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农村手机媒介研究

长沙农村手机媒介研究

论文摘要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继续推进,中国的农村和媒介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手机在农村已不是稀奇品,不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过去,城市主流媒体发展研究始终成为传播学界关注的一个主位视角.沿着这样的思路,农村的传播研究被边缘化。尽管传媒科技相对发达,农民从中获得的利益却非常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更好地使农村居民共享媒介技术进步,为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支撑,本研究选择长沙市郊农村的两个乡镇——榔梨镇和黄兴镇。先对农村手机使用状况做初步了解,列出访谈提纲和确立变量,科学地设计问卷。在实施过程中,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访问200多家农户,收回有效问卷160分。在深度访谈的同时,笔者将访谈内容录音,并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年满16岁的居民一般都拥有手机。从手机媒介消费的内在需求来看,方便日常联系是购买手机的第一大动机,其次是节省电话费、工作需要、看别人用、觉得时尚等等。从手机媒介消费的外在刺激来看,人际传播中的口碑效应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它传统的广告形式如墙体广告、营业厅的促销信息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手机功能消费方面,通话功能是人们第一选择,上网功能远远落后于其它功能,而且各个职业特征功能消费又各自不同。总而言之,手机在农村之所以这样受宠,是与手机的特征密切相关的,比如可移动性和及时性、个性化和隐秘性、和其它媒介的融合性等等。调查还发现,农村居民用手机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其传播主体、传播内容方面都具有中国传统农村的特色。传播主体方面明显还是亲缘关系的圈子占主要地位,内容方面又因手机作为大众传播、小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工具的不同而不同。作为人际传播手段的手机媒介,其传播内容主要包括工作需要、突发事情、聊天等;作为小众传播手段的手机媒介,其传播内容主要包括情感沟通、付费的商业信息等;作为大众传播手段的手机媒介,手机媒介的传播内容主要包括基于互联网的浏览新闻、登陆QQ等。而这些又直接导致了其传播效果的不同。最后,农村居民对手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依赖,本研究采用传统的数学模型方法,将农村居民对手机的依赖度进行量化分析,发现农村居民对手机媒介的依赖因年龄、职业等不同而不同。基于对人性的思考,笔者对解决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如果人们能延长自己的思考,把手机当做仅仅是人的延伸而不是人的器官,人们便有望从自己的智力成果中得到某种程度的解脱。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文献综述
  • 1.1.1 农村传播研究
  • 1.1.2 手机媒介研究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地点和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农村手机媒介消费状况调查与分析
  • 2.1 手机媒介消费者素描
  • 2.1.1 农村手机消费与农村人口年龄的关系
  • 2.1.2 农村手机消费与农村人口性别的关系
  • 2.1.3 农村手机功能消费与农村人口基本特征的关系
  • 2.2 农村手机媒介消费动机
  • 2.2.1 农村手机媒介消费的内在需求
  • 2.2.2 农村手机媒介消费的外在刺激
  • 2.3 讨论
  • 第3章 农村手机媒介传播状况调查与分析
  • 3.1 作为人际传播手段的手机媒介传播
  • 3.1.1 传播主体
  • 3.1.2 传播内容
  • 3.1.3 传播效果
  • 3.2 作为小众传播手段的手机媒介传播
  • 3.2.1 传播主体
  • 3.2.2 传播内容
  • 3.2.3 传播效果
  • 3.3 作为大众传播手段的手机媒介传播
  • 3.3.1 传播主体
  • 3.3.2 传播内容
  • 3.3.3 传播效果
  • 3.4 讨论
  • 第4章 农村存在的手机依赖问题
  • 4.1 手机依赖度模型方程
  • 4.1.1 方程说明
  • 4.1.2 参数的选定
  • 4.1.3 参数权重值的设定
  • 4.1.4 参数的赋值
  • 4.2 方程模型的应用
  • 4.2.1 农村手机依赖度调查结果
  • 4.2.2 农村手机依赖度调查结果
  • 4.2.3 结论
  • 4.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非表征理论与媒介研究:新视域与新想象[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20(03)
    • [2].传播与媒介研究的死亡盲点:一个生存媒介研究的视角[J]. 全球传媒学刊 2020(02)
    • [3].意义之外:后诠释批评与基特勒媒介研究的奠基[J]. 新闻界 2020(09)
    • [4].媒介研究的“恒”与“变”——评欧阳宏生教授的《互联网时代媒介研究的坚守与创新》[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7(04)
    • [5].英语世界全球化与中国媒介研究的知识贡献[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03)
    • [6].资本场域中的媒介研究范式[J]. 媒介批评 2018(00)
    • [7].“艺术/文化跨媒介研究”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J]. 艺术评论 2019(12)
    • [8].泰瑞·弗卢:国家仍是媒介研究的核心维度——制度比较分析中的新自由主义迷思[J]. 新闻界 2019(12)
    • [9].从麦克卢汉、波斯特到斯蒂格勒:媒介研究中主体转向分析[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04)
    • [10].“媒介理解”之理解:伊尼斯与麦克卢汉媒介研究视角的比照[J]. 文化与传播 2020(02)
    • [11].大学生手机阅读跨媒介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16(24)
    • [12].对事物的一种命名:媒介研究中的灰色术语[J]. 艺术界 2016(03)
    • [13].主流与趋向:21世纪国外新媒介研究图景——基于英文主流新闻传播学期刊的内容分析[J]. 新闻爱好者 2012(09)
    • [14].国际视野下新媒介研究的沿革与动向[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01)
    • [15].信息即媒介:赛博空间中的媒介研究[J]. 科技传播 2020(17)
    • [16].传播媒介的两重起源论——人类学在媒介研究中的一个应用[J]. 传播与版权 2017(04)
    • [17].浅析格拉斯哥小组的媒介研究——英国媒体对弱势群体的呈现及其影响[J]. 今传媒 2013(07)
    • [18].2007年度儿童媒介研究述评[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 [19].权力·意识形态·启蒙——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的批判理论述评[J]. 今传媒 2008(06)
    • [20].两微一抖时代媒介研究[J]. 传媒论坛 2020(18)
    • [21].体育媒介研究中口述史方法案例初探[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4(02)
    • [22].全球媒介研究的新范式[J]. 当代传播 2010(03)
    • [23].文化技艺:德国文化与媒介研究前沿——对话媒介哲学家杰弗里·温斯洛普-扬[J]. 国际新闻界 2020(05)
    • [24].文化研究中的媒介研究概述(1964—1979)[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8(09)
    • [25].感性整体——麦克卢汉的媒介研究与文学研究[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6(04)
    • [26].体育媒介研究田野调查方法案例初探[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4(02)
    • [27].权力·意识形态·启蒙——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的批判理论述评[J]. 新闻界 2008(03)
    • [28].全球媒介研究的极佳读本——评《媒介学生用书》[J]. 传媒 2017(24)
    • [29].新闻:从意识形态宣传到公共知识——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媒介研究及其理论意义[J]. 国际新闻界 2008(02)
    • [30].国内阅读媒介研究进展[J]. 图书馆杂志 2020(03)

    标签:;  ;  ;  ;  

    长沙农村手机媒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