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高科技中小企业对提高国家技术创新的水平,推动经济的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国内外很多现成的例子都证明了集群是高科技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模式,本文力图通过“我国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生成机制”来研究如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构建我国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本文在对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进行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对高科技中小企业宏观生成机制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社会信用体系五个方面进行了构建及综合模糊评价,尤其对社会信用体系进行了重点研究和阐述;从价值链、市场需求、信用机制、自组织能力、资源禀赋、学习能力以及集群文化机制几方面对中观生成机制进行了构建,并提出了运用灰色定权聚类从中观层面对集群企业进行选择的方法;从技术创新、企业家和知识型人才三方面研究了微观生成机制,并构建了微观生成机制模型,分析了三个因素的内部逻辑关系。最后对中关村科技园的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生成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我国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生成机制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并力图分析每个层面之间及每个层面不同因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了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生成机制。这是首次从三个层面对集群生成机制进行研究,体现了系统分析的思想。特别是对理论界很少关注的中观生成机制的研究,将为此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经验。第二,构建了高科技中小企业的PETSC宏观生成机制,重点研究了社会信用体系这个以前在宏观层面被忽视的领域,并对我国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的宏观生成机制进行了综合模糊评价。第三,在构建高科技中小企业中观生成机制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定权聚类等方法对其中观生成机制进行评价,识别可能生成集群的企业,以便于进行重点培育。第四,构建了高科技中小企业微观生成机制模型,分析了技术创新、企业家和知识型员工对集群生成的逻辑关系和作用机理。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2.1 国外研究综述1.2.2 国内研究综述1.3 研究框架及思路1.3.1 研究框架1.3.2 研究思路1.4 主要研究方法1.5 主要创新点第二章 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的相关理论与方法2.1 高科技中小企业的界定2.1.1 中小企业的界定2.1.2 高科技及高科技中小企业的界定2.2 企业集群的界定及分类2.2.1 集群的研究和界定2.2.2 集群的分类2.3 国内外典型的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2.4 企业集群生成的研究方法2.5 生成机制2.6 本章小结第三章 宏观生成机制的综合模糊评价3.1 集群宏观生成机制及其综合模糊评价研究综述3.2 宏观生成机制的构成要素3.3 宏观生成机制的构建3.3.1 政治法律环境的构建3.3.2 经济环境的构建3.3.3 科技环境的构建3.3.4 社会环境的构建3.3.5 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3.4 宏观生成机制的综合模糊评价3.4.1 构建二级评价指标体系3.4.2 设定因素集和评语集3.4.3 综合模糊评价3.5 本章小结第四章 中观生成机制的灰色定权聚类分析4.1 问题的提出4.2 灰色定权聚类模型4.3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赋值4.3.1 指标体系的构建4.3.2 指标值的确定4.4 指标的解释4.4.1 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价值链4.4.2 柔性化的市场需求4.4.3 基于博弈论的集群信用机制4.4.4 集群的自组织能力4.4.5 资源禀赋4.4.6 集群学习的多 Agent 模型和自组织网络4.4.7 集群文化4.5 应用举例4.6 本章小结第五章 微观生成机制5.1 集群微观生成机制的提出5.2 技术创新是集群的动力5.2.1 技术创新能力5.2.2 技术创新网络5.2.3 技术创新扩散吸收5.3 企业家是集群生成的推动者5.3.1 企业家与集群的生成过程5.3.2 企业家精神5.3.3 企业家网络5.3.4 企业家心智模式5.3.5 企业家培养5.4 知识型员工是集群生成的基础5.4.1 知识型员工的重要作用5.4.2 知识型员工聚集的影响因素5.5 本章小结第六章 实证研究:中关村科技园6.1 中关村科技园6.2 宏观生成机制6.2.1 政治法律环境6.2.2 经济环境6.2.3 科技环境6.2.4 社会环境6.2.5 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6.3 中观生成机制6.3.1 价值链6.3.2 柔性市场需求6.3.3 中关村的集群文化6.4 微观生成机制6.4.1 创新机制6.4.2 知识型员工6.4.3 企业家6.5 中关村指数的灰色关联分析6.6 本章小结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7.1 结论7.2 后续研究展望参考文献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高科技中小企业论文; 集群生成机制论文; 综合模糊评价论文; 灰色定权聚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