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研究通过两个试验,对自然界中能够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微生物进行筛选。试验一:通过分离、测定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的生化鉴定,对从土壤和木屑中分离的微生物进行鉴别。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微生物分别为绿色木霉、黑曲菌、产纤维单胞菌、红黄纤维弧菌、嗜酸性纤维分解菌、嗜热乳酸梭菌和白腐真菌;各种微生物的产酶情况有很大的差别,微生物所产的酶是复合酶,各种酶之间的比例不同。试验二:采用7×3两因子析因试验设计,A因子为不同的微生物(HL1、HL2、HL3、HL4、HL5、HL6、HL7和对照),B因子为不同发酵天数(5d、10d、15d),共组成24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做3个平行),研究不同的微生物和不同的发酵天数对四种农作物秸秆(稻草秸秆、玉米秸秆、小麦秸秆、黄豆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木霉对四种农作物秸秆半纤维素的分解效果极显著的高于其他六种微生物(P<0.01)。产纤维单胞菌对四种农作物秸秆纤维素的分解效果极显著的高于其他六种微生物(P<0.01)。白腐真菌对四种农作物秸秆木质素的分解效果极显著高于其他六种微生物(P<0.01)。嗜酸性纤维梭菌分解四种农作物秸秆(除豆秆)之后的发酵液中粗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六种微生物(P<0.01)。四种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但各时间段间无显著差异(P>0.05),发酵10d后发酵液中粗蛋白质的含量极显著的高于发酵5d和发酵15d后发酵液中粗蛋白质含量(P<0.01)。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玉米秸秆打捆回收技术特点及推广途径分析[J].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9(12)
- [2].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45%[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20(01)
- [3].论秸秆综合利用在农业环保治理中的作用[J]. 环境与发展 2019(11)
- [4].以“疏”代“堵”优化公共治理——对禁烧秸秆现象的思考[J].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9(05)
- [5].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利弊分析及收储运对策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19(22)
- [6].大姜秸秆的应用现状、对策及技术展望[J].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19(S1)
- [7].不同机械化处理方式对秸秆回收品质的影响分析[J].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0(01)
- [8].湘西自治州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状况分析[J]. 湖南农业科学 2019(12)
- [9].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45%[J]. 科学种养 2020(03)
- [10].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J]. 江西农业 2020(02)
- [11].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助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J]. 现代农村科技 2020(03)
- [12].秸秆作为建筑墙体材料的应用与发展[J]. 低温建筑技术 2020(01)
- [13].高邮市秸秆综合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J]. 浙江农业科学 2020(02)
- [14].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45%[J]. 农村新技术 2020(01)
- [15].如何让废秸秆变成“软黄金”——睢宁县打造生态乡村循环农业的创新之路[J]. 当代农机 2020(01)
- [16].玉米秸秆基材料研究进展[J]. 东北农业科学 2019(06)
- [17].丘陵区秸秆肥料化利用的问题与对策[J]. 农业与技术 2020(05)
- [18].黑龙江省秸秆资源储量及其分布特征[J]. 科学技术创新 2020(08)
- [19].密山市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7)
- [20].高效利用“秸能”,共建美丽乡村——“互联网+秸秆”的离田创收思路[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04)
- [21].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探究[J]. 山西农经 2020(06)
- [22].庄稼秸秆切勿焚烧 过失酿祸也可定罪[J]. 云南农业 2020(02)
- [23].玉米秸秆的机械化处理方式与发展特点[J].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0(04)
- [24].辽宁省秸秆综合利用问题研究[J]. 农业经济 2020(04)
- [25].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探讨[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05)
- [26].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探析[J]. 农场经济管理 2020(04)
- [27].黑龙江省两区秸秆综合利用现状、途径及对策[J]. 湖北农机化 2020(05)
- [28].浅谈秸秆综合利用技术[J]. 河北农机 2020(04)
- [29].秸秆捆烧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 现代化工 2020(07)
- [30].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研究[J]. 现代农业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