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富硒麦芽预防大鼠肝癌及其伴癌综合征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研究 Ⅱ.水牛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糖水平调节机制的研究

Ⅰ.富硒麦芽预防大鼠肝癌及其伴癌综合征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研究 Ⅱ.水牛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糖水平调节机制的研究

论文题目: Ⅰ.富硒麦芽预防大鼠肝癌及其伴癌综合征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研究 Ⅱ.水牛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糖水平调节机制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临床兽医学

作者: 刘家国

导师: 王小龙

关键词: 富硒麦芽,亚硒酸钠,肝癌及伴癌综合征,神经内分泌免疫,细胞周期,血管生成,水牛,糖代谢,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文献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其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三位,也是世界上常见的8种肿瘤之一。我国每年约12万人死于肝癌,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以上,其死亡率在所有癌症中位居第二,并有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着我国国民的健康和生命。因此,肝癌的预防和治疗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伴癌综合征则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硒是人体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大量的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资料证明,硒与多种人类癌症的发病率呈负相关,并能显著地预防和抑制动物的自发性、移植性和化学致癌剂诱发的肿瘤的发生、发展、播散和复发。同时,硒的抗癌作用与硒的形式密切相关。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不断攀升,硒的抗肿瘤作用愈发受到关注。我国70%的地区是缺硒或低硒地区,硒缺乏已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每年因硒缺乏而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因此,硒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机理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实验以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为模型,比较观察富硒麦芽和亚硒酸钠对大鼠肝癌及伴癌综合征的发生、发展的影响,并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及细胞增殖周期、肿瘤血管生成等方面初步探讨富硒麦芽的抗癌机理。 试验一、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富硒麦芽中硒含量 研究了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富硒麦芽中硒的分析方法。讨论了实验的最佳测定条件以及消化试剂对样品消化的影响和共存离子的干扰及消除。结果表明,硒的检出限(σ=3)为0.167μg·L-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03%,回收率为94.1%~101.6%。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试验二、不同剂量的富硒麦芽对二乙基亚硝胺致大鼠肝癌发生的影响 雄性SD大鼠193只,体重100~120g,随机分成5组。组Ⅰ~组Ⅲ,日粮中添加富硒麦芽至硒含量分别为0.3,1.0,3.0mg·kg-1;组Ⅳ,模型组;组Ⅴ,正常对照组,不加硒也不诱癌,日粮中分别添加亚硒酸钠至硒含量达0.1mg·kg-1。组Ⅰ~组Ⅳ,饮水中添加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100mg·L-1)诱癌,维持DEN摄入量每天约10mg·kg-1体重连续16周,然后改饮普通灭菌水至18周末。组Ⅴ始终以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的说明

第一部分 富硒麦芽预防大鼠肝癌及其伴癌综合征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研究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肝癌的流行现状及硒的抗癌作用研究

1 肝癌的流行现状及流行因素

1.1 人类肝癌的流行现状

1.2 动物肝癌的流行现状

1.3 人类肝癌的流行因素

2 硒的抗癌作用

2.1 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

2.2 实验室研究

2.3 体外实验

2.4 人群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硒抗癌作用的机理及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关系研究

1 硒的主要抗癌机理

1.1 抗氧化作用

1.2 硒参与免疫反应

1.3 硒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1.4 抗增殖作用

1.5 硒影响致癌物的代谢

1.6 硒抑制癌细胞的能量代谢

1.7 硒抑制血管内皮生成因子表达

2 硒的抗癌作用及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关系

2.1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与肿瘤

2.2 硒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硒的需求及富硒食品的现状

1 硒的需求

1.1 硒的需求量

1.2 硒在地质环境及食品中的分布

1.3 硒的缺乏与补充

2 富硒食品的现状

2.1 微生物合成转化法

2.2 植物合成转化法

参考文献

试验研究

第四章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富硒麦芽中硒含量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方法

1.2.1 样品制备

1.2.2 样品处理

1.2.3 硒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的相关条件优化

1.2.4 标准曲线绘制、检出限与精密度

1.2.5 样品回收率测定

2 结果

2.1 硒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的相关条件

2.1.1 仪器最适工作条件筛选结果

2.1.2 酸度和硼氢化钠浓度筛选结果

2.1.3 试样消解方法的选择

2.1.4 硒(Ⅵ)的还原

2.1.5 共存离子干扰的消除

2.2 工作曲线、检出限与精密度测定结果

2.3 样品回收率测定结果

2.4 样品硒含量测定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不同剂量的富硒麦芽对二乙基亚硝胺致大鼠肝癌发生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仪器、试剂、材料

1.2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1.3 样本采集及处理

1.4 测定指标

1.4.1 肿瘤行为学变化

1.4.2 病理形态学变化

1.4.3 肝癌标志物与肝功能变化

1.4.4 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活性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肿瘤行为学变化

2.1.1 体重动态变化

2.1.2 肝癌结节数和死亡率

2.1.3 肝重动态变化

2.1.4 肝/体比动态变化

2.2 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2.2.1 肉眼变化

2.2.2 病理组织学变化

2.3 肝癌标志物动态变化

2.3.1 血浆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动态变化

2.3.2 血清甲胎球蛋白含量动态变化

2.4 肝功能指标动态变化

2.4.1 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动态变化

2.4.2 血浆碱性磷酸酶含量动态变化

2.4.3 血浆总胆红素动态变化

2.4.4 血浆白蛋白动态变化

2.5 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动态变化

3 讨论

3.1 关于肝癌模型

3.2 关于富硒麦芽对肝癌的预防作用

3.3 富硒麦芽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不同剂量的富硒麦芽对二乙基亚硝胺致肝癌大鼠细胞因子、PKCα、细胞周期和血管生成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仪器、试剂、材料

1.2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1.3 样本采集及处理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1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测定

1.4.2 血清白细胞介素-2含量测定

1.4.3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含量测定

1.4.4 血浆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检测

1.4.5 蛋白激酶Cα表达免疫组化染色

1.4.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

1.4.7 细胞周期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动态变化

2.2 血清白细胞介素-2含量动态变化

2.3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含量动态变化

2.4 血浆一氧化氮含量动态变化

2.5 血浆一氧化氮合酶含量

2.6 肝组织蛋白激酶Cα阳性表达细胞数

2.7 肝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

2.8 肝细胞周期动力学变化

3 讨论

3.1 富硒麦芽与细胞因子

3.2 富硒麦芽与蛋白激酶C

3.3 富硒麦芽与肿瘤血管生成

3.3.1 富硒麦芽对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3.3.2 富硒麦芽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3.3.3 富硒麦芽对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水平的影响

3.4 富硒麦芽与细胞增殖周期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不同剂量的富硒麦芽对二乙基亚硝胺致肝癌大鼠伴癌综合征及血糖水平调节相关激素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仪器、试剂、材料

1.2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1.3 样本采集及处理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1 血浆葡萄糖含量测定

1.4.2 血清钙含量测定

1.4.3 血糖相关调节激素测定

1.4.4 血糖、血钙与各相关调节激素、肝癌标志物、肝功能检测和免疫细胞因子等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血浆葡萄糖水平动态变化

2.2 血清钙含量动态变化

2.3 血清胰岛素水平动态变化

2.4 血清胰高血糖素动态变化

2.5 血清T_3动态变化

2.6 血清T_4动态变化

2.7 胰岛素/葡萄糖值动态变化

2.8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值动态变化

2.9 胰高血糖/葡萄糖值动态变化

2.10 T_3/T_4值动态变化

2.11 各周血浆葡萄糖含量与各因素间的相关性

2.12 各周血清钙含量与各因素间的相关性

2.13 各周血糖与血钙含量间的相关性

2.14 血糖与各相关调节激素间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关于富硒麦芽对肝癌大鼠伴癌综合征的预防作用

3.2 肝癌伴发低血糖症的机制

3.3 关于富硒麦芽对血糖调节相关激素的影响

3.4 关于肝癌大鼠伴癌性低血糖症与相关调节激素变化的关系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不同形式硒对二乙基亚硝胺致大鼠肝癌发生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仪器、试剂、材料

1.2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1.3 样本采集及处理

1.4 测定指标

1.4.1 肿瘤行为学变化

1.4.2 病理形态学变化

1.4.3 肝癌标志物与肝功能变化

1.4.4 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活性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肿瘤行为学变化

2.1.1 体重动态变化

2.1.2 肝癌结节数和死亡率

2.1.3 肝重动态变化

2.1.4 肝/体比动态变化

2.2 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2.2.1 大体变化

2.2.2 病理组织学变化

2.3 肝癌标志物动态变化

2.3.1 血浆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动态变化

2.3.2 血清甲胎球蛋白含量动态变化

2.4 肝功能指标动态变化

2.4.1 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动态变化

2.4.2 血浆碱性磷酸酶含量动态变化

2.4.3 血浆总胆红素动态变化

2.4.4 血浆白蛋白动态变化

2.5 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动态变化

3 讨论

3.1 关于不同形式硒对肝癌发生的影响

3.2 关于不同形式硒对肝癌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3 关于麦芽及富硒处理对其抗癌作用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不同形式硒对二乙基亚硝胺致肝癌大鼠细胞因子、PKCα、细胞周期和血管生成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仪器、试剂、材料

1.2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1.3 样本采集及处理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1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测定

1.4.2 血清白细胞介素-2含量测定

1.4.3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含量测定

1.4.4 血浆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检测

1.4.5 蛋白激酶Cα表达免疫组化染色

1.4.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

1.4.7 细胞周期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动态变化

2.2 血清白细胞介素-2含量动态变化

2.3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含量动态变化

2.4 血浆一氧化氮动态变化

2.5 血浆一氧化氮合酶含量

2.6 肝组织蛋白激酶Cα表达阳性细胞数

2.7 肝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

2.8 肝细胞周期动力学变化

3 讨论

3.1 不同形式硒与肝癌大鼠细胞因子

3.2 不同形式硒与肝癌大鼠肝肿瘤组织蛋白激酶C

3.3 不同形式硒与肝癌大鼠肝肿瘤组织血管生成

3.4 不同形式硒与肝癌大鼠细胞周期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章 不同形式硒对二乙基亚硝胺致大鼠肝癌伴癌综合征及血糖调节相关激素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仪器、试剂、材料

1.2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1.3 样本采集及处理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1 血浆葡萄糖含量测定

1.4.2 血清钙含量测定

1.4.3 血糖相关调节激素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血浆葡萄糖含量动态变化

2.2 血清钙含量动态变化

2.3 血清胰岛素含量动态变化

2.4 血清胰高血糖素含量动态变化

2.5 血清T_3含量动态变化

2.6 血清T_4含量动态变化

2.7 胰岛素/葡萄糖值动态变化

2.8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值动态变化

2.9 胰高血糖/葡萄糖值动态变化

2.10 T_3/T_4值动态变化

3 讨论

3.1 不同形式硒对大鼠肝癌伴癌综合征的影响

3.2 不同形式硒对肝癌大鼠血糖调节相关激素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兽医临床上合理输注葡萄糖的生理基础研究

第十一章 水牛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糖水平的调节机制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分组、处理及样本采集

1.2 测定方法

1.2.1 血浆葡萄糖含量测定

1.2.2 血浆胰岛素水平测定

1.2.3 血浆胰高血糖素水平测定

1.2.4 血浆胰岛素/血浆葡萄糖值(IGR_1)

1.2.5 血浆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值(IGR_2)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血浆葡萄糖浓度动态变化

2.2 血浆胰岛素浓度动态变化

2.3 血浆胰高血糖素浓度动态变化

2.4 血浆胰岛素/血糖值、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值动态变化

2.5 血浆葡萄糖、血浆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关于静脉注射葡萄糖与血糖浓度间的关系

3.2 关于静脉注射葡萄糖与胰岛素间的关系

3.3 关于静脉注射葡萄糖与胰高血糖素的关系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本文创新点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目录

发布时间: 2006-10-20

参考文献

  • [1].富硒麦芽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赵洪进.南京农业大学2005

相关论文

  • [1].有机硒源在蛋鸡生产中的应用及其机理研究[D]. 潘翠玲.南京农业大学2008
  • [2].中药和硒对慢性肝纤维化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彭彦辉.河北医科大学2002
  • [3].硒的化学形态与生物形态分析的新技术与新方法[D]. 徐芳.复旦大学2003
  • [4].灵芝生物富硒及富硒灵芝硒蛋白的分离纯化和抗氧化性研究[D]. 赵镭.中国农业大学2004
  • [5].硒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D]. 盛希群.华中科技大学2004
  • [6].硒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及前列腺癌小鼠荷瘤模型的建立[D]. 王雷.中国农业大学2005
  • [7].富硒麦芽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赵洪进.南京农业大学2005
  • [8].食用菌中硒的形态分析[D]. 铁梅.华东师范大学2006
  • [9].富硒绿茶功能成分的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余芳.南京农业大学2007
  • [10].恩施高富硒植物碎米荠含硒多糖研究[D]. 杨大伟.湖南农业大学2007

标签:;  ;  ;  ;  ;  ;  ;  ;  ;  ;  ;  

Ⅰ.富硒麦芽预防大鼠肝癌及其伴癌综合征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研究 Ⅱ.水牛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糖水平调节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