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史上,《小说月报》具有十分突出的典型意义。它发行时间之长,刊登内容之丰富都凌驾于同类刊物之上,更吸引学术界关注的是它在1921-1922年革新期前后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刊物风格。由恽铁樵和王蕴章主编的革新期之前的《小说月报》被学术界看做迎合以市民阶层娱乐消遣目的的、文人雅士聊以自娱的文学期刊。但当沈雁冰升任主编后,《小说月报》面目一新,被世人认为是“五四”新文学革新的急先锋和高雅文化的重镇。由此可见,要想真正认定一份刊物的价值或者说它是否办得成功,编辑才是决定一份刊物面貌的主要因素,只有研究编辑的理念,才是理解期刊意义价值最直接、最有益的通途。对于革新期《小说月报》的研究,前辈学者已经研究出了大量真知灼见。作者将在借鉴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一个新的视角——在“副文本”理论,尤其是在法国文艺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跨文本性”理论和“副文本性”理论的有关论述为指导进行研究。热拉尔·热奈特的研究从跨文本性的视角出发,为“副文本”理论确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内涵。“副文本”理论不但为我们探索正式文本与非正式文本之间关系,增添了新的途径,也是为更进一步了解正式文本的意义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小说月报》几类副文本的分析,审视沈雁冰本人文艺观对《小说月报》的影响。对“社评”栏目的研究,梳理了《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代机关刊物”的始末,指出这一合作是一种双向选择的机构,《小说月报》并未完全处于“文学研究会”的指导之下,仍然有其自主的独立立场。“通信”栏目是沈雁冰出于对国内文艺批评界沉寂的不满而设立的,但是由于他启蒙立场的影响,他与读者的通信中缺乏对等的身份,在与文学观不同读者的通信中,反而构成了话语霸权。《小说月报》革新期的插图完全取自西方名家名作,与之前的传统文化气质截然不同。插图选取标准的变化与沈雁冰文学观中注重写实、政治立场一脉相承。最后,举例说明沈雁冰在“最后一页”中运用软广告的宣传手法,证明他在商业期刊主编和新文学启蒙者两重身份间的游移,以及最终和商务印书馆产生的利益冲突。本文通过以上多角度再现了《小说月报》革新期的历史真貌,对革新期《小说月报》做出不同以往的、独特的阐释。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中国文化市场受到文化霸权和商业利益双重考验的现实下,沈雁冰改革的成功和缺憾,也许会给中国文化界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使命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引言一、史实梳理为主的革新期《小说月报》研究二、文学思潮视野内的《小说月报》研究三、革新期《小说月报》的本体研究四、“现代”视角下重新审视革新期《小说月报》第1章 回到历史现场——以副文本为中介看1921-1922《小说月报》革新1.1 副文本性——“没有答案的种种问题之矿井”1.1.1 文本理论与“副文本性”1.1.2 副文本研究与期刊研究1.2 革新期《小说月报》副文本研究意义1.2.1 1910-1921《小说月报》的基本概貌1.2.2 1921-1922《小说月报》改革背景与研究迷雾第2章 一体二身——从“社评”解读革新期《小说月报》与文学研究会的关系2.1 《小说月报》介入在文学研究会与鸳鸯蝴蝶派论战中的背景2.1.1 《小说月报》与文学研究会结缘2.1.2 《小说月报》介入文学研究会与鸳鸯蝴蝶派论战缘由2.2 从“社评”看《小说月报》同文学研究会话语的合流2.2.1 “社评”看《小说月报》与文学研究会话语的合流2.2.2 从副文本“社评”看《小说月报》在论战中的得失第3章 倾斜的天平——革新期《小说月报》“通信”栏的话语霸权3.1 从“改革宣言”到“通信”——对话式的批评3.1.1 “从改革宣言”看茅盾的文艺批评目的3.1.2 “通信”栏的设置与特色3.2 革新期《小说月报》“通信”双方的不对等性3.2.1 “通信”的几个热点问题3.2.2 沈雁冰的功利主义文学观和“理想读者”假设第4章 商业与艺术的博弈——解读插图、“最后一页”4.1 《小说月报》插图举例——光与影之间的现代品格4.1.1 革新之前的《小说月报》装帧风格概述4.1.2 画与文的映射——插图的意义探求4.2 广而告之与秘而不宣——革新期《小说月报》中的软广告举例4.2.1 “最后一页”副文本的软广告举例4.2.2 从“最后一页”等副文本看沈雁冰与商务印书馆的矛盾第5章 现代性的两个声音——《小说月报》的成功改革与沈雁冰个人的事业困境5.1 沈雁冰的现代文学启蒙理想5.1.1 沈雁冰的现代性认知5.1.2 沈雁冰编辑理想中现代文学理想的表征5.2 沈雁冰的改革困境探因5.2.1 沈雁冰的改革困境5.2.2 沈雁冰编辑思想缺失探因结语参考文献致谢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小说月报革新期论文; 副文本论文; 沈雁冰论文; 编辑思想论文;
《小说月报》革新期(1921-1922)副文本研究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