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以改革开放作为计算起点,经济法这一概念引入我国已有三十个春秋了。现在,经济法作为我国整个法律体系的独立部门法的地位已经获得了学者的广泛认同和国家立法的承认,但是,经济法在我国为什么能够存在,今后应当向哪个方向发展,仍然存在着争论和困惑。当然,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有多种途径,但是,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学说以及构建和谐法律体系的思想是分析经济法生成和发展的钥匙。本文的一个重要思考,就是要沿着辩证唯物主义所揭示的对立统一规律,去揭示经济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按照构建和谐法律体系的思路,使我国经济法的理论和制度创新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矛盾是我们认识事物生成和发展的一扇重要的“窗口”,因此,本文将以分析社会经济矛盾作为切入点,透视现代经济法生成和发展的认识论基础。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其所面临的矛盾是多方面的,这些矛盾的运动对经济法生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在诸多矛盾中至关重要的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政府与市场、企业自主权与政府管制权以及经济民主与经济集中这四对主要的矛盾。正是这“四对矛盾”推动了经济法的生成,经济法也正是在解决这“四对矛盾”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发展的。本文由导论和四个部分所构成,约六万字。在导论中,本文对研究动机、目的、视角、方法以及研究意义逐一进行了说明。基于构建和谐经济法体系的思考,本文力图从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政府与市场、企业自主权与政府管制权以及经济民主与经济集中这“四对矛盾”中去解析经济法生成和发展的认识论基础。本文是按照下述逻辑顺序展开的:首先,是从理念层面阐述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对立统一;其次,是从宏观层面阐述了政府与市场的对立统一;再次,是从微观层面阐述了企业自主权与政府管制权的对立统一;最后,是从运行的层面阐述了经济民主和经济集中的对立统一。本文第一部分,解析了经济法生成和发展的重要理念,即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对立统一。文章首先回顾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理论的历史脉络,接着分析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变迁中的公权与私权的矛盾关系,最后在廓清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认识误区的基础上,阐释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对立统一理念的内涵,并分析了这一理念对经济法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第二部分,解析了经济法生成和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即政府与市场的对立统一。文章首先对政府能力观的两种基本假设,即政府完全理性假设和政府有限理性假设,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经济法的发展应避免走入“政府崇拜”和“政府消极”这两个认识误区,接着指出经济法的发展应建立在对“政府失灵”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并着重分析了我国政府失灵的特殊性;然后,回顾了经济学家关于市场作用的认识历程,认为经济法的发展应避免走入“市场崇拜”的误区,指出经济法的发展应建立在对“市场失灵”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并着重分析了我国市场失灵的特殊性;最后,考察了我国政府与市场矛盾关系的现状,并从经济法的角度就建立和完善我国政府与市场对立统一良性互动的关系提出了若干构思。本文第三部分,解析了经济法生成和发展的关键,即企业自主权与政府管制权的对立统一。文章首先从经济法视域对企业自主权的形成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分析了企业自主权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矛盾关系,并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对企业自主权的极端认识,进行了理性的思考;然后,从经济法视域对政府管制权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理论认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介绍了政府管制权理论在西方的新进展;最后,通过两个典型案例对当前我国企业自主权与政府管制权边界展开了实证分析,并对我国企业自主权与政府管制权的关系现状进行了整体考察,在此基础上,从经济法的角度就建立企业自主权与政府管制权对立统一良性互动的关系提出了若干看法。本文第四部分,解析了经济法生成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即经济民主与经济集中的对立统一。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经济民主与经济集中的对立统一关系;然后,对经济民主与经济集中的关系展开实证分析,从整体上考察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民主化趋势、我国当前经济民主与经济集中的矛盾现状、我国传统经济集中体制的变革以及实现经济民主的主要障碍;最后,从经济法的角度就如何在我国实现经济民主与经济集中的对立统一提出了若干建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欧洲中世纪市民社会结构的形塑逻辑与启示[J]. 开发研究 2017(02)
- [2].马克思对国家和市民社会的批判逻辑——以《论犹太人问题》为中心[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3].市民社会发展及其负外部效应的表徵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19(26)
- [4].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市民社会”意向[J]. 岭南学刊 2018(02)
- [5].市民社会正义问题的多维审视[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8(04)
- [6].市民社会与政党整合——当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6(36)
- [7].超越私人——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中人的分析和批判[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7(03)
- [8].市民社会与法治的内在逻辑及其当代启示[J]. 学理论 2016(02)
- [9].浅析马克思的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04)
- [10].从政治的人到市民社会的人——政治哲学中人之理念的“革命”[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6(04)
- [11].市民社会的价值观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07)
- [12].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化阐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市民社会”概念再研究[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8(01)
- [13].“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起源和社会历史基础[J]. 人文论丛 2008(00)
- [14].初探两个社会的哲学底蕴——浅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J]. 青春岁月 2016(23)
- [15].当代市民社会旧式分工的逻辑批判与理性重建[J]. 山西青年 2017(03)
- [16].震后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国市民社会的出现?[J]. 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报告 2016(01)
- [17].梁慧星教授序[J]. 私法 2016(02)
- [18].马克思及其后学的意识形态思想对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启示[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6(02)
- [19].“皇帝”观念对我国古代市民社会形成的影响[J]. 祖国 2017(02)
- [20].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组织分化和地区差异[J]. 复旦公共行政评论 2016(01)
- [21].成龙 市民社会里独一无二的自己[J]. 今古传奇(武侠版) 2017(02)
- [22].昂格尔法治命题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启示——“组织—意识”与市民社会[J]. 岳麓法学评论 2016(00)
- [23].葛兰西市民社会及其理论意义研究[J]. 北方文学 2017(20)
- [24].梁慧星教授序[J]. 私法 2017(01)
- [25].美国市民社会的发展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 [26].理论与现实:伊朗市民社会研究评析[J]. 伊斯兰文化 2009(01)
- [27].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两种相异理解——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1(00)
- [28].论市民社会与韩国民主政治发展[J]. 黄海学术论坛 2011(02)
- [29].从市民社会走向城市和谐[J]. 孔学研究 2008(00)
- [30].孟德斯鸠与市民社会的概念[J]. 朝阳法律评论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