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研究针对黄河流域旱作农田地表裸露,土壤疏松、水土流失严重及水分利用效率率低等问题,通过3年的田间试验和农户调研,把传统分析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系统分析了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物理、化学、微生物性状及作物产量和效益的变化。研究结果如下:1.保护性耕作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质调节土壤温度:白天15:00之前,均以常规耕作地温高于保护性耕作,高0.5~1.7℃,15:00之后至次日清晨,则保护性耕作地温高于常规耕作,高1.0~2.1℃。随着土层的加深,不同耕作方式地温差异缩小;晴天各处理间温差大,阴天温差不明显。增加土壤含水量:在全生育期,保护性耕作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常规耕作地,留低茬覆盖、留高茬覆盖、留低茬、留高茬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比常规耕作增加14.99%、5.90%、2.45%和2.89%。显著增加土壤微团聚体数量:留低茬、留低茬覆盖、留高茬覆盖、留高茬耕层土壤的微团聚体(<0.01mm)数量分别较常规耕作增加了82.2%、44.9%,55.2%和42.3%。而大团聚体(>2mm)数量明显减少,分别较常规耕作减少了157.8%、121.9%、412.6%、117.6%。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容重影响较大,对深层土壤容重影响较小。留高茬、留低茬、留高茬覆盖、留低茬覆盖耕层土壤容重较常规耕作分别增加了35.3%、31.1%、27.7%、35.5%;随着土层加深,保护性耕作土壤容重变小,常规耕作土壤容重变大。2.保护性耕作增加土壤养分含量。0~20土层有机质、全N、全P、全K、速效P、速效K、碱解N等养分含量均显著增加,分别较常规耕作增加10.4%~24.1%、17.5%~46.0%、7.1%~33.3%、6.1%~13.2%、18.5%~6.3%、15.1%~35%、1.6%~9.5%,大部分含量增加顺序均为:留低茬覆盖>留高茬覆盖>留低茬>留高茬>常规耕作。3.保护性耕作影响微生物类群数量、组成和比例,增加了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三大菌数量和纤维素分解菌、固氮菌等生理种群的数量。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纤维素分解菌和固氮菌分别较常规耕作提高了43.8%~113.9%、364.2%~606.5%、45.3%~99.4%、18.8%~87.5%、84.8%~110.3%。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细菌数量占微生物总数的77.95%,常规耕作的细菌数量占微生物总数的49.73%,2种耕作方式的放线菌、真菌、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比例也各异。土壤细菌与土壤有机质、全N、全K、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真菌与全N、全K速效K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固氮菌与全N、全P、全K、速效K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纤维素分解菌与全P、全K、碱解氮和速效磷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土壤放线菌数量与土壤养分含量相关不显著。4.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了土壤酶的活性,与常规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土壤的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73%~86.4%、12.0%~25.5%、18.8%~85.7%与29.9%~47.9%。土壤脲酶与全N、碱解N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与全N、全P、碱解N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蔗糖酶与有机质、全N、碱解N、速效K显著正相关。5.保护性耕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C、N、P含量,保护性耕作方式的玉米土壤微生物量C、N、P分别较常规耕作提高了18.1%~44.2%、41.4%~444.5%、16%~26.8%,燕麦分别提高了23.9%~36.7%、38.1%~379.3%、38.1%~379.3%。随着作物生育进程推进,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递减、微生物量磷含量递增,微生物量氮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土壤微生物量C、N、P与玉米产量均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与燕麦产量之间相关不显著。6.通过DGGE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及均匀度因耕作方式和作物不同而异,玉米的土壤多样性指数以留高茬覆盖为最高,留高茬、留低茬次之,常规耕作与留低茬较小;而燕麦以常规耕作的土壤多样性指数最高,留高茬覆盖次之,留高茬、留低茬覆盖和留低茬较小;但两种作物均以留高茬覆盖对于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影响最大。7.随着保护性耕作年限加长,作物单产呈增加趋势,在第1年保护性耕作单产较常规耕作低9.6%,第2年保护性耕作单产比常规耕作低3.8%,第3年保护性耕作单产比常规耕作高6.6%。留高茬和留高茬覆盖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较常规耕作分别减少32.2%~72.3%、38.4%~75.6%。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中脲酶、蔗糖酶活性、全氮含量对玉米产量形成贡献率最大,有机质、全磷、有效磷、过氧化氢酶次之。保护性耕作较常规耕作纯收入增加1516元/hm2,增幅为13.0%。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引言1.1 保护性耕作是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旱作农田节水抗旱能力的重要措施1.2 保护性耕作是抑制农田风蚀沙化、防御沙尘暴的重要途径2 国内外研究进展2.1 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和内容2.1.1 保护性耕作的概念2.1.2 保护性耕作的主要内容2.2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2.2.1 保护性耕作的提出与发展2.2.2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3 研究内容与方法3.1 研究区概况3.1.1 内蒙古黄河流域概况3.1.2 清水河县概况3.2 研究内容3.3 研究方法3.3.1 试验设计3.3.2 测定指标及方法4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4.1 土壤温度4.1.1 不同耕作方式地温的季节变化4.1.2 不同耕作方式地温日变化4.2 土壤水分4.2.1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含水量变化4.2.2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含水量的剖面变化4.3 土壤容重4.3.1 播种期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容重的剖面变化4.3.2 收获期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容重的剖面变化4.4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微团聚体组成的变化5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化学性状影响5.1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有机质变化5.1.1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剖面变化5.1.2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有机质年际变化5.2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全氮含量变化5.2.1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全氮含量剖面变化5.2.2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全氮含量的年际变化5.3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全磷含量的变化5.3.1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全磷含量的剖面变化5.3.2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全磷含量的年际变化5.4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全钾含量的变化5.4.1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全钾含量的剖面变化5.4.2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全钾含量的年际变化5.5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变化5.5.1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剖面变化5.5.2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碱解氮含量年际变化5.6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变化5.6.1 不同耕作方式速效磷含量的剖面变化5.6.2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速效磷含量年际变化5.7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5.7.1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速效钾含量剖面变化5.7.2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速效钾含量年际变化5.8 小结6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系的影响6.1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6.1.1 土壤细菌数量变化6.1.2 土壤真菌数量变化6.1.3 土壤放线菌数量变化6.1.4 土壤纤维素分解菌数量的变化6.1.5 土壤固氮菌数量变化6.2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6.3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分析6.4 小结7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酶活性影响7.1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7.1.1 不同生育时期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7.1.2 不同作物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7.2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脲酶活性变化7.2.1 不同生育时期土壤脲酶活性变化7.2.2 不同作物土壤脲酶活性变化7.3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蔗糖酶活性变化7.3.1 不同生育时期土壤蔗糖酶活性变化7.3.2 不同作物土壤蔗糖酶活性变化7.4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7.4.1 不同生育时期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7.4.2 不同作物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7.5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相关分析7.6 小结8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8.1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微生物量碳变化8.1.1 玉米土壤微生物量碳变化8.1.2 燕麦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8.2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8.2.1 玉米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8.2.2 燕麦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8.3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微生物量磷变化8.3.1 玉米土壤微生物量磷变化8.3.2 燕麦土壤微生物量磷变化8.4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燕麦土壤微生物商影响8.5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关系8.5.1 玉米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关系8.5.2 燕麦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与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关系8.6 作物产量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关系8.6.1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与玉米产量的关系8.6.2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与燕麦产量的关系8.7 结论9 保护性耕作方式土壤微生物基因多样性的DGGE 分子指纹分析9.1 土壤样品DNA 的提取质量9.2 总 DNA 中 16S rDNA 片断的扩增9.3 不同耕作方式玉米、燕麦土壤总DNA 的DGGE 指纹图谱分析9.4 不同耕作方式玉米、燕麦土壤DNA 序列的多样性指数分析9.5 小结10 不同耕作措施对作物产量和效益影响10.1 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10.1.1 对玉米株高影响10.1.2 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干物质积累10.2 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影响10.2.1 对作物产量的影响10.2.2 玉米产量与肥力因子的关系10.3 不同耕作方式的经济效益10.4 不同耕作方式的生态效益11 结论与讨论11.1 讨论11.1.1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容重的影响11.1.2 保护性耕作与农田土壤肥力关系11.1.3 深入研究土壤微生物性状对探讨保护性耕作增产机理具有重要意义11.1.4 保护性耕作下作物产量的变化11.1.5 内蒙古黄河流域旱作农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推广探讨11.1.6 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11.2 结论致谢参考文献作者简介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旱作农田论文; 保护性耕作论文; 土壤物理性论文; 土壤化学性论文; 土壤生物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