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背景]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死亡对提高女性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叶酸因其在核苷酸合成中的重要作用,可能在子宫内膜癌形成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效应:肿瘤形成前,高水平的叶酸可防止正常细胞发生突变,降低肿瘤的发生危险,而对已发生的癌前病变或肿瘤生长可能有促进作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5,10-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reductase,MTHFR)和胸苷合酶(Thymidylate synthase,TYMS)是叶酸代谢通路中的关键酶,其活性可影响体内叶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造成个体间肿瘤易感性和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差异。MTHFR和TYMS基因多态决定了这些酶活性的高低,因而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预后中起一定的作用。[目的]研究叶酸及其代谢酶基因多态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和预后中的作用。具体而言:1.利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的现场调查资料和生物标本,分析膳食来源的叶酸等甲基营养素及维生素补充剂与子宫内膜癌的关联,并分析MTHFR和TYMS基因多态及单体型与子宫内膜癌的关联及修饰效应。2.利用子宫内膜癌病例随访资料,评估膳食叶酸、维生素补充剂、MTHFR和TYMS基因多态及单体型对子宫内膜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上海子宫内膜癌研究(Shanghai endometrial cancer study,SECS)是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共收集1997年1月-2003年12月确诊、年龄为30-69岁、有上海市区常住户口的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1,454例,其中1,204例完成了问卷调查。人群对照为1,212例与病例进行年龄频数配对的有上海市区常住户口的健康女性。膳食叶酸、核黄素(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甲硫氨酸的摄入水平根据膳食频率调查表数据计算,维生素补充剂的使用亦通过问卷调查而得。共检测了1,041例病例和1,030例对照MTHFR 677C>T(rs1801133),1298A>C(rs1801131)和1793 G>A(rs2274976)三个多态位点的基因型以及1,037例病例和1,018例对照TYMS基因及其上、下游各5kb区域11个单体型标签单核苷酸多态(Haplotype tagging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htSNPs)。单体型的估计使用Phase软件。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的计算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估计营养素和基因多态与子宫内膜癌的关联。单体型与子宫内膜癌的关联及其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使用HapSTAT软件分析。上海子宫内膜癌随访调查(Shanghai endometrial cancer follow-up survey,SECFS)以1997-2003年上海市区30-69岁所有新发子宫内膜癌病例共1,454例为研究对象。2007年1-3月期间对其中参加SECS的1,204例病例进行跟踪随访,收集确诊后维生素补充剂的使用和疾病结局等信息,共1,032例病例或家属接受面访,完成了随访表的填写。2007年4月,将所有1,454例病例的个人信息与上海市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死因登记数据库进行记录联动查询,以核查和补充病例的死亡日期及死亡原因等信息。子宫内膜癌的五年生存率使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Log-rank检验用于分析不同分组病例的生存率差异。Cox模型用于分析叶酸摄入以及相关基因多态对子宫内膜癌五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结果]病例对照研究中,膳食叶酸摄入水平与子宫内膜癌危险呈负向剂量反应关系(趋势检验P<0.01)。与叶酸摄入量四分位最低组相比,四分位最高组的OR=0.6,95%CI:0.4-0.7。这种关联模式在从未摄入B族维生素补充剂的亚组中更显著(四分位最高组较最低组的OR=0.5,95%CI:0.4-0.7)。无论在全部对象或未摄入B族维生素补充剂的女性中,均未见核黄素、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甲硫氨酸的摄入水平与子宫内膜癌有显著关联。摄入维生素补充剂对子宫内膜癌有显著保护作用。与从未服用者相比,服用任何维生素补充剂可降低30%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危险。而且随着使用频率和时间的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呈下降趋势(趋势检验P<0.01)。在部分只服用单种维生素补充剂的研究对象中,服用B族维生素补充剂相比于从未服用任何维生素补充剂者可显著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危险(OR=0.3,95%CI:0.1-0.8)。未见MTHFR 677C>T、1298 A>C和1793G>A多态与子宫内膜癌的危险相关联。但是,在从未摄入B族维生素补充剂的人群中,MTHFR 1298C和1793A等位基因携带者摄入低水平叶酸时与子宫内膜癌的高发病危险关联更强,交互作用检验P值分别为0.08和0.03。进一步分析发现,危险最低组见于1298AC/CC基因型且摄入高叶酸和高核黄素的女性(OR=0.6,95%CI:0.3-1.0),而危险最高组见于有同样基因型但摄入高叶酸和低核黄素的女性(OR=2.2,95%CI:0.9-5.7),交互作用检验P值为0.04。MTHFR 1793A等位基因与叶酸和核黄素也有同样的关联模式(交互作用检验P=0.03)。所选TYMS基因及上、下游各5kb区域的11个htSNPs中,rs3819102多态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显著关联。与rs3819102TT基因型相比,CC基因型的OR=1.5,95%CI=1.0-2.2。这种关联在绝经后女性中更为明显(OR=1.7,95%CI=1.1-2.8)。TYMSblock 2 TTG单体型在显性和相加模式下对子宫内膜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与绝经状况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中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检验P值为0.0008。病例随访研究中,截止至2006年12月31日,通过对1,454例子宫内膜癌病例平均5.2年的随访,观察到子宫内膜癌的总五年生存率为86.31%,五年无瘤生存率为90.78%。上海女性子宫内膜癌的临床预后因子包括病理类型、临床病理分期、分化程度、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GR)状况等。年龄、文化程度和月经状况也与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有关。未发现膳食叶酸摄入水平的高低及MTHFR和TYMS基因多态对子宫内膜癌的总五年生存率及五年无瘤生存率有显著影响,但发现隐性遗传模式下,MTHFR ACC单体型显著增加子宫内膜癌死亡、复发或转移的风险,年龄调整风险比(Hazardratio,HR)为4.36,95%CI:1.07-17.76。进一步调整文化程度、是否绝经、病理类型、临床病理分期、分化程度、ER和PGR状况、化疗和放疗等预后因子后关联加强(HR=7.95,95%CI:1.78-35.49)。确诊后维生素补充剂使用者的子宫内膜癌无瘤生存率显著高于从未使用者,但该结果可能因存活偏倚所致。[结论]膳食叶酸摄入可能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危险,尤其在未服用B族维生素补充剂的人群中,但对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无显著影响;维生素补充剂的使用可显著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危险,且不增加子宫内膜癌的死亡风险;MTHFR基因多态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预后中无显著主效应,但可能修饰叶酸与子宫内膜癌发生的负向关联;MTHFR单体型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有关;TYMSrs3819102变异等位基因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危险,但与预后无直接关联;TYMS单体型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中存在主效应,并与绝经状况有交互作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能力治疗的思考[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0(01)
- [2].子宫内膜癌靶向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20(01)
- [3].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指南解析[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9(12)
- [4].斯钙素-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J]. 安徽医药 2020(01)
- [5].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子宫内膜癌分期术中的应用[J]. 安徽医药 2020(02)
- [6].子宫内膜癌分型的研究进展[J].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20(01)
- [7].孕激素辅助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生育功能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08)
- [8].腹腔镜分期手术治疗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 2020(06)
- [9].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新进展[J]. 名医 2020(04)
- [10].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对早期子宫内膜癌肥胖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J]. 实用癌症杂志 2020(04)
- [11].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实用癌症杂志 2020(04)
- [12].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及生存率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 2020(08)
- [13].超声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磁共振比较[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12)
- [14].腹腔镜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近期疗效及对性功能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 2020(18)
- [15].共情护理结合常规护理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 2020(12)
- [16].达芬奇机器人与传统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疗效比较[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04)
- [17].结合临床参数及免疫组化标志物分析影响早期(Ⅰ期)子宫内膜癌复发的重要因素[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22)
- [18].醋酸甲地孕酮联合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效果[J]. 名医 2020(10)
- [19].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50)
- [20].子宫内膜癌的放射治疗[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20(06)
- [21].难治性子宫内膜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20(06)
- [22].国际权威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解读[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20(06)
- [23].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J]. 实用肿瘤杂志 2020(04)
- [24].腹腔镜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对患者性功能的影响[J]. 河北医药 2020(16)
- [25].针对性心理护理对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 2020(24)
- [26].整合式心理护理联合全面引导护理对子宫内膜癌化疗患者的影响[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0(09)
- [27].子宫内膜癌中线粒体融合蛋白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0(20)
- [28].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评价[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19)
- [29].腹腔镜与开腹子宫内膜癌根治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效果对比观察[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0(06)
- [30].磁共振与超声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