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疏肝和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5例

自拟疏肝和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5例

陈洪国1王涛2尤培文2(1山东省泗水县中医院内科273200;2山东省泗水县人民医院273200)

【中图分类号】R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1-0022-02

【摘要】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法。方法反流性食管炎患者95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65例,采用中药疏肝和胃汤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奥美拉唑胶囊。治疗8周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内镜检查、停药后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P<0.05),胃镜检查(P<0.05),停药后复发(P<0.05)。结论疏肝和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低。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舒肝和胃汤中医药疗法

反流性食管炎(RE)是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造成食管黏膜损伤的胃肠动力障碍型疾病。临床以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夜间平卧时呛咳、咽部不适等症状为主。本病为消化系统常见病,也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需长期治疗;笔者于2007年6月~2011年3月采用自拟舒肝和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5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符合纳入标准者95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65例,男性28例,女性37例;年龄18~66岁,平均48.3岁;病程1年以下者12例,1~5年者32例,5年以上者21例;内镜诊断A级15例,B级30例,C级20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9~65岁,平均44.3岁;病程1年以下者7例,1~5年者15例,5年以上者8例;内镜诊断A级8例,B级13例,C级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内镜分级等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65例患者均选择具有明显反酸、烧心及胸骨后疼痛或不适等症状,内镜下见食管黏膜破损者。排除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恶性病变、糖尿病、冠心病及上消化道手术史等患者。内镜诊断及分级:按洛杉矶标准(LA分型)进行分级。即正常:食管黏膜没有破损;A级:一个或一个以上食管黏膜破损,长径小于5mm;B级:一个或一个以上黏膜破损,长径大于5mm,但没有融合性病变;C级:黏膜破损有融合,但小于75%的食管周径;D级:黏膜破损融合,至少达到75%食管周径。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试验前1月内检查证实诊断,4周内未服用过抑酸药及其他影响胃肠功能的药物,纳入观察对象。

2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自拟舒肝和胃汤辩证用药;治则:疏肝和胃,清热降浊。方药组成:柴胡12g,白芍12g,枳壳12g,甘草6g,元胡12g,莪术12g,丹参15g,大黄6g(后下),代赭石15g,山栀子12g,太子参12g,黄连12g,吴茱萸6g。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胶囊,每次20mg,口服,每日2次。两组均以8周为1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影响本药疗效评价的其他药物。

3观察项目

主要观察临床症状改善、内镜疗效、复发率及不良反应。

4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临床症状的疗效标准。按症状轻重分4级,积分分别为0分、1分、2分、3分。痊愈:反流症状消失,症状减分率≥95%;显效:反流症状基本消失,虽偶有症状但很快消失,症状减分率≥70%而<95%;有效:反流症状未消失,但较以前减轻,症状减分率≧30%而<70%;无效:反流症状未消失,程度未减轻,症状减分率<30%。计算公式为:症状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胃镜疗效判断:治愈:胃镜复查糜烂破损消失,充血水肿明显好转;显效:胃镜下炎症未消失,治疗前后积分差为2分;有效:胃镜下炎症未消失,治疗前后积分差为1分;无效:胃镜下炎症未消失,治疗前后积分差为0分或为负值。

5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表1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两组胃镜疗效比较:表2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两组停药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复发情况比较:表3示,治疗组随访32例,对照组随访8例;治疗组复发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1例腰酸,停药后1周恢复正常。

表1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比较例(%)

注: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

表2两组患者胃镜疗效比较例(%)

注: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

表3两组患者停药后复发情况比较(例%)

注:两组停药后比较,P<0.05。

6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学“嘈杂”、“吐酸”、“噎嗝”、“胸痞”等病证范畴。本病病位在食管、胃,与肝、胆关系密切;初期以热证多见,多由肝气郁结、胃气不和而发,可出现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痛不适一系列临床症状。治宜清热、疏肝利胆、和胃降浊。舒肝和胃汤组成取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及左金丸化裁而来;既能制酸,又能抑制十二指肠胃内容物反流,从而达到促进食管破损愈合的目的。方中柴胡入肝经,味辛行散,性寒可清泄郁热,为条达肝气之要药,并解气郁化热之证,司君药之职;枳壳理气宽中,行气消胀;与柴胡相合,一升一降,使枢机运转,气机调畅,郁阳通达;木香理气疏肝,助柴胡解郁;元胡、莪术、丹参行气活血而止痛,助柴胡解肝经之瘀滞;代赭石质重性降,引胃气下降以重镇降逆,兼可平肝降逆止呕;左金丸中黄连泻心火,直折肝火上炎之势;吴茱萸性温,燥湿理气,辛通下达以开郁结,二者辛开苦降,相辅相成;山栀子清热泻火凉血,大黄清热泻下;白芍、甘草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柔肝和胃止痛;太子参补气益血,健脾生津,取其扶正祛邪,标本兼顾。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疏肝利胆、和胃降浊之功,使肝胆疏泄正常,胃气和降,则诸症消失。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具有镇痛、抗炎、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胆盐对食管黏膜的损害;枳壳、木香使胃肠收缩有力,增强食管动力和胃的排空;大黄、代赭石可促进胃排空,减轻反流液刺激食管黏膜;丹参、元胡、莪术改善微循环,可促进损伤黏膜修复;黄连、吴茱萸能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酸流量。白芍、甘草有镇痛、解热、抗炎、松弛胃肠道平滑肌的作用;太子参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本药组方具有方便、价廉、无明显毒副作用等优势,值的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明富.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176-218.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72-375.

[3]朱晓燕,朱生梁,王晓素.疏肝和胃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6,47(1):33-35.

[4]王志坤,刘启泉,杜艳茹.胃力康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05例[J].中医杂志,2006,47(8):604-605.

标签:;  ;  ;  

自拟疏肝和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5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