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理论论文-刘汝安

国际法理论论文-刘汝安

导读:本文包含了国际法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际法,领事保护,理论冲突

国际法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刘汝安[1](2019)在《领事保护的国际法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的主导下,领事保护制度形成了以属人管辖权、外国人待遇原则、国际人权保护等理论为支撑的国际法理论基础,但是由于领事保护制度的发展,在实践中出现了国籍原则突破等国际法理论冲突的现象,为了减少冲突,加强国际合作,更新国际公约、签订双边领事条约与完善国内法律配套是缓和该矛盾的关键。(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9年11期)

林健[2](2018)在《国际法理论下公司刑事责任问题再探——从纽伦堡审判到后纽伦堡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和日本的大公司直接参与国际犯罪或支持国家实施一些严重危害人类的罪行,公司刑事责任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纽伦堡后续审判追究了公司代表人共谋行为的刑事责任,但目前国际上并未对公司实体追究刑事责任。反对者持保守视角,认为应仅从纽伦堡审判的法律文本来分析公司刑事责任的问题,而支持者持开放视角,从纽伦堡审判隐含的意思来分析该问题。文章从第叁种视角分析,在当代国际法律秩序下寻求法律规范与目的、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的平衡。(本文来源于《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汤岩[3](2017)在《国际法理论建构的文化反思——兼谈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可能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16世纪以来,随着欧洲的全球扩张,国际法从欧洲国家间的交往规则逐渐成为全球秩序的法律基础。今天的国际法是国际关系中一套具有普遍性的规范体系,但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西方法哲学传统和历史经验的产物,更多体现了西方理念和西方价值。这让西方背景的法学家掌握了全球规范建构的最终话语权,而其他文化中的价值和理念在国际法建构中只能受制于西方知识体系的垄断。在全球化的未来,国际法理论建构应当考虑到文化的多元化基础、非西方知识体系和文化体系中的理念和价值,如果能对现代国际法和国际治理产生积极启示,同样应当成为国际法理论的基础。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对世界和社会生活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理解,为我们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样应当成为现代国际法理论建构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法律评论》期刊2017年00期)

钟灵毓秀[4](2018)在《法律专业知识缺乏对法律翻译质量的影响及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告中所涉及的材料来源于安妮·奥福德(Anne Orford)和弗洛里安·霍夫曼(Florian Hoffmann)共同编着的《牛津国际法理论手册》(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Law,以下简称《手册》)。笔者对该书第一部分(历史部分)进行了汉译,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翻译实践报告。本报告首先在第一章对所基于的翻译项目做了简单介绍,总结了主要内容及文本风格,并通过译前、译中、译后叁个阶段简述了翻译过程以及该项目的意义。报告将重点放在案例分析。笔者通过原译与改译的对比,从专业性、准确性、连贯性、可接受性四个方面探讨了缺乏法律专业知识对法律翻译译文质量上的影响,并基于以上分析总结了较为可行的应对策略:做好充分的译前准备,如检索各种背景资料和相关专业文献;熟练使用翻译工具,如利用术语提取工具、参考平行文本等;同时,接受专家和同辈的帮助、指导与审校,提高译文质量等。笔者通过分析总结意识到,丰富的法律专业基础以及检索、获取相关法律知识的能力对专业词汇的识别、翻译以及文本结构的分析和处理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助于保证译文质量,提高翻译效率。《手册》是国际法理论界推荐的经典读本,目前尚无中译本,因此,笔者希望《手册》的汉译能够具有一定代表性,也希望总结法律专业知识对法律翻译质量的影响能对法律文本翻译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华东政法大学》期刊2018-04-15)

郭云飞[5](2018)在《《牛津国际法理论手册》第十四、十五章翻译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一篇翻译报告。报告原文源自安妮·奥佛德(Anne Orford)、弗洛伦·霍夫曼(Florian Hoffmann)和马丁·克拉克(Martin Clark)联合主编的一部学术性着作《牛津国际法理论手册》(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UK,2016,本报告以下简称“手册”或“该手册”),依照项目组成员的事先分工,译者对该手册的第二部分(“方法论”部分)进行了翻译,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其中的部分章节翻译着成本翻译实践报告。大体而言,该《手册》第14章主要介绍了国际法理论中的自然法构成要素,第15章主要介绍了国际法中的政治原则——即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法理论中的运用及其理论体系。本报告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翻译项目与主要作者的简介、项目来源与要求、原文文本内容及风格特征、项目翻译过程及意义。第二部分主要包括对节选部分主题思想的把握与原文风格分析。第叁部分针对翻译项目的重难点阐述如何运用顺译法等翻译方法在语言层面对具体例句进行翻译。第四部分为结语,对翻译过程中的得失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讨论仍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华东政法大学》期刊2018-04-14)

薛小花[6](2017)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国际法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是我国领导人在国际外交场合当中提倡的,目前已经演变成我国国家愿望以及行动和临近国家一起参加的区域协作战略。我国和一带一路临近国家在之前已经签署过很多双边条约,给一带一路今后协作打下良好的国际法基础,未来必须要经过公平的协商,尽可能的出台反应区域社会统一民意的区域性国际法律标准,才可以真正完成一带一路战略目标。因此,本文主要对一带一路政策国际法理论进行分析,旨在给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7年05期)

何志鹏[7](2016)在《以法哲学助推国际法理论与话语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经验与框架利用法哲学对国际法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其范围非常广阔。从国际法作为“法”的概念开始,法哲学就开启了对国际法的解构、批判和建构;至于法哲学在法律规范的结构、法的体系、法的解释、法的运行、法的价值、法的作用、法与政治、法与经济、(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6-07-09)

黄祎[8](2016)在《浅议摩根索国际法理论的现实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汉斯·摩根索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和奠基人。他提出了国际法的有限性并且诠释了国际法和主权的诸多内在联系。本文试图结合国际实际,阐述摩根索国际法思想带来的现实影响。(本文来源于《商业故事》期刊2016年08期)

汤岩[9](2015)在《建构国际法学“中国学派”:国际法理论研究的新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法诞生于西方文化的土壤中,国际法理论也都是西方知识体系的产物,更多反映了西方价值和西方理念。随着中国崛起,中国国际法学界应该为国际法发展贡献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不能仅仅局限于西方法哲学或政治哲学的知识框架内。古代中国曾经主导了以"礼"为基础的国际规范,以中国为代表的中华法系是世界上影响深远的法律体系之一,其中包含了一些现代国际法理论忽视的经验和价值。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从一个长期徘徊在国际体系外的国家成为了国际社会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当代中国的外交实践和国际政策也深刻影响着国际法。我们应当在国际法理论研究中建构以中华文化和中国主张为基础的"中国学派",为国际法理论发展贡献中国经验、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本文来源于《南开法律评论》期刊2015年00期)

杨泽伟[10](2015)在《加强中国国际法理论与制度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法治国”的“法”不但包含国内法,而且包括国际法。进一步加强中国国际法理论与制度创新和“依法治国”密切相关。 创新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外因——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近年来,国际关系出现了较大变化。首先,是国际格局的转型。自冷战结束、两(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5-09-09)

国际法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和日本的大公司直接参与国际犯罪或支持国家实施一些严重危害人类的罪行,公司刑事责任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纽伦堡后续审判追究了公司代表人共谋行为的刑事责任,但目前国际上并未对公司实体追究刑事责任。反对者持保守视角,认为应仅从纽伦堡审判的法律文本来分析公司刑事责任的问题,而支持者持开放视角,从纽伦堡审判隐含的意思来分析该问题。文章从第叁种视角分析,在当代国际法律秩序下寻求法律规范与目的、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的平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际法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刘汝安.领事保护的国际法理论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

[2].林健.国际法理论下公司刑事责任问题再探——从纽伦堡审判到后纽伦堡时代[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8

[3].汤岩.国际法理论建构的文化反思——兼谈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可能贡献[J].山东大学法律评论.2017

[4].钟灵毓秀.法律专业知识缺乏对法律翻译质量的影响及应对[D].华东政法大学.2018

[5].郭云飞.《牛津国际法理论手册》第十四、十五章翻译报告[D].华东政法大学.2018

[6].薛小花.一带一路政策的国际法理论分析[J].法制博览.2017

[7].何志鹏.以法哲学助推国际法理论与话语创新[N].光明日报.2016

[8].黄祎.浅议摩根索国际法理论的现实影响[J].商业故事.2016

[9].汤岩.建构国际法学“中国学派”:国际法理论研究的新路径[J].南开法律评论.2015

[10].杨泽伟.加强中国国际法理论与制度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标签:;  ;  ;  

国际法理论论文-刘汝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