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头发中痕量硒的荧光测定法(论文文献综述)
卢佳希,李卫东,刘小兵,毛德倩,吴景欢,杨丽琛[1](2021)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人全血硒浓度的一致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两种常用的全血硒含量测定方法,即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进行一致性比较分析。方法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全血样品的硒含量,通过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Bland-Altman图示法和山形图对两种方法测得的硒浓度进行一致性检验分析。结果原子荧光光谱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的全血硒浓度分别为(74.58±11.04)和(72.24±9.35)μg/L,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测定硒浓度的相关系数(r)为0.663(P<0.05),回归方程为Y(原子荧光)=-10.750+1.181X(分光光度);Bland-Altman图示法和山形图显示原子荧光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硒浓度的平均偏差为2.3μg/L,区间外百分比分别为6.5%和4.3%。结论原子荧光光谱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全血硒浓度的一致性较好,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可根据现有实验条件选择适宜的方法测定全血样品的硒含量。
李桀骜[2](2017)在《富硒发芽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蒜是亚洲国家且在中国都是有着上千年使用历史的调味品,它除腥杀菌的能力以及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中国家庭的喜爱。富硒大蒜是近些年才出现的高营养价值的大蒜,本研究旨在将大蒜进行富硒发芽,对富硒发芽后的大蒜中的营养物质、抗氧化活性以及对AGEs的抑制能力与富硒大蒜等进行比较,探究富硒发芽大蒜的优势以及应用前景,主要的研究内容以及结论如下:1)首先从亚硒酸钠浓度、温度、湿度三个条件优化了大蒜富硒发芽培养条件。通过实验发现在亚硒酸钠浓度2μg/L,温度25℃,湿度75%为大蒜富硒发芽最佳培养条件。大蒜营养价值实验中,富硒发芽大蒜的大蒜素含量达到0.32 mg/g为各组最高。而在总酚含量上,富硒发芽大蒜含量为3.38 mg/g为各组最低。总黄酮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富硒发芽大蒜总黄酮含量达到0.74 mg/g为各组最高。通过测定各组可溶性糖含量发现,富硒大蒜可溶性糖含量为42 mg/g,富硒发芽大蒜可溶性糖含量为35 mg/g,相比富硒大蒜有所降低。因此,大蒜中最重要的营养物质大蒜素的含量为富硒发芽大蒜最高,其中一些抗氧化物质也为最高,综合富硒发芽大蒜营养价值相对较高。2)对大蒜进行抗氧化活性实验,大蒜在富硒后SOD酶活得到了23%的提高达到22 U/mL,普通大蒜跟富硒大蒜在发芽后SOD酶活都有所下降,富硒发芽大蒜SOD酶活为21.61 U/mL,各组SOD酶活都相对较平均。富硒发芽大蒜的FRAP值为0.143 mmolFe2+/g,FRAP还原能力不是各组样品中最高,相比普通大蒜有近80%的提高,相比富硒大蒜降低了10%。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上,富硒发芽大蒜为82.6%,相比普通大蒜有3倍的提高,相比富硒大蒜有近1.5倍的提高。发芽大蒜相比普通大蒜的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略有提高,富硒大蒜相比普通大蒜增长了近1.8倍,而富硒发芽大蒜相比富硒大蒜又有近1.2倍增长达到78.2%,富硒发芽大蒜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为各组最高,综合来说,富硒发芽大蒜的抗氧化能力强于普通大蒜更强于富硒大蒜。3)通过普通大蒜、发芽大蒜、富硒大蒜、富硒发芽大蒜的对羰基化合物的抑制结果表表明,4组大蒜对丁二酮的抑制效果都相差不多,且抑制效果都较弱。富硒发芽大蒜对丙酮醛和乙二醛的抑制效果最好,4组大蒜对丙酮醛的抑制效果都一般,富硒发芽大蒜对乙二醛的抑制效果是富硒大蒜的6倍左右,也远远高于其他组。大蒜素对羰基化合物的抑制结果表明,大蒜素不是大蒜中对羰基化合物抑制的主要成分,富硒发芽大蒜对乙二醛的抑制效果为各组最高可能是由于大蒜中的总黄酮为各组最高,黄酮对乙二醛有抑制作用,所以富硒发芽大蒜对乙二醛抑制效果最好。富硒发芽大蒜跟发芽大蒜对AGEs的生成抑制效果最好,而富硒大蒜和普通大蒜对AGEs的抑制效果一般。
郭小桢[3](2017)在《聚合离子液体包裹的磁性材料在食药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食品药品中可能存在的化学污染物影响着人类健康。由于食品样品中所含成分种类繁多,因此,在分析化学中要排除存在于不同食物样品中的各种化学物质的干扰以实现目标物质的准确分析与测定,就需要对样品进行处理。在现有的样品处理技术中,磁固相萃取(MSPE)环保简单,灵敏度和准确性高,不仅缩短了分析时间,而且实现了分析物的高效分离和富集。本文使用合成的新型磁性材料作为吸附剂,结合荧光光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生物样品和食品中不同种类的药物:1.简要介绍了磁性固相萃取的优势与应用,总结了磁性纳米材料的修饰与应用以及近年来磁性固相萃取结合磁性纳米材料在食品和生物样品中的应用。2.合成了聚合离子液体包覆的Fe3O4磁性材料,将其作为吸附剂,使用磁性固相萃取技术与荧光光谱法结合,用于药片,尿样和血浆样品中阿呋唑嗪,多沙唑嗪,特拉唑嗪和哌唑嗪的测定。与其他方法相比较,我们建立的方法得到了更好的分析测定结果,四种药物的线性浓度范围在0.5-45 ng m L-1之间。阿呋唑嗪,多沙唑嗪,特拉唑嗪和哌唑嗪的检出限分别为0.035、0.034、0.027和0.028 ng m L-1(n=11)。3.使用合成的磁性材料作为吸附剂,建立了一种应用磁性固相萃取技术结合荧光光谱法萃取人体血浆和尿液中的两种β-阻断剂卡维地洛和普萘洛尔的方法。得到了低的检出限和宽的线性范围,卡维地洛的线性范围在0.08-4.8 ng m L-1之间,普萘洛尔的线性范围在0.08-6.4 ng mL-1之间。两种药物的检出限分别为0.024和0.030 ng mL-1。样品中两种药物所得回收率的平均值分别为99.01%至100.50%和99.75%至106.01%。4.聚合离子液体包裹的磁性材料作为吸附剂萃取火锅样品中的罂粟碱,并通过气相色谱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萃取条件下,吸附剂对罂粟碱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所建立的方法测定罂粟碱得到了良好的分析结果,线性范围为0.5-20μg·mL–1,检出限为0.01μg·mL–1,加标回收率为93.3%-106.8%。说明该方法在样品前处理方面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周慧慧,王铜[4](2015)在《克山病病因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克山病是一种地方性心肌病。发生在我国从东北到西南的一条低硒地带,病区涉及16个省(自治区、市),326个县,2 587个乡,约6 000万人口[1-2]。克山病病因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建国初期的调查研究否定了口红假说、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假说[3]。克山病发病高峰期提出的病因假说中较为重要的有1960年林振刚[4]提出的病毒感染假说,1961年郭可大[5]提出的真菌毒素中毒假说.以及1964年西安医学院克
赵朔[5](2014)在《土壤重金属元素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金属元素是一类重要的环境污染物,主要原因不仅它们不能像有机物一样被微生物降解,而且易被微生物吸收转化为金属-有机化合物,毒性更大。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中的重金属正在改变人类和生物有机体的历史。环境污染的产生伴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因此与污染有关的疾病也明显增加。研究并建立一个正确、有效的分析方法,发现重金属元素在土壤、水体、岩石中的分布、迁移转化规律,对人类和其它生物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主要目的是研究并确定适用于土壤中砷、汞、镉、铬、铅的多种分析方法,包括原子荧光光谱法(AF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对样品预处理方法,条件等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并给出了解决办法。同时给出不同的方法组合的检出限、线性范围、精密度、准确度、加标回收率等质量参数。经国家标准土壤样品验证,方法的精密度符合分析要求,结果令人满意。研究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分析测定。
张瑞华,崔建升,孟素英[6](2014)在《罗丹明6G荧光特性及其在荧光猝灭法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罗丹明类荧光染料具有摩尔吸光系数高、光稳定性好、对pH值不敏感,较宽的波长范围和较高的量子产率等优点。详细分析了罗丹明6G这种荧光染料的荧光特性,并按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形成杂多酸离子缔合物和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离子缔合物3种不同的荧光猝灭方式,综述了罗丹明6G在荧光猝灭法中的广泛应用。
印得澈[7](2013)在《矿区雨水径流中重金属元素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与日俱增对大自然的破坏日益严重,尤其是水体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情况已经十分令人担忧。本文选取锡矿山矿区雨水径流中重金属元素作为研究对象,对阳极溶出伏安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再将此法应用于矿区雨水径流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之中,再对比另外两种重金属元素检测方法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得出阳极溶出伏安法精密度高,准确度好,方便、快捷以及高效的优势,并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通过富集时间、富集电位、电解液以及镀膜液浓度等各方面对阳极溶出伏安法进行深入研究得出,选取富集时间为200s;富集电位为-1.0V;静止时间为30s;扫描速度为8mV/s;电解液选取醋酸溶液;镀膜液浓度为200mg/L为此法测定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最佳条件。2、从三种分析方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测定结果以及参数比对中,可以看出阳极溶出伏安法的测定周期为15min,精密度为0.3%,加标回收率为98.5%~104.0%;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的测定周期为20min,精密度为0.9%,加标回收率为96.0%~104.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测定周期为17min,精密度为1.6%,加标回收率为96.0%~103.0%。因此可以得出阳极溶出伏安法在重金属检测方面测定时间短,精密度高,准确度好,方便、快捷以及高效,检测限较低,测试灵敏度较高。3、从矿区雨水径流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测定表中的部分参数可以看出,矿区水体存在较复杂的重金属污染,As、Sb、Ni、Mn、Cd及Pb均存在污染,可能还存在一些未检测的参数,但其中As和Sb污染尤为突出。体现了有色金属矿区,特别是伴生矿区污染的特点。其中As,相对于Ⅴ类水,除了龙王池尾砂矿坝外,As存在严重的超标现象,尤其是宝大兴溪,超标达79.7倍。其中Sb,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如果与上述标准进行比较,则所测水样中Sb严重超标,达到几千倍。
马俊红[8](2013)在《微量元素对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调查研究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血清中铁、铜、锌含量及患者全血中硒含量。研究微量元素对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的影响,为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健康教育及防治提供依据,提高特发性脊柱侧弯病人生活质量。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了2012年5月~2012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骨科门诊、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30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一般资料进行调查;用荧光法测量患者全血中微量元素硒含量;用原子吸收法测量患者血清中铁、铜、锌含量。采用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分析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微量元素的变化。研究结果(1)本研究对30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进行全血和血清标本采集及微量元素测定。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区间8~19岁。(2)病例组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Se含量(23.45±10.99μg/L)与对照组(57.91±47.83μ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Fe含量(1.21±0.62mg/L)与对照组(1.16±0.46mg/L)相比,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Cu含量(0.70±0.14mg/L)与对照组(0.74±0.15mg/L)相比,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Zn含量(0.77±0.20mg/L)与对照组(0.70±0.20mg/L)相比,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硒含量变化不是偶然的,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充分关注微量元素Se对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影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代立勤[9](2010)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食品中微量元素的分析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使用,大量无机、有机化合物随之进入人类环境,造成水源、大气、土壤和食物等的广泛性污染,从而引起食品安全性问题,其中重金属污染已成为近年来UNDP/FAO/WHO全球食物污染监测计划中的重要项目,也是我国目前重点监测的项目。番茄酱作为新疆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新疆番茄的品质也被国际公认,其品质优于美国、意大利等主产国,是世界上适宜种植番茄的少数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三大番茄生产中心之一。产品受到欧盟、日本和北美等贸易国的欢迎。但番茄酱中含有比较多的砷、汞、铅、锡等重金属元素,重金属对人体又有一定的、有时甚至是严重的毒副作用,如果食品中残留有过量的重金属,则可能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建立番茄酱中重金属的检测手段,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同时,可以提高番茄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实验中选取了砷、汞、铅、锡四种主要元素作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文研究的目的:分别建立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食品中砷、汞、铅和锡以及同时测定砷和汞的方法,为建立番茄酱原子荧光光谱法检测标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硝酸-过氧化氢消解体系,采用微波消解方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方法。利用断续流动进样-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度计(AFS-9800)测定,优化单元素检测条件,在此基础上探索双元素联测的方法,充分发挥仪器性能、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分析成本。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应用AFS-9800原子荧光光度计、微波消解前处理系统,研究了样品前处理条件(HNO3-H2O2)消解体系,KBH4-NaOH反应体系的优化;仪器最佳检测条件的完善;讨论了酸介质、盐酸浓度、载气流速、原子化器高度、光电倍增管负高压、阴极灯电流等对于检测砷、汞、铅和锡检测的影响。通过试验记录的大量数据,建立联AFS检测砷、汞、铅、锡以及联合检测汞-砷的检测方法。结果:在优化条件下,砷0.0μg/L~10.0μg/L工作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98,检测限为0.0122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0.9%;汞0.0μg/L-10.0μg/L工作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99,检测限为0.0015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1.2%。铅0.0gg/L~10.0μg/L工作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97,检测限为0.0023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1.66%;锡0.0μg/L~100.0μg/L工作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97,检测限为0.0011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1.05%。在砷-汞联测的条件下,砷0.0μg/L~10.0μg/L工作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94,检测限为0.0029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0.38%;汞0.0μg/L~1.0μg/L工作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96,检出限为0.0075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0.25%。砷的加标回收率94.2%-102.7%,汞加标回收率为90.66%-101.49%,铅加标回收率在94.61%-100.11%,锡加标回收率在92.01%-99.08%,砷和汞同时检测时砷和汞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1.09%-100.43%,93.06%-101.21%。结论:采用上述方法测定了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圆白菜(GBW10014)和菠菜(GBW10015)中的砷、汞、铅和锡,测定值与国家标准推荐值吻合。表明此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等特点,应用在番茄酱中砷、汞、铅、锡检测及砷和汞的同时检测,获得满意结果。
岳晶念[10](2009)在《富硒大蒜含硒蛋白提取分离、初步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人体许多组织中的重要代谢,与人类的疾病,特别是与目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有着密切关系。大蒜(Allium Sativum L.)是民间公认的具有多重药用价值的食用植物和调味品,对硒具有很强的生物富集能力,能将吸收的无机硒的78.24%转化为有机硒。本论文选用湖北恩施州高硒地区自然栽培的富硒大蒜为原料,进行了以下主要研究:1.大蒜中硒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DAN分子荧光光谱法的消化条件、荧光物质生成条件及仪器条件进行了探讨和改进,经过优化后的方法,且方法灵敏度高且精确度好,其线性范围为0μg/mL~0.4μg/mL,相关系数为0.9999,相对标准偏差为3.92%,加标回收率91.8%~99.8%,检测下限为1.57ng/mL。2.富硒大蒜中含硒蛋白的提取分离对比分析了恩施富硒蒜粉和山东普通蒜粉的主要成分及矿物元素组成。结果表明,2种大蒜粉中蛋白质含量丰富,均达13.00%以上,仅次于总可溶性糖含量,其他成分差别不大,但恩施富硒蒜粉中硒的含量为9.844μg/g,远远高于山东普通蒜粉(0.6678μg/g),约为其硒含量的15倍。再一次证明了大蒜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富硒材料。根据蛋白质溶解性的不同,采用连续提取法,对富硒大蒜中的含硒蛋白进行了分级,并测定4种蛋白级分的蛋白质含量和硒含量。结果表明,水溶性蛋白是富硒大蒜中主要的含硒蛋白质,占总可溶性蛋白的62.24%,碱溶性蛋白次之,其次是盐溶性蛋白,醇溶性蛋白含量最低;硒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水溶性蛋白>碱溶性蛋白>盐溶性蛋白>醇溶性蛋白。水溶性蛋白的硒含量约为其他三种蛋白硒总含量的2倍。可以看出,硒主要富集在其水溶性蛋白部分。因此,本论文选定富硒大蒜水溶性硒蛋白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根据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佳蛋白提取工艺条件为:磁力搅拌提取,提取时间为4h、pH=7.0、料液比为1:35(w/v)、温度为4℃,提取2次。此条件下蛋白质最佳提取率为24.38%,蛋白中硒含量为22.52μg/g。并确定80%为沉淀水溶性含硒粗蛋白的硫酸铵最佳饱和度,蛋白质的沉淀率为89.32%。最后采用最佳提取条件制备富硒大蒜水溶性粗蛋白和普通大蒜水溶性粗蛋白,并对两者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氨基酸分析、等电点测定、SDS-PAGE变性电泳和Native-PAGE原位电泳分析以及FT-IR和DSC初步分析鉴定。3富硒大蒜水溶性含硒蛋白的初步纯化探讨了离子交换纤维素(DEAE-Cellulose52)结合分子筛层析(葡聚糖凝胶G-100)对富硒大蒜水溶性含硒蛋白的初步分离纯化效果,得到3个蛋白层析峰a,b,c,其中峰b蛋白质浓度和硒含量最高,且对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由SDS-PAGE电泳分析可知,峰a主要由相对分子质量为53.8kDa的蒜氨酸酶蛋白亚基组成,峰b由4条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31.0kDa~43.0kDa之间的蛋白亚基组成,峰c则有一条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0.0kDa蛋白亚基组成,并且3个蛋白峰均有较多的蛋白质解离成小分子肽链。4富硒大蒜含硒粗蛋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不同体外抗氧化体系研究了富硒大蒜和普通大蒜中4种不同溶解性的粗蛋白级分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大蒜各粗蛋白级分对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双氧水都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对DNA损伤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较好的对数剂量-效应关系。而对DPPH有机体自由基清除能力则表现一般。大蒜各粗蛋白级分的抗氧化活性从高到低的顺序为:水溶性蛋白>碱溶性蛋白>盐溶性蛋白>醇溶性蛋白。且富硒大蒜各粗蛋白级分抗氧化活性均高于普通大蒜对应各粗蛋白级分。同时富硒大蒜各粗蛋白级分对小鼠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DA)的生成有较好抑制作用。通过抗氧化活性与硒含量之间的相关分析,发现存在显着或者极其显着的正相关性。5富硒大蒜含硒蛋白稳定性与抗氧化活性的研究分别从温度、pH值、蔗糖、中性盐NaCl、金属离子以及变性剂脲等几个方面对富硒大蒜水溶性含硒蛋白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变化作了初步的研究,为深入研究富硒大蒜含硒蛋白更详细的结构信息及其功能活性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二、人头发中痕量硒的荧光测定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头发中痕量硒的荧光测定法(论文提纲范文)
(1)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人全血硒浓度的一致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仪器 |
1.1.2 试剂 |
1.1.3 全血样品来源 |
1.2 方法 |
1.2.1 样品制备 |
1.2.1. 1 原子荧光光谱法检测样品制备 |
1.2.1. 2 荧光分光光度法样品制备 |
1.2.2 标准溶液制备 |
1.2.2. 1 原子荧光光谱法标准溶液制备 |
1.2.2. 2 荧光分光光度法标准溶液制备 |
1.2.3 质控样品制备 |
1.2.4 试样测定 |
1.2.4. 1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 |
1.2.4. 2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方法学参数比较 |
2.2 检测结果分布情况 |
2.3 两种方法检测硒浓度的一致性评价 |
2.3.1 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
2.3.2 一致性评价 |
3 讨论 |
(2)富硒发芽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硒的研究进展 |
1.1.1 硒的种类 |
1.1.2 硒的生物特性 |
1.1.3 硒的吸收与代谢 |
1.1.4 硒产品 |
1.1.5 关于硒定量分析的方法 |
1.2 大蒜的概述 |
1.2.1 大蒜的种植和种类 |
1.2.2 大蒜的化学成分 |
1.2.3 大蒜素主要药理作用 |
1.2.4 富硒大蒜研究概况 |
1.3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产生、结构和生化特征 |
1.3.1 AGEs的产生机理 |
1.3.2 AGEs的结构 |
1.3.3 AGEs的生化特性 |
1.3.4 AGEs的致病机理 |
1.3.5 AGEs致病的相关研究 |
1.3.6 食品中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
1.4 论文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富硒发芽大蒜培养优化及营养物质变化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原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大蒜富硒发芽培养条件优化 |
2.3.2 样品的制备 |
2.3.3 富硒大蒜中硒含量的测定 |
2.3.4 富硒发芽大蒜中大蒜素含量的测定 |
2.3.5 富硒发芽大蒜中总酚含量的测定 |
2.3.6 富硒发芽大蒜中总黄酮的测定 |
2.3.7 富硒发芽大蒜中可溶性糖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富硒发芽大蒜培养优化结果 |
2.5.2 富硒发芽大蒜含硒量 |
2.5.3 富硒发芽大蒜中大蒜素含量 |
2.5.4 富硒发芽大蒜总酚含量 |
2.5.5 富硒发芽大蒜总黄酮含量 |
2.5.6 富硒发芽大蒜可溶性糖含量 |
2.6 小结 |
第3章 富硒发芽大蒜抗氧化活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原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富硒发芽大蒜SOD酶活的测定 |
3.3.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3.3.3 FRAP Fe2+还原能力测定 |
3.3.4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3.3.5 亚硝酸盐清除能力测定 |
3.3.6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SOD酶活结果 |
3.4.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 |
3.4.3 FRAP Fe2+还原能力测定结果 |
3.4.4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结果 |
3.4.5 亚硝酸盐清除能力测定结果 |
3.5 小结 |
第4章 富硒发芽大蒜对AGEs的抑制能力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材料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主要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富硒发芽大蒜对三种羰基化合物的抑制效果 |
4.3.2 大蒜素对三种羰基化合物的抑制效果 |
4.3.3 富硒发芽大蒜在模拟体系下对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抑制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富硒发芽大蒜对三种羰基化合物的抑制效果 |
4.4.2 大蒜素对三种羰基化合物的抑制效果 |
4.4.3 富硒发芽大蒜在模拟体系下对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抑制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聚合离子液体包裹的磁性材料在食药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磁性固相萃取 |
1.1.1 简介 |
1.1.2 磁性纳米粒子材料 |
1.2 磁性固相萃取在食品样品中的应用 |
1.2.1 金属及金属离子的测定 |
1.2.2 药物的测定 |
1.2.3 天然成分的测定 |
1.2.4 农药和除草剂的测定 |
1.2.5 食品中合成染料的测定 |
1.3 磁性固相萃取在生物样品中的应用 |
1.3.1 激素的测定 |
1.3.2 黄酮类天然化合物的测定 |
1.3.3 抗抑郁药物的测定 |
1.3.4 生物碱的测定 |
1.4 本论文立题的意义、目的和主要内容 |
2 高灵敏度荧光法测定药片,血浆和尿液中的阿呋唑嗪,多沙唑嗪,特拉唑嗪和哌唑嗪 |
2.1 引言 |
2.2 实验 |
2.2.1 仪器 |
2.2.2 化学物质和试剂 |
2.2.3 实验设计 |
2.2.4 片剂分析 |
2.2.5 加标血浆的分析 |
2.2.6 加标尿液的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样品溶液pH的影响 |
2.3.2 磁性材料的量 |
2.3.3 萃取时间 |
2.3.4 解析剂的类型,比例和体积 |
2.3.5 解析时间 |
2.3.6 氯化钠的加入 |
2.3.7 激发和发射光谱 |
2.4 方法验证 |
2.4.1 性能分析 |
2.4.2 药片分析 |
2.4.3 加标尿样和血浆的分析 |
2.5 结论 |
3 磁固相萃取结合荧光法测定人体血浆和尿液中的普萘洛尔和卡维地洛 |
3.1 引言 |
3.2 实验设计 |
3.2.1 仪器 |
3.2.2 化学品和试剂 |
3.2.3 实验过程 |
3.2.4 加标血浆的分析 |
3.2.5 加标尿液的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溶液pH的影响 |
3.3.2 吸附剂的量 |
3.3.3 萃取时间 |
3.3.4 解析剂的类型 |
3.3.5 解析剂的体积 |
3.3.6 解析时间 |
3.3.7 激发和发射光谱 |
3.4 方法验证 |
3.4.1 性能分析 |
3.4.2 加标尿样和血浆的分析 |
3.5 结论 |
4 磁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联用法测定火锅底料中的罂粟碱 |
4.1 引言 |
4.2 实验设计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2.2 实验过程 |
4.2.3 样品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溶液pH的影响 |
4.3.2 磁性材料的量 |
4.3.3 萃取时间 |
4.3.4 解析剂的种类和体积 |
4.3.5 解析时间 |
4.4 方法验证 |
4.4.1 性能分析 |
4.4.2 实际样分析 |
4.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土壤重金属元素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重金属元素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2.1 试样预处理方法 |
1.2.2 光度分析法 |
1.2.3 电化学法 |
1.2.4 色谱法 |
1.2.5 原子光谱法 |
1.2.6 X-射线荧光光谱法 |
1.2.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1.2.8 重金属形态分析 |
1.2.9 小结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汞量、砷量的测定-原子荧光光谱法 |
2.1 实验部分 |
2.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2 主要试剂 |
2.1.3 分析步骤 |
2.2 结果与讨论 |
2.3 结论 |
第三章 砷量、镉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3.1 实验部分 |
3.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2 主要试剂 |
3.1.3 分析步骤 |
3.2 结果与讨论 |
3.3 结论 |
第四章 铬量、镉量、铅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4.1 实验部分 |
4.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1.2 主要试剂 |
4.1.3 分析步骤 |
4.2 结果与讨论 |
4.3 结论 |
第五章 铬量、铅量的测定-X 射线荧光光谱法 |
5.1 实验部分 |
5.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1.2 分析步骤 |
5.2 结果与讨论 |
5.3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罗丹明6G荧光特性及其在荧光猝灭法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罗丹明类染料的荧光特性 |
2 罗丹明6G的荧光特性 |
3 罗丹明6G在荧光猝灭法中的应用 |
3. 1 罗丹明6G-共振能量转移荧光猝灭 |
3. 2 罗丹明6G-杂多酸离子缔合物荧光猝灭 |
3. 3 罗丹明6G-碘化钾离子缔合物荧光猝灭 |
4 结语 |
(7)矿区雨水径流中重金属元素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雨水径流污染研究 |
1.2.2 重金属污染研究 |
1.2.3 重金属元素检测方法研究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样品的采集 |
2.3 样品的预处理与测定 |
2.4 数据处理与计算 |
2.5 实验方法原理 |
2.5.1 阳极溶出伏安法原理 |
2.5.2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原理 |
2.5.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阳极溶出伏安法的检测研究 |
3.1 实验概述 |
3.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1.2 实验步骤 |
3.1.3 工作流程 |
3.2 电解液的选择研究 |
3.3 富集时间的影响研究 |
3.4 镀膜液浓度的选择研究 |
3.5 共存元素的干扰研究 |
3.6 精密度、准确度及加标回收率 |
3.7 仪器及实验参数的确定 |
3.8 测试过程中的问题研究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阳极溶出伏安法的应用研究 |
4.1 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矿区雨水径流中重金属的研究 |
4.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1.2 矿区雨水径流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 |
4.2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矿区雨水径流中重金属的研究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分析步骤 |
4.2.3 灯电流的选择 |
4.2.4 负高压的选择 |
4.2.5 硼氢化钾和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选择 |
4.2.6 载气流量与屏蔽气流量的选择 |
4.2.7 精密度、准确度与检出限 |
4.2.8 矿区雨水径流中砷和锑的测定结果 |
4.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矿区雨水径流中重金属的研究 |
4.3.1 试剂与仪器 |
4.3.2 分析步骤 |
4.3.3 标准工作曲线和线性范围 |
4.3.4 精密度 |
4.3.5 加标回收率 |
4.3.6 矿区雨水径流中镍锰镉铅的测定结果 |
4.4 测定结果的比对 |
4.5 测定结果的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8)微量元素对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关键词及定义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类型 |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3 研究内容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描述: |
3.2 研究对象微量元素含量比较 |
3.3 研究对象各指标箱式图 |
第四章 讨论 |
4.1 微量元素与特发性脊柱侧弯发病的关系 |
4.2 硒对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影响 |
4.3 硒对人体的影响 |
4.4 本研究的创新性 |
4.5 不足之处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信息表 |
附录2:正常人群信息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食品中微量元素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目录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
1.1.1 原子荧光光谱法原理 |
1.1.2 原子荧光的类型 |
1.1.3 原子荧光影响因素 |
1.2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基础 |
1.2.1 氢化物发生法概述 |
1.2.2 氢化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
1.2.4 氢化物发生方法及技术 |
1.2.5 氢化物发生中的干扰 |
1.3 砷、汞、铅和锡的分析方法进展 |
1.4 原子荧光分析技术在分析中的应用 |
1.4.1 原子荧光分析技术在地质、冶金和水检验中的应用 |
1.4.2 原子荧光分析技术在医药和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
1.4.3 原子荧光分析技术在化妆品检验中的应用 |
1.4.4 原子荧光分析技术在血、尿以及头发分析中的应用 |
1.4.5 原子荧光分析技术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5.1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番茄酱中砷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仪器 |
2.1.2 试剂 |
2.1.3 仪器工作条件 |
2.1.4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仪器条件的选择 |
2.2.2 反应体系的选择 |
2.3 分析方法的性能 |
2.3.1 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检出限与精密度实验 |
2.3.2 回收率试验 |
2.3.3 标准物质的测定 |
2.4 结论 |
第三章 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番茄酱中的汞 |
前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仪器 |
3.1.2 试剂 |
3.1.3 仪器工作条件 |
3.1.4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仪器条件的选择 |
3.2.2 反应体系的选择 |
3.3 分析方法的性能 |
3.3.1 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检出限和线性范围 |
3.3.2 方法验证 |
3.3.3 回收率试验 |
3.3.4 样品的分析结果及加标回收率 |
3.4 结论 |
第四章 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番茄酱中的铅 |
前言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仪器 |
4.1.2 试剂 |
4.1.3 仪器工作条件 |
4.1.4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仪器条件的选择 |
4.2.2 反应体系的选择 |
4.3 分析方法的性能 |
4.3.1 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检出限、精密度与回收率实验 |
4.3.2 方法验证 |
4.3.3 回收率试验 |
4.4 结论 |
第五章 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番茄酱中的锡 |
前言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仪器 |
5.1.2 试剂 |
5.1.3 仪器条件 |
5.1.4 实验方法 |
5.2 结果讨论 |
5.2.1 仪器条件的选择 |
5.2.2 反应体系的选择 |
5.3 分析方法的性能 |
5.3.1 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检出限、精密度与回收率实验 |
5.3.2 方法验证 |
5.3.3 回收率试验 |
5.4 小结 |
第六章 微波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联测番茄酱中砷和汞 |
前言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仪器 |
6.1.2 试剂 |
6.1.3 仪器工作条件 |
6.1.4 实验方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仪器条件的优化 |
6.2.2 反应体系的选择 |
6.3 分析方法的性能 |
6.3.1 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检出限与精密度实验 |
6.3.2 标准物质的测定 |
6.3.3 样品加标回收率 |
6.4 结论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10)富硒大蒜含硒蛋白提取分离、初步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微量元素硒的概况 |
1.1.1 硒的存在形式 |
1.1.2 硒的生物学功能 |
1.1.3 硒的缺乏及科学补硒的重要性 |
1.1.4 关于硒定量分析的方法 |
1.2 富硒大蒜的研究进展 |
1.2.1 富硒大蒜中硒的分布及含硒生物大分子的研究 |
1.2.2 富硒大蒜生物活性的研究 |
1.3 硒蛋白的研究进展 |
1.3.1 硒蛋白的分类 |
1.3.2 硒蛋白的提取分离、纯化与分析的研究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大蒜中硒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1.1.1 实验材料 |
1.1.2 试剂及标准溶液的配制 |
1.1.3 仪器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样品的消化及处理研究 |
1.2.2 荧光物质生成条件的研究 |
1.2.3 荧光分光光度仪测定条件的研究 |
1.2.4 线性范围及方法检出限 |
1.2.5 精密度试验 |
1.2.6 加标回收率试验 |
1.2.7 样品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样品消化条件的优化 |
2.1.1 消化温度的确定 |
2.1.2 消化时间的确定 |
2.2 荧光物质生成条件的确定 |
2.3 荧光分光光度仪仪器条件的优化 |
2.3.1 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的确定 |
2.3.2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狭缝宽度的确定 |
2.4 线性范围及方法检出限 |
2.5 精密度及加标回收率 |
2.6 样品的测定 |
3 讨论 |
第三章 富硒大蒜含硒蛋白的提取分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1.1.1 实验材料 |
1.1.2 试剂 |
1.1.3 仪器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大蒜粉主要成分分析 |
1.2.2 富硒大蒜蛋白质的分级 |
1.2.3 水溶性含硒蛋白提取工艺的优化 |
1.2.4 大蒜水溶性蛋白理化成分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蒜粉的主要成分及矿物元素分析 |
2.1.1 主要成分分析 |
2.1.2 矿物元素分析 |
2.2 富硒蒜粉蛋白质的分级及分析 |
2.3 水溶性含硒蛋白提取工艺的优化 |
2.3.1 提取溶剂的确定 |
2.3.2 单因素试验 |
2.3.3 正交试验确定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 |
2.3.4 硫酸铵沉淀水溶性蛋白最佳饱和度的确定 |
2.4 大蒜水溶性蛋白理化特性分析 |
2.4.1 化学成分分析 |
2.4.2 氨基酸组成分析 |
2.4.3 等电点的测定 |
2.4.4 蛋白质电泳分析 |
2.4.5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4.6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富硒大蒜水溶性含硒蛋白的分离纯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1.1.1 实验材料 |
1.1.2 试剂 |
1.1.3 仪器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富硒大蒜水溶性含硒粗蛋白的制备 |
1.2.2 DEAE-52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含硒蛋白 |
1.2.3 葡聚糖凝胶层析纯化含硒蛋白 |
1.2.4 SDS-PAGE电泳分析 |
1.2.5 蛋白峰蛋白含量和硒含量的测定 |
1.2.6 蛋白峰抗氧化活性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DEAE-52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含硒蛋白 |
2.1.1 溶液pH的选择 |
2.1.2 洗脱条件的确定 |
2.1.3 DEAE-52纤维素纯化含硒蛋白 |
2.2 葡聚糖凝胶纯化含硒蛋白 |
2.2.1 Sephadex G-100纯化含硒蛋白 |
2.2.2 DEAE-52结合葡聚糖凝胶纯化含硒蛋白 |
2.3 SDS-PAGE电泳分析 |
2.4 不同蛋白层析峰中蛋白质含量及硒含量测定 |
2.5 蛋白层析峰抗氧化活性测定 |
3 讨论 |
第五章 富硒大蒜含硒蛋白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1.1.1 实验材料 |
1.1.2 试剂 |
1.1.3 仪器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各蛋白级分的制备及样品溶液的配制 |
1.2.2 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1.2.3 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 |
1.2.4 对双氧水的清除作用 |
1.2.5 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
1.2.6 化学发光体系数据处理 |
1.2.7 对DPPH的清除作用 |
1.2.8 对小鼠肝匀浆丙二醛(MDA)生成的影响 |
1.2.9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蛋白级分中蛋白质浓度和硒含量比较 |
2.2 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2.3 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 |
2.4 对双氧水的清除作用 |
2.5 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
2.6 对DPPH的清除作用 |
2.7 对小鼠肝匀浆丙二醛(MDA)生成量的影响 |
2.8 富硒大蒜含硒粗蛋白抗氧化活性与其硒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第六章 富硒大蒜含硒蛋白稳定性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1.1.1 实验材料 |
1.1.2 试剂 |
1.1.3 仪器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富硒大蒜水溶性含硒蛋白稳定性的研究 |
1.2.2 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
1.2.3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温度对富硒大蒜水溶性含硒蛋白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2.2 pH值对富硒大蒜水溶性含硒蛋白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2.3 中性盐对富硒大蒜水溶性含硒蛋白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2.4 蔗糖对富硒大蒜水溶性含硒蛋白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2.5 金属离子对富硒大蒜水溶性含硒蛋白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影响 |
2.6 变性剂脲对富硒大蒜水溶性含硒蛋白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影响 |
3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人头发中痕量硒的荧光测定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人全血硒浓度的一致性评价[J]. 卢佳希,李卫东,刘小兵,毛德倩,吴景欢,杨丽琛. 职业与健康, 2021(10)
- [2]富硒发芽活性研究[D]. 李桀骜. 湖北工业大学, 2017(01)
- [3]聚合离子液体包裹的磁性材料在食药检测中的应用[D]. 郭小桢.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3)
- [4]克山病病因研究进展[J]. 周慧慧,王铜.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5(06)
- [5]土壤重金属元素分析方法研究[D]. 赵朔. 吉林大学, 2014(03)
- [6]罗丹明6G荧光特性及其在荧光猝灭法中的应用[J]. 张瑞华,崔建升,孟素英. 河北工业科技, 2014(03)
- [7]矿区雨水径流中重金属元素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 印得澈. 湖南科技大学, 2013(03)
- [8]微量元素对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影响[D]. 马俊红. 山西医科大学, 2013(S1)
- [9]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食品中微量元素的分析研究[D]. 代立勤. 石河子大学, 2010(02)
- [10]富硒大蒜含硒蛋白提取分离、初步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 岳晶念.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