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小麦穗发芽是世界性的灾害,不仅降低了产量和容重,而且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和种用价值均受到破坏,穗发芽还会降低子粒的透明度和商品等级,给生产和加工带来严重影响。建立科学、准确的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穗发芽抗源进行QTL定位,并实施标记辅助选择和辅助选择下的多个抗性基因积聚,是提高育种准确性和预见性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抗穗发芽小麦品种Frontana和感穗发芽小麦品种Inia66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采用改进的适应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的穗发芽表型鉴定方法,以提高穗发芽抗性鉴定结果的可靠性。以子粒发芽指数、a-淀粉酶活性以及整穗发芽指数作为穗发芽抗性参数,并以此对群体进行测定,获得穗发芽表型数据。利用SSR标记对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和多重区间作图法,分别对影响穗发芽抗性的QTLs进行定位。主要结果如下: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将控制子粒发芽的3个QTLs定位在5A和4A染色体上,其中5A染色体上的2个QTLs可分别解释3.6%和19.8%的表型变异,4AL染色体上的QTL可解释48.77%的表型变异。控制a-淀粉酶活性的3个QTLs被定位在5A和4A染色体上, 5A染色体上的QTLs可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有16.63%和12.01%,4AL染色体上可解释18.35%的表型变异。利用2006年和2007年的整穗发芽实验结果,共检测到5个控制整穗发芽的QTLs,分布在5A , 4AL和7A染色体上。2006年,2个QTLs分别位于4A和7A染色体,可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是14.1%和11.75%;2007年,检测到3个QTLs,分别位于5A , 4AL和7A染色体上,可分别解释5.6%, 5.2%和7.9%的表型变异。用多重区间作图法得到的结果与复合区间作图法类似,用多重区间作图法又在7A染色体上发现了2个控制a-淀粉酶活性的QTLs,其中有一个贡献率为29.7%,距离它最近的标记Xbarc29仅有0.1cM。通过两种作图方法发现,同时控制子粒发芽、a-淀粉酶活性和整穗发芽的QTLs被定位在4AL染色体的同一个区间,距离标记Xbarc170有0.61.6cM,且与整穗发芽抗性有关的QTL在两个实验年度都可以检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