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和谐人格的追求 ——对莫里森三部小说“双性同体”式的解读

完美和谐人格的追求 ——对莫里森三部小说“双性同体”式的解读

论文摘要

本文试图从“双性同体”的视角解读莫里森早期的三部小说,即:《秀拉》、《所罗门之歌》和《柏油孩子》。通过此种解读,作者旨在阐明莫里森在其三部小说中体现了对“双性和谐”人格模式的追求。在本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作者按照“单性缺失态”、“双性同体雏形非调和态”以及“双性和谐态”的三态流变模式分别从三部作品中选取人物角色进行论证阐明。通过对三态的论述,从不同侧面阐释了莫氏作品中所蕴含的“双性同体”、“双性和谐”思想,进而得出“双性和谐”式的人格模式是莫里森小说世界,以至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人格模式。本论文共包括六个部分,即:引言、四个章节以及结论。在引言部分中,作者对莫里森生平及其作品作以简要概述。此外,对相关本论文研究的三部作品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同时,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还扼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切入点、目的及意义。在论文的第二部分,即论文的第一章中,作者对论文相关的基本理论、观点,尤其是对“性别角色”及“双性同体”观念进行整理、阐述,旨在为接下来的文本分析提供较好的理论支撑。在论文的第三部分,即论文的第二章中,作者将《所罗门之歌》中的梅肯·戴德以及《柏油孩子》中的杰丁归于单性缺失态的典型代表。一方面,梅肯和杰丁涵盖了男性人物和女性人物两个大类。另一方面,他们代表着两种极端:梅肯极力地奉行父权社会对男性角色的附码,成为了男性沙文主义的活化石;而杰丁则以毅然决然的摆脱、淡忘女性传统品质来成就塑造自我。最终,两者都深切体味到了他们单性生活的缺失与遗憾。然而,恰是他们单性生活的缺失与遗憾从反方面有力的印证了“双性和谐”人格追求的深刻意义所在。在论文的第四部分,即论文的第三章中,作者提出莫里森在她的第二部小说《秀拉》中对秀拉和奈尔两位女主人公进行了“双性同体”式的性格刻画。然而,尽管两位女主人公都具有“双性同体”的特质,但“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在她们身上并未显现和谐共存、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她们仍处于“双性同体”的雏形状态,并为此在她们各自的生活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由此表明,雏形态的“双性同体”并非人格模式的理想追求;驶向理想态的“双性同体”仍需迈出关键性的一步。在论文的第五部分,即论文的第四章中,作者阐述论证了《所罗门之歌》中的派拉特是莫里森小说世界中塑造的“双性和谐”式人物的理想代表。在她的身上,双性气质得到了和谐共生。她既秉承了美好的女性特质,又兼具有理想的男性特质。此外,作者在这部分对“双性同体”、“双性和谐”在文学范畴以及社会视阈下的意义进行了简要阐释。在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即论文的结论部分中,作者对三态做以总结概述,继而重申了本文论点:“双性和谐”式的人格模式是莫里森小说中人物性格的理想发展模式;在莫里森看来,非此即彼的性别逻辑模式并非健康、健全的人格发展模式,只有既此又彼的“双性同体”、“双性和谐”的性别逻辑模式才是将人们从“性别固见”中解放出来,进而发展成为健康、健全的人的方式、方法之所在。

论文目录

  • 中文部分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莫里森生平及其作品
  • 2.相关论文研究的三部作品的文献综述
  • 3.论文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第一章 论文研究相关的概念及理论
  • 1.1 性别规则
  • 1.1.1 区分"sex"与"gender"
  • 1.1.2 "性别角色"与"性别固见"
  • 1.2 "双性同体"观
  • 1.2.1 普通意义下的"双性同体"观
  • 1.2.2 文学中的"双性同体"观及伍尔夫"双性同体"观在文学中的里程碑意义
  • 1.2.3 女性主义批评视阈下的"双性同体"观
  • 第二章 单性缺失态
  • 2.1 梅肯,困溺在父权性别角色的牢笼中
  • 2.2 杰丁,迷失在性别的迷宫中
  • 2.3 单性缺失态下的困惑
  • 第三章 "双性同体"雏形非调和态
  • 3.1 "双性同体"式的秀拉
  • 3.1.1 被标签为"假小子"的极具"男性气质"的秀拉
  • 3.1.2 秀拉身上所衍射出的微弱女性之光
  • 3.2 "双性同体"式的奈尔
  • 3.2.1 奈尔,尽职的母亲、顺从的妻子
  • 3.2.2 少女时期,奈尔"假小子"式的性别选
  • 3.3 "双性同体"雏形非调和态下隐匿的缺陷
  • 第四章 双性和谐态
  • 4.1 派拉特,双性和谐态最恰切的代表
  • 4.1.2 派拉特所体现的优秀男性气质
  • 4.1.2 派拉特所代表的美好女性气质
  • 4.2 "双性同体"的意义
  • 结论
  • 注释
  • 参考书目
  • 附录Ⅰ
  • 英文部分
  •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Introduction
  • 1.Toni Morrison's Life and Works
  • 2.Literature Review on Morrison's Three Novels concerning Present study
  • 3.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Present Thesis
  • Chapter One Theories & Concepts Concerning Present Thesis
  • 1.1 Gender Codes
  • 1.1.1 Defining Sex and Gender
  • 1.1.2 Gender Roles and Gender-Role Stereotypes
  • 1.2 Androgyny
  • 1.2.1 Androgyny in the Common Sense
  • 1.2.2 Androgyny in Literature with That of Woolf's as a Milestone
  • 1.2.3 Androgyny in the Feminist Critical Context
  • Chapter Two The State of Incomplete One Psycho-Sex
  • 2.1 Macon,Confined in the Prison of Patriarchal Gender Codes
  • 2.2 Jadine,Lost in the Labyrinth of Gender
  • 2.3 Bafflement in the State of Incomplete One Psycho-Sex
  • Chapter Three The Embryonic State of Androgyny
  • 3.1 Androgynous Sula
  • 3.1.1 Masculine Sula,Labeled as Tomboy
  • 3.1.2 Subtle Feminine Radiance in Sula
  • 3.2 Androgynous Nel
  • 3.2.1 Nel,a Devoted Mother and Submissive Wife
  • 3.2.2 Tomboyish Choice in Nel's Girlhood
  • 3.3 Blemish Latent in the Embryonic State of Androgyny
  • Chapter Four The Ideal State of Androgyny
  • 4.1 Pilate,an Apt Exemplification of Harmonious State of Androgyny
  • 4.1.2 Masculine Virtues Exhibited by Pilate
  • 4.1.2 Feminine Merits Embodied by Pilate
  • 4.2 Significance of Androgyny
  • Conclusion
  • Note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母爱与成长:莫里森《恩惠》主题解析[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2].莫里森《慈悲》中的乐园叙事[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06)
    • [3].莫里森三部曲中非裔美国人历史重构——疏离、记忆与叙述[J]. 名作欣赏 2016(36)
    • [4].回归的出逃——评莫里森的新作《家》[J]. 外国文学动态 2012(06)
    • [5].白人话语权的丧失与黑人话语权的重建——从《宠儿》看莫里森对传统话语权主体的颠覆[J]. 文教资料 2016(31)
    • [6].简析莫里森的《爱》的恶作剧小说图式特征[J]. 赤子(下旬) 2016(04)
    • [7].莫里森《家》中的“鬼魂”形象[J].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7(01)
    • [8].伦理错位和心灵的孤独:探索秀拉的悲剧命运[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23)
    • [9].创伤理论视角下的莫里森作品研究[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29)
    • [10].“天堂”里没有独来独往[J]. 北方文学 2017(24)
    • [11].莫里森的政治意图——创伤理论视角下的《宠儿》[J]. 巢湖学院学报 2020(02)
    • [12].困境与抵抗——莫里森《家》中的生命政治表征[J]. 国外文学 2020(03)
    • [13].身体、空间、重构——解读莫里森新作《孩子的愤怒》[J]. 陇东学院学报 2019(04)
    • [14].国外莫里森作品研究综述(2010-2016)[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05)
    • [15].莫里森小说中“家园”意象的嬗变[J]. 外国语文研究 2016(06)
    • [16].莫里森创作中女性人物的变迁和女性主义的演变窥探[J]. 青年文学家 2019(29)
    • [17].解读莫里森小说语言的种族属性[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21)
    • [18].魔幻与现实交织的世界——解读莫里森的《宠儿》[J]. 芒种 2014(06)
    • [19].莫里森作品中现代性文化身份构建[J]. 长城 2014(10)
    • [20].莫里森黑人女性文学特质及其主体建构[J]. 求索 2013(09)
    • [21].走近约翰·莫里森[J]. 科学健身(健美先生) 2010(10)
    • [22].近十年中国内莫里森研究综述[J]. 科技信息 2012(23)
    • [23].门旁凋谢的恶之花——关于莫里森的笔记[J]. 音乐生活 2010(04)
    • [24].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莫里森研究综述[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06)
    • [25].澳大利亚正式进入“莫里森时代”[J]. 世界知识 2019(12)
    • [26].论莫里森小说《家》中的异质空间[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01)
    • [27].莫里森小说中颜色的作用研究[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7(02)
    • [28].论宣叙调在莫里森小说《宣叙》中的作用[J]. 学术交流 2017(06)
    • [29].澳大利亚“逼宫剧”:莫里森爆冷上位[J]. 时代邮刊 2018(22)
    • [30].对莫里森小说《爱》的再思考[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14)

    标签:;  ;  ;  ;  

    完美和谐人格的追求 ——对莫里森三部小说“双性同体”式的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