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红曲霉菌丝体分生机制和生长趋化性初步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生物化工
作者: 王立言
导师: 贾士儒
关键词: 红曲霉,水分子跨膜透过模型,分枝双阈值模型,营养双阈值模型,图形用户界面,趋化性
文献来源: 天津科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丝状真菌菌丝体的分裂机制和分枝机制以及调控机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本文根据试验现象的观察,结合了前人成熟的理论,归纳总结了红曲霉菌丝体分裂分枝的可能机制,并再此基础上初步阐释了红曲霉生长趋化性的机制。其中包括以下模型: 1.提出了水分子跨膜透过模型:水分子通过简单扩散和主动运输同时进行跨膜流通,两者的效率影响到红曲霉的形态和发酵性能。通过水势推导出红曲霉固态培养空气相对湿度的阈值为75%,并通过实验证明培养环境相对湿度大于此值时菌体长势较旺盛。 2.提出了红曲霉生长的“分枝双阈值模型”。当环境影响因子浓度低于分枝抑制阂值t1时,分枝才得以进行;当菌丝内营养物质浓度达到分枝突破阈值t2时,菌丝的分枝将不受环境影响因子的限制,分枝加剧进行,并向四周分枝伸展。 3.提出了红曲霉生长的“营养双阈值模型”。当菌丝体内营养物质浓度达到生长阈值T1时,其分裂生长趋于恒定,真个菌落的面积增长也就趋于恒定;当菌丝体内营养物质浓度继续增长达到受限阈值T2时,收环境高渗透压的影响,分裂停滞,菌落面积增长缓慢。 4.不同的物质作为诱导源,对红曲霉的趋化性生长有一定的影响。环境因素也对红曲霉的趋化性生长有影响。 另外,本文还建立了图形用户界面GUI,用户可以方便的应用此界面进行图像的处理。本文应用此界面进一步对红曲霉生长趋化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论文目录:
1 前言
1.1 红曲霉及固态培养简介
1.1.1 红曲霉简介
1.1.2 红曲霉固态培养简介
1.1.3 固态发酵研究进展
1.2 丝状真菌分生机制研究进展
1.2.1 丝状微生物生长机制
1.2.2 丝状真菌生长过程
1.2.3 固态发酵过程中真菌的生长机制
1.3 微生物形态的数字化处理
1.3.1 丝状真菌菌体形态的数字化处理
1.3.2 应用图形用户界面GUI对图像进行处理
1.4 红曲霉生长的趋化性
1.5 论文思路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种
2.1.2 仪器设备
2.1.3 试剂
2.1.4 培养基
2.2 培养方法
2.2.1 斜面菌种的活化
2.2.2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2.3 趋化性试验
2.3 形态观测方法
2.4 图像处理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基于Matlab的图形化用户界面GUI的创建
3.1.1 创建图形化用户界面GUI的意义
3.1.2 MATLAB的图形化用户界面的设计过程和指导思想
3.1.3 图形化用户界面GUI的建立
3.1.4 图形化用户界面的使用
3.1.5 小结
3.2 固态培养红曲霉水分子的透膜机制探讨
3.2.1 水分子跨膜机制的要点
3.2.2 菌丝体胞内外水势的计算
3.2.3 红曲霉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观察
3.2.4 水分子跨膜机制对现象的分析
3.2.5 生长阈值的推论和验证
3.2.6 小结
3.3 红曲霉生长“分枝双阈值模型”
3.3.1 理论基础
3.3.2 红曲霉生长的“分枝双阈值模型”要点
3.3.3 红曲霉生长分枝过程分析
3.4 红曲霉生长“营养双阈值模型”
3.4.1 理论基础
3.4.2 红曲霉生长的“营养双阈值模型”要点
3.4.3 不同营养浓度条件下红曲霉生长形态分析
3.5 两个模型理论综述及对红曲霉生长几个典型现象的解释
3.5.1 两个模型的综述
3.5.2 红曲霉菌落的环结构
3.5.3 红曲霉菌落的放射状结构
3.6 红曲霉生长趋化性机制及影响红曲霉生长趋化性的因素
3.6.1 红曲霉生长趋化性现象
3.6.2 红曲霉生长趋化性机制
3.6.3 不同因素对红曲霉生长趋化性的影响
4 结论和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布时间: 2007-01-10
参考文献
- [1].从米根霉菌丝体中提取壳聚糖的工艺研究[D]. 范镭.南昌大学2008
- [2].碱提松木层孔菌菌丝体多糖的结构及活性研究[D]. 裴丽娟.东北师范大学2010
- [3].发酵废弃菌丝体厌氧产酸技术研究[D]. 陆颖佳.江南大学2013
- [4].两种盔孢伞菌丝体人工培养及毒素检测[D]. 黄双.湖南师范大学2015
- [5].桑黄生物学特性及主要活性成分研究[D]. 李艳辉.吉林农业大学2003
- [6].黑盖木层孔菌菌丝体多糖分离纯化、结构解析及活性研究[D]. 田文敏.东北师范大学2008
- [7].松木层孔菌菌丝体多糖的结构和活性研究[D]. 蔡东玲.东北师范大学2009
- [8].粗糙脉孢菌物理—化学诱变及分子验证[D]. 罗文泊.吉林农业大学2005
- [9].DREB 1A多克隆抗体制备以及青霉菌干菌丝体抗病机理Northern检测[D]. 范玉清.山东大学2007
- [10].两种炭角菌的培养条件优化、抗氧化酶活性及营养成分探究[D]. 姚珂.西南科技大学2016
相关论文
- [1].红曲霉遗传转化方法研究及色素、桔霉素的研究[D]. 张垸帼.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
- [2].红曲霉产桔霉素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D]. 丁月娣.华中农业大学2006
- [3].红曲色素合成机理及红曲霉混合培养的初步研究[D]. 朱雷.安徽农业大学2006
- [4].红曲米中桔霉素的测定及红曲发酵工艺研究[D]. 靳赛.河南农业大学2005
- [5].红曲色素的固态发酵法制取技术及其稳定性研究[D]. 刘颖.湖南农业大学2006
- [6].低橘霉素高色价红曲霉固态发酵研究[D]. 盖栋梁.贵州大学2006
- [7].红曲色素中桔霉素抑制条件的探讨[D]. 游向荣.福建农林大学2006
- [8].红曲霉固态发酵生产生理活性物质Monacolin K的研究[D]. 路秀玲.天津轻工业学院2000
- [9].红曲霉固态发酵及形态解析[D]. 陈云.天津科技大学2003
- [10].红曲霉发酵及其生长趋向性的初步研究[D]. 汤卫华.天津科技大学2004
标签:红曲霉论文; 水分子跨膜透过模型论文; 分枝双阈值模型论文; 营养双阈值模型论文; 图形用户界面论文; 趋化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