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蚊虫是与人类生活和健康关系极为密切的昆虫之一,除了直接叮刺、骚扰外,可传播多种疾病。防蚊整理作为一种功能整理,目前实施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将防蚊有效成分加入到纺丝液中,制成防蚊纤维;二是将防蚊剂借助载体制备成整理剂直接应用到织物上;三是将防蚊剂包覆得到微胶囊整理液,进而应用到织物上。本论文选用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作为防蚊有效成分,以脲醛树脂和聚氨酯为壁材,分别采用原位聚合法和界面聚合法进行包覆,制备成微胶囊,既可避免有效成分与皮肤直接接触,又利用了微胶囊独特的缓释性能,保证了效果的持久。脲醛树脂微胶囊是利用尿素与甲醛发生原位聚合反应,生成的脲醛树脂粒子沉积到芯材液滴表面,并包覆芯材高效氯氰菊酯而形成。聚氨酯微胶囊是利用异氰酸酯与醇发生界面聚合反应生成的高聚物沉积到芯材表面,并包覆芯材溴氰菊酯微形成。通过UV-M图像分析系统和激光粒径测试仪对微胶囊的形态、粒径大小和分布进行分析。利用红外光谱对微胶囊壁材结构进行鉴定。通过溶剂萃取-紫外吸收法测定芯材释放量,绘制芯材释放速率曲线,考察微胶囊的缓释性能。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出制备高效氯氰菊酯微胶囊的最佳工艺为:乳化剂0.9%(相对于乳液体系总质量)、芯壁比1:3、搅拌速度1000r/min时,在30~50℃条件下,采用1%的稀盐酸溶液作为酸性催化剂,在2h内将体系pH值调节至2~3,缓慢升温至60~70℃,固化反应1h。此时,可制备出表面光滑、形态完整、平均粒径为4μm左右,粒径分布均匀,包覆率在70%以上的微胶囊。溴氰菊酯微胶囊制备的最佳条件为:选用PEG400作为水性反应单体,在25℃条件下,乳化剂用量5.2%,芯壁比1:2.8,油水相比2:98,搅拌速度1200r/min,反应时间2h,固化剂乙二胺0.35g,固化时间1h,催化剂用量0.04g。此时,制备的溴氰菊酯微胶囊形态规整,表面光滑,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平均粒径为1.2μm左右,且粒径分布均匀,包覆率在85%以上。通过红外光谱测定,证明产物中无TDI残留。最后,采用浸渍法,常温下将制备的微胶囊整理剂应用到涤纶蚊帐上。通过萃取-紫外吸收法测定织物上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的含量。参照GB/T 17322.10-1998进行蚊虫驱避试验,结果表明,经防蚊整理的蚊帐具有明显的防蚊效果。随着水洗次数的增加,蚊帐上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的量逐渐减少,防蚊效果均有所下降;水洗5次后,蚊帐上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的量仍然在60~70%,与空白样相比依然具有良好的防蚊效果。参照GB 13917.8-1992进行蚊虫击倒和致死作用试验。随着观测时间的延长,蚊虫击倒率逐渐增加,表明防蚊整理后的蚊帐具有良好的击倒效果,并且击倒的蚊虫24h死亡率都在96%以上。随水洗次数的增加,蚊虫击倒率和死亡率均逐渐降低,但蚊虫死亡率降低较小,水洗5次后两类蚊帐的蚊虫致死率分别在88%和94%以上。本实验首次以溴氰菊酯为防蚊有效成分、聚氨酯为壁材制备防蚊微胶囊整理剂,并就驱杀蚊效果与高效氯氰菊酯脲醛树脂防蚊微胶囊整理剂进行比较。总体看,溴氰菊酯微胶囊的蚊虫击倒和致死作用优于高效氯氰菊酯微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