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地震应急互助契约机制的可行性研究

建立地震应急互助契约机制的可行性研究

论文摘要

论文分析了现行的地震应急运行模式,指出现行地震应急机制不足之处:整个的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常态假设之上的,习惯于按常态规划和开展工作,应急主体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现有行政设置。表现形式为纵向应急协调,应急管理分行业、分部门进行,参与决策主体为多个,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纵向应急体系为主,尽管有利于实现“分工负责”,但是当发生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应对的“综合性”危机时,将产生很高的协调成本,并严重影响反应速度。在这样的机制下,纵向管理有余,而横向联合不足。在实际运作中,政府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应急联动,政府间上下左右和政府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协调指挥能力还比较弱,办事效率不高;地震应急体系中,缺乏横向机制作为补充,在应急体系中,只有义务与责任,而回报缺失。特别地,开展地震危机管理工作,更受到多方面的制约,首先,地震活动少,人们体验地震的机会少,缺少切身的感受和客观刺激,公众对地震的认知较为片面、肤浅。其次,各级政府和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缺少紧急处置地震应急事件的经验。最后,由于社会地震应急缺乏实践机会,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灾区自身物资储备往往满足不了应急的需要;但是,如果物资储备过多,易造成浪费。因此,地震应急成本加大,地区之间的差异使各个地方的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出现不平衡。针对我国当前地震应急方式不完善性,作者认为建立起纵向与横向应急机制结合的社会应急机制,形成针对国家危机管理的统一组织架构和决策成为必要。一旦地震发生,可以提高对危机事件的时间响应速度,尽快做出关键决策。论文从建立应急互助契约的角度,提出进行地震危机管理的新模式。契约制的应急系统在国外发展较快,而在我国尚未起步,以单一决策主体参与的横向应急机制的建立与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应急互助契约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一种行之有效模式,指契约各方面对不同辖区内某类重大的突发事件(如地震)而签订的相互支持的应急服务协议,包括提供应急服务的补偿条款。通过建立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地震互助契约机制,可以优化配置地震应急救援资源,用最小的成本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区的损失。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全民对地震的科学认识水平提高,为建立地震应急互助契约机制提供了坚强后盾。同时,各级政府较为完善的地震应急预案,为建立地震应急契约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论文最后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地震应急互助契约机制的对策:建设集成的信息系统和公众信息系统,为互助契约机制的成功实现提供物质保障。发挥现有各种交通网功能,利用各方力量,本着就近援助、优势互补原则,加强区域协作,建立地震互助契约机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第一节 地震应急互助契约机制概述
  • 一、应急管理与地震应急管理
  • 二、地震应急契约机制
  • 三、应急互助契约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地震应急互助契约机制的国内外研究运用现状分析
  • 一、国外地震应急及地震应急互助契约机制研究
  • 二、国内地震应急管理现状分析
  • 第三章 我国地震应急现状研究及案例分析
  • 引言
  • 第一节 我国地震应急管理中问题分析
  • 一、当前地震应急方式不完备
  • 二、我国地区差异决定地震应急难度加大
  • 三、我国特点决定地震应急的成本效益难以控制
  • 四、地震应急体系纵向管理有余,横向联系不足
  • 第二节 案例研究
  • 一、案例概况
  • 二、案例分析
  • 三、问题成因分析
  • 第四章 地震应急互助契约机制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及对策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地震应急互助契约机制建设的可行性
  • 一、全民对地震的科学认识水平提高,为建立地震应急互助契约机制提供了坚强后盾
  • 二、各级政府较为完善的地震应急预案,为建立地震应急契约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
  • 第二节 建立地震应急互助契约机制的对策
  • 一、建设集成的信息系统和公众信息系统,为互助契约机制的成功实现提供物质保障
  • 二、发挥现有各种交通网功能,本着就近援助原则建立应急互助契约机制
  • 三、利用各方力量建立地震互助契约机制
  • 四、加强区域协作,建立地震互助契约机制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海南地震应急数据共享与应用[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9(05)
    • [2].天津市地震应急数据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J]. 中国应急救援 2019(06)
    • [3].地震应急档案管理工作实践的现状与思考[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02)
    • [4].地震应急信息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应用探讨[J]. 电子世界 2020(09)
    • [5].科普助力基层地震应急能力的提升[J]. 中国应急管理 2020(06)
    • [6].基于地震应急避难所视角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研究[J]. 城市建筑 2020(17)
    • [7].基于网站的地震应急信息发布技术[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04)
    • [8].浅析地震应急档案资源整合发展思路[J]. 黑龙江档案 2018(05)
    • [9].盟市地震应急准备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建设[J]. 中外企业家 2019(02)
    • [10].一种地震应急响应级别判定方法[J]. 震灾防御技术 2019(02)
    • [11].现阶段我国地震应急技术框架分析及评价[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9(11)
    • [12].地震应急事件资料归档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 办公室业务 2018(17)
    • [13].毕节市地震应急响应系统建设与思考[J]. 科技创新导报 2016(24)
    • [14].家庭地震应急自救工具配置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6(31)
    • [15].地震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新西部(理论版) 2016(24)
    • [16].地震应急管理行为模式及其绩效评估[J]. 灾害学 2017(01)
    • [17].地震应急安全管理中的项目管理方法[J]. 科技资讯 2016(35)
    • [18].德阳市基层地震应急能力现状及对策[J]. 中国应急救援 2017(01)
    • [19].江苏地震应急值班管理系统设计[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01)
    • [20].新疆地区县(市)地震应急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区域差异初探[J]. 震灾防御技术 2016(04)
    • [21].基于情景构建的市县级地震应急工作程序探讨[J]. 城市与减灾 2017(02)
    • [22].天津市区县地震应急准备考评体系研究[J]. 中国应急救援 2017(03)
    • [23].省级地震应急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设计探讨[J]. 震灾防御技术 2015(03)
    • [24].地市级地震应急思考与展望[J]. 环球人文地理 2017(09)
    • [25].公路交通地震应急管理技术体系框架研究[J]. 中外公路 2013(05)
    • [26].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地震局等部门关于宁波市地震应急检查工作制度的通知[J]. 宁波市人民政府公报 2008(16)
    • [27].我国农村乡镇基层组织地震应急管理现状及分析[J]. 西北地震学报 2013(S1)
    • [28].强化社区地震应急工作刻不容缓——徐州市地震局“防震减灾进社区”活动引起的思考[J]. 淮海文汇 2016(05)
    • [29].提高我市地震应急能力与构建和谐汕头的思考——学习十七大心得体会[J]. 汕头科技 2008(01)
    • [30].重庆市地震应急专题图制作标准化研究[J]. 地理空间信息 2020(02)

    标签:;  ;  ;  

    建立地震应急互助契约机制的可行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