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试图从“双性同体”的视角解读莫里森早期的三部小说,即:《秀拉》、《所罗门之歌》和《柏油孩子》。通过此种解读,作者旨在阐明莫里森在其三部小说中体现了对“双性和谐”人格模式的追求。在本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作者按照“单性缺失态”、“双性同体雏形非调和态”以及“双性和谐态”的三态流变模式分别从三部作品中选取人物角色进行论证阐明。通过对三态的论述,从不同侧面阐释了莫氏作品中所蕴含的“双性同体”、“双性和谐”思想,进而得出“双性和谐”式的人格模式是莫里森小说世界,以至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人格模式。本论文共包括六个部分,即:引言、四个章节以及结论。在引言部分中,作者对莫里森生平及其作品作以简要概述。此外,对相关本论文研究的三部作品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同时,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还扼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切入点、目的及意义。在论文的第二部分,即论文的第一章中,作者对论文相关的基本理论、观点,尤其是对“性别角色”及“双性同体”观念进行整理、阐述,旨在为接下来的文本分析提供较好的理论支撑。在论文的第三部分,即论文的第二章中,作者将《所罗门之歌》中的梅肯·戴德以及《柏油孩子》中的杰丁归于单性缺失态的典型代表。一方面,梅肯和杰丁涵盖了男性人物和女性人物两个大类。另一方面,他们代表着两种极端:梅肯极力地奉行父权社会对男性角色的附码,成为了男性沙文主义的活化石;而杰丁则以毅然决然的摆脱、淡忘女性传统品质来成就塑造自我。最终,两者都深切体味到了他们单性生活的缺失与遗憾。然而,恰是他们单性生活的缺失与遗憾从反方面有力的印证了“双性和谐”人格追求的深刻意义所在。在论文的第四部分,即论文的第三章中,作者提出莫里森在她的第二部小说《秀拉》中对秀拉和奈尔两位女主人公进行了“双性同体”式的性格刻画。然而,尽管两位女主人公都具有“双性同体”的特质,但“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在她们身上并未显现和谐共存、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她们仍处于“双性同体”的雏形状态,并为此在她们各自的生活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由此表明,雏形态的“双性同体”并非人格模式的理想追求;驶向理想态的“双性同体”仍需迈出关键性的一步。在论文的第五部分,即论文的第四章中,作者阐述论证了《所罗门之歌》中的派拉特是莫里森小说世界中塑造的“双性和谐”式人物的理想代表。在她的身上,双性气质得到了和谐共生。她既秉承了美好的女性特质,又兼具有理想的男性特质。此外,作者在这部分对“双性同体”、“双性和谐”在文学范畴以及社会视阈下的意义进行了简要阐释。在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即论文的结论部分中,作者对三态做以总结概述,继而重申了本文论点:“双性和谐”式的人格模式是莫里森小说中人物性格的理想发展模式;在莫里森看来,非此即彼的性别逻辑模式并非健康、健全的人格发展模式,只有既此又彼的“双性同体”、“双性和谐”的性别逻辑模式才是将人们从“性别固见”中解放出来,进而发展成为健康、健全的人的方式、方法之所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母爱与成长:莫里森《恩惠》主题解析[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2].莫里森《慈悲》中的乐园叙事[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06)
- [3].莫里森三部曲中非裔美国人历史重构——疏离、记忆与叙述[J]. 名作欣赏 2016(36)
- [4].回归的出逃——评莫里森的新作《家》[J]. 外国文学动态 2012(06)
- [5].白人话语权的丧失与黑人话语权的重建——从《宠儿》看莫里森对传统话语权主体的颠覆[J]. 文教资料 2016(31)
- [6].简析莫里森的《爱》的恶作剧小说图式特征[J]. 赤子(下旬) 2016(04)
- [7].莫里森《家》中的“鬼魂”形象[J].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7(01)
- [8].伦理错位和心灵的孤独:探索秀拉的悲剧命运[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23)
- [9].创伤理论视角下的莫里森作品研究[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29)
- [10].“天堂”里没有独来独往[J]. 北方文学 2017(24)
- [11].莫里森的政治意图——创伤理论视角下的《宠儿》[J]. 巢湖学院学报 2020(02)
- [12].困境与抵抗——莫里森《家》中的生命政治表征[J]. 国外文学 2020(03)
- [13].身体、空间、重构——解读莫里森新作《孩子的愤怒》[J]. 陇东学院学报 2019(04)
- [14].国外莫里森作品研究综述(2010-2016)[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05)
- [15].莫里森小说中“家园”意象的嬗变[J]. 外国语文研究 2016(06)
- [16].莫里森创作中女性人物的变迁和女性主义的演变窥探[J]. 青年文学家 2019(29)
- [17].解读莫里森小说语言的种族属性[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21)
- [18].魔幻与现实交织的世界——解读莫里森的《宠儿》[J]. 芒种 2014(06)
- [19].莫里森作品中现代性文化身份构建[J]. 长城 2014(10)
- [20].莫里森黑人女性文学特质及其主体建构[J]. 求索 2013(09)
- [21].走近约翰·莫里森[J]. 科学健身(健美先生) 2010(10)
- [22].近十年中国内莫里森研究综述[J]. 科技信息 2012(23)
- [23].门旁凋谢的恶之花——关于莫里森的笔记[J]. 音乐生活 2010(04)
- [24].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莫里森研究综述[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06)
- [25].澳大利亚正式进入“莫里森时代”[J]. 世界知识 2019(12)
- [26].论莫里森小说《家》中的异质空间[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01)
- [27].莫里森小说中颜色的作用研究[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7(02)
- [28].论宣叙调在莫里森小说《宣叙》中的作用[J]. 学术交流 2017(06)
- [29].澳大利亚“逼宫剧”:莫里森爆冷上位[J]. 时代邮刊 2018(22)
- [30].对莫里森小说《爱》的再思考[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