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后凸成形术(PKP)联合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疗效并与单纯经皮后凸成形术(PKP)疗法对比,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经皮后凸成形术联合射频消融术组与单纯经皮后凸成形术组手术前后影像学改变。分析经皮后凸成形术联合射频消融术组与单纯经皮后凸成形术组骨水泥外渗率和分布类型及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间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和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行经皮后凸成形术(PKP)联合射频消融术(RFA)或单纯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78例,通过资料整理,筛选资料完备的病例65例,共计102节椎体为研究对象,其中PKP联合RFA组34例,61节椎体;PKP组31例43节椎体。了解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的临床效果以及影像学改变和骨水泥渗漏情况。评测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WHO疼痛缓解标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0DI)比较及随访时间为术前,术后1天、1周、1月、3月、6月,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所得据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在数字X光片上测量术前、术后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及Cobb角(椎体上下终板平行线交点的夹角)矫正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病椎矫形情况。科内会诊评阅术前及术后影像学资料,分析两组病例骨水泥的外漏情况。确定有无骨水泥外漏及各属于哪种类型,采用R×C列联表X2检验分析。结果1.VAS评分情况PKP联合RFA组术前VAS评分为为7.81±0.61,术后1天为3.10±0.51,术后1周、1月、3月、6月分别为2.38±0.29,2.49±0.36,2.59±0.37,2.63±0.29,术前术后采用t检验(P<0.05),疼痛得到明显缓解;术后各时间点采用方差分析(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认为患者PKP联合RFA术后6个月内疼痛缓解情况稳定;PKP组术前VAS评分为7.50±0.88,术后1天为3.72±0.41,术后1周、1月、3月、6月分别为2.37±0.36,2.59±0.39,2.47±0.23,3.48±0.33,术前术后采用t检验((P<0.05)疼痛缓解明显,术后1周、1月、3月各时间点采用方差分析(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认为患者PKP术后3个月疼痛缓解情况稳定。术后6月采用方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认为患者术后6月较前3月疼痛加重。两组术后术后1天、1周、1月、3月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6月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WHO疼痛缓解评分情况WHO疼痛缓解评分:PKP联合RFA组有效率:术后1天82.3%(28/34),术后1周91.2%(31/34),术后1月87.5%(28/32),术后3个月87.1%(27/31),术后6个月86.7%(26/30)。PKP组效率:术后1天80.6%(25/31),术后1周87.1%(27/31),术后1月86.7%(26/30),术后3个月83.3%(25/30),术后6个月60.7%(17/28)。术前术后采用t检验分析,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术后1天、1周、1月、3月评分经独立样本两率值比较的z检验,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6月评分经独立样本两率值比较的z检验,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ODI情况PKP联合RFA组术前ODI为71.15±0.83,术后1天为58.82±0.59,术后1周、1月、3月、6月分别为41.55±0.51,41.59±0.64,43.67±0.89,46.47±0.47,术前术后采用t检验(P<0.05),日常活动功能改善显著;方差分析显示,术后1天与术后1周、1月、3月及6月各时间段比效,ODI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周、1月、3月及6月各时间段ODI评分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可以认为PKP联合RFA术后6个月内患者日常活动功能改善稳定。PKP组术前ODI为69.81±0.59,术后1天为58.06±0.82,术后1周、1月、3月、6月分别为42.63±0.69,42.01±0.63,43.46±0.54,57.69±0.69,术前术后采用配对t检验(P<0.05),日常活动功能改善显著;方差分析显示,术后1天与术后1周、1月、3月及6月各时间段比效,ODI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周、1月、3月及6月各时间段ODI评分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可以认为患者术后6个月内患者日常活动功能改善稳定。两组术后6月ODI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影像学改变情况PKP联合RFA组病椎术前前缘高度为19.5±1.5mm,中部高度为25.4±1.1,Cobb角术前为25.1±5.0°。PKP组病椎术前前缘高度为19.1-1.4mm,中部高度为25.2±1.0,Cobb角为23.2±3.8°;PKP+RFA组病椎术后前缘高度为25.7±1.2mm,中部高度为29.7±1.3,Cobb角为10.7±2.8°,PKP组病椎术后前缘高度为23.0±1.5mm,中部高度为27.0±1.2,;Cobb角为17.6±2.5.°。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术后与术前比效,PKP+RFA组及PKP组椎体前缘高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与术前比效,PKP+RFA组及PKP组椎体中部高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PKP+RFA组与PKP组比较,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有显著差异(P>0.05)。PKP+RFA组与PKP组比较,术后椎体中部高度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与术前比效,PKP+RFA组及PKP组Cobb角均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PKP+RFA组与PKP组比效,Cobb角有显著差异(P>0.05)。5骨水泥渗漏情况PKP联合RFA组骨水泥外渗率为21.3%,单纯PKP组骨水泥外渗率为44.6%,采用R×C列联表X2检验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5)。PKP+RFA组骨水泥外漏率及c型、d型外漏率均低于单纯PKP组。结论PKP联合RFA治疗脊柱转移瘤可以明显缓解疼痛,杀灭肿瘤,明显改善患者活动功能,相对于单纯PKP治疗止痛效果更加持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PKP联合RFA治疗脊柱转移瘤相比单纯PKP治疗可以更好的恢复病变椎体高度,增强椎体强度,提高脊柱的稳定性。PKP联合RFA相比单纯PKP治疗脊柱转移瘤,能更好的降低骨水泥外渗率,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探讨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J]. 中外医疗 2016(20)
- [2].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经皮后凸成形术的护理[J]. 中国实用医药 2015(02)
- [3].经皮球囊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 心理月刊 2020(01)
- [4].球囊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9(22)
- [5].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05)
- [6].椎体压缩骨折经皮后凸成形术及其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体会[J].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7(03)
- [7].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球囊后凸成形术治疗新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效果[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9(16)
- [8].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球囊压力的相关性探讨[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20(02)
- [9].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79)
- [10].经皮后凸成形术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55)
- [11].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14)
- [12].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后凸成形术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 2012(26)
- [13].单侧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J]. 实用骨科杂志 2013(02)
- [14].经皮后凸成形术在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J]. 浙江创伤外科 2009(04)
- [15].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后凸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疗效分析[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3(06)
- [16].经皮椎体成形术及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长期临床疗效比较[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5(22)
- [17].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凸成形术结合体位复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J]. 安徽医药 2014(10)
- [18].经皮后凸成形术并发骨水泥渗漏的类型及临床意义[J]. 实用骨科杂志 2011(06)
- [19].右美托咪定在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经皮后凸成形术中的应用[J]. 中国医刊 2017(11)
- [20].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凸成形术后并发症1例报道[J].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0(03)
- [21].C型臂X线机导航在经皮后凸成形术穿刺定位中的临床意义[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0(10)
- [22].后凸成形术中单侧与双侧穿刺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比较[J]. 上海医药 2020(08)
- [23].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多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责任椎的选择[J]. 中国骨伤 2009(04)
- [24].经皮后凸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应用[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18)
- [25].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穿刺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后再骨折的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1(10)
- [26].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A1)
- [27].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陈旧不愈合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J]. 脊柱外科杂志 2010(03)
- [28].年龄、性别、节段和侧位的差异在单侧经皮椎弓根横突入路后凸成形术中的解剖学特征[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A2)
- [29].经皮球囊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 2020(07)
- [30].经皮球囊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