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工程原理对普通高校人文社科专业

基于价值工程原理对普通高校人文社科专业

课程结构的思考

StudyontheCurriculumStructureofCollege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MajorfromthePerspectiveofValueEngineeringPrinciple

张斌ZHANGBin曰徐敏XUMin(长春师范大学,长春130032)(Changchun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32,China)

摘要院目前,普通高师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一般都是按着一定的专业设置规范来进行,但面对当今社会现实对毕业生所应具有的综合性价值需求,仅仅按这种方式所限制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是满足不了实际需求的,特别是人文社科专业。虽然通识教育虽然也意在提高毕业生的使用价值,但仍有必要加强人文社科专业间跨专业综合教育淤,以此建立通识教育———跨专业综合教育———专业方向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以最小的成本,增加毕业生的价值量及适用性。

Abstract:Colleges'courseteachingiscurrentlyfollowingthebasicprofessionalstandard,butcomprehensivevalueisdemandedbecauseoftheactualdevelopmentofsociety,teachingrestrictedbythismodelcann'tmeetthepracticalneeds,especiallyinthemajors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Althoughthegeneraleducationisalsoaimedatimprovinggraduates'value,butitisnecessarytostrengthenthecrossmajorcomprehensiveeducationamongthe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majorstoestablishateachingstructureofliberaleducation-crossmajorcomprehensiveeducation-majoreducation.Onlythis,wecanenhancethegraduates'valueandapplicabilitywiththeleastcosts.关键词院价值工程;跨专业综合教育;通识教育于Keywords:valueengineering;crossmajorcomprehensiveeducation;liberaleducation中图分类号院G423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27-0001-04

0引言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依托和载体,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其水平和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影响到高等学校能否很好的完成自身使命。而作为普通高校,一般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深受人力资源市场的影响。同时,市场也是检验普通高校教学效果的最终裁判。虽然学校的课程设置有其自己相对知识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但这种完整性和独立性应是以市场需求为前提。专业方向,课程设置要与市场需求接轨。因为对于普通高校来说,教学课程结构安排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具有决定性影响,课程结构的优化必将直接决定学生及毕业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优化,直接关系到教学系统功能的最终体现———毕业生为社会服务功能和作用的强弱,即毕业生社会价值的大小。本文引借价值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就普通高校社科专业课程结构如何改进和优化进行探讨,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1单一专业培养方式存在的不足传统专业培养方式限制是学生知识单一化。目前,高校大多是根据一定的专业设置规范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

这一方式一般是按不同的专业来开展教学的。这里的所谓专业,就是高校培养学生的各个专业领域。大体根据社会职业、学科、科技文化、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划分为不同内容的课程组。对学生来说,就是要求学生沿着一定专业方向所构成的课程组进行学习以完成学业,以此形成一定的知识能力,获得专业毕业证书。这种培养方式沿袭了计划体制时期的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点:首先是高校学生的专业是按一定学科标准划分的不同领域,这些领域及知识成为学生学习和选择职业的主要应用工具和载体;其次,专业安排一般是依托于某个学科知识领域的分类所形成不同的课程,并由此构成专业课程组;其三,各个专业一般均具有相对稳定的科学知识体系,教学过程中,学生课程的教学计划也是按着一定专业及课程组而定名。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往往只具有单一专业的知识结构,因而也只能选择与所学专业方向相一致的工作岗位,从事专业方向的工作。但面对当下社会发展对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的需求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无论从需方还是从毕业生自主择业,更应具有专业知识的综合弹性或张力,因而,仅仅按原有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现代的学生已难以适应就业岗位需要,特别是对于普通高校。

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已成为现实趋势。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间的相关性及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看,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多学科间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已成为促进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关键。而科技发展与经济全球化也使得今天人们的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化,这就给现代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备多方面知识才能并善于加以综合运用的人才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从现实状况来看,一方面,生源数量已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用工选择和使用的趋势又更多倾向于一专多能或多面手,这对毕业生特别是普通高校毕业生来说,就是要求在具备专业知识基础上的知识多元化。为此,已有院校已经开展了按大类招生,并对低年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但总的看,目前的通识教育还主要是在文科与理工科之间的跨类教育,重视的是科学素养、视野的形成。仅此还不够,还应在普通高校中,开展在大类内的各学科之间的跨学科、跨领域以及跨专业间的专业知识综合教育,如同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法学、管理学等学科及内部各专业间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教育。之所以如此,主要出于以下的思考:淤高中毕业的学生在报考大学之前,对人文社会科学及各学科缺乏整体性了解,因而入学前盲目选择大学所学专业,结果往往导致部分学生在入学后出现专业兴趣迁移、厌学现象,却又无法改学其它专业等问题出现。通过采取跨专业分阶段的综合教育,可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较广泛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知识基础上,经过分期教学,提供给学生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这种跨专业教育,由于课程设置上的广博性,还可最大限度激发人文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结构具有面—线—点的特点。同时还可使学生入学前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得到有效纠正,并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于就业现实状况要求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既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多元知识能力综合。当前,由于就业岗位相对稀缺,我国普通高师院校毕业学生均面临巨大择业竞争压力。如同且许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并非在大学时的专业所学,这就带来实际用人岗位所需知识与学校专业知识的学习产生矛盾,学非所用。另外,现在用人单位对所需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就目前来看,毕业生在就业与从业过程中,一是跨专业就业或工作后跨专业再修其它专业已成常见现象;二是工作中常常要处理涉及多个专业的问题,需要具有多个专业的知识,增强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当然这对普通高校人文社科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多数情况下涉及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大类内的相关专业知识。所以,也就要求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多元专业结构的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解决不同专业或领域问题的能力。

盂从教学过程来看,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尽管应当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教育与办学经验,但也应针对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特别是对普通高校。探索我国高校的教学培养式样。当前,许多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将课程内容以基础、必修、选修还有公共课的形式加以区分,不同类别的课程学分也不尽相同,基础课、必修课程强调的是突出专业性;选修课的设置既注重专业性,也注重知识面的拓展,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具有深层素养的专业人才虽有一定程度上的优势,但却难以解决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相矛盾的问题,有必要加以调整。

2价值工程原理及对跨专业综合教育的价值分析价值工程(ValueEngineering),亦称价值分析(ValueAnalysis)是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可靠的地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以提高产品价值的技术经济方法。194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程师迈尔斯在《美国机械师》杂志上发表了《价值分析》一文,并于1961年出版了《价值分析与价值工程技术》一书,奠定了价值工程理论的基石。我国从1978年引入价值工程,并在许多行业进行应用和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从我国国内对于价值工程原理的研究与应用来看,目前主要用于生产决策和投资决策,但较少用价值工程原理分析高校专业建设问题。事实上,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与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追求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要涉及到投入和产出问题,不管投入产出的是否是实物,都可以应用价值工程原理进行分析。高校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只不过应为其投入产出物大多无法用货币进行衡量,所以目前较少应用价值工程院里进行分析。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在人文社科类院系中实行通识教育———跨专业综合教育———专业方向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力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里应用价值工程原理对高校人文社科专业之间的跨专业综合教育进行评价和分析:价值工程原理中最核心的概念是价值、功能与成本。

价值工程的基本公式:V=F/C。其中V为价值,F为功能,C为成本。

价值工程把“价值”定义为“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之比”。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功能越大,费用越低,价值越大,即该事物的有益程度越高、效益越大、好处越多。根据价值工程的原理,人文社科专业跨专业综合教育的价值等于跨专业综合教育功能与跨专业综合教育投入成本的比值,即:跨专业综合教育价值(V)=跨专业综合教育功能(F)/跨专业综合教育成本(C)。引入价值工程的原理对专业综合教育的价值进行评价,首先要对学生的功能和专业综合教育投入成本进行界定。在界定之前,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淤跨专业综合教育是在不改变学生原定本专业条件下,增加其它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于增加的其他相关知识教学内容并非是这一专业开设的全部教学课程,而仅是最基础的入门级或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应用可能性最大的课程,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将来的自学;盂可以跨专业学习的专业课程可采取一定程序指定的方式,也可由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定;榆在不同专业的学生间采取相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由于参与跨学科综合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我们以学生参与跨学科综合教育的功能和成本对人文社科专业跨专业综合教育的功能、成本进行界定:人文社科专业间跨专业综合教育的功能F:是指学生参与跨专业综合教育所获得的收益。在具体内容上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认知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业四部分的功能。人文社科专业跨专业综合教育的成本C:是指学生参与跨专业综合教育所支付的费用。由于参加跨专业综合教育学生与非跨专业综合教育的学生在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方面的开支基本相同,只是要比非跨专业综合教育的学生多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以及由于跨学科学习所产生的机会成本,所以参与跨专业综合教育的费用应包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机会成本三部分。

由此可见,跨学科综合教育的价值为:E=FC=4i=1移aiFi3i=1移biCi(1)以此方法进行分析。单一学科教育的价值为:E1=F1C1=4i=1移a1iF1i3i=1移b1iC1i(2)这里E是单一学科教育的价值,F1是单一学科教育的功能,C1是单一学科教育的成本。

将(1)式与(2)式进行比较,如果E﹥E1,则实行跨学科教育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如果E﹤E1,则实行跨学科综合教育是没有意义的;如果E=E1,则实行跨学科教育与单一学科教育具有完全的替代性。从以上两式的构成来看,决定两种教育方式的价值比值的因素除各自的功能与成本外,还有功能、成本的比重。当然,在以上三种情况中,E﹥E1是有意义的,为此,我们只对E﹥E1进行分析。

比较(1)式与(2)式,人文社科专业跨学科综合教育的价值大于单一学科教育的价值就是E﹥E1,即意味着4i=1移aiFi3i=1移biCi跃4i=1移a1iF1i3i=1移b1iC1i,也就是4i=1移aiFi3i=1移b1iC1i-4i=1移a1iF1i3i=1移biCi3i=1移biCi3i=1移b1iC1i跃0。

3实行跨专业综合教育的基本设想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社科类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基本趋同,而且相对固定化。这种以模具铸造方式培养的学生,很难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其创造性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所培养学生的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使毕业生往往因专业能力单一而遇到了很大的就业困难。一般来说,普通高校主要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实际应用人才的任务,因此在培养计划制定过程中应注意兼顾学生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3.1转变观念,调整培养思想定位学生“价值”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是否适合社会的需要,过去单一以专业水平高低来衡量学生“价值”的观念已不能完全满足当今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要求。现实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具有多学科、多方面知识和能力,需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另外从学生长期职业发展看,也非常需要毕业生能够善于不断自我更新知识,增长新的能力。这就需要学校要转变过去相对僵化固定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适当放宽专业模式思路限制,增强专业培养灵活性,探索新的培养规律。将培养思想的着力点放在综合培养学生要具有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宽厚的专业素养、创新素养、适应与发展素养等方面。

进一步从指导思想上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同时,这也应当是普通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3.2建构与完善相应的培养体系现代社会发展变化迅速,从业者面临的工作环境更加复杂,面对的工作事务往往充满复杂变数,对就业者的要求也就更高。从所需人才的横向知识结构来看,需要具有较为宽广的学科知识视野及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从纵向结构来看,需要较为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这就给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的学生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应当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培养体系加以完善和建构:一是在培养内容上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还应更加重视人格素质、思维方法、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引导和教育;二是在培养方式上,开展多元协同教育,即学校的和与学生有关的教学与管理等部门既要分工负责,更要共同合作,形成综合培养平台;三是进一步建构相应的课程体系;四是增强学生选择性学习的自主性,建立相应机制,使学生在专业及课程学习中能根据教师指导,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课程群;五是积极提供学生接触、了解社会的机会,尽可能增强社会适应性。

3.3探索创新教学方式,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在跨大类学科间进行选择性通识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开展相关、相近专业间的跨专业综合教育。从专业课程体系构成上,应打破界限,适当拓宽专业领域,合理搭配不同专业的课程,特别是对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必修课程引入,拓宽学生多学科基础,同时,注意与学生的选修课程相衔接配合。

力争打造成由跨类课程、跨学科课程、专业课程三个平台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为了更好的做到这一点,提高教学效果,还可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师资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课程并分阶段教学,使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和作用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建构这样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有利于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既做到专业突出、基础相对宽广,又做到学科知识交叉,增强综合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学生在校内外共享更广泛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总之就是要形成更好的人才培养环境。至于选修课程的开设大致可以选择两种路径方式进行,一种是按通识课程的需要设置跨类选修课程;另一种途径是由学生自选课程与教师辅导结合,可以兼修跨学科课程。此类选修课应当是在专业综合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以互动方式,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相关课程的研修,以培养学生自学、科研、创新能力为主;同时也可促进教师自身的科学研究工作的更好开展。

3.4建立学生专业定向机制以往,学生入大学前所报专业或所处专业即成为其大学四年的学修专业,且不得或难以更改。采取跨学科综合教育的方式,改变这这种入学定专业方向传统做法,采取学生入学后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对不同专业的进一步的了解,经过若干次选择来确定较为适合自己修读的专业方向,增强学生的学习选择自主权,同时也可进一步激发、调动相关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具体操作层面,应当在学生入学初始即进行专业选择辅导,在教学过程中,帮助、指导学生了解不同专业领域相关问题,尽早明确专业选择方向,并根据选择具体原则调整专业。

除了以上要求,还应当建构与跨学科综合教育相配套,有助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管理制度,合理搭配教学团队,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完善实践实习体系,以进一步提高这一培养方式的整体效果。

注释院淤本文的所谓大类是指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跨专业综合教育是指在某一大类学科专业群中(如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对各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跨专业综合培养。

于通识教育:英文“liberal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粤.杂.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本文的含义是指跨大类通识。

参考文献院[1]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J].财贸研究,2006(04).[2]晏维龙,吴明忠,李明,徐启华,王浩.极化或扩散:江苏经济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3]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简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05).

标签:;  ;  ;  

基于价值工程原理对普通高校人文社科专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