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槲皮素(Quercetin,QT,3,3’,4’,5,7-五羟基黄酮)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癌防癌、抗自由基、抗贫血、抗炎、抗过敏等多种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但由于槲皮素亲水性及亲脂性差、吸收差、口服生物利用度低,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SLN)是以生理相容性好、体内可生物降解的天然类脂材料为药物载体的亚微粒给药系统。该体系生物相容性好,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可控制药物的释放,适合多种途径给药。本文以槲皮素为模型药物,制备了槲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Quercetin-loaded solidlipid nanoparticles,QT-SLN)。通过大鼠体内吸收机制、吸收部位和药动学的研究,考察SLN作为槲皮素口服给药载体的可能性。选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QT-SLN。以纳米粒的形态、粒径和包封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表面活性剂、脂质材料、有机溶剂、乳化温度、乳化时间、搅拌速度等因素对QT-SLN制备的影响,筛选出了影响QT-SLN质量指标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以主药用量、单硬脂酸甘油酯与卵磷脂投料比、表面活性剂用量、表面活性剂用量比(PEG400:吐温-80)、乳化温度和乳化时间为考察因素,以纳米粒形态、包封率、载药量和稳定性为评价指标,采用均匀设计对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优化后得到的QT-SLN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分散性好、圆整、均匀而不粘连,平均粒径为155.3nm,包封率为91.08%,载药量为13.20%,Zeta电位为-32.23mV,达到了本课题的预期目标。用透析法考察了QT-SLN的体外释药行为,并对药物释放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其体外药物释放符合双相动力学方程,回归方程为100-Q=98.8731e-0.1042t+42.4531e-0.0258t,(rα=0.9994,rβ=0.9937),释药前期为快速释药,后期缓慢释药,QT-SLN与槲皮素原料药相比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QT-SLN冷藏条件下放置6个月稳定性良好。采用大鼠在体灌流技术,对QT-SLN在大鼠胃肠道的吸收特性进行了研究。大鼠在体胃吸收试验表明胃部为纳米粒的不良吸收部位,2h的平均吸收百分率仅为6.20%;考察低、中、高浓度QT-SLN供试液的小肠吸收动力学,三者在大鼠小肠的Kα分别为0.0784h-1、0.0780 h-1和0.0777 h-1,LnX与时间t呈线性关系,表明纳米粒在肠道内的吸收主要以被动扩散为主;考察了纳米粒的最佳吸收部位,结果其在整个小肠段都有吸收,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百分率分别为(13.00±2.41)%、(17.57±1.84)%、(30.44±2.21)%、(22.03±1.77)%,可见回肠、结肠为纳米粒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吸收相对较少。通过使用荧光偏振和圆二色谱2种实验技术,考察了优化制备的QT-SLN对大鼠肠黏膜细胞膜脂流动性及蛋白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剂能增加膜脂的流动性,并使蛋白结构趋于松散,从而提高了黏膜的通透性,促进了药物的吸收。在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血浆中槲皮素的含量,用3p97药动学处理软件对大鼠灌胃槲皮素原料药和QT-SLN后的血药浓度数据进行处理,确定最佳房室模型,求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槲皮素原料药和QT-SLN在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均符合一室模型。与原料药组相比,纳米粒组体内吸收增加,作用时间延长,相对生物利用度为571.4%。为了获得更长期的物理化学稳定性,方便将纳米粒制备成片剂、胶囊、微丸等剂型供日服使用。以4%的甘露醇作为冻干保护剂,成功制备了QT-SLN冻干粉剂。冻干前后,纳米粒的相关质量指标如包封率、载药量、pH未发生明显改变。初步稳定性实验显示其稳定性良好。体外释药试验结果表明,冻干前后制剂释放规律相同,两者的释药曲线由双相动力学方程拟合较好,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以槲皮素为模型药物制备口服SLN制剂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证实,SLN可以显著提高或改善水溶性差、口服难吸收药物(如槲皮素)的胃肠道吸收,是一种具有巨大研究价值和发展前景的新型口服给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