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设计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新农村的建设是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的,也一直在推进建设,并且改造建设的成果也是很显著的。虽然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问题,但只要高度重视,尽力避免,就会处理好出现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风貌;变化
1新农村建设概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指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这也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推进。
2新农村建设改造后风貌
2.1土路变水泥路
新时期新农村建设仍然在继续,各农村也积极响应号召,对农村的道路进行了重修,变之前的土路,改为现在的水泥路。现在修成水泥路之后,农村道路清洁了很多。
2.2旱厕变水侧
近些年,习近平也明确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的厕所的改建,要把旱厕全部变成水侧。现在农村也因此都安装了蹲式马桶,解决了旱厕带来的脏乱,从而整个村庄的环境得到了大大提升。
2.3环卫工人和垃圾桶的配备
以前的农村,垃圾随处可见,村民也是把垃圾扔的到处都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进行垃圾的存放。现在每个村庄都配备了好多的垃圾桶,还有专门的环卫工人进行街道的打扫和垃圾的清理,这样大大减少了农村的垃圾,环境也因此大大提高。
3新农村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
3.1一些农村大肆建设住宅
在一些大城市近郊区,乡村建设陷入误区。以某个我国特大型城市为例,在距离城区40—50公里的部分行政村,盲目扩建农民住房,有些宅基地已扩大到4分和5分地。据了解,当地农民常住人数很少,大部分已进入市区务工,所居住的房子已经非常宽敞,多建住宅房的目的是为了出租。扩建住宅房的结果是村子面貌一片混乱,既不像农村也不像城镇。不像农村,是因为失去了田园本色;不像城镇,是因为没有城镇的基础设施。因此,有学者称,这些农民不是在种田,而是“种房”。这样的乡村建设根本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所在,也没有任何美感而言。
3.2农民对村庄建设不知情
有的区县领导掌握新农村建设大权,不仅不让村民参与,甚至连村支部书记也不了解本村建设情况,这种方式引发了村民的不满和抵触。至于新农村规划,由于是领导指定而非经市场的选择,很多规划公司不了解农村,设计既缺乏农村元素,也不符合农村实际情况。这不仅浪费了国家大量资金,而且导致乡村建设的不成功。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缺乏民主意识,缺乏群众观念,不尊重科学知识,过于看重手中权力,甚至有寻租的嫌疑。由于不征求群众意见,群众不知自己住房建设蓝图,必然会有意见和反感,从而引发社会矛盾,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
3.3农村建设缺少文化元素。
许多农村建设只注重基础设施,忽略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这与我国作为文明古国的历史极不相称。虽然一些农村开始注意村庄历史,但是大多数尚未关注传统文化。从文化自信角度来看,实施乡村振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区别之一,是更加注重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从民俗、民风等生活习俗入手,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实现农村乡风文明。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少地方干部对“五位一体”发展理念认识不深刻,习惯简单地执行上级的行政命令,缺乏有思想、有深度的思考和谋划,特别是对包含较多文化元素的发展模式缺乏思考。同时,农村基层缺乏文化人,尤其是有文化的农民离开农村,形成了文化真空的区域。
4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几点建议
4.1做好农村发展规划编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做好统一规划,关键在于体现乡村的本质特征,保留农村的元素,否则就失去乡村振兴的意义。因此,编制农村发展规划,农村研究者和农民代表应加入编制工作小组。
4.2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也是农村家园的主人翁和建设者,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充分征求村民群众的意见和愿望。因此,采取有效方式征求群众意见,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让群众认识到自己受益,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4.3利用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
借鉴经验,在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基础上,形成有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村。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不仅增添乡村建设的光彩,而且是吸引观光旅游的重要资源。在农村建设中,自然和人文景观建设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4.4应做好公示和民主监督。
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公共建设项目,应该公开公示,接受社会各界和农民群众的监督。国家财政投入较大资金量,在做好绩效考评和审计的同时,可借鉴委派民主党派监督扶贫工作的经验,监督和检查村庄建设工作,发现问题并堵住漏洞。
4.5构建美丽乡村长效机制
经验表明,美丽乡村的最终目标就是经营乡村,即用高水平的乡村建设夯实乡村经营的基础,用高效益的乡村经营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来看,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休闲旅游,并成为乡村经营的一个“重头戏”。
5.农村建设应该保留本色
农村不同于城镇的最大特点,在其田园风光,这是人们追求自然美景的一种对象。我国古代大量诗词以乡村场景为歌咏对象,赋予其传统文化内涵。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写的是诗人置身于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山间小道的细致观察,而且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从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现代化大都市的人们,渴望暂离喧嚣,漫步在乡间小路上,充分享受田园风光。因此,大都市周边的乡村,应该作为一种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受到人们的珍惜和保护。
从服务于大都市的视角,国外学者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理念,即农业并不只是简单的生产贸易的对象,还具有多种机能,农业对人类社会的实际贡献远远超过农产品供给的范畴。农业在生产活动中,创造出农作物以外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价值,被称为“农业多种机能”,其中包括环境保全、绿化资源开发和传统教育机能。环境保全机能主要指人们所居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及生物资源的保存等。绿化资源开发机能是指为居住者休闲和参观者旅游,保护自然景色和提供活动场地。传统教育机能是指为参观者和青少年提供自然和农业知识的教育培训,以及为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址提供保护作用。更进一步来看,都市型农业是将传统农业融入大都市发展,形成农村与大城市相结合的新集合体。由此可见,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不仅离不开源自农业的食品链,而且也离不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田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祝会云.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困境与出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01).
[2]袁春波.新农村建设与县级财政问题研究[J].纳税,2018(04).
[3]江吴军;王亚培;;浅议新农村建设住宅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03期
[4]王竹;王韬;;浙江乡村风貌与空间营建导则研究[J];华中建筑;2014年09期
[5]姜乖妮;李春聚;侯凤武;张晓云;;新农村规划中的村庄特色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7期
[6]李聚方;王浩;;测绘新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与城市扩张安全格局规划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