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1研究小剂量氯胺酮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对肿瘤坏死因子—a、白细胞介素—6致炎因子是否有抑制作用2不同小剂量的氯胺酮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白细胞介素—6致炎因子是否有剂量相关的抑制作用。3观察术毕瑞芬太尼作用消失后,小剂量氯胺酮超前镇痛作用。方法:1随机选取术前无严重创伤和感染的本院手术病人30例,ASAⅠ~Ⅱ级,年龄24-69岁,体重46.5-85公斤,男性14例,女性16例。随机分为两个研究组(k1组和k2组)和一个对照组(D组),每组10例。诱导均为瑞芬太尼1μg/kg,咪唑安定0.1mg/kg,维库溴铵0.1mg/kg。实验组k1组注射氯胺酮0.8mg/kg,实验组k2组注射氯胺0.5mg/kg,对照组(D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5分钟后插管,三组麻醉维持都泵注瑞芬太尼TCI 6ng/ml,丙泊酚TCI1-1.5ug/ml。,间断辅以维库溴铵,直到手术结束。分别监测麻醉前(T0)、气管插管1分钟(T4)、气管插管3分钟(T5)、气管插管5分钟(T6)时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并记录。2标本采集:术前一天麻醉医生访视患者,向患者介绍视觉模拟评分法的使用方法,取得患者配合,三组病人拔管后均送入复苏室。由同一人单盲法记录术后30分钟(T1)、术后1小时(T2)、术后24小时(T3)视觉模拟(VAS)评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3分为优,3—4分为良,≥5分为差。病人入室,分别在双上肢开放两条静脉,一条注射用药,另一条采血。分别在麻醉前(T0)、术后1小时(T2)、术毕24小时(T3)采血送检肿瘤坏死因子—a、白细胞介素—6。结果:1三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白细胞介素—6、病人视觉模拟评分指标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高于实验组;而且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白细胞介素—6指标都存在时间效应,即随时间点而变化;肿瘤坏死因子—a、白细胞介素—6还与时间因素存在交互作用。2三组之间VAS存在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的VAS在各时间点差别有统计学意义D组高于K1和K2组(P<0.05)3 K2组患者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与K1组和D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K2组心率与K1组在T4、T5时间里有显著差别(P<0.05),血氧饱和度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小剂量氯胺酮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对肿瘤坏死因子—a、白细胞介素—6致炎因子有抑制作用。而且随小剂量氯胺酮的量增加对肿瘤坏死因子—a、白细胞介素—6致炎因子的抑制作用增强。2小剂量氯胺酮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有超前疼痛的作用,即瑞芬太尼作用消失后,小剂量氯胺酮有超前镇痛的作用。3麻醉诱导中加入0.5mg/kg的氯胺酮(K2组)病人在气管插管的过程中心率变化最小。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明显低于其它两组(P<0.05),可减轻气管插管心血管系统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