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我国享有“蕨类王国”的美誉,共有蕨类植物2600多种,占全世界12000种的1/5强,其中特有种500~600种。近年来,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一些珍贵、稀有的野生蕨类植物资源已经濒临灭绝。加强相关的繁殖技术、种质资源保存技术等的基础研究,对蕨类植物种质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作者在近3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研究了桫椤,大叶黑桫椤,黑桫椤,小黑桫椤和槲蕨的孢子繁殖以及槲蕨根状茎的组织培养,观察记录了以上蕨类植物的孢子萌发及配子体发育过程。在此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栽培基质和基肥对槲蕨小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为提高槲蕨小苗的生长速度提供基础资料。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采用无机培养基和土壤栽培的方法,进行了蕨类植物的孢子繁殖。建立了桫椤、小黑桫椤、大叶黑桫椤、黑桫椤以及槲蕨等多种蕨类植物孢子的无菌栽培体系。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光照强度,温度以及消毒方式对桫椤,小黑桫椤,大叶黑桫椤,黑桫椤以及槲蕨孢子萌发及配子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上几种蕨类孢子的萌发对无机盐浓度的要求不严,在实验采用的MS,1/2MS,1/5MS以及1/10MS培养基中均能萌发,但无机盐浓度影响孢子的萌发时间和萌发率,一般在低无机盐浓度中萌发所需时间较短且萌发率较高,但较高浓度的无机盐有利于配子体发育。在实验所采用的光照强度梯度中,桫椤科植物在40μmol·m-2·s-1左右的光照强度下孢子萌发最快,萌发率最高,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萌发时间延长,萌发率降低,当光照强度达到130μmol·m-2·s-1时,配子体的形态发生改变。而槲蕨孢子在100μmol·m-2·s-1光照强度下萌发率最高。桫椤孢子在黑暗条件也能萌发形成丝状体,但不能继续分裂形成片状体,丝状体继续在黑暗条件下培养,细胞伸长,叶绿体逐渐分解,最后死亡。(2)采用无菌培养的方式,观察并拍照记录了桫椤,小黑桫椤,大叶黑桫椤,黑桫椤以及槲蕨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的整个过程,研究了上述蕨类植物孢子萌发的类型、配子体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征以及到达每个阶段所需的时间。研究结果表明:桫椤科4个种的孢子萌发类型为桫椤型,配子体发育方式为水蕨型,槲蕨的孢子萌发方式为书带蕨型,原叶体发育为槲蕨型。一般孢子萌发速度较快的配子体发育也较快。这为蕨类植物的繁殖技术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为蕨类植物系统进化和形态分类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3)以槲蕨小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基质以及基肥对槲蕨小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炭土:素沙=1:1是槲蕨小苗生长发育的理想基质,添加适量的基肥有利于槲蕨小苗的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