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写人学

中国写人学

论文题目: 中国写人学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作者: 李桂奎

导师: 黄霖

关键词: 写人,文化,本土化,经典小说,修辞,形神,色彩文化,绘画理论,学科构建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面对传统文化语境,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各种经典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值得认真总结和重新解读的写人范式和经验。各种小说评点文本以及其它有关文论著作,为我们带来了大量集结着丰富智慧的写人理论。在中西叙事学研究蔚然成风的今天,为了推动文本及文论研究的配套和健全,我们有必要着手构建一门本土化的“中国写人学”。 为了增强开放性和厚重感,中国写人学的构建应当置于跨文化比较和古今演变的视野之下。在具体操作中,笔者拟采取现代修辞批评的理论方法搭建该学科平台。其中,戏剧主义修辞批评的舞台理论以及角色观念、社会学修辞批评的性别意识、后现代修辞批评的符码化、话语化的思维模式,都有利于我们通过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和阐释中国经典小说的各种写人现象和写人模式。同时,由于中国评点文本的写人论主要从传统画论发展而来,因此,笔者决定在中国“写人学”的构建中自觉以传统画论的“形神”相对论为基础构架,主要探讨描形绘态、设色敷彩、摹神写心、传情达性等一系列理论问题。 在描形绘态方面,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形貌描写的“物象比拟”特征,并进而从性别诗学的视角,阐释了男性躯体描写的“动物化”倾向与女性容貌描写的“植物化”倾向及其成因。关于人物姿态描写,中国古代小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男女异质的身势造型图景,这自然也取决于传统文化对男女两性刚柔不同的规约;在关于人物的坐立姿态描写上,传统小说则推演了“主坐从立”、“文坐武立”等社会角色化人生。 在设色敷彩方面,本文指出,中国古代小说的服饰描写与肌肤描写基本上立足于传统“五色”文化,大多拥有一份特定的角色意蕴。其中,关于“五色”服饰的描写隐含着民俗修辞功能、政治修辞功能以及审美修辞功能。而关于女性“白衣”与“红妆”的描写更是外溢出不同的格调感。同时,人物容貌描写也是“五色”修辞性的,作者能够借以映现人物的“五常”属性和“五脏”症状。在色彩本身的修辞性制控下,中国古代小说关于人物的黑白肌肤描写更是潜蕴着对行性的表征,这主要表现在德性的褒贬、感知的美丑以及性征与非性征等层面。 在传神写心方面,本文首先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评点话语多是修辞性的,从标示“以形传神”的“如画”、“逼真”,到强调“形似神现”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再到“神似”境界的“如生”、“若活”,展现出传统人物论的修辞特征。在艺术表现中,活画“声口”与追摄“丰态流动”是通向传神的两条必由之路,而“点睛”、“益三毫”以及白描、因人落笔则是通向传神的艺术手段。本文关于“写心”的探讨主要侧重于揭示传统小说言行描写对人物“心态”或“心境”表达的意义,并总结了借梦境写心和借环境写心两条艺术经验。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章 中国“写人学”构建的理论视野

第一节 中国“写人学”构建的跨文化比较视野

一、中西两种人物观的不平衡分布

二、人物构成的个体与群体之别

三、人物塑造范式的殊途异路

第二节 中国“写人学”构建的理论演变视野

一、依傍画论的初期“形神”论

二、走向话语独立的“性格”论

三、步入细化及单极化轨道的“典型”论

四、转向新变及多元化之路的“多重”论

小结:气脉贯通的“形神相对论”

第二章 中国“写人学”构建的方法论与逻辑起点

第一节 中国“写人学”构建的修辞学方法论

一、修辞批评及其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中国“写人学”构建的修辞批评设想

第二节 中国“写人学”之名实

一、与“画”融通之“写”

二、作为“写”之对象的“人”

三、以绘画原理为构架的写人之“学”

描形绘态 篇

第一章 形貌描写的物象比拟

第一节 人物形体描写的物象比拟特征

一、物象比拟传统的形成及其流变

二、物象的选择及其类型意识

三、物象比拟的“观物取象”思维

第二节 男性躯体描写的“动物化”倾向

一、男性躯体“动物化”比拟传统

二、男性躯体“动物比拟”的文化底蕴

三、男性自尊意识的神话

第三节 女性容貌描写的“植物化”倾向

一、女性容貌“植物化”比拟传统

二、女性容貌“植物化”描写的文化底蕴

三、男性赏玩心态的修辞幻象

第二章 姿态描写的讯息编码

第一节 身势描写的性别角色意识

一、身势描写的男女刚柔殊性

二、身势描写的男女“两仪”形态

三、身动幅度描写的男女之别

四、身势描写的性别喻说

第二节 坐立姿态描写的角色规范及修辞阐释

一、“主坐从立”及“座次”等伦理规范的搬演

二、“文坐武立”与“体弱多坐”的文化认同

三、“坐态立姿”描写的修辞阐释

设色敷彩篇

第一章 服色描写的修辞意蕴

第一节 服饰描写的“五色”文化意蕴

一、“五色”服饰描写的民俗符码功能

二、服色描写的“五德”政治修辞

三、服饰描写的“五色杂配”原理

第二节 服色描写的角色意蕴

一、服色描写的角色索引功能

二、服色描写与行为角色的附会

三、戏衣色彩设计与小说服色描写的双向渗透

第三节 女性“白衣”、“红妆”描写的修辞异向

一、素洁与热烈的格调隐喻

二、低贱与高贵的身世象征

三、冷艳与秾艳的美感寓涵

四、“白”、“红”套装描写的搭衬原理

第二章 容色描写的修辞意蕴

第一节 容颜描写的“五色”修辞意蕴

一、面色描写的“五常”预置

二、“五色呈面”描写的病征映现

三、“五色”点染及其审美意蕴

第二节 相貌敷彩的角色意蕴

一、相貌敷彩对“异貌”思维的回应

二、相貌敷彩的身份指示及文笔意趣

三、戏剧勾脸艺术与小说容色描写的双向渗透

第三节 黑白肌肤描写的潜蕴表征

一、德性表征及其褒贬色彩

二、美丑表征及德貌错位现象

三、女性性感符号与男性非性载体

四、黑白肤色描写的构图原理

传神写心篇

第一章 传神境界及其传输通道

第一节 “以形传神”评点话语的修辞性特征

一、“画”、“如画”等比附空间艺术的评价话语

二、“逼真”、“像”等比照生活原态的评价话语

三、“如闻”、“如见”等指示感同身受的评价话语

第二节 “神似”境界及其达成通道

一、“如生”、“若活”的“神似”境界

二、维妙维肖的“声口”模拟

三、投射“丰态流动”的影像

第三节 “追魂摄魄”的“画活”技法

一、“点睛”与“益三毫”

二、简约玄澹的“白描”勾画

三、暗藏关窍的因人运笔

第二章 心态外化的通道及写心措施

第一节 言行描写的心态外化功能

一、“心”、“言”描写的修辞转换

二、几种特殊“语言”的“写心”功能

三、矫态、失态与“小动作”描写的心态嵌入

第二节 心态外化的借助措施

一、借梦境描写映现心曲

二、借景物描写衬托心情

摹情状性篇

第一章 情性描状的维度

第一节 情性描状的角色蕴含

一、德性善恶的明置

二、品性真伪的暗寓

三、脾性描状的性别角色特征

第二节 脾性描状的偏执倾向

一、脾性描状的偏执倾向

二、脾性描状的两极互动态势

三、张扬神威的动态造型刻塑

第二章 性情的艺术摹绘

第一节 “七情”摹绘的基本规程

一、性情摹绘的“七情”规范

二、“七情”传示的中医学原理

三、“笑”与“哭”等情态摹绘

第二节 内情外达的门径

一、情感描写的察颜观色编码

二、情绪宣泄描写的动作匹配

三、性情传示的修辞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9-19

参考文献

  • [1].“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D]. 王金胜.山东师范大学2006
  • [2].知青小说叙事的演变及其背后[D]. 刘可可.吉林大学2006
  • [3].士者何为[D]. 杨永明.武汉大学2008
  • [4].新时期以来媒介演进下的中国军旅小说叙事研究[D]. 凌瑶.东北师范大学2015
  • [5].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 张军府.山东师范大学2011
  • [6].行进中的“小说”中国[D]. 钱春芸.苏州大学2007
  • [7].新时期少数民族汉语小说与宗教关系研究[D]. 林瑞艳.福建师范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批判的人学[D]. 吴友军.吉林大学2004
  • [2].《孟子》与《庄子》文学的比较研究[D]. 沈振奇.复旦大学2005
  • [3].钟惺评点研究[D]. 郑艳玲.复旦大学2005
  • [4].论转型期小说“人”的发现[D]. 张喜田.复旦大学2005
  • [5].“李卓吾”小说、戏曲评点研究[D]. 郑菡.复旦大学2005
  • [6].《情史》故事源流考述[D]. 金源熙.复旦大学2005
  • [7].明清性爱小说的文学观照及文化阐释[D]. 丁峰山.福建师范大学2005
  • [8].明清艳情小说研究[D]. 张廷兴.山东大学2005
  • [9].中国古代小说空间论[D]. 韩晓.复旦大学2006
  • [10].中国古代小说节奏论[D]. 邓百意.复旦大学2007

标签:;  ;  ;  ;  ;  ;  ;  ;  ;  

中国写人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