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创造 ——柏格森哲学中的创造概念研究

时间与创造 ——柏格森哲学中的创造概念研究

论文摘要

柏格森哲学是一个系统。其系统性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既是整体的又是开放的。柏格森的四本主要著作:《论意识的直接材料》、《物质与记忆》、《创造进化论》、《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每一部分别是针对绵延、物质、生命、道德这四个具体问题的探讨。从这一点上来说,其每一本著作都是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单独系统。在这四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中,柏格森哲学中的创造概念分别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论意识的直接材料》一书中,创造指的是意识状态现在的、当下的质变运动;在《物质与记忆》中,创造成为了过去(记忆)的自我保存;在《创造进化论》中,创造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朝向未来的生命进化过程;在《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中,创造意味着处于时间之中的一种永恒的未完成过程。从创造概念之含义所经历的这种演变来看,我们发现柏格森的创造概念分别与时间的现在、过去、将来、永恒这四个维度紧密相连。以上四个维度一起构成了柏格森的完整的时间概念。因此,柏格森的创造概念与时间概念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甚至可以说,它们是“同一”的。一方面,时间就是创造,时间的异质性决定了它不停地进行着差异化的活动,而这种差异化活动就是我们所说的创造;另一方面,创造又分别体现于时间的四个维度上,换句话说,创造无法脱离时间,它只能是一种在时间内部所展开的活动。创造总是伴随着“有”某种东西(时间)。对柏格森来说,“从虚无中创造”是完全无法想象的。时间与创造概念的这种内在一致性使柏格森的四本著作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也就是说,四个小的独立系统,通过时间概念的串联,组合成一个大的整体系统。但是,这种整体的、体系式的系统并不是柏格森哲学的全部。柏格森哲学中的创造概念的含义也不仅限于对时间概念的理论探讨。它更体现于哲学家的思考活动之中。创造同样也是哲学家的个人体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柏格森哲学的直觉方法理解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冲力。这种创造冲力比它所产生的作品更为重要。这样一种创造冲力贯穿于柏格森的四本著作之中,成为柏格森哲学的“精神能量”。柏格森在思考所有哲学问题时都求助于这样-种单数的直觉。但是另一方面,直觉又是多数的:对待每一个具体问题,都需要我们付出新的努力。也就是说,直觉的创造既是“一”又是“多”。直觉为哲学家敞开了一个全新的、未经探索的领域,与此同时,朝向这个领域前进必然伴随着哲学家每一次个人的创造。这就是柏格森哲学作为一种开放系统的完整含义。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Résumé
  • 绪论
  • 第一节 柏格森哲学的思想背景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第三节 本文研究思路
  • 注释
  • 第一章 绵延与创造
  • 第一节 追问时间之路
  • 第二节 绵延概念的诞生
  • 第三节 混沌与创造
  • 第四节 语言与内在自我
  • 第五节 意识的自身创造与自由
  • 注释
  • 第二章 物质与创造
  • 第一节 物质的双重角色
  • 第二节 纯粹知觉
  • 第三节 身心关系
  • 注释
  • 第三章 生命与创造
  • 第一节 从意识到宇宙
  • 第二节 创造论与目的论
  • 第三节 生命冲力
  • 第四节 生命的回归与形而上学
  • 第五节 柏格森的生命概念
  • 第六节 绵延形而上学
  • 注释
  • 第四章 道德与创造
  • 第一节 封闭道德
  • 第二节 开放道德
  • 第三节 封闭道德与开放道德之关系
  • 注释
  • 第五章 直觉与创造
  • 第一节 直觉的模糊性
  • 第二节 理智与传统形而上学
  • 第三节 直觉作为努力
  • 注释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柏格森生命绵延说的现实启示[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 [2].生命的双重观照——论柏格森美学的动态发展[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3].柏格森“绵延与自由”思想探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07)
    • [4].实在的两种秩序——柏格森的心身观及其当代发展[J]. 世界哲学 2017(05)
    • [5].柏格森对自由的新理解[J]. 时代报告 2019(10)
    • [6].相对论未能获得诺贝尔奖,这位哲学家曾推波助澜[J]. 飞碟探索 2016(10)
    • [7].亨利·柏格森[J]. 高中生学习(试题研究) 2017(Z1)
    • [8].作为认识论的“直觉”说与艺术自律性——兼及柏格森与克罗齐的比较[J]. 艺术学界 2017(01)
    • [9].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积极意义[J]. 广西教育 2010(30)
    • [10].柏格森“绵延”学说初探[J]. 青年文学家 2011(02)
    • [11].虚荣心是一种性格缺陷[J]. 职业教育(上旬刊) 2020(04)
    • [12].论柏格森的技术思想[J]. 哲学研究 2013(02)
    • [13].柏格森研究现状分析[J]. 文学教育(上) 2013(11)
    • [14].浅析柏格森夫妇对亚历山德拉的影响[J]. 名作欣赏 2012(24)
    • [15].论柏格森“绵延”概念之内涵及其对过程哲学的影响[J]. 求是学刊 2011(04)
    • [16].论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核心思想[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1)
    • [17].悖谬乃哲学的姿态——对柏格森的重新解读[J]. 哲学动态 2009(02)
    • [18].柏格森哲学中的直观和美学思想[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14(01)
    • [19].亨利·柏格森[J]. 文学界(原创版) 2013(07)
    • [20].论柏格森直觉主义对梁漱溟哲学的影响[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1)
    • [21].柏格森直觉认识和理智认识关系的基础[J]. 社会科学家 2011(10)
    • [22].柏格森究竟是不是现象学家?——柏格森哲学思想的另一种理解[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8(01)
    • [23].论柏格森的滑稽理论[J]. 理论界 2011(09)
    • [24].论柏格森与马克思的时间观[J]. 韶关学院学报 2008(11)
    • [25].柏格森对自由的新理解[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 [26].柏格森生命哲学与中国人生观的耦合[J]. 学理论 2020(05)
    • [27].浅论柏格森的艺术观[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6(05)
    • [28].1921年前后关于柏格森哲学与佛学关系论辩之始末[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 [29].柏格森哲学中生命的自由本质[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 [30].还原实际的精神生活——不朽的柏格森[J]. 江海学刊 2011(06)

    标签:;  ;  ;  ;  

    时间与创造 ——柏格森哲学中的创造概念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