3.4.1.1 低温对幼虫SOD 活性的影响
  • 3.4.1.2 高温对幼虫SOD 活性的影响
  • 3.4.2 不同温度对小猿叶虫蛹SOD 活性的影响
  • 3.4.3 不同温度对小猿叶虫成虫SOD 活性的影响
  • 3.5 小猿叶虫的药效评价试验
  • 3.5.1 室内药效试验
  • 3.5.2 田间药效试验
  • 4.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小猿叶虫发生规律及抗逆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